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10:1–13

10:1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2 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3 因为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神的义了。4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5 摩西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6 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7 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8 他到底怎么说呢?他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9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10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11 经上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12 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13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下面我们研读经文

10:1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2 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3 因为不知道神的义, 想要立自己的义, 就不服神的义了。4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 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

神借着以色列选民启示,保罗肯定这个民族对神有热心。我们作为外邦人要体会“热心”意味着什么?我们总是对世界上的事情有激情,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随着时间年龄的换季,我们总是能在世界上找到有激情的对象,但是对神的热心却很难产生。以色列民族无论什么世代,不管遇到什么灾难,自始至终保持对神有热心,保罗予以肯定—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单对神有热心还不够,保罗又说,但不是按着真知识。以色列人为什么不是按着真知识,什么是“真知识”?《圣经》启示的耶和华向摩西颁发的律法,这个知识是真的。为什么保罗还说缺乏真知识?

保罗指出,因为以色列人把他的神只理解成“律法的神”,不能理解为“恩典的神”。如果按照新约的理解,不能上升到恩典的神,就是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我们会觉得:律法本是神启示的,行出“律法的义”不就是行出“神的义”吗?怎么还有区别呢?对此,我们必须回到全备真理去理解,要把以前的经文、看见、光照连贯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领受。对以色列人来讲,关键还是在于对律法主义的神、律法下的救恩,以及恩典的神、恩典下的救恩的区别认识不清。保罗在罗 10:3 区分了“神的义”与“自己的义”,如果是后者,就是“不服神的义”。

那么,什么是保罗这里说的想要立自己的义?理解这点,关键是我们需要慢慢体会神的义是什么?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所以说,“神的义”实际上是“律法的总结”,就是信靠“基督”,在耶稣基督得着恩典。如果讲明白些,就是律法的义不是“靠行”得着的,乃是“靠信”得着的,这个就是 “真知识”。保罗说以色列人虽然对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真知识(knowledge),那就是按假知识,如果不能从律法主义框架里跳出来,就只能是假知识。knowledge 在《圣经》里是明白、了解、领悟的意思;在悟性上、理性上真明白、真知道神的启示。凭真知识(knowledge)信主就得着义。

10:5 摩西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6 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

这段经文是保罗引用摩西的《利未记》, 利 18:5 所以你们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我是耶和华。但保罗在前面经文的“神的义”和“自己的义”以外,再用了一个名词概念“律法的义”。并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但紧接着保罗说:惟有出于信心的义,这里保罗对 “义”作了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前者是出于律法的义即“律法的义”;后者是出于信心的义即“信心的义”。前后文意思相关,但有延伸。什么叫就必因此活着?《圣经》里说“必活着”显然指的是不死,《圣经》里说不死就是得救,因为本来人都要死,所以意思是:你只要行出律法的义,就必得救。

摩西这段经文有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你单单认识律法是不够的,还要行出来。这层意思对于现在基督徒也一样有效。你只得着知识,活不出生命来是没用的。在这个意义上,“律法的义”就是“神的义”,也就是 “信心的义”,是统一的。神说你若真能行出律法,行出完全的,不是打折扣的律法,就必因此活着,真可以得救。

第二层意思:你若真能行出完备的律法,必因此得救;但是若行不出完备的律法,是要受咒诅的。这层意思保罗在新约里一再向我们启示,让我们认识到,即便老我那么想行出律法,那么想做善事,生命里却有个律,让我们行不出来;并且行不出来不是因为努力不够,而是因为老我生命的本质是悖逆的,所以没有出路,死路一条。

有了这两层意思,第 6、7 节连起来就容易理解了。惟有出于信心的义,保罗开始教义转向,转向律法之外的救恩。保罗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这段经文引自《申命记》摩西的话,申 30:12 不是在天上,使你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13 也不是在海外,使你说:‘谁替我们过海取了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14 这话却离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里,使你可以遵行。《申命记》是摩西重复讲神要告诉百姓的话。这里摩西说明白律法不是难行的,不需要上到天上,也不需要下到海里,律法本来就在你口里、心里,离你很近,使你可以遵行。不过,保罗在引用这句摩西的经文时,又有了新的解释,新的看见,那就是保罗把摩西口中的“律法的义”等同于,实际上转换为“信心的义”,因为保罗看见了摩西所说的律法的义本质上就是信心的义。所以当摩西说,你可以遵行的那个出于律法的义;保罗就说,惟有出于信心的义才能如此说。这样,保罗对旧约有了新的解释:原来摩西口里那个不难的、行得出来的律法的义,是在信心里行出来。这段经文启示我们:摩西时代律法的义与保罗现在信心的义是统一的,是一回事。“律法的义”其实就是“信心的义”,在信心里确实可以行出来!

若把律法的义与信心的义对立起来,我们会觉得前面讲那么多律法,好像神在误导以色列人,好像旧约在误导我们,其实律法背后的义和信心背后的义是一回事,都是神的义。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行为”追求律法的义的人,唯有上升到用“信心”追求信心的义,二者才会真正一致起来,基督是律法的总结,只有把信心投向基督,人所追求的律法的义才真正得以完全。换句话说,如果不能上升到信心的义,就无法得着律法的义,我们就被圈在律法下,死路一条。保罗在这里完成了从律法的义向信心的义的飞跃。

10:6 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7 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

我们也可以更深入体会这句经文,谁升到天上,谁下到阴间?是基督自己升到天上、下到阴间,人是无法做到的。所以不要以为追求律法之义的人要靠自己上天入地,不是的。你不要心里说:意思是你如果这样想,以为是自己上天入地,就不对了。

10:8 他到底怎么说呢?他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

他到底怎么说呢?这里的“他”指谁?指惟有出于信心的义。意思是出于律法的义不能这样说,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可以这样说。他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这是什么意思?原来摩西说这话时(这里引用摩西的话,申 30:14“这话却离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里,使你可以遵行。”)其实不是指着律法的义说的,而是指着信心的义说的。因为惟有出于信心的义才可以这样说。为此,保罗还特别补充了一句: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注意,在《申命记》里,当摩西说这番话的时候,他指的是律法之道(或者律法之义)其实不远,就在你口里、心里。保罗现在进一步说,这个律法之道其实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就是信心的道。这一表述按严格的字意是有区别的,因为摩西当时不可能知道耶稣基督,摩西是根据神对他的启示,把律法传给百姓,而且把神在律法里的应许传给百姓。什么是神在律法里的应许?你只要守住律法,活出神的话语,你就不死。摩西当时所说的离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里,使你可以遵行。跟保罗现在说的耶稣基督启示我们的信心之道,在我们心里、在我们口里,有没有区别?是有区别的。保罗说其实摩西讲的就是我们现在所传的(摩西自己可能也没讲那么明白),这个真理现今在保罗口里说得更明白。感谢主!

《希伯来书》告诉我们,救恩真理的显明一直到了耶稣基督才达到顶峰。以前讲的是影子,现在本相出来了,一切不明白的全明白了。从认识真理这个角度看,新约时代确实跟旧约时代不一样,旧约时代是在影子里打转,靠着很多特殊启示;新约所传是耶稣基督救赎的普世福音,普世恩典,是普遍启示。新约、旧约既有连贯性,又有全新的飞跃。保罗把摩西口里的关于律法的道上升到信心之道,是对旧约摩西话语的全新探究。不仅上帝律法的祝福原本在我们的心里、口里,信心之道的真理也同样在我们的心里、口里,用不着我们劳心去上天、下海寻求。展示出基督教重要立场:基督教是神找人,而不是人找神;强调神找人,人只要作出回应。信心之道是怎么进入我们的心里、口里的?与摩西的律法之道一样吗?我认为是不一样的。摩西的律法之道怎么进入我们心里、口里?第一层面,神按他的本相造人就把律法作为本相放在人心里。也可以解释为,在人偷吃“分别善恶果”的时候,把辨别善恶的知识(就是律法)放在人心里,所以亚当之后的人已经有良知在心里。第 1–2 章也明白讲了,即便是外邦人没有摩西律法,但在内心里有良知作为神的律法。第二层面,神也确实借着摩西之口,向他的以色列民族将律法的条文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摩西说的律法之道就是这样进入心里、口里。第二层意思当然是指着神的选民所说的。

那么,保罗说的信心之道是怎么进来的?我认为罗 10:9–10,以及后面紧跟着的罗 10:14–17,就是要系统严谨地回答这个问题。罗 10:9–10是解释这个“道”进入人的“口”和“心”是建立在什么历史事实和因果关系上;后面的罗 10:14–17进一步解释,这个因果链的前端一步步是怎样发生的。

10:9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10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10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10:9 because, if you confess with your mouth that Jesus is Lord and believe in your heart that God raised him from the dead, you will be saved. LYX

第 8、9 节经句在英文中是同一句子,用 because(因为)连接,保罗说信主之道离我们不远,因为其中道理就是耶稣基督。这里注意,不要把耶稣基督当成一个观念,要当成一个历史上的

真实人物,因为观念中的上帝可以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远在天边,人要花很大力气去寻求,就像外邦人寻求道、寻求神一样。其实,福音的真相是:悟性之道不远,信心之义不远;因为耶稣基督这个人已经进入人类的历史,已经道成肉身进入世界。所以耶稣基督不是观念的上帝,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是保罗要强调的,也是我们要注意领受和把握的。神叫他从死里复活的英文动词“raised”用的是过去式,单指保罗时代门徒们所见证的,拿撒勒木匠的儿子耶稣从死里复活这个历史事实,而不是保罗要我们相信的某个神学理论或假说。因为保罗说这话时这件事情刚刚发生,所以用一般过去时。正是这样一个历史事实,给我们带来了信主之道;如果没有这个事实,或者有了这个事实但是我们不相信,就仍然没有得到我们所传信主的道。摩西说的律法之道在我们心里、口里,并没有与某一个历史事件具体连接;保罗说的信主之道却必须与耶稣死里复活这个事实相联系。没有这个事实就不能产生保罗所传信主的道。新约门徒所传的信主的道完全建立在耶稣复活这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我在这里反复重复地说,是因为我要强调,我们信仰的核心是基于这个历史事实。

这带来一个小问题,若信主之道完全建立在耶稣复活的事实上,是不是意味着旧约人物就无法因信称义了?不是的。旧约人物不是不能因信称义,只是旧约人物因信称义的信,不是通过历史人物耶稣,乃是神借以色列先祖所启示神的应许,借摩西所传律法之义背后神的应许,同样可以因信称义。保罗在《罗马书》中因信称义的例子从亚伯拉罕开始。并不是说亚伯拉罕以前就没有因信称义的义人,挪亚就是一个不靠行为、因信称义的义人。但是在新约时代,我们的信主之道完全建立在耶稣基督死里复活这个事实上,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就是耶稣为什么说的:约壹 2:23 凡不认子的,就没有父;认子的,连父也有了。

第 9、10 两节以“因为”连接,所以就隐藏着一个“为什么……因为”的结构。这一点给我们什么启示?我在微信平台上出了几个思考题,全部围绕着这两句经文。粗一读,两句经文基本重复,只有一个细节的变化,感觉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重要不重要?其实这两段是核心经文,值得我们作细化分析。

第 9 节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这是一个结论,一个陈述句。可是,如此简单吗?犹太人整个民族守律法,世世代代守得非常辛苦。为什么犹太人守律法那么认真(外邦人根本不在乎)?因为他们真相信神在律法里的应许,就是永生的应许。要守住律法还真的很难,现在保罗突然出来一个信主之道,而且说得那么轻巧:心里相信、口里承认,你就得救。把一个难事一下子变成那么简单的两个动作,两个行为。你当然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会那么简单呢?上帝的义难道就那么容易?所以这个“为什么”是很大的问题,罗 10:10 的 “因为”就为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从字面看,好像是对罗 10:9 经文的重复,根本没做解释,只是把次序倒过来:第 9 节先口里承认,再心里相信;第 10 节先心里相信,再口里承认。这个如何解?这个次序变化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的?另外,我还注意到,第 10 节里在“得救”外多出一个 “称义”的概念。

我这里有一个启示。“为什么”的问题来自因果律思维,凡事总有个原因,往上推往上推,显然这里问题已经达到因果律的极限了,即到了因果合一的那一点—果就是因,因就是果。为什么今天那么容易?本身已经达到问题的极限。心里相信、口里承认既是得救的原因,也是得救的结果。因为,如果没有重生的生命,人无法相信、无法承认;所以,心里相信、口里承认的主语是新生命。

沿着这一认识继续深化,把主语换成新生命,则读出这段经文的一个要点:不能简单地把心里相信、口里承认理解成两个动作,两个行为。若读作我们能行出来的两个动作,只要完成这两个动作就得救恩、称义,就庸俗化、廉价化了。绝不是我愿意心里相信,我愿意口里承认,把两个动作完成了就能得救,这个误解导致廉价的救恩。廉价救恩有极大市场,因为满足人的私心。

在解开了“因为”带出的问题以后,我们再来解次序。次序重要不重要?哪个先哪个后?为什么保罗将第 9、10 两句经文中心里相信和口里承认次序倒了一下?按我的理解,若读作两个动作的话,次序就很重要;因为一个动作带出另一个动作,心里相信是内在动作,口里承认是外在动作。但这样读,还在因果链里绕,因果就没有推到极致。按我们刚才的分析,心里相信、口里承认都是新生命的自然结果,次序应该不那么重要。

我们继续分析。在罗 10:10 经文里,为什么“心里相信”和“称义”相连?“口里承认”和“得救”相连?我们首先问自己,“称义”和“得救”是一回事吗?称义的意思是,上帝说 OK,成义人了!保罗说世上没有一个义人,可见义人的要求很高,既然上帝称为义人当然是得救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称义和得救是一回事;在表达方式上,称义偏向正面,是义人了;得救偏向负面,你可以免死了。但指的是一回事。

那么,为什么“心里相信”和“称义”相连?“口里承认”和 “得救”相连?我们在讲《约翰福音》的时候讲耶稣、讲重生、讲天国时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难题—时间。天国是超越时间的,但基督徒此生经历显然还在时间之内,直到见主的面。所以,既在时间内,又在时间外,这样的二律背反对我们的理性理解是一个很大的困惑,现在我们又重新遇到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心里相信和称义相连,口里承认和得救相连,不是保罗随意连接,而属于微言大义,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心里相信和口里承认都是同一个深刻事件,即一个完全新的生命(重生)进入我们里面,这样一个神秘特殊事件发生后,必然会出现的两个“表达”,这两个表达可以被我们看做是可(内在地)体验和可(外在地)观察的人的行为。只是心里相信更倾向于内在向自己表达,口里承认更倾向于外在向他人宣告。因为这两个表达方式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不同,环境的反映也不同。前者心里相信更属于个人世界(可以关起门来,谁也不知道你内心发生了什么),后者口里承认至少要向他人宣告,是个群体事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称义”是个人跟上帝的沟通渠道,和“信”更近,是个人跟上帝之间的一个新的关系;个人“心里相信”被神“称义”这个神秘的过程,可以纯化、浓缩到“瞬间就是天堂”,可以超越时间,打通时间的禁闭。而任何个人的“得救”都与上帝对人类的整体救恩计划连在一起的,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个重生的人,在本质意义上就是一个传福音的人,拦都拦不住,不传都做不到,所以个人得救跟群体得救是连在一起的;另一方面,新约《圣经》非常强调基督徒生命成长离不开教会,没有跟属灵肢体的联系,基督徒不可能成长。所以个人得救是与他人、群体在环境中,在过程里推进的,更是在时间之内一辈子的过程。综上所述,基督徒的重生生命是一个既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的二律背反的存在。

关于次序,也可以有另一种看起来比较简单的解释,就是所谓:只有心里相信了,才会口里承认。这样一来,又会容易把这两个(新生命的)表达,看做是有因果联系的两个动作了。甚至又看做“老我”生命的两个必须完成的动作,否则就不能得救和称义。其实不是这回事。要把这段经文跟重生的教义连起来才会看清楚。约 3:8 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重生就是上帝赐我们新生命,也可以说上帝赐给我们一个信心种子。新生命是上帝赐的,我们是被拣选的,借着耶稣基督的恩典,而不是凭自己任何优点、任何努力、任何功劳。这个过程就像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那样神秘。而且在重生以后,我们的生命里居然会出来两个表达,我们居然会心里相信(内心的笃定),我们居然会口里承认,内心里压都压不下来的传福音、作见证的热心(外在的火热)。

提醒一下,新生命是不是我?我们有时候说老我是我,新生命是他,是耶稣,这是错的。老生命在更本真意义上,不是上帝原初要我们活出的那个我,是离开神后扭曲败坏的东西;而新生命才是上帝在原初设计、在他旨意里就应该活出来的那个本真的我。也就是我们老生命里不屈不挠想行又行不出的那个善,所以这个新生命的我也是我,而且是更本真的我,更永恒的我,这个概念要建立起来。所以心里相信、口里承认的主语也还是我,只是你不要把这个“新我”跟你的“老我”混淆了,要注意这个区别。

相信的主语是新生命。那么,请思考一下,相信的宾语是什么?相信必须是直冲耶稣复活这个信仰的源头,相信的宾语必须聚焦在耶稣复活这个事实上,相信居然有这个事实发生,一切盼望从这个事实开始。假如说你相信的不是这个事实,只是一个理论、一个观念、一个教义,全都是空洞的。所以,我居然相信,因为耶稣的死而复活死被打破了,救恩的不死应验了。在保罗时代一个百分之百肉身的人,居然死了又复活了,你相信的是这一点,聚焦的是这一点,全部信仰从这里开始。再进一步,如果只相信这个事实,而不相信上帝借着旧约、新约《圣经》启示的教义(教义就是道理,就是保罗借了那么多书信,那么多先知书写下来的道理),也还不算相信。所以对相信还要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从那个事实—十字架—出发,还要知道、领受、相信借着这些事实所启示出来的全备的救恩真理。否则你的相信就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因此可能仍是偏颇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你相信的还是肉眼可见的事实。肉眼可见的事实若不能飞跃至肉眼不能见的教义真理(神关于永生的应许,信心之道的救恩),并与《圣经》全备的真理融汇贯通起来,还有可能沦落。例如光求神迹,当时看见耶稣上十字架的人不少,不是每个人都转化成耶稣的门徒。看见了,产生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目标。所以相信的宾语,既是建立在那个事实上,又必须借这个事实的启示,把《圣经》全备真理接受过来,才是完备的心里相信。在这个意义上说,也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在时间里不断吸取、不断领受的过程。

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人有时候会偏重相信事实,有时候会偏重相信教义。到底是事实容易相信,还是教义容易相信?我发现很难回答。对一般的无神论者而言,道理我都接受,诸如上帝良善,上帝是爱,好人进天堂,但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且死里复活这个事实很难被相信,在这个意义上,耶稣以及十字架成了他们最大的绊脚石。但是许多基督徒呢,把相信教义的基石押在相信神迹奇事上,一旦渴求神迹的愿望落空了,立马就对教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仔细想来,其实我们的老我本身也很复杂,既是一个无神论者,又是一个求神迹者。人非常希望有神迹,热衷于祷告显灵,这样可以把很多需求交给神。许多基督徒进教会、信耶稣,都是冲着神迹来的。有神迹天经地义,没有神迹反倒奇怪了,怎么没有神迹呀?所以要重新挑战今天的基督徒,即便相信事实和神迹,不明白相信教义,不能领受从事实到教义的飞跃,同样有问题。

我们上两次讲的拣选论和今天讲的心里相信、口里承认的意思,归根结底说的都是“重生”的教义。有时候我们会小看自己曾经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小看这个事实,以至于今天的信心不知道建立在哪里,甚至于信心建立在一系列谬误的教义基础上。谬误的教义包括律法主义、神秘主义、廉价福音。如果我们的信仰建立在一个错误的教义上,而忘却了原初居然相信、居然承认的感动,忘却了那个完全来自神的新生命种子,那个种子是可能会干枯的。

10:11 经上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第 9、10 节经文讲重生的互为因果之后,第 11 节经文出来一个新的概念:必不至于羞愧。这句经文来自《以赛亚书》49:23 后半句:你便知道我是耶和华!等候我的必不至羞愧。“羞愧”英语是 ashamed,一般是指自己觉得在他人眼中不完美,于是羞愧(ashamed),因此这段经文是从前面的口里承认带出来的。当口里承认的时候,你硬生生把他人拉进来,你就体会羞愧这一人生经验,而不是单单跟上帝之间的信仰关系。除了一般的羞愧以外,你会感受到单单作为基督徒的那种羞愧,会被大多数人不理解、排斥、看成异类,甚至迫害、讥笑。于是经文说,你便知道我是耶和华!等候我的必不至羞愧。可见,“羞愧”跟“等候”有关系,你便知道我是耶和华!等候我的必不至羞愧。你要耐心,即便你此刻感到羞愧,到了那一天你必不至于羞愧。等候也把时间概念引进来,在时间里、经历中忍耐,你虽然在人面前难免觉得羞愧,但只要耐心等待就不至于羞愧。这是神的应许,你信吗?

10:12 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指的是什么分别?谁都会在人面前感到羞愧,但是只要等候就不至于羞愧,在这一点上,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这样经文就连得更紧一些。保罗把自己的切身经历写进去了,以色列人在万人面前是被讥笑、被歧视的,自称自己是神的选民,后果却那么凄惨。现在信基督的外邦人也一样了,也加入在人前被取笑、被迫害的行列。在这个意义上,神也是公义的,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因为这个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求告他”,英文是 call on him,也许我们会问,干嘛还要求告他,不是一切都是神做的吗?是你拣选、是你恩赐、是你怜悯、是你恩待,怎么会出来一切求告他的人呢?不是说一切他赐予,人只是被动的吗?怎么突然又冒出一切求告他的人呢?之所以会出现这里的糊涂,还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主语的变化,这里求告神的主语不是老我,而是新我!新我是他给的,然后成了我们的生命的主语。与老我相比,这个新我的主语才是更本真的主语,是回归创世以先在神的旨意里的真正主语。正是这个我,这个新我的主语,在等待中、在被世界取笑中,在人面前感到羞愧中,他会本能地求告神,神也会恩待他,在这一点上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

10:13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新我的生命本质就是求告神的,因此“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这句经文出自《约珥书》2:32 前半句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在《使徒行传》2:21 全句引用珥 2:32,是彼得在五旬节讲道里引用的。五旬节讲道有三千人同时受圣灵的洗礼,就是关乎重生。现代基督徒重生时心里相信、口里承认的瞬间,其实经历的是同一个圣灵的洗礼。保罗再次引用这段经文,去掉了“到那时候”这个时间短语,直接就是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因为时间已经到了。是在什么时候呢?这个“时候”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在旧约里盼望的弥塞亚来临的时候;二是耶稣十字架的救恩在世人面前彰显的时候。世人为什么能求告他成功?因为蒙神拣选的新人有了新生命,也只有新人才会求告他。当我们认识主,与主相遇的那个时候(不是指主再来的时候),就是我们开始求告他的名的时候,这个生命一直延续到再见主面。这个新生命的起点和末了就是求告主名的,因为新生命的本质就是求告主。

廉价救恩是把救恩当作一次性事件,而不是时间过程里的事件,混淆了“跨越时间”和“时间内”的二律背反,得救既是跨越时间,同时又是在时间内,廉价救恩把在时间内遗漏了,向世人传递了廉价虚假的教义。这是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