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 13:4–8 爱的第 10 要素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开场白

《哥林多前书》第 13 章讲爱的 16 要素,文字很简单,以前没看出什么名堂。这次我们一起按它的逻辑流读到这一点。前面每一章都像一座座高峰,到了第 13 章,我们期待第 13 章讲“爱”一定很厉害,果然不出所料,读下来真的很厉害!一路有惊喜,所以很有信心,相信绝不可能如文字表面这么简单。有这个相信在先,就安静下来按理性逻辑走,前后关联起来就读出来了!

十六要素到今天的第 10 要素:“不喜欢不义”再到 11 要素:“只喜欢真理”,发现《圣经》每一滴水都可以照出宇宙;每一个局部都反映出整体,哇哦!简直吓死人,爱的要素的整体出来了!这个整体就是救恩的整体。读《圣经》就是要搞明白什么是救恩。救恩怎么救?怎么被救?这是我们的中心问题。

我们今天进入第 10 要素,第 10 要素相对第 11 要素是个铺垫。我们先讲一下白板上的图案(见下图),把前面讲的《哥林多前书》总结了一下。

“我”就是每个人。《圣经》上说:“凡有气息的,都要赞美耶和华。(诗 150:6)”上帝是活人的神,当你没有气息了,想拜也拜不了了。这个“我”从出生到结束,《圣经》上有句话:“出于土,归于土”,是个暂存,哪个人也逃不了,对地球上活过的任何一个人,包括死去的、活着的、将要出生的人,都一样。评价一个人首先注重的是:这个人在地球上是怎么活的?做了什么事情?成就了什么?所以与人相关的是他的经历,可以波澜壮阔,也可以平凡如小蚂蚁。经历决定了你的全部,“我没有白活!”经历丰富;“我白活了!”经历太少了。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说明不在乎经历,在乎对经历的反思。很多思想家、哲学家提醒我们,经历不重要,关键是对经历的反思与体验,决定你白话还是不白活。怎么会说到这个主题呢?我们发现《圣经》说,你的经历其实都是神给的。这个很吓人!而且你在经历中表现出来的能力,都是圣灵恩赐的。这太荒诞了!这怎么可能呢?!我们以前隐隐约约觉得,我们生在何处,能遇见谁,都是不能控制的,一般认为是缘分。现在发现《圣经》里有个更大的力量,不仅你的环境、境遇是上帝给予的,乃至你在环境里的能力、经历是圣灵直接给予的。这跟我们原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们称之为荒诞感,不可理喻,无法思考。你要抓住荒诞感,不要让它走掉。我们平时活在一个四平八稳、顺理成章、合乎理性的生活状态,突然出来荒诞感,激发你兑体验与反思。荒诞感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角度——里面确实有东西!

有个背景声音说:“你的能力是圣灵给予的,“圣灵是随时随地随己意”,“爱你拽你没商量”,以这种方式给的。”我们开始意识到,经历不是你自己的,是上帝给你的,决定你的是什么东西呢?才突然想起苏格拉底那句话了,对经历的“体验与反思”才是你自己。因为圣灵不可能替你去体验与反思,体验与反思的主语,一定是你自己。上帝或把能力赐予你,让你成就这个事;或不把能力赐予你,让你失败得很惨,一切都为了让你去“体验与反思”,“体验与反思”的主语才是你自己。没有经历,你体验与反思什么?原来,与这个“我”直接相关的最重要的,是体验与反思,而不是你的经历。

“体验与反思”就是哲学家所说的“理解与自我理解”。所以,决定你这个人从生到死,最后剩下什么东西,最后衡量你的,即便在人的眼里也可能是你的“理解与自我理解”更重要。于是,关于“我”的重心从事情层面往后撤,撤到对事情的体验与反思层面,这才是你的生命本质,在 being 层面上。

上帝说我要改变你,在哪个层面上改变?当然是在你的 being层面改变,改变你的“体验与反思”,改变你的“理解与自我理解”。你原来是那样理解这个事情的,现在变成这样理解,这个改变,才是本质意义上的改变。有些人活一辈子都没有改变,他的理解与自我理解与十年前一样,与二十年前一样;有些人经历一件小小事情就有很大变化。在外人看起来也许还是一样,其实在“体验与反思”、“理解与自我理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也符合我们对生活、对人事的观察。

“圣灵恩赐能力”,也就是你的经历,你所做的事情。上帝说,在事情层面最核心的是你在“关系”层面的“爱”的层面上。换句话说,最本质的是你在世界上建立的关系,有多少爱?这才是含金量最高的部分,而不是你盖了多少房子,赚了有多少钱。CCTV 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我们真正被感动的也在这个层面上。对人的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对朋友的爱,这个层面是经历里最核心、含金量最高的部分,这也就是圣灵恩赐能力爱的 16 要素。我们发现,爱的 16 要素是具体到每一天都可以感觉到的平凡的东西,而不是高、大、上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的能力,上帝说:是我给你的!

让我们一起诵读: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 爱是永不止息。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好像有点高大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按前后文和英文的意思是:你不要老坚持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利益,也要想想人家,要学会换位思考,这也是常识。我们已经讲了九个要素了,九个要素几乎都是常识,而且我们都有所体验。我们全部的体验都在具体的关系里,而不在抽象的关系里——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一定是在抽象里拔高,在具体里是拔不高的。例如“恒久忍耐”,你对身边的老婆(老公)、孩子恒久忍耐,但是换一个对象,根本恒久忍耐不了,所以我们的体验都是在具体关系里的。在具体的关系里我们每条都有体验,没有一个是抽象的,高大上的。这是这次读经的一个关键切入点,“理解与自我理解”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这两句是肯定句,接下去是八个 “不”。十个里面二个是肯定句,其他都是否定句。从第十一开始,六个是肯定句,从否定句到肯定句,这个转折一定是很重要的。所 以,这里要注意了!这是我的开场白。(鼓掌!)

逐句解经

第十个要素:不喜欢不义(Rejoice not in iniquity, or it does not rejoice at wrong doing)

中文“不义”的英译是 wrong doing, iniquity,直译是 “错误行为”或“不公正”。但保罗为什么不直接说,喜欢义,而用了一个双重否定句,不喜欢不义?可见,不喜欢不义,不等于喜欢义。比如说,人不喜欢赤裸裸的“不义”,却可能非常喜欢伪装的 “假义”,或者“自义”。我们会看到,有关人的真相正是如此。

首先注意到双重否定,为什么讲那么复杂,你喜欢义就好了嘛,为什么“不喜欢不义”?这是读经时的心理活动,你是活人很认真的话,会有这样的活动,抓住这个问题,发现很有意义。

众:“伪义”与“自义”算不算“不义”?

“伪义”与“自义”能不能算“不义”?这种读法太纠结字句了。严格讲“伪义”、“自义”,“假装的义”就是“不义”,但是我们经常分不清楚,所以不需要这么严格定义,松开来,让自己的思维有点余地。

我注意到,中文“不喜欢”一词的英译,不是 not like,而是 rejoice not (or does not rejoice at),直译是:不快乐。细究起来,“不喜欢”偏向于表达人的主观意愿,而“不快乐”(does not rejoice)强调的是人的客观状态,即对事实(不快乐)的表达。因此,爱的第 10 要素表达了这样一种能力,即当人陷落在“不义”里就会有能力感觉到“不快乐”。联系实际,当一个人生活在一个不正义的社会环境里,却麻木不仁,若无其事,说明这个人缺乏爱的第 10 要素了。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对重大启示:爱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是圣灵赐予你的。“不喜欢不义”,你在不义里面“不快乐”是一种能力,不给你这个能力,你还感受不到不快乐。这一读觉得真有道理,有的人还真的在不义里没有不快乐;我在不义里有不快乐,我怎么具备这个能力的?保罗说,圣灵赐予的。至少你把《圣经》句子读懂了,至少知道还有这种说法,而且是保罗说的,是《圣经》啊!

我觉得有点奇怪,人在“不义”或“真相”里快乐不快乐,好像只与自己的个人状态有关,似乎并不涉及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与爱的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觉得有点奇怪”——表明你是活人在读,把很奇怪的东西抓出来。奇怪什么呢?既然保罗说这些能力都是在关系里,没有关系就没有爱,可是我在不义里不快乐,好像很难联想到具体的关系,怎么变成爱的能力呢?

不过,如果我们把第 10 要素与第 9 要素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第 9 要素让我做到了“不计算人的恶”,第 10 要素补充说,尽管我“不计算人的恶”,但当我面对人的恶时,有能力感觉“不快乐”的。对此,保罗说,就表明我对那些“落在不义里的人”,具备了一种由圣灵而来的爱的能力了。

当你觉得句子连不起来的时候,吊在空中是独立的,这时你跟前面的句子连一下:“不计算人的恶”。其实我们平时蛮计算人的恶,但是在一种情况下,我们不太计算人的恶,就是边上的亲人。我们对边上亲人的恶不太计算,泛泛的恶很难过;自己的人即便恶,你也容易不当回事,因为你爱他。所以,不计算人的恶的能力,确实在爱的关系里是有的。我以前没把他当回事,现在《圣经》说,这也是《圣经》赐给你的,以至于爱的关系能够维持,能够享受,因为你压根就不看他的恶。从“不计算人的恶”往下走,就是“不喜欢不义”,你虽然不计算具体关系里的恶,但是并不代表你毫无感觉;若把体验、经历放进去,会发现人的恶是从环境里来的,所以恶是连成一片的;你发现孩子身上有恶的时候,不计算他的恶,但是你确实想到是环境把人变恶,包括你自己也生存在这个恶的环境里,这时候你感觉到不快乐。你发现出于对亲人的爱,不希望亲人在不义的环境里;你发现对自己倒无所谓,但亲人在不义的环境里,你特别不快乐。

举一个例子,若我对我们国家里的不义感觉痛苦,恰好表明我对我的同胞有爱了。

这是个大例子。恶是连成一片的,你的视觉、你的感受从这具体的关系往外走,你在恶的环境里不快乐,说明你对在恶的环境里的同胞有负担,不快乐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有人还真与你不一样,他觉得无所谓,他没有感受,你有感受,这就是你与人家的区别。我还发明了一个词:有“智商”、“情商”,还有“公义商”。作为例子,我认为我的公义商比较高,我太太也比较高,所以两个人谈恋爱谈得拢。假如我们智商、情商都很好,公义商不一致,也谈不拢。

请问,人是不是天生就“不喜欢不义”(或天生就“在不义里感觉不快乐”)?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这个问题:人是不是天生“不喜欢不义”?可以讨论一下,我们的第一反应?(众:一般是的)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天生不喜欢不义”吗?

众:小孩子天生对闯红灯比较敏感,大人反而不敏感。小孩子天生就不喜欢不义的行为。人是分裂的,对自己与对别人不同。

我的第一个反应也是“人天生不喜欢不义”的。我读经时有个逻辑线,假如我天生就“不喜欢不义”,那保罗怎么说是给予我的特别恩赐吗?也许我以前的感觉错了?人也许天生喜欢不义,不是“不喜欢不义”的?这个亮光是前面过来的,沿着亮光再去体验、寻找,哎,有道理啊!就有下面的默想。

如果把这里的“天生”,定位在“该隐以后”,那么,我可以说,人其实是天生“喜欢不义”的。比如说,我们在黑暗中独处时,喜欢想象一些暧昧的、不愿意被他人知道的意念,就好比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里描述的那样。因此,可以说,我们都是一些天生“在不义里感觉快乐”的人。

我的感受是,在独处、黑暗,没人看见的地方,很享受那种不义的想法;可以在心里骂任何人,也可以背叛任何人;可以想像自己具有很多能力,搞死这个,报复那个。走出黑暗,一见光明马上就老老实实,装出很不喜欢不义的样子。(众笑)

所以,再重复一遍,保罗说,你若做到了“在不义里感觉不快乐”,别忘了,这不是你天生如此,而是圣灵特别恩赐能力让你做到的。

感叹啊!保罗真厉害。关键是后面一句:你发现“不喜欢不义”时一定不是独处,有一个很亲密、很在意的人跟你在一起,你会特别“不喜欢不义”。哇哦!这就是爱的力量啊!

根据我的生活体验,只有当我与所爱的人处于同一个环境里,我才会感觉“不喜欢不义”,即对不义没有感觉快乐,好像我是一个天生“不喜欢不义”的人似的。现在我明白了,不是因为我天生不喜欢不义,而是因为圣灵直接赐给我爱的第 10 要素的能力,特别是当我面对具体的爱的人时,尤其如此。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贪官们也会把自己所爱的孩子,送到文明的国家里生活。贪官们自己也许一辈子都搞不明白,这是出于圣灵所赐的爱的第 10要素。

通过我对生活观察,贪官们自己在做坏事的时候,一帮狐朋狗友毫无公义可言,看到人家痛苦毫无感觉;但是面对自己所爱的孩子,会选择把孩子送到文明世界。文明世界里,他自己这样是不容许的,会被抓起来的。他既然那么享受,为什么不让孩子也生活在这种堕落的环境中,享受所谓的快乐呢?假设你对贪官说,你爱你孩子的能力是圣灵给予你的,不是出于你自己。他怎么会相信呢?!

试问,如果我尝试把这个《圣经》启示的真相告诉贪官,他会相信吗?可是,仔细一想,作为一个天生喜欢不义的人,我们与贪官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你觉得你与贪官有区别吗?你是天生不喜欢不义的;好像贪官是天生喜欢不义的,你觉得你与贪官真有这样的巨大区别吗?

比如说,现在我把这个“圣灵恩赐能力的真相”告诉你,你相信吗?你很可能不仅不相信,甚至还非常不喜欢这个真相呢!再问,如果我们不相信,该如何让我们相信呢?

这就是难题了,上帝要解决这个难题。你们是不相信的,上帝怎么让你相信?你要替上帝想,上帝的救恩到底是怎么回事?!祂怎么让我们不相信的人相信了,这就是救恩,是《圣经》的核心。人生出来,死了,生出来都死了,怎么出了个永生呢?!

是啊,如果我们不相信,神该如何才能让我们相信呢?我发现,正是这个诚实的问号,把我们带到了保罗爱的第 11 要素:“只喜欢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