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 15:55–58

15:55 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

15:55 “O death , where is your victory? O death, where is your sting ? ”

至此,保罗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一共两句,都是以问号的方式发出来的:

第一叹: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不是一直逞强,一直夸胜吗?自古一来,你吞吃了多少人类的生灵啊!到底是谁给了你如此大的权势呢?

第二叹: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啊,你凭什么权势缠住我们不放,一代又一代,你的毒爪肆意驰骋人间,若入无人之地?(我想起了《彼得前书》5:8 里用过的一个比喻“游行的狮子”:“你们要谨慎,要警惕。你们的仇敌魔鬼就像咆哮的狮子走来走去,寻找可吞吃的人。”)

你发现保罗用最简单的想象,就回答了我们那么好奇的“死而复活以后怎样”的问题。讲完以后,他重新回到对死的感叹,这是我们一般基督徒做不到的。想想看,这才是我们信仰的核心,信仰的核心是战胜死亡!我们人类的最大仇敌、最大恐惧、最大束缚就是死!死,终于在基督里,在救恩里解决了!发现这个事实的时候,保罗很感叹。我们对这个事实总是不那么当回事,很稀松平常的样子,因为不那么相信,就发不出感叹来。你看,保罗整个心思意念非常合理的在轨道上,而我们对死的问题总是跟不住,总是抓不住,因为我们不太相信。

15:56 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

15:56 The sting of death is sin, and the power of sin is the law.

保罗居然自问自答了: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保罗的意思是,死通过罪勾住我们不放;罪与死纠缠在一起,扭成了一团,像一头怪兽一样,咆哮着走来走去,寻找可吞吃的人——可是,且慢,让我们珍惜保罗舌头上吐出来的每一个字,细细琢磨。

“死”与“罪”的关系,保罗在写《罗马书》时展开了,源自这里出来的意向,“死”与“罪”纠缠在一起。

(自问)为什么保罗说“死的毒钩就是罪”呢?(自答)因为原先作为“它者”的“罪”,已经借着大众的非基督的文化媒介,侵入了每一个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心思意念。罪也因此犹如毒钩一样勾住了我们,使我们难以逃脱了。(继续自问)为什么保罗说“罪的权势就是律法”呢?

罪作为“它者”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创世记》中作为启示性真相进来的,没有启示性真相,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出罪是“它者”,我们以为罪都是自己里面出来的。所以启示性真相对于我们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它者”通过非基督文化媒介进来——我们在《创世记札记》里作了很好的解读。保罗写他的东西,是有大量的思考作为铺垫的。

(继续自答)因为律法是上帝口中的话语,律法宣判了罪人必死的结局。所以,罪借着良善律法的权势杀死了我们,就显出了罪真是恶了(《罗马书》第 5 章)。我发现,保罗用了《圣经》启示的明白的理性推理,得出了两个递进式的结论: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

这里是保罗对《圣经》启示作明白的理性推理。保罗思维是怎么推进的?

可是,我们也可以沿着保罗理性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发出追问。(自问)律法的权势又来自什么呢?(自答)结论是毋庸置疑的:律法的权势来自至高无上的独一真神,律法的供给者,我们天上的父。

问题问得准,答案就自然出来了。从哪里来?读《圣经》得来的,所谓“律法的供给者是我们天上的父。”都是从《圣经》来的,我们的思维在《圣经》启示下可以走得很快,很明白。

可是,且慢。(自问)难道说保罗的两步递进式结论,或者我们的(2+1)终极推论,是“保罗如此传、我们如此信”的“这福音”吗?(自答)当然不是。恰恰相反,这不是福音,而是全人类的终极“祸音”:当那“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神的大审判就要临到每一个人,接受神的律法(即罪的权势)的最后审判。这是整本

《圣经》自《创世记》至《启示录》所传达的清晰无误、不容怀疑的信息。你若不信,请再次从头阅读《圣经》。

这里唯一的问题是也许《圣经》是编出来的呢?你假如有这个问题,再回去思考《圣经》是不是真的?那么,假定《圣经》不是

编出来的,《圣经》是这个意思吗?假如说是这个意思,你就要站立在这个领受上,不能再动摇。好像又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世界上文化传达的,或者异端传达的东西,神就是爱啊,他怎么可能让你去地狱呢?这类东西都跟你已经领受的不一致的,但是你听了又觉得有道理,又动摇了。所以你要站立在你已经领受的真理上,不动摇。

那么,为什么保罗能够如此欢欣鼓舞,向他的弟兄姐妹们传说 “这福音”呢?保罗的“这福音”到底是什么呢?这正是下一节经文所传达的。

这就是《圣经》传达的清晰的祸因信息,《圣经》明白无误地传达“都有祸了!”是真的,你不要以为是在开玩笑。这一点,我此刻逼问你们,你们一定回答说没问题,《圣经》是这样说。但是你一转身,一思考,又怀疑了:是这么回事吗?怎么可能呢?所以每个人要不断明辨,站在你领受的真理上不动摇。这是大家的功课,我们全部在这个地方滑走。假如说,“有祸了”是真的,那救恩在哪里呢?这不是祸因吗?!当你说这是真的,但又不问救恩在哪里?那你还没当真!后面我们就沿这个方向问,保罗林前 15:57就讲救恩了。

15:57 感谢神,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

15:57 But thanks be to God, who gives us the victory through our Lord Jesus Christ.

可是,(自问)一般人到这里是没有自问的,一般人到这里说:Ok,哈利路亚!没有问题,因为这是我要的,很好啊!这时候你又变死人了,活人是会用理性提问的,死人是不会提问的。所以保罗到这里戛然停止,我们都不提问。保罗自己是问了一大堆才达到这个地方,我们不问好像也达到了,其实没有达到。你的悟性没有达到,所以这里必须问,是不是有道理?

(自问)这怎么可能呢?耶稣基督如何折断了死的毒钩(罪)?

你看,是不是问得很具体?冲着他两个问题再问一次。

(自答)《四福音书》见证了基督无罪的一生。

有问题吗?基督无罪的一生,这是四福音书传达的很重要的信息。假如有问题,再去核对这个信息,这个很重要,每个信息要站立住。耶稣怎么折断死的毒钩的?因为耶稣是无罪的人。他是不是无罪?这个事实是可以核对的。

(自问)那么,耶稣基督又是如何粉碎了加在我们这些罪人身上的罪的权势(律法)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当然好!因为他无罪,我们有罪啊!律法是加在我们这些有罪的人身上的啊!不是加在他身上的,他是无罪的!那他又怎么让我们解放呢?

难道律法不是神的话语吗?神的话语岂可以被人粉碎吗?难道谁会有能力粉碎神话语的权势吗?

律法是神的话语,加到我们这些具体的罪人身上的,我们岂有说粉碎就粉碎掉了的,这怎么做到的?

(自答)问得好!唯有神自己有能力粉碎他自己话语的权势。

这不是没有逻辑了吗?不是出尔反尔吗?自己说的自己又废掉。

(继续自问)可是,这样一来,神不成了一个没有逻辑、出尔反尔的神了吗?(自答)不是的,整本《圣经》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神的律法只为了律法以下的人,也就是活在血气里人所设立的。

哇哦,亮光出来了!你逻辑搞错了!律法是对律法之下的人,我们经常把这个逻辑搞没了。你讲出来,知道了;一转身,又没了。为什么又没了?你一直活在律法之下,都不知道怎么不在律法之下,当然律法是冲着你去的,而且你逃不走,因为你不在基督里。靠着《圣经》亮光的重大转折,要重复很多次,才能进入你的心,进入你的理解,转换成你的生命。

正如保罗在《罗马书》3:21–22 说的,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

一般读到《圣经》的这些文字,都懒得读它了,因为太熟悉了,扫一眼就过去了。其实保罗救恩的转折点没有几个,反而我们的耳朵都麻木了,是因为自己没有思考过,没有走过这个路程。我这次让你反复地在这几个转折点上再来一次。你会说,神怎么没有逻辑?神是有逻辑的!神的逻辑一开始就告诉你了,不是到最后才告诉你。一开始神就告诉你,我的律法是没有救恩的,死路一条。律法叫你死,圈在死里面,让你无路可逃,这逻辑早就告诉你了,救恩是在律法之外开的路。整本《圣经》就是讲这东西。

保罗在《罗马书》第 5 章开头又说了,“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我们又藉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这才是保罗所传的“这福音”的真谛:罪人不是靠着神的律法,乃是靠着恩典而得救的。

到这里“这福音”是讲明白了。我们也能重复出来:律法是为属血气的人设的,我们的生命必须更新,从属血气更新到属基督,这是恩典,神就是这样设计的,这叫救赎。这一套出来了,那还能问问题吗?

可是,(继续自问)为什么这一切不是保罗自己发明的令人宽心的宗教理论呢?

这就是我们经常有的问题,后来连这个问题都懒得问了,因为这挺让我们宽心的。整套东西都是保罗搞出来的理论,现在越讲越溜,非常宽我们的心,非常合我们的意,所以我们愿意相信他。这个行吗?我相信他,因为他中我的意。这个救恩他给我开路了,假如是这样的话,保罗说,这个理论你喜欢吗?这个教义不都是你保罗发明的吗?保罗说,是啊,你喜欢吗?看保罗怎么回答?

对此,且看保罗是怎样回答的。

你想保罗会怎么回答?保罗回答说,不!这都是有见证的!假如没有见证,我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有见证,是真的这么回事。你看,见证是这样进来的!所以你说这是理论吗?首先想到这是见证,然后你用这个见证。这个见证跟你有份吗?你的立场是站立在见证上,还是站立在你喜欢上?把两个区别开来。

保罗说,亲爱的弟兄姐妹们啊,我保罗从整本《圣经》里,按照理性认知的逻辑,领悟到了上帝话语里的美好应许(和所有咒诅)都是真的。感谢主,感谢圣灵的带领,“我如此传,你们也如此信”,如今我们都成了蒙福之人。请你们再次仔细听啊,保罗回答说:我保罗从整本《圣经》(这是客观的),再加上我的理性推理、类比、想象、三段论,人本来就具备的万物之灵的能力,领悟到这本《圣经》是真的。这个领悟当然包括人类历史和保罗自己的经历,这个过程是在圣灵带领下,得出结论是:上帝的应许是真的,上帝恶的咒诅也是真的,相信上帝应许的人蒙福了。应许就是:罪人可以因信称义,按照我设定的道路得救。保罗就是这样传的,你们也是这样信的,如今你我都是蒙福的人。你假如忘掉了,我就重复一遍,我们也跟着重复一遍:

保罗说,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以后显给雅各看,再显给众使徒看,末了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林前 15:3–8)

这段话是保罗理论吗?保罗说,不是我的理论,是有见证的,假如没有见证,没有大前题、小前题为真,我后面推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

保罗继续做见证说,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称为使徒,因为我从前逼迫神的教会。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并且他所赐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林前 15:9–10)

关于见证,我归纳一下为 3+1,3 是三组见证,+1 是加保罗自己见证。对于我们来讲是 3+2,前面三组见证,加保罗见证,再加我们本人见证。这时候你才跟着保罗往前走,到达保罗此刻站立的地方。假如没有的话,其实他是他,你是你;无论理论也好,教义也好,基石是见证。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有见证你才会真正相信这福音是真的,上帝的应许是真的,上帝的咒诅也是真的。

后来,保罗又说,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因为经上说:“神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说万物都服了他,明显那叫万物服他的,不在其内了。万物既服了他,那时,子也要自己服那叫万物服他的,叫神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林前 15:25–28)

问:这是保罗写的,这不是见证。

保罗:《圣经》不是我写的,是上帝写的,是我祖宗写的,传给了我,现在也传给了你,旧约是这样传过来。

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保罗:就这个意思,耶稣就是基督,基督就是神自己。问:那他怎么出来的?

保罗:三段论啊!不是我编出来的,你也有三段论啊。

问:我有吗?

保罗:拿《圣经》仔细读,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圣经》面前,我们是有共识的,不是你的结论与我的结论不一样。

保罗继续说,虽然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只是到了最后,保罗发出感叹:感谢神,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 15:56–57)

保罗的感叹建立在哪里?建立在 3+1 上,在这里《圣经》是这样说,其中最重要的是保罗自己的生命也见证了。我们此刻要和保罗一样 3+1+1,包括我们自己的见证,否则你是到不了他的地位的。这不是他空洞的教义,乃在他站在见证和合乎理性下的结论。

我认为,可以把林前 15:57 读成保罗口里发出来的千古两叹(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之后的第三叹,也是人类命运的真正出路:感谢神,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

这是人类自被造以来所能发出来的最响亮和最荣耀的声音。随同那“号筒末次吹响”,人类所有声音都可以停止了。在这之前,对于那些在地上的人来说,除了牢记保罗的叮咛(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你突然发现,这个叮咛的分量是那么重。你假如此生还在睡觉,没有被神改变,“号筒末次吹响”就跟你无关了,或者跟你是不同的结局了。这就是我们在读《哥林多前书》时曾提出,怎么都是相对的,到最后变成绝对的了呢?怎么变成两个出路?这个地方绝对是两个出路。你不要睡觉,要被神改变。

并努力去“被神改变”以外,还有一件神圣的事:就是怀着极大的忍耐和盼望,等待那“号筒末次吹响”一刻的到来。保罗说,“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阿门。

我们把保罗在第 15 章的救恩的思路重新理一遍,很清晰地明白,他停在这个点上是停对了,他的叮咛也叮咛得非常到位。我们不要睡觉,努力去行,就是赶紧被神改变!

15:58 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

15:58 Therefore, my beloved brothers, be steadfast, im- movable, always abounding in the work of the Lord, know- ing that in the Lord your labor is not in vain.

这经文是劝勉的,我们已经具备能力,不会把这读成律法主义的要求,在灵里面领受他的信息。

我们到了第 15 章最后一节经文。让我们再一次珍惜,保罗舌头上吐出来的每一个字,细细琢磨吧。这节经文里一共有 5 个短句:

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 Therefore, my beloved brothers

——能够被保罗称为弟兄姐妹的人都是有福的,因为他们都是在 “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的信仰道路上有份的人。难道他们与其他人相比在神面前更有可夸的吗?难道他们更好、更公义、更圣洁吗?哦,决不是的,只是单单因为他们“因信称义”。正如大卫王曾称那些“在行为以外蒙神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罗马书》4:6–8)。(这就是基督教最具亮光的经句,完全打破正常思维。)

你们务要坚(be steadfast)——恭喜了,弟兄姐妹们,你们是有福的。可是,亲爱的,你们要警醒哦,务要坚,就是抓紧不放松。抓紧什么呢?抓紧那些让你进入信仰、你已经领受的理性的启示之光。

注意,抓紧什么呢?让你进入信仰,我们原本是没有信仰的人,现在你已经领受了,你的信仰不是自己进去的,是神赐予,你领受,再赐予,再领受,是一步步这样喂出来的。已经领受的是理性的启示之光,不是那种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的东西。理性是你本已具备的能力,启示是他给予你的,是这样凑起来的。所以站立住,抓住不放。“启示之光”是指《圣经》之外,在你的经验里一辈子都出不来的东西,是他给予你,跟你的经验一凑,哇哦,出来了!所以《圣经》是很重要的,神的话语是很重要的,道是这样来的。

你看!一句话很有嚼头,抓住它,不要像那些“已经醒来又睡着的人”一样。可是,我们为什么会放掉呢?因为你的滥交,总是跟那些不信神的人搞在一起,他们的心思意念入侵进来,把你清晰的变为不清晰;因为非理性的混乱,借着一切机会来蛊惑我们,让我们从已经领受的清晰明白,又退回到混乱与黑暗中。黑暗是什么?是再次看不见启示亮光,进入自以为是的混乱,进入不彻底的理性,在真相面前拒不承认,然后好像从来没有领受过一样,都忘了!这些都是信仰中最致命的。默想到这里,我想起保罗在《林前》11 章开头:“我称赞你们,因为你们凡事纪念我,又坚守我所传给你们的。”保罗说,你门记住我,没把我忘掉,关键是我传给你的东西也没有忘掉。保罗传给他们的就是这个 3+1 见证,是他的三段论,他的理性类比,他的理性想象(很有限的),在启示下一直往前走的那种东西。

千万不要放掉,不要像那些“已经醒来却又睡着的人”一样。为什么我们会放掉呢?因为非理性的混乱会借着一切机会来蛊惑我们,让我们从已经领受的清晰明白里退回到混乱与黑暗中去。然后感觉自己就好像从来没有领受过一样,都忘掉了——默想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保罗在林前 11:1 说的,“我称赞你们,因你们凡事记念我,又坚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句子里的“记念”一词,就是“记住、不忘记”。

不可摇动(immovable)——不要在原先站立的地方摇动了,转移到其它地方去。当然不是指我们站立的物理空间的位置,而是指我们的信仰(believe)据以扎根的、那些我们已经领受和明白的理性认知的立场上,不再动摇。请让你的每一个理性认知立场,都成为你得以站立的坚据点和阵地。请你在坚守已有阵地的前提下,在圣灵带领下继续出发,不断进深(或攀升)到你的理性认知所难以想象的深度和高度。

我们有时候不太愿意继续进深,这也是我们的问题。我们会不断发现,哦,《圣经》有那么多东西,因为你不太进深,原有的也容易忘掉。这也是《圣经》启示:“因为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你;你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只要你不断重复、不断重复,他再给予、再给予,你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属灵渴求也是一样的,这就是灵粮,生命就是这样喂养的。我不去睡觉,我要被神改变,改变的过程就是被神喂养,加上三管齐下的反思,你的经历、你的错误、你的失败都是你的营养与肥料。

常常竭力多作主工(always abounding in the work of the Lord, ESV, KJV, New KJV),(always give yourselves fully to the work of the Lord, NIV)——这节经文的微妙之处在于对“做工”一词主语的解读。

工是谁在做?我们会觉得基督徒在为主做工,读仔细一点,可能有更深的含义出来。

有两种不同的读法。

若根据中文和合本的文字,“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很容易让我们读成:基督徒要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在这样的理解里,基督徒

(人)是“做工”的主语。但在英文 KJV,New KJV 和 ESV 三个版本里,“always abounding in the work of the Lord”和新国际 版(NIV)的英文“always give yourselves fully to the work of the Lord”更倾向于把基督徒读成动名词 abounding(大量存在;富裕;充满)的主语;而把“做工”(the work)的主语归给上帝(主,the Lord)。因此,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基督徒的生命在“主的工作”里(in the work of the Lord),日益成了丰富、滋润和充满,(而不是 abounding 的反面:贫穷、干枯和缺乏)。

这个含义,英文表征得更清晰明白些:主在你身上做工,让你变得越来越丰富、滋润和充满。

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knowing that in the Lord your labor is not in vain, ESV, KJV, New KJV)以及(because you know that your labor in the Lord is not in vain. NIV)——注意,在中文和合本里动词“知道”的主语有点模糊,但在四个英文版本里动词“知道”的主语都是基 督徒。保罗说,你们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

我们对“徒然”一词是很警惕的,害怕辛辛苦苦的又徒劳了。徒劳的人很多,世界上那些不在主里的人,做好事以为能怎么样,都是徒劳的。教会里不在主里的人,辛劳也是徒劳的。对此,我们要很警惕,要搞清楚保罗是什么意思,他说除非你徒劳,否则你一定被得救,一定是有果效的。“徒然”是什么意思?在第 15 章结束的时候保罗又提出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搞清楚。

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呢?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劳苦在主里不是徒然的呢?保罗如何能保证我们的劳苦在主里不会落空成为徒然的呢?记得保罗在前面曾扎心地提醒过我们说,在信仰的道路上要避免“徒然相信”和“徒然劳苦”的命运(参考林前 15:2)。对此疑问,我发现,在保罗的表达里,总是不忘记一个短句,“在主里”(in the Lord)。我们却因为没有太多的感觉而经常忽略它,以至于把整个意思理解偏了。这节经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请仔细体会两个短句之间的区别:1.“我们的劳苦”;2.“我们在主里的劳苦”,体会出区别了吗?我们是否也可以在我们的实际体验里,将二者区别出来呢?若在实际体验里也可以区别出来,我们也就准确理解了保罗的意思。

我问两个问题,“我们的劳苦”与“我们在主里的劳苦”体会出来了吗?文字上、意思上你体会出来了吗?在你的实际体验里体会出来了吗?单是把意思体会出来,在你的实际体验里体会不出区别,还是有问题,这要很谨慎。当你在实际体验中也体会出来了,像保罗所说“不是我做的,是神的恩与我同在”;当你由衷地发出这种见证,里面体验出来不是我劳苦,这是大家自己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去体验,是第三管的经历与反思。

另外,这节经文里的“劳苦”一词,英文是 labor。(参考《约翰福音》4:38,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

注意,你们没有劳苦,是别人劳苦。假如这个劳苦是主在你身上做的工,你就没有劳苦。就如保罗说的,我没有劳苦,不是我做的,我是在享受别人在我身上的劳苦。这个劳苦在《约翰福音》里面这么用也是很奇怪的。劳苦本身有生孩子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劳苦,就是你的新生命在别人劳苦中出来,你的新生命是从主里面出来,你只是被生出来而已。《约翰福音》4:38,劳苦不光指神,还指为神做工的人,是他们一起催生出你的生命,所以你没有劳苦,是别人劳苦,你是享受的。

“I sent you to reap that for which you did not labor.

Others have labored, and you have entered into their labor.”在英文里“labor”是一个双关语,既有“劳苦”的意思,也有“孕妇临盆生产新生婴儿”的含义,与基督徒在主里 labor 而获得新生的意象完全吻合。因此,这节经文说,我们若“在人里”劳苦,最终都会成为徒然的;但你们明白,我们“在主里”劳苦是一定不会徒然的,因为是神的手所作的工让我们重生。保罗在林前 15:10曾见证说,“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这个结论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 12、13 章里启示的 “圣灵恩赐能力”的属灵看见,是完全一致的。

让我们回到第 15 章开头:“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到这里第 15 章结束语:“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一头一尾,保罗特别强调了一件事,我要你们“知道”。现在,我愿意把保罗要我们“知道”的,再一次归纳表达如下:

我“知道”了,主在我身上所作的救恩的工,是通过我“在主里的劳苦”来完成的,因此是不徒劳的;这是一个“启示性真相”;

第一句再好好嚼一嚼。主的工是怎么在我里面做的?通过我在主里的劳苦,其实是他在做工。所以保罗说,我是很劳苦,但其实不是我,因为他做工的方式是我“在主里劳苦”。当你看见不是你做的,告诉人家真的不是你做的,但在人家眼里是你做的,但是你确实见证不是你做的。这种见证是启示性真相,没有神启示,你也没有这个看见,启示性真相使你一点点出来。有很多愿意劳苦的,他的体验是自己劳苦,他出不来真实的感叹说:其实不是我做的。这个启示性真相与事实性真相的张力是很大的。一般觉得自己劳苦的人,只看见了事实性真相,没有看见背后的启示性真相。

我“知道”了,我若看不见这个“启示性真相”,我无论怎么努力“相信”,并无论怎样“在人里劳苦”,都将是徒然的;

假如你看不见启示性真相,无论你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那你怎么能看见呢?不是自欺的看见,而是真的看见,是见证出来。这一切都是保罗一路带过来的,你真出不来,可见你对救恩认识还要从头开始,扎扎实实地往前走。这功课是需要的,本来就是要往返重复的。

但如今,因为这“知道”,我自己的经历也见证了,我“在主里的劳苦”,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与我同在;

首先因为知道这是启示性真相,我也见证了,这是真知道,所以你才敢说,其实我是不徒劳的。首先你必须看见,然后经历见证,这知道才是真知道。

因此,我“知道”了我如今所信的,并不是“徒然相信”;

这是最大的安慰,保罗最后说:你们的工,是不徒劳的。是对基督徒的最大安慰。也就是说,因为这“知道”分为两个,一个是启示性真相,一个是你见证了 3+1,你摆上了,你真有了,你真的说:我不徒劳。

我若持守“这福音”(即持守“这知道”),我必因此得救。阿门。

“这知道”几乎就是“这福音”了!所以,全都是认知,知道就是认知,扣来扣去都是认知。“这知道”必须有见证作为根基,见证 3+1 或 3+2 摆上的“知道”,才是扎根的“知道”。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林前》第 15 章(也可以说整本《哥林多前书》),在保罗讲出这节经文“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后,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