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1 不拘是我,是众使徒,我们如此传,你们也如此信了。
开场白
为什么主谓宾的信是徒然的信?——这个作为核心问题。记得在 2010 年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那时候一口气写了十二小篇,提出一个主谓宾的信,也就是基本上从头思考基督教信仰究竟是什么东西?我当时就想,你信耶稣,我信菩萨有什么区别?问题就是这样提出来的。你说耶稣很好,那菩萨也很好啊,耶稣说让你做善人,做好事,菩萨也叫你做好事,后来发现共产党口头上也叫你做善事啊,党支部书记也叫你做好事啊,也叫斗私批修,分析错误东西,然后承认检讨改正,都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信耶稣就会上天堂,这个我怎么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动不动叫我当基督徒,信了就可以了,那这个信和迷信有区别吗?我最初是问这个问题,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那么重要,因为整本《圣经》,整个基督教教义就 “因信称义”四个字,那“因信称义”四个字几乎是我们这个教义最核心,最精炼的四个字。
因信称义,可见“信”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个信跟我信菩萨的信,信朋友的信,平时生活当中体会到的信有什么区别?当时其实这个问题是提得蛮好的,一般的理解就是说,信耶稣和信菩萨是信的宾语不一样,区别在这个地方。我当时也不是乱想的,当时是查了很多《圣经》,但都是很浅地查,但至少证明信有区别,我当时一个最重要的类比就是:我当慕道友,对耶稣又不认识,然后我来信耶稣,然后受洗,然后《圣经》绝对地说你生命要改变,不是受洗了就好了;那个慕道友当时也受洗了,生命改变在信的性质上没有改变,如果这个“信”没有改变,我怎么知道我五年以后的信,十年以后的信,还跟我当慕道友的“信”是同样的信?确实我们也发现,教会里很多人信了十年,但对信的理解还是慕道友的信。因为你会发现,你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有时候跌倒了,发现你的信经常是随环境变化的,这也是基督徒特别痛苦的地方。
我当时那个小册子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说其实“慕道友的信”不是“因信称义的信”,不是“得救的信”,而“合一的信”才是得救的信。什么是“合一的信”?是我跟耶稣合一了,而不是我信耶稣,我是主语,耶稣是宾语,信是谓语,不是这种关系,是信到最后你跟耶稣合一,这是我当时的理解。现在我们看,当时的思路是没错,但是还空洞,讲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是自己并不是很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把“你怎么合一”这个过程——你的信怎么从“主谓宾的信”到了“因信称义的信”,我们可以通过《圣经》讲得蛮清楚的。当我出这个题目的时候——主谓宾的信为什么是徒然的信?赵牧师是唯一一个给我回馈的,大家没有回馈,但大家的想法可能有一致性,作为一个例子。赵牧师的回馈把创造力结合起来,他说主谓宾的信不是从头开始的,也不跟结尾连起来,是一个中间段的过程,中间段就把创造力合到一起了。然后我跟他说,其实我要问的不是这个问题,不是问你怎么理解,你怎么想,这一点是你们经常误解的,其实我的问题是《圣经》怎么说的?《圣经》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你怎么想,你想得很妙都没有意义,是《圣经》真的是这样说的,那就老实了,我强调好多次了。《圣经》为什么让我们读出来“主谓宾的信”是“徒然的信”?这是你听我讲道要注意的地方,我为什么读出这个意思来,而不是用一大堆我自己的想法。这样,你才知道林前 15:11 一上来用过去时态,从这里切入,你也会眼睛一亮,你会说咦?!吴博士怎么读得那么认真?!但是你可能会认为这个太钻牛角尖了,我们需要这样读吗?你也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信没有用过去时态啊,我也可以马上翻给你看,不是总是过去时态——这种问题你会问的,但是你们都不问的问题我帮你们问。
我们现在看“因信称义”,《圣经》是怎么说的?我们从《罗马书》开始,《罗马书》比较熟悉。罗 1:17 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Rom 1:17 For in it the righteousness of God is revealed from faith for faith, as it is written, “The righteous shall live by faith.”
这里的信是用“faith”,对吧?至少不是信都用 faith,也用 believe,faith 是个名词,这对我们来讲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以前讲过的。严格讲,它用了三个词,“from faith”,“for faith”,“by faith”,你就想起林肯的话,其实都是从这里学的。From 是从这里来的,for 是到那去,来去过程是 by faith,从阿尔法到俄梅戛,自始至终都是 faith。这福音 revealed from faith for faith, by faith。 Righteousness of God 上帝的义我们本来是没有的,上帝的义怎么变成你的义,是通过这个 faith,上帝的品格到最后怎么变成跟你合一了?都是 from faith, for faith, by faith.
我们再看《罗马书》3:21 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Rom 3:21 But now the righteousness of God has been manifested apart from the law, although the Law and the Prophets bear witness to it——这里至少小标题是“因信称义,the righteousness of God through faith”.
《罗马书》4:5 唯有不做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Rom 4:5 But to him who does not work but believes on Him who justifies the ungodly, his faith is accounted for righteousness.你看这里英文是 believes,不是过去时对吧?我想你随便查一查,发现不是过去时的很多,我的问题是,吴博士为什么钻牛角尖钻 believed,然后就出来这么多东西,这个是不是有点想过分了,(众:对的)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这次我把过去时态这么当回事,以至于出来这节经文是不拘是我是众使徒,我们如此传,你们也如此信了。你说这经文能读出什么东西来呢?你居然读出七点默想,你是不是瞎搞,故意搞我们啊?这样读经不是累死掉了。所以我很感激,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还来听。(众:笑)
假如我读这个经文也像读毛主席语录一样,从这里切开来读,我也读不出来。我现在告诉你什么叫做进入经文的意识流(flow)。你假如一段一段切割开来理解,你是读不出东西来的,除非你进入 flow,经文本身的 flow。经文的 flow 是《哥林多前书》15 章好像讲救恩的核心问题,就是我最开始的时候提出来的:你不要信了大半天都是徒然相信,这就是 1–2 节以最清晰的句子表达出来的我们的 concern(担心),什么是救恩?它怎么表达的?
林前 15:1 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2 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
这两节经文的总体意思是相当明白的,就是说:这福音,你已经领受了,还在持守,除非你徒然相信,否则你一定得救。你领受了,持守了,却不得救,唯一的可能就是徒然相信,只要你把这个问题克服了,你是肯定得救的。那徒然相信是什么东西?我们怎么掉进去了,还是掉进去不知道?那就变成首先不是去理解什么是得救的信,乃是理解什么是徒然相信,把那个“unless 除非”解决了,我们就安全了。(众:对的!)安全的意思是说,你就不是瞎胡闹,搞得很热闹,其实是徒然的。好,这就是《哥林多前书》15 章开始的问题,沿这个思路一直走到底,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们现在只走到 11 节,按照这速度我要讲一年都讲不完了,第 13 章我已经讲了很久,后面想讲快一点的。
逐句解经
15:11 不拘是我是众使徒,我们如此传,你们也如此信了。 15:11 Whether then it was I or they, so we preach and so you believed.
保罗这句话是一句总结语。初读感觉平淡无奇,细读后才发现,它寓意深刻,回味无穷。对此,我有如下 7 点默想,愿意与弟兄姐妹们分享。
保罗总结什么呢?回去到第 15 章开始,讲到 11 节讲了些什么,它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对吧?前面讲了些什么呢?这福音;然后我们怎么相信这福音,是通过四个见证,讲到这个地方他用这句话总结,看看那他是怎么总结的?
请注意这里两个动词的时态。当保罗说“我们如此传”,他用一般时态(so we preach);当保罗说“你们也如此信了”,他用了过去时态(so you believed)。对动词“传”的一般时态,我们可以理解成,保罗强调他持续不断地向凡愿意听的人传讲“这福音”。令我诧异的是,在“你们如此信”的短句里,保罗用“信”的过去时态。
我提出这个问题,你们读到这里,一般是觉得,吴博士在这里把这个问题拉出来很好,一般是这样欣赏,对不对?为什么你当时不觉得这个问题那么重要,这个要好好想一想。我们如此传,你们如此信,信他可以不用过去式,也可以用一般式,一般式强调的是你们现在信,你们继续信,你们一直信,信本来就是我传道,然后让你们一直处于信的状态里。当处于信的状态里时,它应该不是用过去式,对不对?那也就是我们以前理解的信的这个意思,你可以说,过去信,现在信,一直信以致于信到最后上天堂。所以,用不着在这个地方强调过去式,那这里为什么强调过去式呢?我就把这个亮点提出来,这是亮点,亮光。
我发现,我之所以感到诧异,是因为在我们平常的理解里,会觉得对“信”的恰当描述,应该也是一般时态(或者进行时态)。比如说,“我活在信仰里”;“我始终活在我的信仰里”;“我不从我的信仰里跌落出来”等等。由此可见,保罗理解的“信”,与我们理解的“信”有很大的不同。
你要明白,并不是说我们理解的那个信错了,只是我们对信的理解也许太狭窄了,也许太有限了,是保罗这里有个亮光,以至于我们对信的理解可以更丰富,更准确。是不是啊?所以这个地方你不要读成我们读错了、信错了,而是此时有一个新的亮光进来了,我们的亮光就是这样一个个这样进来的。不断地遭遇,不断地遭遇,又遭遇一个了,一直处于欣喜当中,你读经就是处于这个过程嘛。而不是,啊,我又信错了,我又完蛋了,不应该是这样读经,而是一个个亮光进来,也许最开始读的时候,谁读那么认真啊,都是一层一层出来,对不对?而且这里发现也不是偶然出来的过去式,我这里发现第 15 章都是按照这个逻辑走的。
我还想到,我们会把“信”与“得救”两概念密切相连。我们“信”(一般时态或进行时态),与我们正在“被得救”(也是一 般时态或进行时态),几乎是同一个表达。另外,我们会把“信”或“得救”,与“我”相连接,例如“我信”;或“我不信”;“我得救了”;“我没有得救”;“我信了吗”;“我得救了吗”等等。可是,在保罗的表达里,“信”却只与某个过去发生的“事件”有关联。无论是你信,还是我信,“信”总是与发生在你或我的经历里 “事件”相关联。这个“事件”把我和你包括进来了。(换言之,我们都是“被事件”的。)
这段话你还是要想,我前面说信,作为基督徒,信这个概念在我们思维里面变得很重要的,我们平时思维里用信是我信了,你信了,你信了没有,我什么时候信的,我到底有没有信……是与这个相连,第二个确实是我们说因信称义,信总是与得救相连,以前没有重视信,所以我们平时对信这个概念的使用,是以这个方式使用的,一般时态的,是一种状态的,而且这个状态是一种信的生命状态,从不信到信,这种状态是跟得救相关的,而且特别是跟我个人,因为得救是我的事,所以总是和得救相关的。
当你发现有一个亮光进来的时候,你重新去核对,这个亮光和你原先的理解之间的张力。有张力就是亮光,否则你的思维仍然在惯性思维里面,你的思维不变。你的思维是通过读经,通过张力不断变化,变化可以是更细致,更丰富,更准确,更直冲要害,而不是绕来绕去,是这样一个过程。
为什么说跟过去一个事件有关?他没讲事件啊,从头都没讲事件啊?这个地方你的脑子不能完全掉到字眼里面,他没讲事件,事件这个词根本没有,就跟我来这一套,很多读经是完全掉到字眼 里面的,就读字眼,一个字也不能改,按照原句背。那假如是过去时态,过去时态当然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是 obvious(明显)的。这个时候又会有很多人问我,那吴博士,我哪件事情是我过去信的那个事件?如果你想不起来你的过去,你说,吴博士,我想不起来是哪天信开始啊?所以,过去时态硬要抠哪件事情是我的信开始,硬抠也抠不出来,我也回答不出来。但是这个过去时态是指你的过去已经发生了,这个概念太重要了,“你”反而淡化了,那个 “发生的事情”倒是重点,这个背后就是保罗一直提醒我们,是背后那个神让事情发生的,跟这个认知开始连接起来了。
这个 flow 是我们这次读《哥林多前书》一点点清晰起来的,《哥林多前书》让我们看见一个全新的世界,它讲的都是生活里面的小 事情,它把小事情背后那个神的旨意,或者圣灵,或者那个看不见的神给显露出来。就是在《哥林多前书》里面,我们才开始看这个世界真的是神的世界,眼睛是这样锻炼出来。《哥林多前书》讲的是一些小事情,一般教会都读成小事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那个问题,是不是?其实保罗是让你通过解决小事情看见背后那个神,救恩是这样发生的,这个眼光开始出来了。这一切的小事情,最核心的是得救这件事情,得救这件事情也是一件一件的小事情,然后得以发生的,在你的经历里遭遇神,或者怎么样,他用的 “这福音”,其实我们真正信的是“这福音”,遭遇的是“这福音”,这四组见证人都是指遭遇“这福音”,到最后是:耶稣基督居然死而复活,核心见证从这里出来。对于这些见证来讲,以前没有碰到过或者第一手见证第二手见证,然后他遇到这个见证进入他脑子,他的生命从此开始变化,这个 power 是“这福音”的 power,我们平时习惯用神,我们跟神相遇,而没有把神 narrow(精确) 到与 “这福音”的方式相遇。“这福音”与你相遇,这个“你”可以说是人类,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与你相遇,我们是借着他们的见证也领受这个见证。这是《哥林多前书》第 15 章的 flow,是不是啊?
默想到这里,我还联想到林前 15:1–2。在那里,保罗解释“这福音”时,用了三个不同时态的动词:过去时态的“领受”;一般时态的“持守”;和进行时态的“得救”。
这个时态的问题呢,一般在英文里面才出来时态,在中文里面是含糊的,不清晰的,也就是说,这个时态只读中文是蛮难读出来的,除非你很刻意读。
这样看来,林前 15:11 里“你们如此信”里的“信”(过去时态),与林前 15:1–2 里的“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里的“领受”(也是过去时态),是同一个概念;林前 15:11 里“我们如此传”的“传”(一般时态),与林前 15:1–2 里“持守这福音”的 “持守”(也是一般时态),是同一个概念。于是,我们如此传,你们也如此信了,说的是一串发生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件链”:从我们(说者)过去的“领受”开始,到我们(说者)今天或未来 的“如此传”(“持守”),再到你们(听者)今天和未来的“如此信了”(即领受),同一个事件过去发生了,现在发生,将来继续发生。也因此,“我们如此传”与“你们也如此信了”,通过这个在时间里持续发生的事件,让我与你们都成了同一个事件的共同见证人。在保罗的眼里,这个还在继续着的“事件链”,最初不是从保罗,而是从众使徒开始的。这正是保罗说“不拘是我是众使徒”的意思。
《哥林多前书》第 15 章里面还有一个 flow,它的逻辑是讲见证。比如说你来见证,见证总是你曾经看过,你曾经听过的一个事件,见证是见证这个事件,因为你当时刚好在现场,所以你来听听看这是真还是假,所以,这个事件和见证人连在一起。后来发现其实信耶稣基督的基督教信仰也是从见证开始,也就是说,你们这帮人在一起是见证同一个事情,那这个事情就是:原来这福音是真的,对不对?
那我们从见证开始,就是从事件开始,我们每个人的起点都是对这个福音毫无概念的,从这里开始到你们怎么会成为见证人,你要把这个过去讲一讲,讲的就是过去发生的什么让你成为今天的见证人。这个都是这个思维的 flow,这是保罗这次帮助我们建立起来的。那我们说,我们原来也是一样啊,原来我们不信,后来我信了啊,可见是跟我们原来的理解是没有矛盾的。只是在你信了以后它强调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不是现在已经信了这个一般时态,那我们以前只抓住一般时态,忽略了过去发生的那个事情,这是我们一个新亮光。
我再说一遍,在读这个经文以前,我们只抓住我信了这个状态,忽略了过去像保罗说的那个已经过去发生的领受事件,遭遇事件,然后你信了过去发生引到你今天,这个不是很重视,所以我们总是问:我现在信吗?我过去那个是信吗?我觉得那个是糊里糊涂的,自己又没信的……我们大量怀疑是从这里开始。我当时受是受洗了,可我当时糊里糊涂的,然后就否定过去那个事件的真实性,然后问我此刻信吗?我也不知道我此刻信不信,突然又信,突然又不信,这一切的怀疑是因为我们对信的理解可能要再丰富一些。这个是保罗这次第 15 章给我们带来的省察,我讲的是这个东西。
这个地方呢,你说原来是过去现在将来,其实也是个事件。比如你今天见证,我作为见证人,经常有人问我,吴博士啊,你是读理工科的,你这么理性的人是怎么信的,讲一讲你的经历。我就变成见证人了,是吧?你看,他们要求我确实是讲我的过去,是怎么信的,对不对?关键是他们叫你讲这个见证的时候,你有时候没有讲好,信什么你没有讲清楚,这次保罗把信什么讲的非常清楚——信的是这福音的六个事实怎么跟你关联。我们其实这个也是忽略掉的,我们只说,信什么?信耶稣啊。我们都是从比较空洞的没内容的表达开始,从不信神到信神,从不信耶稣到信耶稣,这是个很大的转变,但是假如说第一天你是信神,从无神论到有神论,或者具体到旧约里面的耶和华,再具体到新约里面的耶稣基督,这样一步步,但是你始终没有达到保罗那个——这福音跟你有什么关系?那这个路程我们一步步往前走,但我们当中就停住了,讲了大半天就一个信神,信基督;信基督什么?然后讲出一大堆吓死人的话,其实你是没讲见证的,也就是说你自己对那个也没有见证过——耶稣基督怎么跟你上天堂有关系?怎么会让你从律法下变到恩典下?怎么会让你有新生命?都讲不出来。所以我们说,对于信来讲,也是一个延续的事件,还在发生。那假如你前面遭遇到耶稣的概念,遭遇的是教义,遭遇的是教会的人,现在你通过读经不断地遭遇的就是亮光。我大概就是想说这个东西。
沿着上面的思路,我们还可以继续默想,林前 15:11“我们如此传”里的“传”,与林前 15:1–2“持守这福音”里的“持守”,是基督徒日常生活(一般时态)里的两条平行线。因此,无论是“自己持守”(就是不断地向自己“提醒”,即不忘记),还是 “给他人传”,都是不断地向自己和他人不断“言说”“这福音”的真相,让自己和更多他人都不再活在“这福音”之外的虚假世界里,却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用心察验何为神的良善、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 12:2)
这段话把“持守”这个概念,跟“传”并成两条平行线,这个地方是有启发的,对不对?后来保罗就活在传福音的生命里面,传福音的生命,其实等于持守的生命。他不断言说他身上的见证,他的见证还不断往前走,他不断见证,不断言说,他持守是对自己说,传是对别人说,在这个意义上,传和持守是一回事,你自己也要不断提醒以至于不是忘掉了,不是发生了好像没发生一样。
当给别人传的时候,每次有人问你是怎么信的?我就从头讲起,我当时在陆家嘴,碰到我的 MIT 的朋友……要从头讲起,这个是你还要对自己从头讲起,所以你的持守就是你不断提醒自己,你是这样开始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持守跟传是一个概念。对不对?就是说没人让你讲的时候,你也要不断给自己讲,以至于不忘记。
从这里,你才知道过去发生的,是那么珍贵!那些没有信的人是过去没有发生这种事,或者发生了他自己没有抓住,然后到最后就没有了,那最后剩下来什么东西?自己一天天变老或者自己越来越成功,或者越来越失败,儿子从婴儿长大,越来越悖逆,或者越来越成功带来虚荣……他留下的只是这个事件,我们讲的对福音的见证在他一辈子里就没了。我们跟他是什么区别?银行存款比他多?世界上比他成功?我们一样有挫折,一样有失败,有成功,孩子也一样会长大。所以唯一的区别是:我们过去有见证的经历,这也就是只有我们属灵弟兄姊妹或者慕道友才说,你讲给我听,其他人听都不要听这个故事。一点点体会啊,你人生一点点走过来,最后剩下什么是值钱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能带来永生的东西?是你过去跟这福音相遇的经历,对不对?
我再把《罗马书》放进去,不断提醒都是让你活在这福音的真实世界里,以至于你不要活在这福音之外的虚假世界里。真实、虚假这两个概念就是《约翰福音》的黑暗与光明,当你活在虚假世界里就是活在黑暗里,从世人的眼光那里光明的很,这种概念要转化。怎么叫活在这福音的真实世界里,所以这福音是打开一片真实世界,原来当你不认识这福音,没有领受这福音的时候,你是活在这福音之外的世界里,这个你要有所体会。这福音是怎么打开一片全新世界而不是道理、知识、教义,你自己要琢磨,有没有觉得你此时是活在这福音打开的世界里?这里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彻底的分裂,自从与这福音相遇以后,我有团契生活,我跟不信神的人相比,多一个团契生活,然后回到世界里面还是一样,你可以把这个当作我活在这福音打开的世界里,这样你把这福音的能力给限制住了,这福音是概括整个世界,是你的全部世界从黑暗里面打开让光渗透进来,是不是?其实《哥林多前书》就在讲这个东西。耶稣是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第 11 章就开始讲这个大的世界的结构,你是不是活在看见基督是男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的这个世界里,这个眼睛是巨大的 shock(震撼),这个我们一点点进入,所以我们讲的时候还要回去,我建议你们还要回去,把这个眼睛打开。这个新世界完全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耶稣基督死而复活,是我们的救主。我们肉身见证从这个基点开始,这就是第 15 章讲的东西。你打开以后,全部信仰是建立在这个点上,然后在这福音的真实世界里,神是让你越来越明白你的心意会更新,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里神会让你心意更新,让你会明白祂的良善、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一般的教会或者是团契里面,会把神的旨意往往理解成:神让我去干嘛呢?神对我有什么旨意呢?老是掉到事情层面上去,这个我们 1155 讲得很清楚,你该干嘛就干嘛,只是在每一个干嘛的过程当中,你因为心意更新而得救,你得救就是荣耀神。请你不要成为灭亡之子,祂的心意就是让你得救——这是最基本的概念,是避免掉进宗教徒的狂想症里去。
默想到这里,我承认我心里出现了反驳的声音:(自问)难道在我们与“这福音”遭遇的事件里,我们就真的“信”了吗?难道“信”会那么容易吗?若那么容易,我们为什么在“信”的道路上如此摇摆和软弱?
这种问题是每个基督徒都非常自然的问题,你对信仰越认真,问题越强烈,越不断出来,问得非常好,这个问题为什么在这里出来?你说信,而且是信了,是过去已经发生了,也就是领受了,就是保罗的口气——你们已经领受了,一上来就是这样说,对不对?除非你是徒然相信,否则你一定得救,因为是神做的工啊,神做工不徒劳啊。那我的问题是,我那次算信了吗?
众:你说的是受洗那一刻吗?
任何一刻都是的,也无所谓受洗不受洗,是关于事件,你说的都是我过去遭遇的一个事件,在那个事件里,我信了吗?
众:我觉得是的,已经信了,后来又忘了。
假如已经信了的话,此刻是不应该出来这个问题的,你出来问题肯定是对你的信有怀疑,因为你的问题是自然的,不是刻意的,所以为什么出来这个问题呢?
众:这个怀疑是真实的,除非我假装说我已经信了。那我再问你,那个真实的信你就信了吗?
众:那个时刻是信了啊。那此刻呢?
众:还是怀疑的。
你说那个时刻信啊,那个时刻一般我们真是糊里糊涂的,对不对?当时可能就想信耶稣拜一拜,祷告一下。这弟兄与我有沟通啊,我做生意靠有神,我以前也有这个想法的,我是 06 年底受洗,
07 年一年我就是一祷告就成功了,后来怎么一祷告不理我了? 这个自问自答,你看我怎么自答。刚刚弟兄姊妹的回答,不是我的回答,那我的回答,我们接下去看看。
(自答)我之所以有如此这般的疑惑,是因为我们把“信”与 “我”绑在一起,当我们问说,信那么容易吗?我信了吗?我这个算信吗?如果有弟兄姊妹说,你算信的。那我为什么又软弱了呢?是这个问号本身,这个问题本身是我们对信的理解是和我绑在一起的,我是这样去切入。
因为经过这次亮光,这个信其实主要是跟事件相连接在一起,事件是神安排的,然后让我看见,让我感动在那一刻。那个事件是神安排的,你可以毫无感动,我们走进去走出来了,或者哪天也坐下来听,也莫名其妙受洗了,然后脑子一团浆糊,就想我明天坐在这祷告一下,也许神会帮忙,这就是杜俊,也是我当时一个水平啊。
假如是这样的话,我们这些问题在保罗刚才给我们的亮光下,我找到原因了:我之所以有这么多问题,还是我对信的理解还是与我信了绑在一起。
然后绑在一起,我当然是真的发现自己怀疑,保罗这个启示是说,他说的那个信不是跟“我”绑在一起,而是跟“过去发生的事件”绑在一起。
众:吴博士这个地方可以慢一点吗?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再重复一下,我感觉是颠覆性的认知。
过去发生的事件让你到今天这个状态,没有那些事情发生你不会到今天这个状态——这个是跟事件绑在一起。这个地方不是吴博士的意思,是保罗的意思,要及时转化,对不对?保罗讲这福音从开始的第一节第二节就开始用这样的逻辑来讲,不再是我的意思。
保罗这个意思我们读出来以后,对我们就有亮光,我们提这个问题时,发现我们对信的理解跟这个事件相关没有抓住,所以还是理解成我信,把我拉很近,以至于我们产生这些问题,那我把问题的源头找到了。假如跟那个事件抓得很紧,就不怀疑那个信是真实的。
我之所以有如此这般的疑惑,是因为我们把“信”与“我”绑在一起,成了“我的信”,或者“我信/我不信”的主观感受和判断了。但是,若始终把“信”理解为在我们过去经历里一个曾经发生的“事件”,那么这些疑问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作为一个事件,它确实发生过。任何时候我们对它唯一正确的感受和判断,就是它确实发生过了。
你看这个地方,刚刚我们有弟兄姊妹说,那一刻是信的——连这个都不需要,这个遭遇事件发生过了,以至于我们留下来,同时我们开始听了。你说,到底那一刻我信了吗?还是我信了。
众:还是我信,始终与我绑在一起。
唯一可能错误的判断是什么?读下来唯一正确的判断是,它确实发生了,你要重复它确实发生了。唯一错误的判断是,它没发生。这个没发生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我当时本来就没信,你看又来,没问你信没信,是这件事情发生了,你确实改变了,否则你就跟那些人一样。所以你说,我当时没信,所以它没发生,连这个也是错的。所以我们很多人觉得没信,就等于没发生,误把当时你信作为一个前提了。
这个事件当然是和这福音遭遇的事件,你可以简单说,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耶稣基督这个名字,然后哪一天任何一个人,你的朋友、同事、室友,讲到这个名字,就是遭遇了。这个事情还是遭遇了,还是发生了,只是你没信,从来就没人问你有没有信,就是说你信不信不是问题。这个要反复讲,反复讲,否则你还是把信和我放在一起。
众:这个切入点很厉害。(鼓掌)
按照这样的思路,对于“信”,我们唯一可能犯的判断错误,也只有一个,就是我们会怀疑甚至否定这个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的真实性, 好像它从来没有发生过似的。
无论你是以什么理由否定,反正这个事件发生过,在你那里没有意义了。你的理由是各种各样的,一般的理由是,我那时根本不上心的,根本没信,所以你还是想找到你那个信开始的那个点,就是还把信和我绑在一起。
其实,怀疑这个事件已经发生的真实性,你会以很多理由去怀疑。但是你问题单纯到:这个事件发生过没有?——这是无可推诿的,单纯到无可推诿。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神爱世人。然后你的家族里那些不信神的人,他都遭遇了,都在欺骗当中,这些全都废掉了,不断讲,不断废,不断讲,不断废,他最后越来越刚硬,你还没有说,他就逃了。对不对啊?(众:确实是这样。)
每一个得救的人都是从这个事件开始,一点点开始认真面对这福音的信息。当年很多旧约里的先知起的作用是什么?他们像神经病一样的,每天叫,我们现也跟他一样叫要信耶稣,我们当时也觉得他是神经病啊。他们就是起这个作用,get attention(吸引注意力),这个信息就进来了,有些人说,怎么回事啊?就有救了。大街上那些人就是扮演这个先知的角色。
众:所以这样看,其实那些人奇怪的行为是很 ok 的啊。
其实你看的不是他 ok,看的是神的用心良苦,祂用一切办法。
或者,虽然我们还依稀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但事实上,我们更愿意忘掉它,愿意这件已经发生的事件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就好像埃及法老愿意耶和华神带着以色列奴隶离开法老的帝国越远越好那样。
这段话大家有感受吗?
众:这句话怎么理解啊?
关键是你更愿意忘掉它,后面只是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碰见一个神经病,他说你不信基督就要下地狱啊,我们是不是不想理他?觉得今天碰到鬼了……或者你的室友,你的同事,你也觉得碰到鬼了。你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你是罪人啊,你里面有抵挡的东西啊,你不认识神,里面有撒旦的作用,所以你里面有抵挡的力量啊。
现在很多继续发生的东西,你也是继续愿意忘掉它。现在的问题是,你不断遭遇,不断愿意忘掉,你有很多理由忘掉它,明白吗?比如说,当时你接受了,其实你的条件是有限的,当个宗教基督徒,文化基督徒,挺好的啊,基督教朋友也不错啊,里面有几个老板啊,有几个老师啊,我可以交朋友啊,对不对?但是你再深入一点点,你又想忘掉它,你不愿意,这里强调这一点。法老也是一样的不愿意,因为法老的奴隶居然要造反,他不愿意这些奴隶走掉啊,对他利益是一种损失啊。所以你心里是不愿意的,每走一步,心里就有不愿意出来,每走一步,不愿意就出来,你很想停在这里不动了,我每礼拜天来一次差不多了,我有我的工作,我有我的孩子,你的王国被侵入了,就像法老的王国被侵入了一样的。这个理解了吗?
众:你说的是我们最初的生命状态,对吧?我们现在还这样吗?
现在也是。刚才不是说了吗,你是不断进深,但你还在遭遇当中,只是你遭遇深一点,又不愿意了。
众:你举个不愿意的例子吧。/我举个例子,如果愿意的话,吴博士布置的作业早就做了。
如果你愿意的话,你要花代价,法老愿意的话,奴隶就走掉了,那些以色列奴隶多厉害啊,他不愿意放掉,所以他说你的神带着你的奴隶赶快走掉。你也一样的,你就是法老啊,你有你的世界,你有你的时间,你的资源,你的激情,你的兴趣,你都不愿意放掉啊,所以你到一定地方就觉得可以了。(众:我们会说,我比较笨只能理解这里了,或者我太忙,太累。)
所以说,被神的心意更新是一个侵犯你自己心意的过程。
这样看来,若我把“信”理解成一般时态的“我信”时,我们的“信”也就会不经意间与过去时态的“事件”相脱离了。而保罗启示我们,对“信”这个概念的理解,要始终指向那个在过去某时间点已经发生的事件。更加准确地说,这个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与这福音遭遇的事件,每一天还在基督徒日常生活里继续发生着。随着时间向前推进,与“这福音”不期而遇的“看见”仍然在发生;
因为这福音是很丰富的事件,不是保罗的那三句话能说清楚的,这样又变知识了对吧。这福音,这三句话打开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所以你还在遭遇当中,就像我举的例子说,花园里这里有花,那里有桥,是不断发现。
更多全新的具体的令人诧异而惊喜的“领受”(事件),在我们的读经经历里,继续发生着;
我们的读经经历里,就是不断发现,不断哇,哇,的过程。我们第三管的反思里面,我们也不断看见我们过去经历里面全新的意义,也是哇,哇,只不过这是你自己做的,读经是我们一起读。你看,我们领受、看见还在不断发生,每次发生你都遇到是不是忘记它,是不是不愿意它,这种问题还是存在。
在每一次新的“发生”里,已经发生的“领受/看见/信”都转换成了珍藏在基督徒个人经历里的美好记忆。
这句话才是主要的,你是一路在发生,一路也觉得美好,但是一路没有认识到这个美好到这个程度,以至于这就是你全部的信的生命成长,这就是你跟神互动的全部经历,没有珍惜到这个地步,那么你就没有把它放到美好记忆里。
当然,我们有美好记忆,这个我举例子。我记得跟严老师相遇,跟信相关的所有相遇在我这里都是很清楚,但是总是一想起来就美好;我也记得跟赵牧师,跟信相关的记忆,经历开始,然后怎么样跟垫肚甲的老师,年轻人;我也记得 1155 怎么在刘虹家里开始;
我也记得后来玲丽怎么加进来哭得稀里哗啦的,那个事件。这些全记得,这是我生命中的宝贝,因为这全是为了共同的跟神相关,跟福音相关走到一起。我那些做生意的朋友,越来越没有价值,有价值的童年的朋友跟这个相比也没有价值。
我们在经历这些的时候,确实也是这样觉得,但是我们没有清晰抓住,为什么是这么回事?假如你很珍惜的话,又举个例子,王香杜俊,我最早认识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受洗,第一次认真地说, ok,那我就读经吧,参加你们团契吧,那个和平团契,然后到那个山上去,我从那里真的认真开始,杜俊是我的室友,杜俊是不是?我还记得万涛跟刘虹,真是记得啊,万涛我们两个一开口马上就变成好朋友了,后来就没有变过。被感动的人很多的。
刘虹:当时万涛跟他吃了顿饭,回来就跟我说,哇。他一直对我的宗教生活都是迁就我,没有感觉的,就是对他讲的有感觉,当时激动讲了一个晚上。
也就是说,其实基督徒最宝贵的生命经历是这些,其他工作、家庭只是一个平台而已。这地方会有这个问题,遭遇过程当中,人本身的罪和恶会出来,会有摩擦,以至于我们会出来,这家伙坏啊,骗我,会出来这种判断,这时候你要学会保罗说,都是罪人,但是我们确实是因为共同信仰,共同见证,共同经历走在一起,那才是宝贵的。所以我一直跟我们属灵团契说,你假如不是为了属灵来,我跟你没关系。你不要跟我好像只是属灵只是学习关系,我们还有其他关系,没关系!我跟我亲戚都快没关系了,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众:是这样的。)
这就是这个团契的单纯,在一起会这么愉快,这么贴心,是不是?一旦把人的关系放进去,还有友谊啊什么东西,真是恶心。(众:笑。)
什么友谊不友谊啊,我童年友谊都开始不要了,在一起没话了。跟这个团契有什么友谊啊。(众:比友谊高多了。)当然会有友谊了,比如说你关心我,给我带点菜什么的,那都是因为这个灵的相交,不是基于这个之外的东西。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信仰已经到了蛮关键的时刻,已经分得很清楚了,我们是为了属灵生命,为了得救的这一条路,为了认识神,我们是需要一个团契的,这个道理我后面还要再讲,否则就变成一个学习班了。
用《希伯来书》作者的比喻,就是成了基督徒个人信心账户里的丰盛存款。对此,保罗特别严肃地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像患了失忆症的人那样,一路领受却一路忘记, 执地与客观经历的“领受/看见/信”事件相切割,让自己不断地转向“我信”的观念世界里,成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徒然相信”的宗教徒而不自知。
这是我们这个查经班到最后对我抱怨最大的是,吴博士教得很好,但是我还不信啊。你信不信那个信不是重要的,我们共同经历才是重要的,现在搞清楚了?所以不要再用你信不信来干扰我。
众:这个信不信与读经班成为关系了,这个读经班有这个义务让他信,是这个意思吗?
是这个经历,神把我们放在一起,这个经历背后是神。他会变成我信的信,他会说,你教的很好,但是我还不信呢?
众:他还是把我和信绑在一起。就是说我们不要把注意力关注到信不信上面,而是关注在经历上。
当你在想我信,当你发现你在查经班学了大半天还不是很信,而那些人也不是很信,还在用这个标尺,你是没有看见我们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东西。这个珍贵的东西你如果抓住,你还真的信了,一般式的信也会真出来。一般式的信是怎么出来?是因为那些积累,自然而然出来的。
众:是自然而然出来。
对,就是说你不要刻意,我信不信。我压根就没有说一般式的信不对,其实它是基于这样的东西出来的。当你一路忘掉,一路不珍惜的时候,你那个东西出不来的。
所以是个结构,当你把这个结构调对,理解对了之后,你会珍惜这个关系。我们开始讲关系了,真的属灵关系是我们因为属灵需求在一起,所产生的感情,这个团契的作用在这里,这个就是你全新生命的体现,这个体现出来最高的就是爱,低一点的平安、谦卑、温和、温柔……圣灵九果都可以拿出来。那是指在这个团契里面出来的一个全新的东西。那你说,团契以外呢,没有关系吗?这个大家回答,你只对团契里面吗?
团契外面全是假的,全是自义,不可能跟不属灵的人有真正的爱,不可能,那些全是表面的,没有到达要害的,所以保罗说我死给你们看,所以张力是那么大,死给你看这个爱,不过看到的人也不会让他死,对吧?就是说,这个地方你是走不通的,白左的爱是不存在的,只有基督里的爱。但是我们基督徒会搞糊涂了,让自己变成泛爱了,白左了,然后要求自己这样,这个思路是走不通的。这个是我的体会。
保罗说,我的弟兄姊妹,保罗对弟兄姊妹非常强调,弟兄姊妹不一定是在团契里,是任何一个属灵的人,你跟他灵里相通,所以我刚才说王岚,假如说我们灵里不相通,我离开了,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你不是基督徒,我们也跟你有爱心,爱心是什么?爱心是体会到让人认识上帝。
众:这个是新的亮光。
所以我们已经到了讲爱的时候了,所以属灵弟兄姊妹是走天路的同路人、战友,是指我们经历相交,经历相交背后是神让你相交。看不见背后的神,你永远是游离在团契之外的。我们这个团契到目前为止,终于要开始把知识变成看见那个看不见的。第 15 章讲到最后,三位一体,你怎么去体验神,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