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 13:4–8 爱的第 7 要素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开场白

圣灵恩赐的能力是指一种特殊的、爱的能力。是从《哥林多前书》第 12 章讲到能力、恩赐过来的,并讲到岗位、事情、三位一体的神,全在一个结构里,在一条线上(见林前 12:4–6)。

12:4 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只有一位。5 职事也有分别,主却只有一位。6 功用也有分别,神却只有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

这三句经文很随意,但是它的结构是按照人力、岗位、事情;圣灵、圣子、圣父的顺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把整个世界包括进来,把整个人生包括进来,确实之前没有想过会有那么多。

这里的恩赐就是能力。当你看见这个人的恩赐能力,就像看见圣灵一样,能力与圣灵是这样挂钩的。圣灵借着人的恩赐能力来显露他自己,就是躲在后面的东西显露出来;如果从这句经文里你读不出背后的意思,你就永远看不到这背后意思的莫大亮光了!(编者注: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点,吴博士从林前 12:1–6 中读出的亮光,是保罗当年看见的,唯有保罗在《圣经》中这样表达出来,后人才能看见!可是后人读经似乎都与之真意擦肩而过,这可能也是一个无奈的事实。)

岗位,每个人都有个岗位。比如说这次我们阅读小说《长日将近》,里面就有岗位——这个管家,他非常看重自己从事的管家岗位。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职业精神最优秀的人。岗位也不只是职业上的岗位,家庭里面也有岗位。家庭里的岗位就是你是某某的丈夫,你是某某的妻子。每个人可以有很多岗位、角色,在关系里发挥作用。这个关系,比如你是丈夫、妻子、父亲,岗位本身就有着共性的要求,你需要扮演那个关系中的角色。我们做人也是一样,你可能莫名其妙当丈夫了,你会莫名其妙进入角色;又比如你要结婚吗?虽然你可以不结婚,可以单身,但是大多数人还没怎么想就去结婚了,进入这个角色了。(众笑)所以你一点点感觉到有很多被动的东西,好像是这个关系、角色等着你,你一进去就被拖入;就像游戏一样,你进入角色,自然地去扮演他,否则这个世界就乱套了。扮演这个角色为了什么?为了让很多事情发生,因为每件事情发生都需要不同的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如果没有能力扮演这个角色,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从能力—岗位—事情,就是这样一点点连起来的。

“万事互相效力”,是从有神论的观点出发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神的旨意下发生的。从这个观点体会事情为什么发生,大部分就都有意义了。但是扮演角色的人根本不知道生命有(这层)意义,是无意识、被动的。整个世界都是这样运作的,起作用的那个人不知道整个图景,他只能看见很小的一部分事情,大部分的功用目的,他是不知道的。那是谁掌管整个事情?谁掌管这个世界?神掌管这个世界,基督徒是这样看世界的。有很多人扮演角色让事情发生,而且也许他非常能干,其中大多数人到最后死了,也看不见这个图景,也不知道扮演的这个角色的终极意义在哪里。《长日将近》里的那个管家,他一直在思考也达不到这个境界,因为他没有《圣经》的启示。我们是基督徒,因为我们有这个启示,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切的意义,可以追问这一切有什么意义?追问意义是任何人先天就有的,只是追问不了,就放弃了,上帝创造我们原本就是这样的。

上帝赐给我们能力,让我们扮演一个角色,这个角色经过我们的手,让我们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让身边的事情得以发生。这一辈子通过你或者跟你有关的事情得以发生,在事情里,你可能起主要的、或者次要的作用,也可以是配合的,或者完全被动的角色;即便你看不见神,你一定也是这样活过来的。

《圣经》启示说,人不是出于土归于土,人不是死了就没有了。假如以上图像已经清楚了,如是说,那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即便是“万事互相效力”,那这一切跟你有什么关系?对你有什么重要意义?神是为什么?为了“救恩”,为了救你!注意,一系列思维就一点点出来了。事情对于救恩来说,其实是不重要的,那么什么重要?神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事情,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都不重要,那么什么重要?整个过程中的反思和体验是否能够最后认识神?能否达到救恩,这个非常重要!到这里你可以感觉很简单,但是如果你不重复,不珍惜,整个简单(图景)就滑走了。认可是不容易的,你们点头是神让你们点头,霍金、爱因斯坦都不认可。大家都认可了吗?(众笑)这是开场白一条线讲完了。

我们经常说反思,体验。什么是“反思“?怎么“反思”,怎么 “体验”?当我们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需要把概念(前见)清零。

逐句解经

第 7 要素:不求自己的益处(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does not seek its own)

粗看起来,第 7 要素似乎是对“追求自己的益处”的天然人性的否定,其实不是这个意思。综合中英文的表达,我发现第 7要素的准确意思是,“不坚持从自己的……出发”。自己的什么出发?可以是自己的意志、立场、观点、喜好和利益等等。因此,用直白的话说,第 7 要素是关于人换位思考的能力。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不能换位思考,总是坚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难免会与他人的“意志、立场、观点、喜好和利益”发生冲突。这样的人,也就无法在日常的人际关系里与他人正常地相处。

第一点,“不求自己的益处”,紧扣文字好像自私心被否定了。什么叫自私?我总想求自己的益处,思考事情总想以我为中心,这是天性;同时我们总想变成一个非常厉害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很高的人。确实我们很喜欢、很希望成为那样的人,也很崇拜那样的人。你仔细读第 7 要素,好像不是这个意思,虽然中文是有求自己益处的心被否定的意思。这时你会问,为什么你读出来不是这个意思?

这就需要核对,不能盲从,可以结合中英文版本来核对。“不求自己的益处”英文是:“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或者“does not seek its own. ”直译为:不坚持从自己的什么什么出发,不寻求自己的,并没有“利益”两个字。即凡与自己有关,与他人形成冲突的地方,我不坚持自己的。那为什么中文乱翻呢?倒也不是,结合多种版本可以帮助读出真的意思来。这符合我们前面的解读的,要纠正一个倾向:把保罗的爱理解成很高的标准,好像律法标准我们没达到,但圣灵会让我们达到,以前是从这个角度去读的。现在我们不从这个角度读,那从什么角度读?这个能力是圣灵已经给你的,是不商量就给你的,你也应该有体验的。这样的话,发现在我们的体验里确实有时候也并不是对谁都很坚持自己的,有时候也会体谅人家的;如果我们每次都很自私,那谁跟你交往呢?!所以你也不可能是这样的,这种爱的能力在人际关系里是很重要的。所以,这样理解也符合实际情况,这就是第一点。

因此,我对第 7 要素的理解,更接近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是现代乌托邦主义所鼓吹的“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等骗人的玩意。换言之,我若发现自己在具体的关系里做到了第 7 要素(“不坚持从自己的……对待他人”),也表明了圣灵随己意恩赐了我这个能力。这样看来,第 7 要素再也不是高大上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道德训条,而是圣灵恩赐我们维持人际关系的“常识之道”而已。

每个人都会有几个朋友,圣灵让我跟这几个朋友交往中具备一个基本的能力,以至于你能维持关系。我作这样的解释:你对那几个朋友确实不自私,确实替他考虑,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这要归功于圣灵,是圣灵让你做到的!若把这一点极端化,一点不含糊的话,连孔子说的那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训条也是从圣灵来的,全是一致的。即便孔子的表达是低标准的,其实我们也蛮难做到的;同时这个标准既低又不低,因为要克服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总是倾向于自我中心的;例如你一直对我很好,但是如果给你足够权利,你也可以不太考虑人家了。所以看作低标准,也是不容易的。

(自问)人做到“常识之道”,到底是难?还是不难?(自答)既难,又不难。说难是因为,人的天性总是习惯于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看世界、看问题;说不难是因为,仔细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在一个正常愉悦的人际关系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个“常识之道”,所以不能说特别难。现在,保罗再一次解决了我的“又难又不难”的疑问:我之所以做到了,也不是出于我们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又真又活的圣灵随时随地随己意”恩赐能力给我,让我不再坚持从自己的……出发,我们才感觉轻易地做到了。原来如此!若没有保罗的启示,我还一直以为是我自己做到的。

强调这个感觉:“原来如此!”读出这个真理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个感受、体验与你遇见经文的第一性反应有关,这个反应很重要。为什么?往往在学习中,你们太看重动脑子了,认为第一性反应是没有意义的,其实第一性反应最有意义是重大突破。为什么要读小说?是训练这样的反应,是与此相关的。要抓住感觉,例如昨天这个经文讲得很好,要抓住这个感觉。这个感觉会逃得很快,因为第一,你不珍惜,第二,现场的感觉本来就逃得很快。你必须回忆出来再体验,这叫“反思”,把感觉抓回来,这是 “体验”的“体验”,不是重复,重复过程中有新体验出来。比如吵架,他一旦开口说,我就马上反感、愤怒,马上吵架。首先他一旦这样说,我的反应就是愤怒。他说这话是个事情,我的愤怒是我的经历;我的第二个体验,他说这话我愤怒,变成新的经历(最初是他说这话使我经历),我对他说这话所经历的反应作出反应。第二个体验是他说话我有这个反应,变成新的经历,对我来讲,这个经历可以重复多次,然后我对这个经历开始有新的感受,比如说每次我都把他骂得狗血喷头,我反思的时候可能觉得他蛮可怜的,也可能反应出来活该,有无穷多反应体验会出来。这样,前面的体验变成一个新的经历,对于这个经历再体验又有反应,这不是重复,而是深入,到最后离开他说的那句话越来越远,即离第一件事情越来越远,每体验一次就越远离原先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坚持他说话你骂他,重复原来的反应,吵架 100 遍的话,你的体验与狗的体验是一样,是条件反射。所以你应该去反思,否则生理与心理的自然反应不能往深走。反思也是一种体验,是对体验的体验,这个结构先要出来。为什么这位姐妹愿意从大老远到现场听,因为现场才有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重复自问一次)人可以求自己的益处吗?(自答)当然可以,否则就不符合人的自然天性了。但人不可总是坚持(insist)求自己的益处。我们也看到了,人可以具备超越狭隘的自然天性(即自私)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正是圣灵恩赐第 7 要素所表达的。

再强调一下,我们可以克服自己的天然,和动物不一样,但这个能力也是圣灵给的,说这话我要引出你很荒唐感觉,我要带出来问题,你不坚持问后面就带不出来。有很多可能带出的问题,比如,那学习有什么意义呢?最好带出这个问题。其实我重复来重复去就是要把这个问题突出来。这个问题之前不是问题,学习当然很重要,还用问吗?!

那么,“不坚持从自己的……出发”, 是不是说,一切都可以妥协,我们与他人之间没有原则(比如说,不同的观点)需要坚持?以至于我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老好人?当然不是的。否则,下一个要素就不会是“不轻易发怒”,而应该是“不发怒”了。(注意到这里的逻辑关系吗?)可见存在“发怒”的张力是正常的人际关系里的应有之义,否则也不需要“恒久忍耐”了。因此,我认为,第 7 要素的关键词是“自己的”(its own)。比如说,如果我们坚持的是“真理的”(真相),就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大家的(因为真相的客观性)。这样的坚持就是客观的、可贵的,不被否定,而是被圣灵所肯定的。这就与后面说的第 11 要素(只喜欢真理)有关联了。

前面的关键词是“坚持”。求自己的益处是可以的,但全部坚持就不应该了。这里的关键词比“坚持”更重要,是“自己的”。假如不是“自己的”,是关于“真理”的,因为真理不属于“自己的”。我们是把真理也变成主观的,变成我的观点,假如你发现我的观点符合《圣经》,那就不是我的了。如果是符合《圣经》的,那我的观点也是你的观点,我争论也是为你争,不是单为我争,这个真理就要坚持。如果这一点搞清楚了,就会明白,除了真理以外其他都可以不坚持。

这样看来,在真理以外,我们对任何其它东西(意志、立场、观点、喜好和利益)的坚持,都属于“自己的”范畴,都需要被第7 要素里的“不”所放弃。

这里特指“坚持”,你可能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别人听到,但是这个坚持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与人冲突就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也可以放弃。唯独真理要坚持,耶稣说,为了真理你都可以跟你的父母闹矛盾。是真理,对任何人都要坚持;除了真理以外,任何事情都可以妥协,不要伤了和气。

再说一次,在真理以外,我们对任何其它东西的坚持,包括自己的益处,都要被第 7 要素所放弃。请问,做到这一条,是难?还是容易?再重复回答一次:是,又难,又不难。难,是因为,人的自然天性总是从“自己的……”出发;不难,是因为,每次我们做到了,都是因为圣灵恩赐能力,我们才感觉起来轻易地做到了。再感叹一次:原来如此。如果没有保罗的启示,我还一直以为是我自己做到的呢!

这段话是体验、感受与感叹。

众:吴博士,我要说句“哇!”(众笑。吴博士:你这个“哇!”带出我们很多“哇!”)今天对“不求自己的益处”这句经文的解读,让我彻底颠覆了!(吴博士:这就是她的反应、体验。)以前看到这句经文就感觉是律法束缚,现在听了你刚才讲的,束缚放下了。我虽然静音,但我一直在说“真好!真好!”(众笑。吴博士:我们都听到了!灵里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