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 13:4–8 爱的第 1 要素

爱的第 1 要素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开场白

进入今天的经文以前,我提醒诸位读者抓住三个重要的属灵亮光。

紧紧抓住”爱是圣灵恩赐”这一亮光不放。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恩赐”(即能力);另一个是恩赐背后的“圣灵”。意思是说,当我们思考“爱”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爱是一种“能力”,然后再联想到由爱的“能力”带出来的爱的“行动”,以及由爱的“行动”结出来的爱的“果子”。注意,人的“能力”属于内在的,“行动”和“果子”是外显的。保罗在第 12 章里说了,每一个人所拥有的爱的能力,都是由同一位圣灵“随时随地随己意”赐给人的。但是,人可以在自由意志里“滥用和枉废”了圣灵赐予的爱的能力,就如同人可以“滥用和枉废”由神而来的其它恩赐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爱的能力不一定带出完全和纯洁的爱的行动和果子。

爱是一种能力,这个是可以体会到的。我们有爱的意志,想爱爱不出来,爱不完全,感觉到这是个能力问题。爱是“恩赐”,这是个新概念,来自《林前》第 12 章的启示。《林前》第 12 章讲了很多恩赐,回顾林前 12:7–11“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这人蒙圣灵赐他智慧的言语,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又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信心,还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医病的恩赐,又叫一人能行异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别诸灵,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讲到最后他说,还有一更大的恩赐,林前 12:31“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后面就讲爱的恩赐,更妙的道就是爱。

保罗明确地说,爱是上述罗列的那么多恩赐之外,一个更大的、最妙的道。首先它是圣灵恩赐,是个礼物,随时随地随己意给你;有了这个能力才能带出行动,行动可能结出果子。爱—能力—行动—果子,果子就变成可见的了。

圣灵恩赐予你爱的能力,你可能会滥用之,也可能会枉费之。滥用是用到不对的地方,不是圣灵指向的地方;枉费是把它浪费了。譬如语言能力,你没有用来读《圣经》,这个能力很可能被浪费或滥用到其它地方。诸如此类,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思路要沿着亮光跟上、展开。

圣灵赐予了你能力,你不可能等同于没有这个能力,但你有可能滥用与枉费,以至于带出来的行动与果子是不纯洁、不完全的。

也就是说,圣灵给予了你能力,你完全拒绝,这是不太可能的,我感觉是拒绝不了(大家可以讨论)。滥用与枉费,带出行为与果子是不完全或不纯洁,我们身上的爱不完全或不纯洁。例如,我们的爱里包含了律法思维,其实就不纯洁了,但爱还在,还是来自于圣灵,还是好的,只是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把它打折扣了。

在这个亮光下再解读什么是爱,跟我们原来的想法就很不一样了。所以,“爱是圣灵恩赐”这个亮光很重要,一个是恩赐,一个是来自圣灵。“他随时随地随己意给你”,这个概念要不断想、不断想,总觉得爱是我们自己出来的,跟圣灵无关,所以我们轻易会说“我爱不出来!”。假如爱是圣灵赐给你的能力,就不能轻易说你爱不出来了,最多是爱出来不完全,被你打折扣了。我们以为“不是”的,原来“就是”的;我们以为爱是自己的,原来爱是圣灵恩赐的,圣灵按自己的意思(随已意)给你多少是没有商量的。

紧紧抓住“我们此生里具体的人际关系的体验”不放——这里也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关系”,另一个是“体验”。意思是,当我们思考“什么是爱”的时候,首先要记住,“爱”作为能力,一定是关乎“关系”。也就是说,上帝赋予人爱的能力,神的旨意是让人用这个能力,在实际的环境和经历(也是神所赐予的)中,采取爱的行动,建立具体的人际关系里的“爱者与被爱者”的爱的关系。因此,我们对爱的认识,也就离不开在具体的人际关系里对爱的能力的体验。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要把爱变成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具体关系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的关系也可以用一个结构,在结构里有爱、有施爱者、有被爱者。具体的关系必然在具体的环境下,譬如甲与乙的关系,十年前与现在不一样,除了对象一样,时间变化了,情景变化了,是很具体的。我们体验其中的爱,应该是具体的爱,而不是抽象的爱,要在这个框架下去理解圣灵恩赐的能力。譬如,我此刻与这人的关系特别好、很亲密,表现出有强烈爱他的能力,而五年以后我跟他没关系了;严格讲,也可以理解为圣灵把你爱他的能力终止了。再譬如,我是个天才,一生中有一段时间表现出才思敏捷、吟诗作文,一段时间后文思枯竭,这只能理解为圣灵不再随己意给予恩赐了,把能力收回去了。按照这个框架理解爱也一样,圣灵给予你爱的能力少了或终止了,你就爱不出来了。所以,我们对爱的体验一定是在具体的“关系”与“境遇”里,而不是抽象的爱。这里其实很有嚼头,因为与我们平时理解的爱完全不一样。这个意思先抓住不放,抓住这个亮光,再默想、体验。

更具挑战的是,圣灵为什么不给我了?本来我恒久忍耐,对太太非常温和讲话,后来我常发火。假如温和是爱的能力,发火就没有了爱的能力,就是圣灵没有继续赐予我这个能力,所以我发火了。我想温柔说话的,可是没有这个能力了,非常挑战的是:圣灵为什么不给我了?这个地方很吊诡。当我们很失败的时候会问,圣灵为什么不给我能力?圣灵为什么让我那么失败?会追究到这个问题上去。大家明白我问题的尖锐性吗?

众:“枉费”的意思是,神给你了,但是你没有用出来,这与圣灵没有给你怎么区分呢?

在我的思考里这两者几乎是一样的,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好吗?

紧紧抓住“上帝是一个位格神”的属灵启示不放。《圣经》

启示我们,上帝是一个又真又活的有位格(Person)的神。因此,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可以在此生里体验到与上帝之间的“又真又活”的“爱的关系”。而且,我们在此生对具体的人际关系的爱的体验,可以用来近似类比我们对上帝的爱的关系的体验。

上帝有位格,像人一样,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关系,可以近似类比到人与上帝之间的爱的关系。我们在人的关系里体验到爱的能力、行动与果子;这三个东西,也可以用到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爱的能力、行动与果子,是完全可以类比的。我们讨论人的爱的关系的真正价值,很可能与逐渐建立起人与上帝的爱的关系相关。这样,爱的价值就出来了,因为最后人都是会死的,这个体验就变得很珍贵。

圣灵随时随地随己意恩赐能力,始终与圣灵相连;圣灵可以随时给你,也可以随时拿走,拿走才是大课题。拿走是要你思考,既然他是供应者,为什么不给你?你要想明白,他让你爱得很失败,是为了让你学到东西;你爱得很成功,学不到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圣灵是供应者,随时随地随己意可以给予,也可以拿走,这一点要站立住,是颠覆性的。

根据上述三个亮光,我发现,在林前 13:4–8 关于爱的叙述里,保罗用了 16 个短句(其中 8 个肯定句,8 个否定句),对他心目中的爱,作了简朴却细致的描述,没有一个抽象难懂的形而上学或神学概念,也没有刻意用诗意感性的词汇。与之相反,保罗所用的字句,全部都扎根在我们“可体验、可理解、可实践”的日常生活的土壤里。我将之称为保罗“爱的 16 要素”,并把它们解读成圣灵恩赐给人的“爱的能力”的具体罗列。

且让我们放下自己的前见,尽可能地清零,紧紧跟随保罗行文的思路和逻辑,平铺直述,逐句逐节,进行默想。

逐句解经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13:4 Love is patient and kind; love does not envy or boast; it is not arrogant. 5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6 it does not rejoice at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7 Love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8 “Love never ends. As for prophecies, they will pass away; as for tongues, they will cease; as for knowledge, it will pass away. (ESV)

13:4 Love suffers long and is kind; love does not envy; love does not parade itself, is not puffed up; 5 does not behave rudely, does not seek its own, is not provoked, thinks no evil; 6 does not rejoice in iniquity,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7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8 Love never fails. But whether there are prophecies, they will fail; whether there are tongues, they will cease; whether there is knowledge, it will vanish away. (NKJV)

这是《哥林多前书》13:4–8,罗列出爱的十六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爱是恒久忍耐。

居于首位的居然是“恒久忍耐”!英文 NKJV 版的翻译是 suffers long,ESV 版的翻译比较口语化,patient(耐心的),加在一起,就是“恒久忍耐,有耐心”。请问,谁在 suffer?在爱中的人在恒久忍耐?还是“爱”本身在恒久忍耐?在这样的问号里,我们依稀分辨出作为动词的爱,与作为名词的爱的区别了。如果是前者(动词的爱),suffer 一词的主语一定就是动词的“爱”,就是那个正在爱中的人了;如果是后者(名词的爱),正如 NKJV 表达的那样,Love suffers long,就成了 Love 自己在 suffer 了。就好像在说,陷入(作为动词的)Love 中的人,仅仅是(作为名词的)Love 自己经历 suffer 的一个载体而已。对此,我的第一性反应是,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我感觉思维进入了死胡同。为了让我的思路继续前进,我尝试一个思维小技巧,就是“思维转向”,暂时离开对概念本身的纠结,而把重点转向我们的体验。以下是我的默想。

这段话蛮有意思的,所谓的“思维转向”是从概念本身转到体验。爱是什么?爱怎么会 suffer 呢?人才 suffer 忍耐,爱怎么会像人一样呢?这时候就想不下去了,你就离开,去想我们对爱有哪些体验?先放下“爱是什么”,去体验“爱有哪些体验?”以后,对爱是什么才有更清晰、更丰富的认识。爱的体验没有抓住时,“爱是什么”的概念是空洞的。这是一个思维窍门。

犹太人讲见证、讲体验。犹太人的智慧是从体验着手,不是空洞的;不像希腊人在概念上比较成熟,玩得转。再说一遍,犹太人的智慧是直接切入体验,没有体验的概念是空洞的。

既然“恒久忍耐”是一种能力,那么,如果在我的体验里,我对 Ta 有了一份“恒久忍耐的耐心”,就说明我对 Ta 有了爱的第 1 要素了。那么,什么叫“恒久忍耐”呢?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什么是“没有耐心”呢?就是不耐烦,转身离去了;所以,有耐心,就不愿意转身离去,继续保持连接和沟通。这样一想,“爱是恒久忍耐”这句话,就变得简单易懂、可以体验了。落实在我们具体的人际关系里,就是,不愿意转身离去,继续保持连接和沟通。

第一点,从体验角度来讲,爱是能力、是体验,这样一想就不一样了。把“爱是恒久忍耐”理解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体验,我们就去找有没有这种体验,若有这种体验,说明至少在爱的关系里有这个爱的第 1 要素,就那么简单。

如果我对这个人不愿意离开,但对那个人连看都懒得看,我们有恒久忍耐这句话你就说不出来了。所以,恒久忍耐在体验里一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爱一定也是具体的,一抽象你就在玩弄概念了。具体说,我不愿意离开这个人,要保持关系,说明我跟这个人在关系里具备了爱的第 1 要素。保罗说,这个第 1 要素是神给你的。

刚才说到在具体场合神可以不给你这个爱的能力,保罗说:“你们要切切求那更大的恩赐”。所以,如果神不给你,你要求,切切地求他给你,你求,他就给。

爱就是恒久忍耐,第 1 要素就变得通俗易懂。什么叫恒久忍耐,没有恒久忍耐我就走掉了;没有走掉你体验到在恒久忍耐里,这个是很真实的。任何人群在一起待足够长时间、靠得足够近、人数足够多,一定有恒久忍耐的因素在里面。远距离是可以的,只有吸引力,但是靠得近,一定有恒久忍耐。恒久忍耐里面负的因素你是体验到的,也就是说,有东西要你忍耐,而不是很快乐。这个负的因素,以前理解成我爱得不够;现在有负的因素,理解成你还没有逃走,可见就是爱了。这个在人际关系里都有体验,只是以前不把恒久忍耐叫爱,以为爱总是很甜蜜、很浪漫、很正面的;现在保罗告诉你,恒久忍耐恰恰是你做不到的爱,是神给你的。

我发现,当我尝试用“体验”去思考爱的时候,我的聚焦点在作为动词的爱上。而且,这样的思考一定会把我们带进具体的人际关系里。换言之,我们对爱的体验,是离不开具体的人际关系的。因此,若我们对作为名词的爱有任何真实的认识,也一定离不开对我们此生里具体人际关系的体验和反思。(自问)我们此生里有没有经历过对“恒久忍耐”的体验?(自答)有。(再问)在哪些人际关系上我们经历更多、更持久、更真切、更深刻的“恒久忍耐”?(自答)发生在比较亲密的人的关系上,而不是与不密切的人或陌生人之间。默想至此,我豁然开朗,原来保罗的第 1 要素是在提示我们,在我与这些亲密的人关系里(比如家庭成员、单位同事、教会团契等),已经有了爱的第 1 要素了,而且这个能力是圣灵恩赐我的。

恒久忍耐是爱的第 1 要素,想一想,在哪些关系里恒久忍耐比较多?一定是在亲密关系里面。也就是说,在很自然、很亲密的关系里,当然第 1 要素比较多,这也符合常识。我们以前刚好不把恒久忍耐当作爱,感觉亲密关系里有很痛苦的事;而浪漫的、遥远的、幻想的才是爱,是把爱虚幻了。进入真实的关系爱不出来,变成远距离反而能欣赏。我喜欢、你喜欢,带着伪装的爱,反而误认成理想的爱了。

第 2 点已经大大纠偏了,珍惜我们的亲密关系,而不再把不现实的、主观的、做作的、伪装的当回事,很多虚假的东西被破掉了。恒久忍耐第 1 要素是最基本的。

众:女人的“三从四德”与“恒久忍耐”有本质区别吗?

这里切记,恒久忍耐只是爱的第 1 要素,它是基础。假如只有恒久忍耐,倒不如不要恒久忍耐——这句话很重要,是我加的。这只是爱的第 1 要素,不是爱的全部。假如你的关系除了恒久忍耐还是恒久忍耐,那你是蛮惨的。爱有 16 要素,是一个结构,但没有恒久忍耐,关系就不存在,连爱的基础都没有了,爱就不可能成长。

我认为,这真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亮光。因为在得到这个亮光之前,我会倾向于认为,我在亲密关系上“恒久忍耐”的体验,恰好说明了我缺乏爱,我因此沮丧,充满了失败感,不满足;隐约中我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需求,在亲密关系之外,在陌生人之中,到处寻找那份理想的不用忍耐的爱。如今保罗说,你有了“恒久忍耐”(这是客观事实,否则你就会离开了),这就是爱的第 1 要素了。天哪!这样一来,我们对“恒久忍耐”的主观感受,会不会因为这样的亮光而发生了改变?会不会不再觉得“恒久忍耐”是一件痛苦、需要忍耐的事情?反而成了一份坚毅、美好、满有恩慈,“痛并快乐着”的人生体验呢?默想到这里,我联想到了《罗马书》5: 3-5 说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与这里的经文应该有相通之处吧?

我们原来觉得很挫折、很失败的地方,恰恰是爱的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开始珍惜这份爱,珍惜亲密关系里面恒久忍耐的体验。同时这只是第一步,如罗马书 5 章说的:“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也就是说,忍耐是第一步,是个成长的经历,有个成长的空间。在 16 要素里面,我们也会读出成长的空间,它是个有机的。

我还可以继续追问,如果说,“恒久忍耐”对我的个人成长有价值,可是,在一个具体的人际关系里,对那个让我不断体验“恒久忍耐”(suffer long)的关系的另一方,也有价值吗?对此,我的默想是,在一个真正的不虚假的亲密关系里,没有什么 suffer(恒久忍耐)不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感觉 suffer,一般而言,关系的另一方也一定会感到一定程度的 suffer,如果你们的关系是诚实无欺的话;因此,suffer 的体验,对你来说,可以转化为生命成长的养料,那么,对关系的另一方也会是如此,如果你们的关系足够真诚的话。(自我感叹:真诚是如此的重要啊!)

这段话,大家需要解读吗?问题问得很有趣的。假如说恒久忍耐 suffer,对我成长是有益的话,那个让我 suffer 的人,对他来讲有益处吗?我的回答是,假如关系真诚的话,你 suffer、他也是 suffer 的;除非你装得很好,每天装着不 suffer。但确实有些人敏感些,有些人不敏感些,但也总是有感受的。假如你敏感,也许对方比你更敏感、更 suffer,你还不知道呢。所以 suffer 是互相的,只要关系足够真诚。既然是互相的,suffer 对你是个养料,也可能是个废料;对他可能是个养料,也可能是个废料;这取决于那个人的造化,也取决于你自己的造化。

Suffer(忍耐)可以转化为很美好的东西,也可以一辈子 suffer(忍耐),除了忍耐还是忍耐,也是一种可能性。(众:大部分人都浪费掉。是生命成长的养料哎!)

众: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诚实无欺”?至少我看见过一种关系,一方对另一方的恒久忍耐几乎变成本然了,我觉得对对方是没有益处的。用我们的话说,被惯得越来越不像样了,另外一方让周围的人都看不下去了。这样的关系,有欺骗在里面吗?

这个例子中有两个对象:第一,这个 suffer 的人没有成长,你还不如不 suffer,假如你有成长,你的成长不应该在对方那边被隐瞒,包括 suffer 本身。Suffer 本身是忍耐,也是爱,这个爱对方应该是有感知的,除非你演戏演得非常好(也有这种情况)。

众: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性,他已经习惯了,变成本然,他不认为是演戏,以为是付出。

看来,他本身对 suffer 没有理解好,suffer 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就像“三从四德”的那种 suffer 了。在我们说的爱里是有成长空间的,恒久忍耐只是一个要素。但是,你连忍耐都没有,离身而去的话,关系就不能建立。建立任何(很糟糕的、很不完全的、很失败的)关系,必须有 suffer 作为前提,很好的关系也有 suffer 作为前提。没有忍耐,关系不可能建立,但 suffer 只是爱的第 1 要素,不等于爱。

(自问)保罗爱的第 1 要素,是一个高要求,还是一个低要求?(自答)在任何一个具体的人际关系里,如果你转身离去,与这人切断了关系,你与这人的关系也就结束。在这个意义上说,第 1 要素是维持正常人际关系的最低要求。因此,爱的其它 15个要素,都以第 1 要素为前提,得以衍生出来的。(注意,“恒久忍耐”并不是爱的要素的全部,但它是其它 15 个要素的基础。换言之,如果我们爱的能力只停留在“恒久忍耐”上,没有成长、壮大、结果子。那么,怎么说呢,甚至比那些不“恒久忍耐”的人还要可怜呢。)

有些人际关系只是点头打招呼的关系,这里指的是比较有基础的人际关系,也称作亲密关系。我举三个例子:家庭成员、单位同事、教会团契。家庭成员就不用说了,单位同事其实也应该是相对亲密的关系,几乎每天都要打交道。过去邻居之间也应该是很好的,其他还有老乡、同学、朋友等等。

教会团契在我所指的亲密关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在我们属灵成长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教会团契里体会一下恒久忍耐,就马上体会出来了。团契里有个人,其实你真的不想理 Ta 了,但是你还是理 Ta,这不是爱吗?恒久忍耐就是爱。你就是不想 Ta走,不想跟 Ta 切断关系,你还愿意承受这个负担,这就是恒久忍耐。什么叫负担?每天很亲密的,就不成为负担;负担就是有负面的东西在里面,你承受这个负担才能保持这个关系嘛。教会团契关系最单纯,偏属灵,没有经济、利益考量,“恒久忍耐“就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负担;Ta 怎么说你,你还是对 Ta 有负担,还是保持和 Ta 的关系。所以说起教会里的恒久忍耐,你马上真切地体会到这就是爱。(众:有体会。)

(自问)第 1 要素让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那么,可不可以把“关系”与我前面提到过的、作为“名词的爱”连想到在一起?我的意思是,不正是这个“关系”,作为爱的能力与行动结出来的“果子”,与陷在具体关系里的人一起经历受苦吗?在这样的图像里,爱的果子“关系”似乎也是有生命感知的,与人一起经历“恒久忍耐”。就如我在前面说的,处在(作为动词的)Love 中的人,反而成了(作为名词的)Love 经历 suffer的载体而已。(自我提示:保罗在林前 13:8 经文里说,“爱是永不止息”,会不会是说,在人肉身生命结束以后,在爱的果子(“关系”)里孕育成长的那个“生命”,与上帝同在,永不止息?)

再默想一下名词的“爱”与动词的“爱”。我们刚才讲体验,侧重于动词的爱,作为爱者或被爱者,是作为爱的关系的一方体验到的。这里,你是作为动词“爱”的主语来谈体验,所以主语是你。

名词的“爱”,你反而变成载体,爱在那里 suffer。确实《圣经》有这个说法:love suffers long. 好像爱在那里忍耐,那爱怎么忍耐呢?所以,我放下来,先讲体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是不是指关系?我恒久忍耐不想离开你,一离开你这个关系就没了,关系就死了;我想让关系活,想让关系保持健康,保持愉悦,保持美好。那么,名词的“爱”是不是指这样的关系?这就是“要素法”思维,很灵活的,相关性就可以带过去,有点跳跃。譬如老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了,三四年没见,但是关系还在那里,当年的信任还在那里,可以接回去。可是在和他亲密接触后,关系又开始淡薄了,因为后来的体验是全新的体验,与那个老的接不上了。所以关系好像也有生命力,有些关系彻底死光,有些关系还会回来。关系好像本身是个东西在那里。

最后说“永不止息”,关爱的果子。我们两个建立(我有爱的行动、我有爱的能力)爱的关系,所以我们的行动结出果子(关系)。譬如夫妻三十年、四十年就变成果子。

这个关系难道可以永恒吗?关系不能永恒,关系的主体死了,关系怎么能永恒呢?所以关系一定是跟主体有关系的,当两个人都死了,关系不可能永恒。所以我这里又加了一句话:“在爱的果子(关系)里孕育成长的那个“生命”,与上帝同在,永不止息?”首先从“人”跳到“关系”,再跳到关系里面有个“生命”出来,那个生命“与上帝同在”。你读我的文字,这个过程已经跳了两次。然后我用的是问号,是开放性思维,是个定向思维,往这个方向想。我的读经笔记是把我的思维记录下来,把思维总结出来,一点点跳出来,现在跳在这个点上。到最后叩问到这个点,“永不止息”是什么东西?这里作一个尝试性的、叩问式的,这里会不会关联那个东西呢?问号问在这里,也可以再重新整理。

众:你是说你不是怀念人,是怀念关系里面孕育的生命?

这里要分两个,关系本身是值得怀念的,两个人放在一起是个关系。怀念那段关系,只是产生关系需要两个人,所以人反而不重要。关系独立出来了,连这个关系也不能永恒,永恒里面还有东西出来(生命是什么东西,我们先放边上去)。但我们平时是体会不到永恒生命的,我们最多体会到美好的关系。然后我死掉了,他也死掉了,照片也没人看了,记忆也抹去了。我们现在最多的是记忆,记忆保存在那里,我们的记忆再讲述给孩子。假如你很厉害的,可能全人类还记住你。我们说的永恒是记忆也死光了,地球也毁灭了的那个永恒。我们现在讲的与神同在的永不止息,是指一切生命都停止了,一切能力都没有了,先知的话语也归为无有了的那个永恒。

从人到关系已经跳跃了,人已经被虚化了,人只是关系的载体,这个蛮重要的。这个是可体验的,我们是借着这个体验去体验上帝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每个体验,都要有可体验、受启发、可类比。所以我们现在要体验:跟人相对拉开的那个关系,好像自己可以 suffer。“我真的不耐烦你,但我珍惜我们的关系来之不易。”经常有夫妻这样说的。对你这个人已经不想忍受了,不需要了,但是我很珍惜我们三十年的关系,好像关系比人还重要似的,这个体验是有的。(众:有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把思考的重点聚焦在人际关系上。(自问)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同样的话题,扩展到人与上帝的关系上?比 如说,我是否可以问,我对上帝有“恒久忍耐”吗?对此,你也许会觉得非常奇怪。我们听人说,“上帝对人恒久忍耐”,怎么会问 “人对上帝有恒久忍耐吗”这样的荒唐问题?且慢,我认为一点也不荒唐。因为《圣经》启示说,上帝是一个有位格(person)的神,因此,为什么不能把我们对爱的体验,应用到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上呢?可是,(自问)什么是“对上帝恒久忍耐”的意思呢?(自答)其实也可以一样的通俗易懂,就是当你对上帝的话语或行为不理解时;当你觉得上帝“冒犯”了你时;当你觉得上帝“不可理喻”时;你会不会转身离去,切断了与上帝的联系,就像《创世记》第四章里描写的该隐那样,离开了上帝的面?你还愿意让自己心思意念和生命的意向性,一辈子与上帝连接,任何情况下都不松开?我要说,如果回答是 Yes,那么,你就有福了。因为你至少对上帝有了爱的第 1 要素了。

这段默想是蛮重要的,就是三个亮光的第 3 点拉进来。就是说,你对爱的体验,都可以近似地类比你与上帝之间的爱的体验。假如这样,就可以问,我对上帝有没有恒久忍耐?你会发现,你还真会在这地方出差错。我们对上帝的话读不懂,就不想读了,就没有耐心了。我们不想读是很决然地不想深究了,就像有人想跟你说话,你听不懂就转身而去,离我远一点,就这个态度。那么,上帝也有情感的话,你想他是什么感受?上帝跟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关系都还没建立,就因为我们缺乏恒久忍耐,宁可离上帝远一点;然后幻想上帝应该是怎么样的,幻想像情人一样,不能靠近,靠近我理解不了你。《圣经》就是靠近,是上帝跟我们讲他的来龙去脉,讲他的家常,讲他是怎么回事。我们受不了,根本不能理解,上帝怎么会这样子呢?所以,我们宁可想像出像女神一样、男神一样、圣诞老人一样的上帝。我们爱那个东西,不能爱这个不可理喻的上帝。哇哦!这跟我们人的关系一模一样,我们不愿意爱结发夫妻,我们爱广告上、电影上、舞台上化妆的、整形出来的……这就变成跟上帝的关系也要从恒久忍耐开始,你不理解,但你不放弃、不离开、不转身。

请各位回应一下。

众:这个非常深刻,特别是我们很难接受《圣经》的话语,仍然有逃不开的感觉。

很多人的信仰在这一点上,对上帝没有恒久忍耐,就随意转身,或随意推开距离,然后自己自嗨,自己想自己心目当中的上帝。

这段默想好就好在,真把上帝当作有位格的神去体验他。保罗讲了很多《圣经》的知识,他说知识是没用的,爱是很重要的。讲的就是体验,在爱的体验里面,你才能真正与上帝建立爱的关系。所以你知识很多,但你没有体验,也没有把上帝赐给你的人际关系体验紧紧抓住,作为你认识上帝的踏脚板。然后借着这个体验,认知与上帝关系的体验。你不这样的话,你无法去体验上帝,因为他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所以保罗说,你不能爱看得见的弟兄,怎么可能爱看不见的上帝呢?你那个爱是虚假的。我们过去有种强烈倾向,把我们爱的体验虚假化,扎实的体验都不叫爱,恒久忍耐怎么是爱呢?是没办法!把爱虚幻化,把人工美化的印像当作爱,其实我们真的走入误区太久了,以至于我们很多体验都没有转化成真正有生命价值、认识神的素材。

恒久忍耐只是第一点,后面还有 15 点,我们一点一点抓住。首先把人的体验加上去,然后类比与上帝关系的体验,最后看看会出来什么东西。

(自问)这里说,人对上帝有“恒久忍耐”,与我们通常说的对上帝有信心,是不是一回事?(自答)虽有相似和相关,却还不是一回事。因为与耐心相比,信心的要求高得多。比如,在实际生活里,我可以保持对某人有耐心,但并不一定代表我对 Ta 有信心。对某人有耐心,只不过表达了,我还不愿意立即放弃,因为,我对 Ta 还保持了一份好心和善意。这个“好心与善意”,就是下一个短句里的 kind。这样,第 1 要素与第 2 要素就连上了。(在许多英文版本里,第 1 要素与第 2 要素之间用 and 分开,属于同一个短句。)(待续)

这里引进了第二个要素,说明第 1 要素与第 2 要素结合很紧密。假如说恒久忍耐都失去好心好意,就变成恶意的恒久忍耐,那简直不是爱了。爱除了恒久忍耐,必须是善意的。善意的恒久忍耐,才叫作真正的恒久忍耐;恶意的不叫恒久忍耐。这个地方是及时补充,这样也会把很多所谓的恒久忍耐、相吞相咬到死的东西区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