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 13:4–8 爱的第 9 要素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我们这次讲“爱”的第 9 要素,最重要的一点:这是“圣灵恩赐能力”,强调是“圣灵恩赐的能力”,否则又搞到律法读法去了。我们做到“不计算人的恶”,要想具体情境,不要抽象。我们在哪些具体情景中不计算人的恶?原来这是圣灵恩赐能力给我们,我们才做到的。我在前面写十六要素时每次重复,为了不让我们从这个语境里面出来,以后你们自己要重复这个话。

第 9 要素:不计算人的恶(think no evil, not resentful)

什么是“不计算”的意思?就是“想都不去想”(think no evil),更不用说去斤斤计较了。考虑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恶人当道、邪恶滔天的世界里,作为俗人的我们,做到这一条不容易。所以保罗把它归为圣灵恩赐的能力。但严格说来,这一条也不算是高要求,因为它不是要求我们对恶无动于衷,不作任何反应,而只要求人不与“恶”计较纠缠,或者不相互刺激,不主动进入试探。英文“not resentful”的意思是,不因为有“恶”的存在而整天对生活充满怨恨和厌恶,既不被恶拖下水。

这句很重要,英文“resentful”,即很怨恨。因为我们生存在一个恶的环境里面,假如每天计较恶的话,每天都很难受,不喜欢恶的语境就出来了。你被恶搞得很难受,都不想活了,就指这意思。

不因为有恶的存在,整天对生活充满怨恨、厌恶,即不被恶拖下水。保罗说,你若做到了,你就有了爱的第 9 要素的能力了。再强调一次,别忘了,不是你自己做到的,是圣灵帮助你做到的。

众: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做到的,恰恰是圣灵让我做到的,这个能力是圣灵给的。

这个体验我们是有的,我们不那么容易被恶缠绕,我们会有些自己开心的东西、自娱的东西出来,使之不会每天很病态地老盯着恶,使得生活很没情趣,我们不会这样,这是圣灵恩赐的能力。

“不计算人的恶(think no evil,not resentful)”,不用定义法,用要素法。要素做加法,不至于把自己绑得很死而展不开,“不计算人的恶”再加上“不充满怨恨”,含义就扩大了。

从第 8 要素“不轻易发怒”,到第 9 要素“不计算人的恶”,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两者之间的过渡还是明显的。请问,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会对他人发怒?正如我在前面说的,往往是因为我们“坚持从自己的……出发”,而与他人发生了冲突。但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因为我们看到了他人的明显的恶。我们也许就是这种恶的直接或间接的被伤害者;或者单单出于我们良知里对恶的厌恨而心生怒气。针对这样的情况,保罗在第 9 要素里说:“不计算人的恶”。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他人的恶,自己被激怒,并因此而“轻易地发怒”。即便我们忍不住发怒了,也要适时后撤,不相咬相吞,死缠不放。

“不计算人的恶”,不要理解成你一点反应都没有,而是反应以后不要缠着不放,要撤出来。无论哪种情况下,跟人起冲突或是对他人所行的实在看不下去,都不要纠缠到底,要及时撤退,这个能力是圣灵给予你的。看起来,有相当多的人没有这个能力,就跟恶死缠到底,相咬相吞,以至于惨不忍睹。在恶面前及时退回来的这个能力,是圣灵给予你的。有感受吗?多多体验!

关于“不计算人的恶”的恩赐能力,我们有体验吗?我认为是有的,而且也是很平常的。比如说,在大多数以血缘为基础的亲密关系里,大多数人都做到了“不计算人的恶”,对亲人身上的恶,似乎看不见,或者,开一只眼闭一只眼,尽量不看它。

譬如你的亲人其实是蛮恶的,但因为是亲人,你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常日子过下去,这个能力都是圣灵给予的。因为你计较的话,就离家出走了,不理他了,关系就断掉了。保持关系是恒久忍耐,不计算恶也算是一个能力,让你关系能保持下来。关系很重要,这是个极端例子。

(自问)难道这就是保罗说的“不计算人的恶”的爱的能力?(自答)为什么不是呢?难道是因为它看起来不够高尚,甚至都有点迁就恶的嫌疑吗?可是,保罗明白说了,“不计算人的恶”就是爱的第 9 要素了,把这一条用在具体关系里的亲人身上,有什么不合适呢?

你对亲人不是特别爱吗?这个能力不是特别重要吗?对于亲人,家庭都不能容忍他,他还能到哪里去呢?!有点理解吗?

我还联想到,某些道德偏执狂(或主义)鼓励“大义灭亲”和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告密”,之所以不被正常的人类社会所接纳,其原因大概与第 9 要素有关系吧。还有,雨果《悲惨世界》里的卞福汝主教,在小偷冉阿让身上所彰显的爱,大概也与第 9 要素有关联吧?至于主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34),更是“不计算人的恶”的爱的极致表达了可是,且慢,难道人对恶可以熟视无睹?(张力!转折。)这样一来,岂不成了善恶不分,没有爱憎了吗?哦,是的,保罗《罗马书》第 12 章里说过,“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当然不是善恶不分。那样,经文“不计算人的恶”,岂不成了无原则的糊涂虫?而且,我们刚刚还说过,在关乎真相时,我们不应该妥协,而应该坚持。那么,为什么“不计算人的恶”却成了爱的第 9要素呢?

你自己读这一条,也应该自问自答,让里面张力出来,不是简单的一条指令。尽量把自己的实际体验放进去,然后新增的张力也摆上来,才能这样写。

我发现,对于上述问号的进一步思考,会把我的认知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超越人的层面,到达关于恶的真相上去。是的,人作恶,但恶的真正源头却不是人,而是欺骗人的撒旦。第 9 要素说,不计算人的恶,但没有说,我们不揭露人的恶的背后那位“它者”(撒旦)及其撒旦对人的欺骗。后者才是我们要计较的。我还发现,保罗爱的第 10 和 11 要素,恰好把我们的意向性,引向了对真理的执着追问:关于人,关于神,和关于神对人的救恩计划的爱的真相。这才是我们认知世界,认知自己的全新翻转。期待。

最后一条是与第 10、第 11 要素相连的。而且这里也指出,“不计算人的恶”,最根本的原因是:恶的背后是撒旦。抓住这个点就很厉害了!你没有把“恶”与“人”绑在一起,而把“恶”与“背后的撒旦”绑在了一起,这是要计较的,这才是原因。假如你没有这个眼光,人就与恶缠在一起。而且这里说,想都不要想恶,“think no evil”。不是叫你不对恶作反应,是思想里面对恶没有什么好想的。恶就是后面的魔鬼的欺骗,看见恶你可以指出来、可以批评,但不要去老想它恶,这个也很深刻。事情可以反应,完了就完了,不要老想那个恶,就是欺骗嘛!不要想这个人干嘛这样对我,不是这个人,是这个人被欺骗了嘛。耶稣说:“父啊,请饶恕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一样的。想通就轻松多了,这就是真理的启示。

想通这个事情,属于三管中的第一管:圣灵启示。第一管之下,跟恶纠缠全是非真理的反应、感受,全部剔除(不是第一性的)。这样你省出很多反应感受(非第一性的),真理告诉你其实是撒旦魔鬼,他只是被欺骗,你应该出来怜悯。你应该指出不要纠缠在个人怨恨里,对于人赋予怜悯、帮助与忍耐,这样的反应是基于良知的,基于圣灵的。假如纠缠在这个人干嘛,其实你不在圣灵里,没看见背后的欺骗是事实。我用这个例子,剔除非第一性反应与反思。

众:为什么不是第一管,而是第三管?

第一管就是启示我们背后有撒旦。

众:第三管,不是说恶是在事情层面吗?对恶的体验是在第三管吗?

你看见作恶的人,其实也是需要怜悯的,因为他是被撒旦欺骗,这个亮光是来自第一管。有了这个亮光以后,你对你的反应开始做些剔除,有些反应是不必要的,想都不要想。不要想就不纠缠了。这个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做到。假如有个人对你不起,是他的恶,哇哦!很难放下的。

众:很容易进入情绪。

其实不仅是情绪,你思维也进去的。

众:怎么进入第三管的呢?

第三管的体验,必须有第一管的亮光。没有亮光,你的体验很可能全都不是生命性的,第一性的。那这种体验反应全都是浪费。假如说,你对这经文的体验是不跟他纠缠,不跟他纠缠与跟他纠缠,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我如果不纠缠,他老纠缠,那他第一管没有进来。第一管进来很重要,在亮光下你的感受会不一样,你会明白哪些可以剔除,哪些不是基于良知的。

众:世人也是在不断反思的,但不能反思到这个层面。

你的反思要在第一管的亮光下,这是很重要的。不在亮光下,你的很多反思是浪费的。以这种方法,我们领受第 9 要素,然后用到我们生命中去,可以省出很多无用功的能量消耗。我们以为,这种能量消耗是很激动人心的,很有意义的;后来发现,其实毫无意义。只有基于良知的第一性反应才是有意义的,才是长久跟你生命相关的。其它种种就像风一样吹走了,当时好像死去活来,后来想都想不起来了。

众:不计算人的恶,比如这个人作恶,他背后是魔鬼,但他做恶事的能力也是圣灵给予的吗?

众:从这个地方反思可以反思到第三管。

第一管看见,再把第二管经历连上,就更强大了。第二管的认知也是来自启示的,也可以说是第一管。

众:想到第二管就很吓人的,居然这个人纠缠你一辈子,都是神允许的,都是圣灵允许的。

你假如怨恨不原谅人,《圣经》里有句话大意是:你毒钩不卸下来,是不能进神的殿堂的。这毒钩一定要卸掉,就是指人里面缠在一起,你对我不起,我很愤怒、就难受。这属于非真理性的反应,其实不是他,他只是个被欺骗的人。

众:想到婆媳关系,纠缠、仇恨,把所有的恶钩到一起。

夫妻关系更仇恨了,一辈子都栽在你手上了。其实都是神给你的经历。

这样讨论蛮好的,然后期待第 10–11 要素,从第 10 要素开始

深刻起来了。把 16 要素作为一个结构的话,第 10 要素开始跳跃。

第 10 要素:不喜欢不义。不喜欢不义是圣灵给你的能力;假如圣灵不给你能力,你是喜欢不义的。我有一个圣灵让你“不喜欢不义“的例子:贪官其实很喜欢不义,但他会把孩子送到美国,他希望他的孩子在美国不要不义。在具体的爱儿子的关系里,他对自己无所谓,对孩子送美国去读书,不希望看到不义。从本性看,从圣灵给他的良知看,他真的不喜欢孩子在不义的环境里,贪官也是人啊!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圣灵给人能力,圣灵也给贪官能力,是一样的。

还有个问题,“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为什么不是只喜欢“义”,而换成喜欢“真理”?

众:是因信称义。因信称义的义人有吗?

因信称义的义人有吗?我想我们都是因信称义吧!行为称义的人没有,因信称义的人是有的。所以这里要区别,这里为什么说: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为什么不用“义”,这地方带出很多非常深刻的思考。

从第 9、第 10 到第 11,飞跃在哪个地方?不喜欢不义,到只喜欢真理,这个是飞跃,为什么这是个飞跃?照理讲,你只喜欢不义,到只喜欢真理是个飞跃;你不喜欢不义,为什么到只喜欢真理是个飞跃?这是个好问题,我们以后会解。

我已经不喜欢不义了,我挺好了。他这个不义也应该是与上帝相连的,不义是真的不义,不是事情层面的不义。

众:这个不义是不是与良知相关的?不义在良知下面,与真理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凭良知知道什么是不义的,但良知是不可能带你飞跃的,这是完全不一样。良知不喜欢这样做,我还是这样做,这是挣扎。知道自己不喜欢不义的事,可是我还是做出不义的事。这是下次学习的预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