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结束第 15 章,带有总结性,但整篇还是回答上一节有人问的第一个问题,即“死人怎么复活?”。这个问题从理性追问的角度已经追问到极限了。我们活着的人只有活着的经验,死了以后才能经历复活,所以从人的经验看,已经是彼岸了。活着的人谈死了以后的事情,怎么谈呢?除非在神的安排里,死了的人可以回来,但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经验里死人是不可以回来的(除了耶稣基督,他是人神二性)。所以林前 15:50–58 经文,有点神秘主义,触及到边界了,看保罗如何讲这个道?他自己说过,人不能跨越,只能用此生理解、掌握的语言媒介来讲神的道,先知讲道的舌头终于到了语言的极限,是这几节经文特殊的地方。
我们已经有个预备,上一讲回答了有人问的第二个问题“死人带着什么身体复活?”,这一讲干脆问“死人怎么复活?”。复活的时候发生什么?有哪些可以讲述的?你会发觉,保罗的讲法完全出乎我们的想象,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功课?
15:50 弟兄们,我告诉你们说,血肉之体不能承受神的国,必朽坏的不能承受不朽坏的。
15:50 I tell you this, brothers : flesh and blood cannot inherit the kingdom of God, nor does the perishable inherit the imperishable.
从这节经文开始到 15 章结束,保罗开始了一篇全新的讲道,回答“有人问”的第一个问题:死人怎样复活的?在开始默想具体经文以前,我脑子里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记录下来。因为在我看来,问“死人怎样复活的?”就好比问,“上帝最初是怎么创造亚当与夏娃的?”一样的不可思议。我的意思是,对这样的问题,保罗怎么可能知道答案呢?他亲身经历过死人复活(比如福音书里的拉撒路)?还是神亲自启示他?若是神亲自启示他,神为什么没有亲自启示我们?若是保罗弟兄自己想出来的,他想的一定对吗?一定真吗?他根据什么想出来的?好吧,让我们暂时 Hold 住这些问题,回到今天的经文吧。
首先,我今天要作个演示:我不断地有新问题,但是如何 hold住我的问题?很可能你们没有这些问题,我提示你们,必须要有这样的问题。理由是什么?假定保罗所说的都是神告诉他的,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据就是神,保罗受神启示再告诉我们,我们接受就是了,就出不来问题(因为保罗受神的启示,自问自答就解了)。我们以前(包括我自己)一直是这种读法的,最多问有没有道理,怎么理解他,却不会质疑保罗你的根据是什么?我从第 15 章开始,这种问题越来越强烈。《林前》第 15 章保罗就是讲根据、讲见证,不是瞎说的!耶稣基督死而复活有见证!照理应该问保罗关于见证的问题,可是我们从来不问,因为自认为耶稣基督死而复活是《圣经》说的,就是真的。后来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不问根据,就假定都是真的,以这种方式接受,这个信仰的道路也许有问题。作为预备,我已经把《约翰福音》5:31–40 特别拿出来,连耶稣都说需要见证,否则你们信不了的,你们自以为信,其实是不信的,你们强装信其实是没用的。这个思路打开以后,整个思路就活起来了,越来越知道《圣经》讲的就是见证,假如你不问,你就不知道,见证背后是有根据的,你顺着它,你自己也能摸到根据。
第二点,先要确认耶稣基督是全人,然后他居然死而复活,所以他是全神。也就是说,首先耶酥是全人,才得出他是全神。既然耶稣是全人,保罗有什么理由不是全人?为什么耶稣必须是全人?这样才类比到我们的生命是与他相关的,他走过的一段路,是我们可以跟着走的;保罗更是这样,使徒更是这样,他们开辟的路,我们都是可以跟着走的,包括他们的思维,他们怎么领受这个救恩。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的这些问题都是活人该问的问题。整本《圣经》就是整个犹太民族——神的选民所做的见证。有些好的、神的美好应许是见证;有些不那么好的、神的咒诅也是见证,像一台戏演给后人看。因此,我的这些问题是非常好的,及时记录下来,但不要堵在这些问题上不读《圣经》,问题是通过《圣经》回答的。所以我的经验是,有问题及时记录下来,hold 住,看《圣经》怎么说,整篇读完之后再回来,看问题回答了没有,怎么回答的?
我发现,保罗这篇重要讲道,是从人的理性常识开始讲的。他说,血肉之体不能承受神的国,必朽坏的不能承受不朽坏的。是的,我们里面的理性会告诉我们说,必朽坏的不能承受不朽坏的,所以,(必朽坏的)血肉之体也不能承受(不可朽坏的)神的国。联系到保罗在前面说的,“死人复活也是这样: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我在这里不仅看到了保罗的理性类比思维的一以贯之,而且也看到了,在这节经文里他真正要说明的,是“死人复活成为不可朽坏”的真正意义和目的,不是别的,乃是“承受神的国”。
两个表述蛮清晰的,必朽坏的不能承受不朽坏的,必朽坏的血肉之体,不能承受不可朽坏的神的国,根据就是我们的理性。反过来,假如血肉之躯可以承受神的国,或者必朽坏的可以承受不朽坏的,我们反而会觉得很奇怪。我们里面的理性具备能力跟着这个光走,根据类比:一个可朽坏的、一个不可朽坏的逻辑流过来。保罗那么强调可朽坏的一定要变成不可朽坏的,是为了要承受不可朽坏的神的国,否则你是不能承受的。其实他要讲死人怎么复活,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一步我们没问题,全部都是理性可以接受的。
15:51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
15:51 Behold! I tell you a mystery. We shall not all sleep, but we shall all be changed,
读到这里,我有点纳闷,既然对于真正的“奥秘之事”,人是无法在正常的人类语言媒介里“理解和言说”的(参考《林前》第14 章)。保罗又怎能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我们呢?
关于“奥秘之事“,在人类正常语言媒介里说不清楚,无法理解,无法言说,这个概念是从第 14 章来的。“方言”就是乌拉乌拉乌拉,谁也听不出来在讲什么,所以保罗说,你最好表达出来,你表达不了一定是表达不出来,表达不出来你就去跟神说话,在其他人面前、在教会面前说没有益处,所以最好不要说,逻辑是这样出来的。保罗并没有否定方言本身的重要意义及价值,他只是说,方言表达不出来,其实是奥秘,奥秘到一定程度人无法用正常语言去言说。这样先知讲道就跟讲方言区别开来了。先知讲道是用明白语言,让人在悟性上能够明白,能够成长;讲方言是很特殊的语言,讲奥秘的事,先知讲道跟讲方言几乎已经到了奥秘的边界。既然这样,保罗又说,我讲个奥秘事给你听,是根据前面逻辑自然出来的,假如你没有这个问题,那你就还是被动白板式地被灌输,而不是活人的对话式的读经。接下去我自己先想,先作概念澄清,因为保罗用到两个词:领受、明白(理解),用这两个概念重新理一理,看看我的疑问能否消除掉,或者更清晰些。
对此疑虑,我需要借助保罗使用过的两个概念,对我的思路作一些澄清。一个概念是“理解”(understanding),对应保罗在林前 14:20 里说的“心志上总要作大人”(in your understanding be mature),另一个概念是“领受”(Receiving),对应保罗在林前 15:1 里说的“你们也领受了”(you received)。换言之,对于那些神定意要启示我们明白的“奥秘之事”,比如说,在地上发生的“出死入生”的救恩奥秘,神不仅要求人在理性上(reasoning)接纳与领受,而且还要求人努力在悟性上(understanding)完全理解,长大成熟,不要总是停留在喝奶的婴儿不成长。
什么叫理性?什么叫悟性?不需要完美定义,但是需要朦朦胧胧地知道意思。我这里把理性叫作 reasoning,只是“领受”; understanding 是让我“明白、理解”。保罗确实提到 reasoning 当时你领受了,但你没有理解 understanding;你当时是朦朦胧胧领受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开始的。也许你会说,当时领受救恩,到现在还朦朦胧胧,当时领受不算;保罗说,算的!这就是领受,两个词就区别出来了。“领受”在保罗那里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是领受以后,你要继续在悟性上提高认知,不能老是停留在朦朦胧胧、似是而非上。这一点我们都有经验,查经、思考信仰那么多年,我们知道这里是有区别的,“领受”和“理解”是保罗要区别开的两样东西。
有一点我特别强调,一般教会强调得不够、比较含糊的是,什么东西你需要领受?什么东西你需要理解(understanding)?恰恰是地上的救恩是怎么发生的!开始领受的时候可能不理解,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你还是奥秘、奥秘,那你可能不对了。保罗说的,你只会吃奶,不成长,指的就是地上的救恩。救恩发生在地上,不是奥秘,这个我们站住不敢懈怠。
另外一点,譬如今天保罗第 15 章要处理的问题是死后一大堆问题,死后什么年龄复活?什么身体复活?复活以后我们还有记忆 吗?我们有选择吗?诸如此类的也是理性好奇问出来的相关问题。但这类问题很可能可以归到你不需要理解(understanding),也无法理解,要到“那一天”才能理解和明白的问题。第一类,你在地上出死入生的救赎是怎么发生的?在地上的时间里你必须理解;第二类是死后会发生什么?很可能只要领受(receiving)就可以了,不需要完全理解(understanding)。你抱着谦卑、盼望、耐心,到 “那一天”,你的不完全就都会完全,包括你的理解。我把“奥秘的事告诉你门”这句话引出来的问题,基本理清楚了。后面的问题是,什么是奥秘?奥秘指什么?
而对另一些奥秘之事,比如说,在天上发生的“死人如何身体复活”的奥秘,神并不要求人在悟性上完全理解,却要求人在理性上(reasoning)接纳与领受。于是,我问自己,保罗在这里要说明的这件“奥秘之事”,到底是属于前者,还是属于后者?且让我带着我的问题,继续读经文,看看关于这件保罗要告诉我们的奥秘之事,他到底说了些什么?
你看,我总是不断地带着我的问题,hold 住,然后读《圣经》。所以我是主动的读法,这也是演示给大家看的。
保罗是这样开头的: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其中 “改变”一词是被动态的“被改变”(be changed)。请注意,保罗在这里,并没有说“我们不是在睡觉,乃是在改变”;而是说,“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英文是:We shall not all sleep, but we shall all be change。
这有区别吗?用词细小、微妙的区别容易被忽略掉,注意到了这件事,发现还是蛮重要的。“我们不是要睡觉,乃是要改变。”或者“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加了个“要”字,会有区别吗?这个需要大家读的时候体会。
你注意到二者之间的细微区别吗?我感觉到,在保罗的表达里,人在”睡觉”和“被改变”之间,是可以有自己的意志选择的:“shall not”、“shall”。至于这节经文里的“睡觉”一词,我认为可以有两种解读。而这两种解读都在保罗前面叙述的逻辑流里。
我这样问,你不要马上跳到自由意志,那就搞大了。这里英文 “changed”被改变,你是有选择的,你 shall 语义里有点应该的意思把它抓出来,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有一个意志在里面。从英 文词汇里流露出来的,也许很重要,也许不重要,你先把它抓住。继续睡觉等于不被改变,或者不睡觉就被改变,是有选择的。两个对比一下,睡觉其实就是不被改变,被改变就是不要睡觉,意思就从句子里流出来,你要在句子里准确领悟到他的意思。虽然睡觉可以有很多理解,譬如累了睡觉,但这里的“睡觉”是跟“被改变”相对而言的,这个深刻含义就出来了,分量就出来了。这句话的答案当然不是很简单的睡觉与不睡觉的事。保罗已经把话题转到这么重要的问题上,当然每个字都是很重要的。
第一种解读是对应了基督徒此生在世时(在地上)“出死入生”被神救赎的奥秘说的。保罗说,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因此“睡觉”一词是符合林前 15:34 里的“快醒过来吧”的劝导。因此,“我们都要(被)改变”也是指“我们都要让神在我们身上作救赎的工”。
假如睡觉是指我们在地上的经历也连上,那么我们在地上时间睡觉,不让神在你身上做工,不让神改变你;还是在地上时间不睡觉,让神改变你,让神在你身上做工,不要拒绝圣灵,把自己变成神的工作,这跟基督教的整体思想是一致的。这样解读,很可能是我们在地上时间出死入生,不要拒绝神在你身上做工,不要逃避,要把自己摆上。这是第一个含义,第二个含义是什么意思呢?
第二种解读对应了基督徒(在天上)“身体死而复活”的奥秘说的。保罗在前面曾说过,对基督徒而言,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 “死去”;因为常人眼里的人肉身死亡,对于那些真正活“在基督里”的基督徒来说,其实只是“睡”了而已。对此,保罗现在进一步指出,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意思是,人的肉身死亡,对于真正的基督徒来说,其实也不是“睡觉”,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被神改变”,这是一个无法用人类正常语言媒介去理解和言说的奥秘之事。
这是对“睡觉”的第二种解读,第二种解读也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保罗说到我们肉身死以后要复活,这个睡觉除了地上出死入生的死,保罗也说过,基督徒死了,其实没有死,是睡觉,真正的意思是要被改变。把睡觉理解成这个解读,也是符合保罗前后文逻辑的。被改变的意思是,你死后神要让你大变,从一个变到另一个。这个大变也是我们要问的,到底怎么变?所以,第二种解读也是紧扣经文的。那么到底哪种解读对呢?再看下去。
因此,无论是上述第一种解读,还是第二种解读,只有两者合二为一,才是基督教对神的救恩奥秘的完整表达。无论是(在地上)“出死入生”的生命更新,还是(在天上)“身体死而复活”的救赎,都是“在基督里”发生和完成的。
这里其实没有必要分开,合二为一才是完整的,放在一起才是真正对的,逻辑也是一样的。睡觉不是关键,关键是要“被改变”,不要“不被改变”,才是真的,才是核心信息。对于前面在地上的被改变已经很清楚了,就是出死入生,新生命出来,老生命废去,同死同活。至于在天上被改变是什么呢?这个是我们好奇的地方,也是要到达的点。不要忘记前面那个把我们带到这个地方,没有前面带领到不了这个点上。前面就是重生基督徒才会有死而复活,否则就死了。
——联想到《约翰福音》1:1–4“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才是“这福音”(包括“出死入生”和“身体死而复活”在内的)完整救恩的核心奥秘。
这里我说的,两个过程合二为一才是完整的。什么东西让他合二为一?是基督!无论是前面的“出死入生”,是在基督里完成的;还是后面的“死而复活”,也是在基督里完成的。所以基督才是核心的核心,奥秘的奥秘。这跟《约翰福音》开篇讲的经文是吻合的。
15:52 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
15:52 in a moment,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at the last trumpet. For the trumpet will sound, and the dead will be raised imperishable, and we shall be changed.
因为前面一句说,我要把这奥秘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前面睡觉、改变,整个意思到底是指什么,在地上,在天上,都讲清楚了。我们真正要听的是:死而复活人死以后发生什么?这句经文他开始讲了,他从前面切入到达这句经文。
这是一句近乎戏剧性的描述。(自问)保罗在描述什么呢?(自答)我认为不是描述基督徒(在地上)“出死入生”的生命更新的经历,而是描述基督徒(在天上)“身体死而复活”的终极救恩的奥秘。
同意吗?地上没什么追问的了,就追问天上的,所以你发现《圣经》真是厉害,只要你问,问准问题,回答都在那里。我们的问要区别,到底是前面那个奥秘呢,还是后面那个奥秘?显然是后面的奥秘。Ok,保罗开始讲了,讲死人复活以后到底发生什么?
(自问)保罗为什么知道这些事情?他如此写的根据是什么?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 hold 住的问题,他怎么知道到时候有个号角吹响?他死过了吗?神告诉他了吗?为什么不告诉我?我怎么相信他是对的呢?问题全出来了。这些问题,也是我们读这节经文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你看我的自答,自答得很好,你不要堵着问题不放,保罗怎么知道?瞎想,看他怎么说??
(自答)且让我们怀着最大的好奇和谦卑,仔细听保罗是怎么说的。一共分成 5 个短句。
这个读经方法又是非常好的。既然那么重要,他又没说多少话,还是细一点,一点一点嚼。所以把他的一句话分成五个短句。
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in a moment,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其意思是,这一切几乎是在瞬间发生的,一个我们此刻(在地上)无法开解和言说的超越了时间概念的神秘事。
“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这经文你嚼一嚼,他说的什么意思?很快,快到很难用时间来描述。我们知道,到最后时间要废去,天地要废去,都要废去,他大概就指那个时刻就要到来。霎那之间,眨眼之间,快到几乎超越时间,不能用时间来衡量。
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at the last trumpet——我想,这个短句里的关键词,不是“号筒”(trumpet),因此也不是关于“号筒吹响”的声音多么嘹亮美妙,而是“号筒末次吹响”里的“末次”(the last)。我猜想,在那个境遇里,死人会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末次一刻”(时间终结)到了。换言之,除来意识到“末次一刻”到了以外,对于其它任何事情,我们人类再也无法用此刻的正常语言媒介去“理解和言说”了。保罗“先知讲道”的舌头到了这里停住了。我们的舌头也要像保罗弟兄一样谦卑地停住。
你看,这个经文我是这样解的。“号筒末次吹响”,首先是号筒吹响,哇哦,有声音吹响,这声音怎么吹响?有几个号筒?响不响?吹什么歌?好听吗?我说,可能不是“号筒”,是“末次”,the last!结束,全部结束!全部止住了!这是他的主要信息。号筒只是告诉你是末次。我猜想保罗这句话的意思是,到那时候死人会很清醒地意识到这是 ending(结束),这个 ending 是个 new beginning(新的开始),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天地,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描述的开始,所以你能清醒地意识到“终于到来”了!这个到来意味着时间、物质、时空、正常语言都归于无有。假如都归于无有,我们怎么还能说话呢?保罗果然不说了,结束了。保罗说不出来了,我们还顽强地问,这是一种态度;另一种态度是,我们也不说了,谦卑地。我这段就是把这个心情写出来,我们的选择是不断地问呢,还是跟保罗一样停住?
因号筒要响,For the trumpet will sound。(你可以说,保罗还在写啊。请注意,保罗已经在写不一样的东西了。)——保罗在这里用了“因为 for”,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好奇的追问,也要往回走,不再往前冲。保罗的意思是,要把听见“号筒末次吹响”作为我们“在地上”与“在天上”的神秘界限。或者可以把“号筒末次吹响”看做是神赐给我们的可靠记号,就好像神曾经赐给挪亚的彩虹作为记号一样。
这句话有问题吗?(众:很有趣!)既然这个时刻保罗只描述一件事——号筒吹响,并告诉你是末次,那么“号筒吹响”就是个记号,就意识到时候到了,听到号筒就知道末世了。记号就是神用一个意指另一个,彩虹记号意味着神的许诺,没有什么更深的灵意。
因为,号筒吹响已经不再讲死人复活发生什么,而是讲号筒吹响意味什么。
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the dead will be raised imperishabl——虽然保罗对“号筒末次吹响”以后发生了什么没有再多说一句话。但是,保罗还是不忘记再次提醒我们说,整个奥秘事件的核心信息不是“号筒末次吹响”,而是“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的信息。
这是不是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号筒要吹响,死人复活成为不朽。号筒吹响的意义,领受了的死人要复活为不朽的,这一刻终于到来。对于我们的问题,保罗回答了一句话即号筒吹响,然后就没了。然后又回到他对奥秘事件的理性领受。这奥秘事件到底什么是最本质的?最本质的不是天空打雷啊,闪电啊,鲜花啊,歌唱啊?不是!最本质的是死人复活要成为不可朽坏的。这是保罗写法,他要把我们无穷多的好奇心,引导到这个准确点上。
(注意,英文“提升”(be raised)一词似乎涉及空间概念,但既然时间终止了,根据爱因斯坦时空观,我们目前所理解的空间概念也随之不再适用了。因此,可以把这里的“提升”理解成一个形而上的概念(比如,变化和升华),也许会更合适。)
显然是非常合适,be raised 提升到不可朽坏的,就是形而上的概念。也就是说,当 be raised 升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力也不能再局限在时空里,要跳出时空限制,关于那个时候的想象。
我们也要改变,and we shall be changed——果然,另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保罗在这个短句里“变化”。这里的“变化”一词也是被动态,是神施加“变化”在我们身上。只不过,根据同样的推论,这时候的“形体”也不再是我们此刻所能理解的“时空和物质”概念里的“形体”,而是超越了“时空和物质”的、我们此刻无法“理解和言说”的不可朽坏的“形体”和“荣光”了。
前面第一个重要信息:“末次”;第二个重要信息:“改变”。末次到了改变开始了,两个重要信息。
前面我们一直说形体、荣光,会从地上变到天上。这里“都改变”应该是指“形体和荣光”,从地上的形体和荣光到天上的形体和荣光。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一个是可朽坏的,一个是不可朽坏的。这里的变化,我们也不要停留在时空里物质的改变,要跳出这个框架。
这样看来,到这里为止,保罗已经结束了关于“死人身体复活”他所能给出的全部想象和描述。在第 15 章接下来的经文里,保罗再此转回到他对这个“奥秘事件”意义的理性领受了。
我们带着巨大的好奇心,看看保罗怎么描述死后的变化,可惜读到这里保罗只讲了一句话,就是“号角末次吹响”,没了。这是保罗所给出的全部想象与描述,保罗当然可以想象出很多狠多,为什么他停住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功课。停住,马上转到他认为的最本质的信息上。猜想一下,甚至连号角吹响都是他的想象,他对自己的想象非常谨慎,不多想一点点,跨过来了就停住。关键是号角或是另外的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意识到末世到了,从“可朽坏”到“不可朽坏”的,这是核心,跟我们在地上的救恩是连在一起的。地上的救恩出死入生是不完全的,这个信息是把地上的救恩变到完全,因为你终于遇到完全了,与耶稣见面了,到那时你很多问题全都明白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功课,让我们的好奇心及时刹车,转到最重要的地方去。此刻,这是神定意要让你明白的。
15:53 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变成”原文作 “穿”);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
15:53 For this perishable body must put on the imperish- able, and this mortal body must put on immortality.
俗话说,重要的事情要说三次。但这个信息(“死人复活要成为不朽的”),保罗在第 15 章里一共重复了五次:林前 15:42 是第一次;林前 15:50 是第二次;林前 15:52 是第三次;这里(林前 15:53)是第四次;下一节经文(林前 15:54)是第五次。提请大家特别注意,保罗在这里再一次明确了,这个“由可朽坏的变成不可朽坏的,由必死的变成不死的”,并不是指别的什么,而是指 “人的身体”(body)。
诚如和合本在括号里说明的,“变成”原文作“穿”,英文“put on”。意思是,我们复活后的新身体,即便不再是时空和物质的,但仍然是某种代表了居所或载体的身体。这个全新身体会彰显出神所赋予的不朽坏的(天上的)荣光。保罗在其他信件里也曾多次直接用“披戴基督”一词,表达基督徒“在基督里”生命更新的全新形象。(参考《罗马书》13:14、《加拉太书》3:27)。
这里的“必朽坏的变成不可朽坏的”就是指身体。我们前面讲过,灵魂本来就不死的,所以身体死而复活,至于这个新身体,不一定是时空物质的。而且在《加拉太书》、《罗马书》里保罗直接说 “披戴耶稣”、“披戴基督”,披戴基督是指耶稣灵魂的全新居所,如衣服穿起来有荣光出来,这个荣光是神给我们的天上的荣光。将来这个形体的荣光,确实会发生从朽坏到不朽坏、从地上到天上的改变,这是在那一刻完成的,彻底完成、完全完成!
15:54 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
15:54 When the perishable puts on the imperishable , and the mortal puts on immortality , then shall come to pass the saying that is written: “Death is swallowed up in victory.”
这是第五次重复。除了重复以外,保罗还补充了一个他如此写的根据: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我认为,在这个补充里,保罗向我们透露了他的理性推理的思路。为什么“死人身体复活”奥秘的核心信息是“必朽坏的变成不朽坏的”?保罗说,只有这样,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可见,保罗的理性思维,自始至终在《圣经》话语的亮光里探索着向前推进。
这句话明白吗?重复了五次同一个信息,因为保罗认为这是最本质的变化,而且透露给我们为什么这样写的根据,因为只有这样,《圣经》那个应许才会得到应验。保罗的理性思维总是在《圣经》的光照带领下往前走。假如我们也是这样想,把旧约《圣经》的应许牢牢记住,这个联想和推理我们也会用到。保罗这样写的根据有几个例子,第一个保罗说“所种”跟“所生”,这样写的根据是理性类比的思维,我们也可以理性类比;第二个保罗说“号筒吹响”,这是个想象,我们也可以想象——保罗是顺着《圣经》逻辑走,这些都是保罗的思维原则,我们全都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