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第 2 要素
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第二个要素:又有恩慈(kind)。
1. 注意,中文“恩慈”一词,不如英文“kind”接近口语。我们在日常生活里说,you are so kind to me,意思是说,你对我怀有好意。可以说,没有 kind 的“恒久忍耐”,都不算是真正的第 1 要素;只有“恒久忍耐”加上“好心善意”以后,组成一起,才奠定正常人际关系的地基。比如说,那些陷在恶意相向的婚姻里的男女,即便没有选择彻底分开,也不能算是“恒久忍耐”,而只能算是相撕相咬不放手的悲惨例子。在政治对手之间,不乏这样的例子。这样看来,“善心好意”(kind)是对第 1 要素“恒久忍耐”的一个必要补充。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恒久忍耐”是第 1 要素,“又有恩慈”是第 2 要素,这两种感觉是相辅相成的。假如恒久忍耐但恶意相向,虽然不分离,但心怀恶意相互纠缠,这种例子在人际关系中是有的,有些夫妻关系、政治对手都可能到这个地步。这种恶意相向的恒久忍耐不能算第 1 要素的恒久忍耐。恩慈是不要有恶意,有善意。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特别是基督徒)会习惯地把中文“恩慈”一词,粗心地理解成基督信仰里的“恩典”(grace or gracious)。可是,我发现,所有英译本都只用了“kind”,没有用 Grace 或 gracious。我们知道,在基督教的词汇里,“恩典”一词是指“不计较回报、没有条件的爱”,与这里说的 kind(善意,好心),相差甚远。根据我对生活的观察,“不计回报、没有条件的爱”,即便对于最亲密人际关系来说,也是相当困难的,更不用说对一般的人际关系了。可见,第 2 要素所强调的,仍然是日常生活里的人际相处基本之道:以善待人,不怀恶意。
这样解释可以吗?又变得很简单了。
不过,虽然我说了,第 2 要素并不是指“用恩典待人”,而只要求我们“对人怀有善意”,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因此轻看第 2 要素。恰恰相反,我认为,如果落实到具体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里,kind 一词所设立的标准仍然是相当高的。对此我有两个理由:(1)Kind 一词在日常应用里,还有“温柔、体贴、平和”的意思,单单凭这一点,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修养与文明的标志了。
“Kind”确实有这个意思,在我们的日常人际关系里时时刻刻做到温柔、平和,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所以虽然低、又很高。同意吗?(众:同意!)从文明修养角度来讲,西方人是好多了,中国人确实粗暴一些。
2.始终持守一颗善良的心,要求人做到对内心撒旦(那恶者)的声音始终说 No。请问,这容易吗?不容易!如果所有的人对人对物都心怀善意,这个世界也就不一样了。
这里不是装出来的 kind,只是表面显露出来 kind 的温柔、平和,还是里面就没有恶意?对里面出来的任何恶意都说不,这个容易吗?
我发现,第 1 与第 2 要素合在一起,正是佛教追求的“忍”和“善”的境界。但可惜佛教上不了要素十一“只喜欢真理”的台阶。
佛教讲的不就是“忍”和“善”吗?我们的第 1 要素和第二要素加起来,不就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吗?爱的要素十一是 16 个要素里最关键的一个:“只喜欢真理”。
我还发现,第 2 要素与《罗马书》12:9 里“新生命品格”中的“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是一回事。
我们在人际关系里首先要持守善,不要有任何恶意出来。这是《罗马书》第 12 章,新生命十二原则中首要一个:对人保持善心。可以检查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最低要求,是至少不要出来恶意,里面一旦出来恶意,马上说不。基督教把这一点作为最起码的,佛教把这一点作为最高的境界。你是可以做到的,做不到的话你就祷告吧,求不要出来恶意,干嘛出来恶意,别人欠你什么呢?!
这是爱的第 2 要素。也就是说,上帝不是要你跟每个人好,但同你边上人相处好,不要出来恶意。
如果说,“恒久忍耐”直面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冲突,甚至难以忍受、忿怒等负面感受;那么,“又有恩赐”则强调了人际关系里的琴瑟和谐、心心相印的美好体验。(自问)是否可以把这里的张力,理解成内在的矛盾冲突,与外在的温柔和气之间的张力?
这是个问题。“恒久忍耐”是强调有矛盾,有负面的东西;“又有恩慈”是强调和气,不要出来恶意。所以这里的张力是:里面即便有矛盾,表面上你还是要温柔、和气。是不是一个里外的张力?我们很容易理解成里外的张力,虽然很生气,忍住了,表面装出很和气。是不是表达里外的张力?
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并不准确,把我们对第 2 要素的体验,限制在文明修养的境界里了,因此是不恰当的。
这个张力,理解成里外张力,里面怒气不要发泄出来,就变成文明修养了。基督教从来不是指文明修养。
“恒久忍耐”与“又有恩赐”都是内外一致的。两者加在一起,构成了我们人际关系里最核心的内在张力。正是这样的内在张力,使得我们真实的人际关系,不至于一团和气,最后走向死寂;而是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性,以及成长更新的无限可能性。
众 1:这句话没理解。
众 2:这个说的就是我们家。我们家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兄弟姐妹一直从小吵到大,吵到大了还是很喜欢在一起,就解释这句话。再吵也分不开,在一起还是要吵。
众 1:那为什么又有恩慈?又有恩慈表现为:想在一起,在一起又吵架?
又有恩慈,是指里面不能出来恶意。里面不出来恶意,外面就不想伤害人。
众 1:不出来恶意,怎么会吵架呢?
“又有恩慈”是里面不出来恶意,外面也不伤害人。吵架是有矛盾么,人跟人之间有矛盾是必然的。
众:理解对方对善意很重要。
“恒久忍耐”是指人跟人走近之后,一定会有不协调,恒久忍耐就成了逃不了的功课。在这个功课里爱也发生了,因为是爱的第 1 要素;若不要恒久忍耐,就拉开关系了。
众:有些家庭为了避免争吵,拉开距离,关系变得冷漠了。或者用文明礼貌的修养,感觉很虚假,不能深入。记住啊!基督教信仰最忌讳虚假,一虚假,你就没救了!
关于“成长更新的无限可能性”,当然指着关系中的人说的。《圣经》启示了人作为万物之灵,是按照上帝自己的形象与样式造的。在上帝的旨意里,人的命运不是“出于土归于土”,而是满有盼望,与上帝的永恒有份。因此,人的“成长更新的无限可能性”,一定与这份盼望和应许有关。(自问)爱的 16 要素会不会正是保罗给我们勾勒的人成长更新的线路图呢?(自答)是啊,为什么不是呢?为什么不从这个角度去阅读爱的 16 要素的经文呢?
第 1 要素的内在张力构成动态变化,动态变化构成成长,消除张力就没有成长的故事了。既然内在张力所构成成长可能性,后面的 16 要素就是成长的路线图,我们为什么不能从这个角度去读呢?所以 16 要素不是一堆零散的、没有逻辑关系的一堆东西,它是个成长的蓝图。第 1 要素只是一个最最基本的基础,让你的关系还存在那里,不是真的 suffer,而是有受苦成分,但同时也有愉悦。这个愉悦就是以善相待,不是恶意的那种关系。所以我们追求的是真实的、愉悦的关系。
众:文明修养是不是虚假的?追求文明是追求美善,追求文明修养也是对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出来虚假是不好的。
你也可以把文明修养作为 16 要素的第一、第 2 要素。假如后面不发生,只到这里为止,也许就是个壳了,文明修养本来就是个基础的东西。
接下来的 14 个要素,保罗一口气用了 8 个“No”(否定词),然后,又一口气用了 6 个“Yes”(肯定词)。这是否暗示了,我们的成长更新,要在第 1 与第 2 的内在张力开始,先要通过8 个“自我否定”和“自我限制”的课程,然后到达某个转折,才开始踏上 6 个“自我肯定”的成长更新的进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转折点无疑就是要素 10–11(林前 13: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我还发现,之前的 8 个否定词对应的,恰好是我们在人际关系里遭遇的 8 个恶的试探,与人性里的罪一一挂钩。
这里开始讲 16 要素的结构了。可以把 16 要素看一下,有几个肯定词?有几个否定词?转折在哪里?
8 个 No: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
6 个 Yes: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转折在哪里?“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真相;反之,不喜欢真理,就应该喜欢假象;但这里没说只喜欢假象,而是说不喜欢不义。他为什么不用反义词?这个地方可以想一想。或者他也可以说,不喜欢不义,只喜欢义。这些细节是可以嚼的地方。
关键是,转折点确实在“只喜欢真理”。把 16 要素的结构理了一理,前面需要一系列的自我否定,然后才能踏上喜欢真理这个台阶,然后接 6 个肯定。
我还发现,之前的 8 个否定词对应的,恰好是我们在人际关系里遭遇的 8 个恶的试探,与人性里的罪一一挂钩。
我们在人际关系里面,会遇到恶的试探,所以我们首先要把恶的试探制服。以前是我要制服,现在看来假如都是来自圣灵赐能力,那就是圣灵直接把你的罪制服了!这个很吓人吧?你看,我们经常又会掉进律法思维的读法,我们要制服这些罪,这又把爱理解成一个目标、一个要求。这里讲清楚,是圣灵直接赐给你在具体的人际关系里面,具备制服这些罪的能力。抓住这个点。
在这之后,是 6 个充满了想象力和盼望的美好词汇。转折的台阶是“只喜欢真相”。(自问)什么真相?(自答)我们在此生经历里遭遇和体验的真相,和上帝在《圣经》里启示我们的真相。
我们一直讲得很清楚,两个真相:一个是我们直接体验到的真相;一个是《圣经》启示的真相。这两个真相在张力里。
(再自问)如果体验真相与启示真相之间不统一,有张力怎么办?(自答)保罗的意思会不会是说,只要当我们面对两种真相的张力时,我们才会真实体验到,在上帝启示的爱的 16 要素,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了。
要注意,真相往往是在“人的体验”与“《圣经》启示”真相的两者之间的张力里,发现爱的要素,把它结合起来。有趣吗?假如你把爱读成律法,是不能统一的,我想做又做不到,我想做又做不到。神这时候是直接给你能力。
让我们得以在两种真相的张力中牢固站立,不至于忽左忽右,活在了虚假的分裂当中。
是爱直接给你能力,让你在张力当中不是忽左忽右虚假,而是变得那么真实。蛮有趣的,自己慢慢地嚼。(众:张力越大,体会越深。)
仔细阅读经文,我们还会发现,保罗用的其实不是 8 个“负面的”否定性词汇,而是 8 个“正面的”否定性词汇。因为,保罗否定的是我们人性里面的负面因子,所以负负得正,就成了一个“正面的”否定性词汇了。
听懂吗?No 后面那个是负面的,否定了负面的其实就变成正面的了。
试问,嫉妒、自夸、张扬、作害羞的事、只求自己的益处、轻易发怒、计算人的恶、不义,哪个不代表人性里黑暗力量?保罗在它们前面加以否定词 No,是让我们用否定性力量(No),对付自己里面的黑暗势力,然后才有能力(Yes)来建立正面的美好的爱的关系。
再说一遍,保罗其实启示,是神把拒绝力量直接给你,让你对付你里面的负面因子。
这样看来,第 2 要素(kind),作为来自圣灵恩赐的对恶的拒绝,是后面 8 个正面的否定性能力的总纲,既平凡又极其不平凡。
你看着不要出来恶意,后面的嫉妒等等全是恶,所以不要出来恶意,再直接给你不要出来恶意的能力。譬如某某对谁都嫉妒,但对儿子不嫉妒,恨不得儿子成功。她对儿子不嫉妒的能力,是神给的。
它与摩西十诫里的 No;与 C.S. 路易斯说的“返璞归真”;与施洗约翰的“你们要悔改”;与主耶稣说的“凡劳苦挑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话语里蕴含的伟大的正面能力,是相通的。
众:最后这个点不太理解。
“劳苦重担”就是你跟恶之间的挣扎,其实他直接把能力给你了,让你对儿子不嫉妒,不用挣扎了,其实是很轻省的。
众:创世记:“罪就伏在门口,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服它。” “罪伏在门口,你却要制服它。”严格讲这句话是个律法,是第一个诫命律法。问题是你怎么制服它?你靠的是什么力量?这里告诉我们,靠的是圣灵给你的力量。但始终搞不懂,圣灵为什么只给我这么一点能力,只让我不嫉妒儿子?这就带出更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你看,整本《圣经》就带出问题,你可问上帝。
众:既属乎血气的人如何得救?人的灵一旦跟神脱钩之后必然出现罪,罪是挡不住的。现在理解为神给你能力,就可以挡住了,就活出来了,那是否还要与神相连?好像不需要相连了?
这些问题都是好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带着问题想。这个问题其实是你的假想:神给你一切能力让你全挡住了吗?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神让你失败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神给你所有的能力,让你都能挡住,例如刚才不是说,只对儿子不嫉妒吗?可见大多情况都没有挡住。
小结一下,我们平时心里固然有数不清的恶的意念,但同样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具体的关系中的人,却时常怀有真实的“善心和好意”。现在我们明白了,连这点“善意与好心”,也是圣灵恩赐能力的结果。由此得出结论,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经验里,都已经拥有了爱的第 2 要素(“又有恩慈”)的能力。需要时刻省察的是,我们对如此美好的圣灵恩赐,并没有珍惜之,善待之,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并把荣耀归于又真又活的圣灵。在这一点上,保罗的第 2 要素,在不经意之处深刻地启发了我。
文字读完了,也解释完了,其实可以带出很多张力。下面自由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