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第 6 要素:不作害羞的事(not behave rudely, not behave itself unseemly)
显然,这里是一个小小的转折。从前面三个关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自我规范能力,转向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自我限制能力。那 么,哪些行为算得上“可害羞的事”呢?对此,我考虑到,紧跟在 “不嫉妒”、“不自夸”与“不张狂”之后,我们可以把这句“不作害羞的事”,合乎逻辑地读成,任何出于内心“嫉妒、自夸和张狂”而外显的行为,都是可害羞的,因此也是不适宜、不得体和粗鲁的。我还认为,与英文“not behave rudely”(强调外在行为的粗鲁)相比,中文“不作害羞的事”里的“害羞”一词,把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良知”微妙地联系在一起,发人深思。
几个英文版本用词:“not behave rudely, not behave itself unseemly”直译为:“粗暴的、不得体”,都没有“害羞”这词。相比之下中文译作“害羞”是最有亮光的。我们做什么事会害羞呢?一定是良知里觉得害羞,这事我不应该这样做,我怎么这么粗暴呢?“外在行为”与“内在良知”一比较,感觉“不做害羞的事”的“害羞”一词反而给我们一个亮光,外在行为与内在感受相挂钩,就知道哪些是害羞的事,这是自己的体验。按逻辑讲,前面是一些行为用嫉妒、或张狂、或自夸表现出来,当然都是不应该的,都会让你感到害羞。什么是害羞的事?律法告诉我哪些事不能做,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而且把你良知的感觉带进来了。
强调一点,我们要坚持“恩典思维”读,不要又读成“律法思维”。什么是恩典思维下读出“不做害羞的事”的意思呢?——居然你做到“不作害羞的事”,这能力是神赐予的。你坚持这个立场,才会出来很多联想。否则“不作害羞的事”,12345 我不做,后面就读不下去了。假如是神让你没作害羞的事,你想想有这个体验吗?我有这个体验,譬如对好朋友,背后说他坏话是很害羞的,对不起他的,所以对好朋友,我不说他坏话,不需要努力就不说;对有些人,我确实在背后说他坏话。对于朋友。你们也可以自己找,在一些关系里,你不做害羞的事;在另一些关系里,你肆无忌惮地做出来。再强调一下,不作害羞的事的能力是具体的,不是泛泛的。一个人很难泛泛地不作害羞的事,害羞与体验相关,所以不是体验泛泛的能力,是体验具体的能力。这种读法,就让我们把具体的体验也归给神。一旦归给神,就跟我们原来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候张力出来,需要好好反思思考。
可是,这样又引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罗马书》启示我们,人无法通过内在良知的省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克制和自我否定。那么,(自问)人是如何做到“不作害羞的事”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回答了,是神让我们作到的。假如你说 Ok,是神让我作到的,你内在的体验恐怕还没有抓出来,因为你的体验里一定有这个问题:怎么可能神让我作到的呢?!你要回到你原来的位置:我不作是我有良心,我觉得不应该作,跟神无关。那良知是什么?良知没用吗?良知难道不拦着你不作吗?若按你刚得到的头脑知识:“是神让我作的”,就没这个问题了。没问题是最惨的,就没办法思考了!
(自答)不是出于人内在的良知,而是直接出于圣灵恩赐的第 6 要素的能力!(这是重复前面亮光,消化前面亮光。)换言之,是圣灵直接把“不作害羞的事”的能力,在具体的关系和境遇里,赐给了我们,因此我们就做到了“不作害羞的事”了。对此,我认为,我的实际体验也支持了这个认知。因为我发现,虽然我无法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不作害羞的事”,但涉及“具体的人际关系和境遇”,我发现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做到了。保罗提醒我说,请千万不要继续像过去那样,把这样的正面体验的功劳归于己有,而要归功于圣灵“随时随地随己意”,把爱的第 6 要素的能力,直接地没有商量地恩赐了我们。
也许我们会争辩说,人的良知也是圣灵恩赐的啊,为什么不能把我们“不作害羞的事”,归功于内心良知的牵引力量呢?
按我们以前的理解,“不作害羞的事”是归给良知的。现在是一个新的提法,是圣灵当时给你这个能力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如果我们把内心的良知与“又真又活”的圣灵时刻挂钩,那么,这样说是 Ok 的;但如果我们把内心的良知,孤立地看成人“内心的光”,与圣灵恩赐能力相脱离,那么,对不起,如此对良知的认识,就与王阳明等古代圣人接近,而与保罗的启示相差甚远了。
究竟我们“不作害羞的事”是良心牵引还是圣灵给予?我们对良知的理解,其实是不需要圣灵概念的。圣灵是“又真又活”像人一样跟着你的那种概念;良知是上帝给了你,就是你自己的了(源头当然是神给的,但不是老跟着我)。我原来理解的良知是孤立的,是一盏明灯在里面牵引我——这种“没有圣灵启示的良知”是世人的一般理解。良知体验是基本的人生体验,最坏的人也有,尽管他可以刻意把良知体验忽略掉、扭曲掉,但还是有的。因此,今天我们对良知的牵引的理解,如果还停留在跟过去一样,就跟王阳明等圣人的认知相同,跟保罗的启示是有距离的。
所以,我们就琢磨跟保罗的启示区别在哪里?若按保罗启示的,良知是跟“又真又活的、有位格的神”相连的“良知”,是圣灵“随时随地随己意”作用于你的;若按我们原来的理解“良知”是孤立的,是你里面一盏良心的明灯,两者差距就很大很大。
众:圣灵此时此刻让人没做害羞的事,这里的良知是圣灵作事的一个途径吗?圣灵借着你有良知作用于你?
不应该是,后面会提到,干嘛我们需要良知呢?也就是良知的作用,我们会讲到这个问题。良知是有作用的,但不是我们想象的牵引作用。
换言之,按照保罗的启示,人“不作害羞的事”,不是因为良知的牵引,而是因为圣灵直接把这样的能力,在具体的关系和境遇里,具体地赐给我们了。
这里我重复、重复、再重复,就是怕自己又偏到以前的想法里去,一定要站稳以后才能思考其他问题。
至此,我还有一个问题,(自问)既然人的一切能力都来自“又真又活”的圣灵恩赐,与人的良知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上帝为什么又赐人“良知之光”呢?好问题。
这个问题在原来没有圣灵恩赐这个亮光下是提不出来的,只有在这个亮光站住以后,才能提出来;理性有任何模糊都出不来,理性很清晰,启示站得很稳才会问:那为什么需要良知呢?良知有什么用呢?若理性很清晰,一定会出来这个问题。
(自答)上帝不会做无用功的。在人类祖先咬下“智慧果”那一刻起,上帝赐人类分辨善恶的“良知之光”。但是,良知的功用,不是保证我们“不作害羞的事”,而是帮助我们,在事后作正确的反思。
这个全新的提案是怎么出来的?既然我们的能力都是圣灵当时赐给我们,良知干嘛呢?良知有什么功用呢?这是理性问题,也许良知的功用不在这里?也许良知没有能力牵引我们?我们的提案就出来了,这个题案跟以前对良知的一般理解是相反的,但确实和保罗《罗马书》第 7 章是相符的。第 7 章讲,良知没有能力牵引你,你里面还有个律是对着干的!因此,新提案符合《罗马书》第 7 章。那么,既然不是牵引力,良知的作用在哪里呢?
比如说,若我在某个具体的关系和境遇里,做到了“不作害羞的事”,那么,在当时或事后,我会因为内心良知的肯定而感到欣喜;
好,这是体验,不是理论。与好朋友在一起,背后不搞小动作,心里很坦荡,我们都有这种正面体验;相反,老在背后讲坏话,见面时很虚伪,你的体验是很扭曲的,这时良知会告诉你有问题。你会找出很多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会在背后说他坏话,此刻,你内心已经变复杂了,感觉不安了。
反之,我们会因受到良知的谴责而感到不安。这样的欣喜或不安,都是在事后发生的,也是我们可以感知和体验的。
这里良知的作用出来了吗?我们可以体验到吗?我的思维是:一个理性、一个亮光、一个体验,三驾马车让思维一直往前走。
这样看来,类似中国象棋里的“马后炮”或开车时的“后视镜”。良知的功用,是在事情发生之后,不断地提示我们,哪些已经发生的事是符合良知的,哪些不是。符合良知的,也等于符合圣灵的意思;不符合良知的,也不符合圣灵的意思。
这是一个突破!因为我们以前没有圣灵概念,只有良知的概念。我们的体验是符合良知就开心,“我做对了!”不符合良知就很难受,很想改变,以后不要这样做了。你的体验永远是“我与良知”之间的关系,插不进对圣灵的体验。现在启示亮光进来了,才知道良知告诉你:符合良知就等于符合圣灵。良知是来自上帝的,圣灵也是来自上帝的,是一会事。另一个角色——“又真又活的圣灵”,保罗启示出来的,把“良知的体验”(已有的体验)与“圣灵的体验”(启示的体验)连起来了。这时我们对圣灵的体验,就不是空洞的体验、头脑的体验,而是与真实的良知体验挂钩了。这句话蛮重要,加进圣灵,就不单是你与良知(律法)的关系了。(众:《圣经》上有这样的提法。加 5:22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这里的提法是一致的。)
这里细读会有个疑问:每次良知都体验到了,久而久之,良知会不会具有牵引的功能?——假如良知带领你,就是律法带领你,就是律法下的生命。生命真正改变的话,遇到这样的事是自然做出来的,是本然做出来!你仍然可以说是良知带领,但圣灵插入,已经与以前的理解不一样了。想到良知再做出来,那是应然的生命。以前是:“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希伯来书》8:9)。良知牵着手,即律法下牵着手,按《罗马书》第 7 章,你依赖良知是失败的,你所谓的得胜也不是本质得胜。这就是“应然”与“本然”的关系了。
所以,良知帮助我们对已经发生事情作出正确的反思。
看来,我们以前把良知的牵引功能看得很强,所以我们走歪掉了,一直徘徊在第 7 章,走不到第 8 章。现在,“良知的功用”在反思、体验上。哇哦,这个认知几乎是空白!我们几乎没有反思,没有体验,是盯着把事情做掉、做掉,以为我在教会、在社会上做了多少事不得了了,这个是没用的,这只是个平台。启示之下重点变掉了。佛教强调做好事是有用的,是积德,这就是基督教与佛教的区别。原来良知是在反思里面,反思是靠体验的,不是靠头脑知识,体验变得很重要。良知是可以被体验的,你不要刻意遮盖,它是真实的体验。(鼓掌)这都是很微妙的东西,良知的功用以前被我们忽略了,我们不会体验,不会反思,太看重事情本身了。
众:良心污秽了,是不是反思能力也变得很差了?
“良心污秽”是撒旦魔鬼的非常重要的诡计,让人的体验变得越来越模糊,人就没有正义感,完全自私,经济动物,人被异化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众:良知还是在的,只是被遮蔽掉了。
这是刻意遮蔽,所以要警惕。要让自己的良知很清晰,譬如你看到不义的事情,看到不公义的事情,你心里要很痛苦,很难受,这个体验很重要。不能熟视无睹,变成没有良知的人了。
注意,如果我们泛泛地说,所有违反良知的事情,都是“可害羞的”事。那么,(自问)人又如何才能不泛泛地作“违背良知的事”呢?
这句话“泛泛地说,所有违反良知的事情,都是‘可害羞的’事。”是对的,这是真理,我们怎么能做到“全部不做可害羞的事”呢?这就是问题了!
我想到了,保罗说过,对于良知和律法,犯一条就是犯众条。所以,我认为,第 6 要素的“不作害羞的事”,不是指“泛泛的能力”,而是“具体的能力”,
“犯一条等于犯众条”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真理,是把人堵死,让你任何妄想都破灭!所以《罗马书》第 7 章的挣扎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地方非常、非常重要。这里指出,圣灵是让你在具体的事上成功,并把能力给予你。所以,具体的事情成功了,没什么了不起,还是圣灵给予你的能力;绝对不是给你泛泛能力,让你全都成功,那样的话,我们前面问题已经解决了,可以泛泛地不做害羞的事了。我们的体验也告诉我们做不到,《罗马书》第 7 章启示我们,一定是失败的。你里面有个律更强大,良知是不足够让你出来的。你的出路在哪里?神给予我具体的能力做到,神没有给予我泛泛的能力做到,这样,问题解决了吗?没解决——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才知道“三管齐下”的第三管——“反思”是多么重要!假如泛泛地都做到,就变得不公平,你让我做到,没让任何人做到;假如泛泛地都做到,那你就得救了,你就是圣人了,就是耶稣了;而且这个能力是圣灵给我的,矛盾马上出来,救恩就不公平了。这样结论就很清楚了,圣灵给你做到的能力是具体的,不是泛泛的。也即圣灵赐予具体的能力,你做到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不是没有意义的;在良知律法下,犯一条就等于犯众条,才是没有意义的。在良知律法下,应然做这一条做得好,另一条做不好,“犯一条就等于犯众条”那就等于白做了。这里你一百件事情没有做成功,一件事情圣灵让你做成功,本然做出来是有意义的,意义在反思里,反思到神。听懂吗?
我认为,第 6 要素的“不作害羞的事”,不是指“泛泛的能力”,而是“具体的能力”,在具体的关系和境遇里,我们“不作害羞的事”。比如说,对好朋友我不在背后攻击和议论,不作偷鸡摸狗的事等。因此,对于圣灵恩赐的能力来说,保罗“犯一条就是犯众条”是不成立的。保罗这句话是指着“良知与律法”说的,即良知无法让人做到泛泛地不犯罪。而圣灵恩赐能力,却是指着人在具体境遇里的能力而言的。
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假如也是“犯一条就是犯众条”,圣灵让你成功一次就没有意义。你成功一次是有意义的。
那么,(继续自问)为什么圣灵不在所有的关系上和所有的事情上,泛泛地赐能力给我们,让我们在一切事情上都有“不作害羞的事”的能力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我们太想在一切事情上都做对。我们太想今天对太太很温柔,明天也很温柔,不要动不动又吵架,我们太想这样子了。体验不是这样,你发现是神给你的,你会问为什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对此,我的第一性反应是,也许圣灵的心意确实是在一切事情上给我们能力,只是人因为自己的罪而弃圣灵的能力不用(即枉费之),或乱用(即滥用之)。
圣灵的意思是,让你泛泛地对所有人都不作害羞事,这点同意/不同意?圣灵是善的,当然同意你成功,不同意的是为什么?众(说纷纭):同意/不同意,前面讲的很清楚了,圣灵是在特定的境遇、特定的关系里给予你能力。
为什么圣灵只给我特定的能力?我是问这个问题。既然圣灵希望我那么好,那么温柔,为什么他只给我一点点?圣灵是善的,他一定让我对谁都温柔,这个问题是这样问出来的。问得好吗?(众:好!)怎么回答?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圣灵是这个意思,我没做到是我的罪。
对此,我的第一性反应是,也许圣灵的心意确实是在一切事情上给我们能力,只是人因为自己的罪而弃圣灵的能力不用(即枉费之),或乱用(即滥用之)。
“枉费之、滥用之”这两个词语我以前是这样解释的,圣灵给你爱的能力是完全的,你活不出来完全,是因为你有罪,所以活出来很有限。我以前是这样解释的,现在这个解释我要纠正了。
我以前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说的。但这一次我发现不对!我发现这个回答有一个漏洞:如果人可以出于自己的原因(比如说,罪),选择使用或不使用圣灵所赐的能力,那么,岂不是说,圣灵恩赐的能力可以因为人的原因而打折扣?这样一来,也等于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选择接受或拒绝圣灵恩赐的能力?这是不对的,是没有在“神是至高全能的主”这一点上站立。换言之,我认为,在“圣灵恩赐人能力”这一点上,神并没有赋予人“接受或拒绝”圣灵恩赐能力的自由意志。恰恰相反,神拥有决定“给予或不给予、什么时候给予、以什么方式给予、给多少、哪一种能力、给哪个人”的绝对主权。这也就是“随时随地随己意”的意思。
这也就是“爱你拽你没商量!”的意思。圣灵给予你能力,你说你不要,或者收起来以后用,都是不可能的。假如可能的话,你比上帝还厉害了,上帝意志要通过你了。同意吗?
众:是罪使你没有能力的。那也不是。
能力不从你自己来,是从圣灵给你的。如果罪让你不接受圣灵能力,你可以把能力拿来乱用,你这个主语还在那里,难道你可以用、可以不用、可以乱用吗?!这一点要彻底否定掉,人没有这个能力。这一点是我的理性推理,这一点出来以后,我们的体验又变得很奇怪了,第一反应就都是圣灵的责任!那还得了?
众:那我们人就没有任何责任了?不,人的责任在反思上! 对,这个突破很重要,人的责任在反思上。这是最重要的地方,
因为我们原来没有这个,我们原来只在事情上,做成、做不成,我做成功了,我做对了,我开心;我做不对,我完蛋。永远在做事层面上,真正重要的责任是在反思层面上,这是你的意志,你的独立人格在反思。事情完成以后,事情不重要,在这个意义上是成立的。
这句话一般基督徒接受不了,事情为什么不重要?我再问你,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是神需要你做的?他做不了?还需要你帮忙?你说传福音,是你传的吗?是上帝让那个人得着的,最后执行的是上帝的旨意。他是全能的,全智的。既然没有一件事情重要,那为什么事情让我去做?他让你传福音,让你经历成功、失败,为什么?你体验、反思什么?你必须要有素材,这素材是上帝恩赐给你的!
众:那上帝不给你反思的能力呢?
上帝是善的,你可以不反思,这是你自己的责任,所以责任出来了。上帝不可能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不存在的。首先上帝是全善的,他确实给人自由意志,以前我们以为自由意志是在事情层面,不是,是在反思层面。你可以很有钱,也可以很贫穷;贫穷有贫穷的反思,可以看见神,富裕有富裕的反思,也可以看见神;成功可以看见神,失败也可以看到神。你可以把一切经历浪费掉,成功也白成功,失败也白失败;婚姻美满也白美满,离婚也白离婚,不能反思是人的责任。不要问上帝为什么不给我?上帝给你,他的旨意是要救一切人。所以,人的责任不在事情层面,这个太重要了。这符合《圣经》,但不符合其他任何宗教。
众:反思是在前,还是在后?是在后。是先做了以后再反思?是,而且是圣灵拉着你做的,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圣灵拽着你做的,他帮你做掉了。
众:假如做错了呢?
做错了有什么关系?做错是圣灵的,但你不反思是你的。事情无所谓对错,刚好借着你的错帮助其他人,万事互相效力,是你的智慧达不到,你认为没价值,其实是有价值的。
众:内心愧疚。
这是律法下的愧疚,是律法下的反思,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意向性问题是:反思意味着什么?终于从事情层面脱离出来了,这个脱离对基督徒太难了!(众:太重要了!)
你看《圣经》人物,有些很有成就,像大卫很有经历;有些很简单的人,什么能力也没有,他也能反思到上帝那里去。亚伯拉罕四代人,以撒是很简单的,雅各是那么丰富,约瑟更丰富,确实塑造不同人性格不一样,机会不一样,经历完全不同,但条条道路通上帝;只要你反思,反思要清零,接受上帝启示。这一点是我读《圣经》读出来的:有些寡妇,很年轻就守寡了,几乎没什么人生经验,就在修道院里,她也可以反思,不需要有很多经历才能反思;有些人把经历全部浪费掉,这时候你需要清洁的思维,不要复杂。反思要很清洁,上帝的话语要进来。
众:上帝是恩典的,那为什么有些人成功,有些人不成功呢?这个不重要,成功与否是事情层面,成功很可能对那个人是灾难,不要羡慕那东西,很多是灾难。简单的平凡人,倒是有福了。
众:我们在世上,到底要不要努力?要不要认真做事?
你不认真做事,你有什么素材?没有素材,你用什么反思?
众:你不是说,做事是圣灵做的吗?
圣灵帮你做的,这里是二律背反的“二者为真”结构,不是机器人结构。人是有意志的,圣灵是不干涉你的。一旦出来机器人的感觉,就要收回,你要反复嚼、反复嚼、嚼出二律背反的真实,人的主动性不能搞没了。认知要往前走,不要两边跳,轻易又跳回去了。人之为人,不要将自己降到机器人,里面是很坏的无神论的东西,是在否定真理。
对上述问题(为什么圣灵不给予我们在一切事情上都有作正确事情的能力呢?)我的第二个回答是,这是上帝的旨意。提示,如果是那样的话,人岂不就成了作正确事情的机器人了吗?所以,《圣经》启示的真相是,圣灵按照自己的意思,只给予人在具体关系和事情上作正确事情的能力,而没有(也没有意思)在一切事情上给我们泛泛的作正确事情的能力。
还是回到前面的问题,你为什么不给我泛泛的能力,让我做一切事都成功?假如这样的话,你就成了做成功事的机器人。因为神给你,神不给你就做不成,给你就做成,这就是机器人。这个就不是《圣经》启示,在神那里其实事情不重要,若事情重要他可以把你变成机器人,让你每件事都做对。再回想为什么事情不重要?这是救恩的奥秘!圣灵为什么不给我泛泛做对呢?圣灵没这意思,因为他不想把你变成机器人,他对你还有安排,是让你做个尊贵人,自由地爱他(变成那个 being),而不是律法下的奴才爱他。机器人比奴仆都不如,完全没有意志,奴仆还有奴仆的意志。
我们终于走到很关键的地方了!
上述问题带给我一个重大的启示:可见,在关于救恩的思路里,上帝看重的并不是事情或行为本身,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神看重的,是人在经历了事情和行为以后,到底获得了什么样来自神的信息,以及人在自由意志里选择里,如何对待这些来自神的信息。可以说,从终极的眼光看,人所经历的所有事情和行为,只不过是被造物(人)认识创造主(上帝)的平台和媒介而已。只在当我们有了这样的眼光,才算真正理解了第 6 要素(不作害羞的事)的含义。
众:这句话很深啊,太干了!
这句话意思是收回来,你“不做害羞的事”是最高目的吗?不是的!不做害羞事本身也不重要,一切事情都不重要,在终极的救恩层面上来讲。
众:这些都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么呢?
重要的是你经过这些事,变成一个得救的人,是你在这个过程里变掉了。怎么这么复杂呢?《圣经》怎么这么复杂呢?你以前是不复杂,第一个,我说了算,与上帝无关,我凭我良心做事,这当然很简单。第二个,那都是你上帝的责任,我是个机器人。这两个是我们原来很喜欢的,其实最后你也不喜欢机器人,你还是喜欢自己说了算。“你自己说了算”的生命是要下地狱的生命,是我们一切的起点,我们从这里开始!不要觉得复杂,其实不复杂,上帝做的一切功,就是把你从这个命运带到那个命运。确实有很多人是走不到的,这个路是窄的。
我们终于有点活人的感觉了!诸位,我们以前没有活出人的感觉,是虚妄的人,终于有点感觉出来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你现在终于知道怎么读小说了,以前我们不太注重体验与反思,大量好的文学作品在这个地方可以帮助我们。我们训练是不够的,做事的奴隶机器,人文作品的作用是在反思历史、反思经历、反思体验。当这里的同学们活起来的时候,你才开始做人了!
众:我们怎么反思?
这个反思是跟救恩相连的,除了《圣经》以外,要很珍惜自己的人生故事,你的一切经历,一切关系要很珍惜。所谓珍惜是要从恩典的思维去解读,不要从律法的思维去解读。你自己的故事,要变得有价值,活起来而不要死掉。你活一天,死一天,活一天,死一天,永远朝着未来,过去没有了,这是我们过去的做法;你活起来,要倒过来,未来不重要,全在神手上。过去的经历从童年开始,你的一切经历,假如你会反思,救恩是从那里出来的;不要问明天干嘛?明天在神手上,不要忧愁,眼光完全不一样了!年纪越大、经历越多、素材越多,这才叫做“出死入生”,让已经死掉的东西活起来。所以,你对你以往任何失败的东西都不要遗憾,它只是个恩典的素材。
我推荐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我最近迷上他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全部是回忆过去经历,故事很简单。读书首先要读好书,请接受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