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10:14-22的补充

经文到此结束。读经笔记是顺着经文本身往下流,人的反应也是第一性的活人、真人的反应,神借着话语跟你对话。这是一个示范。这样走一遍会动摇你里面很多前见,后面十点补充是在这个亮光下,对我们前见的一些整理和清洗。

在进入林前 10:23 以前,我愿意就上述读经默想作 9 点补充说明。

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与鬼相交的经历?我们概念中与鬼相交的经历,大多数是农村里传说的那些 “鬼附身”的事。现代人确实越来越少这类事件的第一手经历。但我个人认为,“鬼附身”事件在现代城市里没有绝迹,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日趋普遍的忧郁症等现代精神和心理性疾病。患者的许多临床表现,包括偏激性思维、攻击性言语、自残举动等,背后都有鬼(demons)的影子。对此,我们必须警惕。除此之外,我还认为,对大部分所谓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现代人来说,他们与鬼相交的最常见方式,不是通过精神和心理性疾病,而是通过普遍接受现代无神论主流文化的思想意识。换言之,撒旦以无神论为化妆附了我们的身,占据了我们的心思意念。只是我们错把无神论意识当作我们自己的意识,或当作现代文化的产物。其实它就是现代的鬼。

这里好好思想,显得有些夸张,后面会讲得很清楚。

为什么林前 10:20 里的鬼用复数(demons)?鬼与撒旦是什么关系?

鬼属于灵界存在。因此,它的存在方式,不局限在物质时空里。它可以在不同的时空点里同时出现。因此,鬼不受单数或复数表达的限制;它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复数;或者,既可以用单数来表达,也可以用复数来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上帝亦是如此。天使亦是如此——那么,鬼与撒旦是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撒旦是鬼的单数表达;鬼是撒旦的复数表达。它们其实是一回事。

保罗说,你们要逃避拜偶像的事。这里的“拜偶像”是指人行为的事情层面,还是指人行为的心灵层面?

“拜偶像”既指人外在可见的行为和事情层面,也指人内在不可见的心灵层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心灵”一词,指人内在的“心思和意念”(mind and desire,即所思所念)里发生的事。我认为,正是在人的“心思和意念”层面,人与“灵界存在”(神和鬼)相交有分。换言之,“灵界存在”通过人的“心思意念”进入人的经验;人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经验里体现到,并且理解了这件事情的发生和如何发生,无需用其它神秘主义的方式来解释。至于偶像的形式,对于现代的无神论者来说,更多是人本主义名下的世俗美好事物,如各种主义、理想、事业、爱情、财富等,“有限”的人企图通过对这些偶像的追求满足人内心里对“无限”的渴求和欲望。

人拜偶像是因为人在内心有对无限的渴望和欲求。在这个意义上,神造人就让人有对无限的渴望与欲求,所以人拜偶像是因为人有这个渴望与欲求。原本这个渴望与欲求是让神,也只有神能满足的;但人出于悖逆和无知就非不要神,非要神以外的,神以外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偶像对象。也就是说,拜偶像的本质是人要满足这个需求,但不要神来满足,要神以外的满足,神以外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是我们的偶像。比如一个农村妇女,她只要孩子成功,她这一辈子就活得值得了;她拼命让孩子成功,那这孩子就成为她偶像;她觉得自己一辈子值得了,就可以被这个取代了;本来神让她一辈子这样是不值得的,神本来让她还有更大追求的,让她对有限的一辈子是遗憾的,神要满足她无限的渴望和欲求,她说 “我够了”。你看,这个很小的“够了”就当成偶像,把她杀掉。

所以,拜偶像的本质通过我这段话就搞明白了。是人总是不会对自己有限满足的,一定要找个东西来,所以一定会拜偶像。后面还会讲到,这个东西本来是神主动来满足你的,神是主动找我们、救我们、爱我们,全部主动的;我非不要,另一个东西是主动来的,那就是鬼。神来主动救我们满足的时候,神告诉你,我就是那个神,我才可以满足你,你在我里面有平安,这个平安是永恒的平安,否则你是不能平安的。神原本把这个明白的话告诉你;鬼不一样,鬼是不告诉你的,他说你孩子成功就可以了,就这样骗。所以鬼是用欺骗来满足你,但又不告诉你是鬼在满足你,好像你就要这东西,而且你自己也满足了,其实是鬼把你骗进去满足,你本应不满足的。

“灵界存在通过人的心思意念进入人的经验”。请问,这样的说法,有圣经根据吗?

这句话很重要,“灵界存在通过人的心思意念进入人的经验”有圣经根据吗?找到圣经根据人就老实了。

有。请参考《罗马书》8:6“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英文是:For to set the mind on the flesh is death, but to set the mind on the Spirit is life and peace.

这节经文里的“死”和“生命与平安”都是对着永恒的灵界说的。这节经文启示我们,把相对有限的此生经历,与绝对无限的永生结局相连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平常不起眼的内心“所思所念”(to set the mind on)。

“To set the mind on”就是你的心思意念,不是神秘东西,是你每天想的东西。当你 set the mind on the flesh(体贴肉体),你的结局就是死;这个结局不是肉体死,乃是永恒的死。当你的 mind set on the Spirit(你体贴圣灵),你是 life peace(生命平安)。所以是把一个很不起眼的所思所念的东西,跟那个绝对的东西连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当时我们读《罗马书》第 8 章的时候为此大吃一惊。因为《罗马书》第 7 章还是讲人在律法下怎么挣扎,到第八章开始接触属灵了。哈利路亚,我们从律法下救出来了!我们很想看,是怎么救出来的?他说“set mind on”,到这时候才知道,哇!原来是 mind。我们当时对《罗马书》第 8 章这一节经文有很大的看见。

注意,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 10 章里抓住不放的概念“desire evil”里的 desire,其实就是人心所之“念”。

这个 desire 就是念,你想要那个东西,这个心思意念,念念不忘。我们念念不忘那个恶,还是在 desire evil,本来这个 desire 是神可以满足你,但是我们不要神,我们要神以外的,那神以外的都可以成为恶。

另外,圣经启示的“话语”(即“道”)的概念,也与人的“所思所念”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思”与“念”概括了人的“心思意念”里的两大要素:“思”与认知有关,“念”与意志有关;

“思”跟认知有关,《圣经》非常强调认知。当我们跟神连接时说,认识他,认识派他来的父,那就是永生。也就是说,当你跟永恒东西相连的时候,认知就是我们说的“思”。我们当时读到这个也呆掉了,认识神就是永生。“意念”就是我要什么。耶稣基督跟门徒说第一句话是“你要什么”,我们想要什么,我们要的时候是跟谁要,是跟神要,还是跟自己要,还是跟世界要,还是跟神以外的要,这就是 desire。所以这两点其实都在心思意念里面的东西。

它们都是人天生的生命特征和能力。二者也都可以用“话语”来表达:“思”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念”;“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

心思意念,其实更本质的是语言,是话语。它们的共性是在于其实都是话语,一种是完全表达出来的话语,一种还没有表达出来、企图表达出来、很想表达出来的话语。有些人可能话语能力强一些,他就把这个念表达成思,表达得很清楚;有些人话语能力差一点,他这个思就表达不清楚,他一直在念里面,但念其实本质上还是话语。灵界是通过心思意念,通过“思与念”进入人的。“思与念”其实更本质的都是话语,道就是话语,神跟人相连是靠道,靠话语。你看,这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灵界”是通过“话语”进入人“此生”的经验和存在;也是借着“话语”被人体验并表达出来的。在这一点上,神如此。鬼亦如此。

神如此。鬼亦如此。神如此,是《圣经》明确告诉你:我的话语就是你的灵粮,《圣经》就是让你读,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都在道里面,道就是话语。那么,鬼为什么也是话语呢?《圣经》启示是,蛇和夏娃不是通过几句话语就进去了吗?撒旦在旷野试探耶稣时也是话语。圣经揭露撒旦的本质是欺骗的灵,是欺骗之父,就是靠话语欺骗。

人遭遇灵界,是否与人心思意念里的主动意识有关?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是不是因为人主动思念“灵界”,所以才让“灵界存在”得以进入人的心思意念?如果人不主动思念“灵界”,人也就不会遭遇“灵界”?对此,我不同意。理由是,一个无神论者(即不承认有灵界存在的人),仍然无法不与撒旦相连(见 6)。

因为第六点讲无神论者,可以是相通的。

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就不会有与灵界相交的经历。这样的说法对吗?

不对。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同样会有与灵界相交的经历。因为一个人无论多么“无神论”,仍然不能逃脱他作为一个被造者的身份事实,所以在他的生命深层,仍然有不可拟制的“恐惧”(fear)和“欲望”(desire)。

所谓跟灵界相交往,实际上是我们出于对永恒的渴求、需求、欲望,这是神放在人里面,所以是人被造的一个生命特征,无神论其实也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内心也是有的,他本来是应该到神那里得满足,他恰好拒绝神,任何能使他满足的东西都可以是他的偶像。人只要把这个问题(所求)放下来,本来这个问题应该不能放下来的。有些人追求诺贝尔奖,追求发大财,才能满足,有些人很小就满足了。只要这问题放下来了,不在神那放下来,在神以外放下来,这个人已经被偶像占据,被鬼占据了。

他即便因为接受了“无神论”而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神的观念,或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但在事实上,他已经把“无神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作为一种“宗教”活出来了。

意思是说,他每天就活在跟鬼的交往里面了,他的生活就是每时每刻都跟鬼相交了。那鬼都不需要说自己是鬼。

只不过“无神论”背后是“撒旦与鬼”,它是谎言的父,让无神论者时刻活在与鬼相交的方式里还懵懂无知,以为自己与灵界不搭边呢。

对我自己的一个很实际的提醒是,我以前说,注意警惕你里面的无神论,你这个东西是无神论,是不信神的。现在我完全可以说,注意你里面那个鬼,那个无神论者不信就是鬼!

耶稣曾比喻说,人只是一个“空房间”。这个比喻与我们这里讨论的有关吗?

有关。在“空房间”的比喻里,并不是说,人的房间里没有家具摆设,而是说,房间的主人是缺位的;人自己不是房间的主人。虽然在人自我感觉里拥有房间里的一切,但因为人不是房间的主 人,所以房间里的东西,到头来也不属于人自己的。如果我们把 “人此生在事情层面上的经历”,比喻成“房间里的家具摆设”,那就意味着,人的经历,在永恒的意义上看,都是相对的。真正具有绝对意义的,是人这个“空房间”的最后归属:属于神,还是属于撒旦,才是绝对的。

根据上述 3,“拜偶像”这件事,无论从“行为和事情”层面,还是从“心思意念”层面,都只是些“事情”而已。那么,根据“我们此生里遭遇的所有人和事都是相对性”的原理,“拜偶像”这件事也是相对性的。既然如此,保罗为什么对“这件事”如此重视,好像它是一件绝对的、直接与人在永恒里的结局划等号似的?

赵牧师一直问“拜偶像”的本质,跟这个相关的。我们对拜偶像到底怎么理解,就在回答这个问题。

对此,我可以把“拜偶像”这件事,比喻成我们在行路中遇到的一个路标。这个路标其实也构成了我们旅途中的一道风景。

也就说“拜偶像”作为我们此生经历的一个事情,也只是一个事情而已。

注意:真正的问题不是路标自身,而是路标的指向,以及它在我们内心激起欲望。就其本质而言,任何一种“拜偶像”行为,总与人生命体验里最深层的恐惧(fear)和欲望(desire)相关,即对于死的恐惧,和对于永恒的盼望。两者结合就产生了人企图突破 “有限”向“无限”超越的生命冲动。(所以有话说,所有的人都是宗教的动物)。就是想追求永恒的,都有超越的欲望。

换言之,人“拜偶像”,恰恰是人在最深层的自由意志选择上,从最需要依赖神的满足和安慰的地方,把探求的目光从神给出的 “出路”上移开,转向了神以外“非出路”的路标,无论路标上写着的是什么,可以是高耸的丰碑,或人手捏的泥像,或美金,或名 声。它们都可以被统称为偶像。一定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可以是神以外的任何或美好或邪恶的东西。其实是不重要了,因为它们都只是相对的。那么,什么才是绝对的呢?是我们的目光从神的“出路”上,移开了。只有这个,是绝对的。

什么东西把我们吸引走,那个事情其实是相对的,没有什么特别恶,特别怎么样的。一旦把我们眼睛从神那儿吸引走,让我们对永恒的欲望糊里糊涂就满足了,没有需求了,这就是致命所在。本来是我们到神那去得满足的,神要给你满足的,然而我们说 OK,我没这个需求,你在神以外就没这个需求了,这就是“拜偶像”。这样的话我们把“拜偶像”完全看透了,怎么来怎么去全搞清楚了。

也就是说,我们内心最深层的需求,原本只有到神那里才满足,我们居然在自由意志里选择不要神,这是自由意志最深层的选择,当然是被欺骗了,出于悖逆。越被欺骗,就越糊涂;越糊涂,就越悖逆;越悖逆,越被欺骗,就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这就是《罗马书》第 1 章说的,悖逆无知,无知悖逆。神就是把你这个局给破掉,让你知道,这个知道只有从神那里才能知道,你自己离开神,就越来越糊涂。

最后一个问题。在林前 10:14–22 里,保罗从劝诫我们不要“拜偶像”开始,到警戒我们不要“祭鬼”结束,却在当中插入两节“圣餐礼”的经文。请问,保罗这里的逻辑是什么?

谢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保罗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既然 “拜偶像”,就其事情层面而言,无论是祭物,还是偶像,都算不得什么,没有特别的地方,那么,它怎么会成了人鬼相交的通道呢?

就是拜偶像这个事情怎么会变成通道呢?

为了解释这里的奥秘,单有头脑知识是没有用的,需要人有与灵界相交的实际体验。事实上,不是人没有这方面的实际体验,而是人虽有体验,却不能明辨。

这也是撒旦的诡计,有体验但不让人明辨。基督徒是有体验的,然后又被撒旦搞得没有体验,不能明辨,以为自己没体验。这也是保罗跟更多门徒讲的时候特别在乎的。你当时不是信了吗?你当时不是这样的吗?你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所以说当初这个爱,当初这个转向,实际上就来自灵的体验。也就是说,明辨我们跟灵的体验,有灵的体验这件事情本身是需要神启示的。我说只有《圣经》告诉你来龙去脉(What’s going on),这个还不够,你还要知道到底怎么发生的,《圣经》就是讲这个事情的。假如很多基督徒不读《圣经》,那你有了体验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很容易被欺骗了。你以为没有,路又找错了。所以需要神的特别启示,人才能明辨这一体验。

也就是说,需要神的特别启示,人才能明辨这一体验。撒旦的工作,恰恰是遮蔽这个体验的真相。主耶稣给门徒留下的圣餐礼和一系列的教导,就是一堂关于“人与灵界(在这里是神自己)相交”的专题课。

这个专题课就留给你,就告诉你,其实你已经跟灵交了,你已经跟我交了。你看,你喝了我的血,你吃了我的肉,这个比喻就是你和我交了。你看,你自己觉得有没有?这就是保罗说你自己 judge(判断),那个东西有没有?有了!有了这个体验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人与撒旦、鬼的相交也是一样的。《圣经》也是这样启示我们的,一样也是经过话语。

因此,保罗的逻辑是,给我们重温“圣餐礼”的课程,在明白了“与主相交”的实际体验以后,我们才发现,人与撒旦(或鬼)相交,也是一样的。换言之,“灵界”与人相交的方式,都是借着话语进入我们的“心思意念”。因此,我们与灵界相交的经历,也一样可以被我们的理性所认知。用我们的普通语言去表达,就好像圣经是用人普通语言写出来一样。这样看来,任何神秘主义的混淆和搅扰,盖出于撒旦欺骗的意念。(待续)

为什么保罗说拜偶像、圣餐,然后祭鬼?你要理解祭鬼,理解拜偶像,你只有理解《圣经》,理解圣餐,理解你是怎么跟神交流的。因为你怎么跟神交流,是有神的明白启示的。这个理解以后你才知道,原来鬼也是这样进来的,也是经过话语进来的。这时候你才知道,其实鬼通过话语欺骗,这让我们越读《圣经》,越知道过去有多么错,错都是错在观念错误、看法错误、前见错误,全搞错了,后悔都来不及。这也验证了鬼老早就已经占据,老早阵地被鬼占据了。到最后你才发现,原来灵界是这么回事,一点都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