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 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
这节经文的英译是:Every athlete exercises self-control in all things. They do it to receive a perishable wreath, but we an imperishable. 显而易见,这也是一个比喻。那么,请 仔细读,用什么比喻什么呢?用“每一个运动员在诸事上都自我节制,为了赢得能坏的冠冕”这件事,比喻“我们在人生中也是一样的,也需要在诸事上自我节制,为了赢取那个不能毁坏的冠冕。”这个比喻里有两个关键词是:一个是“自我节制”(self-control);另一个是:“赢取冠冕”,(与“目的性”相通)。
“赢取冠冕”也就是前面那个目的性,但是这里多一个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自我节制。他用比喻,运动员假如说你不自我节制,怎么可能会赢取呢?我们想达到我们的目的,不自我节制,怎么会达到我们的目的呢?其实就是做这样一个比喻。
9:26 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
这节经文是对前面两个比喻的总结。“奔跑”就是第一个比喻里的“赛跑”;“斗拳”是第二个比喻里的运动员训练项目的一个具体实例。一个是“奔跑有定向”,另一个是“斗拳不打空气”。它们都与“目的性”有关,也与做事的“效率性”有关。再问,保罗在这里表达什么呢?表达前面比喻里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自我节制”的“目的性”指向“赢取冠冕”。
这里除了目的性以外,我又加一个效率性。比如说我做事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我根本毫无效率,毫无效率的一个极致就是失败;你本来想要,后来失败了;或者你本来想要,花了很多很多力气,人家很轻松得到了,你却走了很多歪路。所以除了有目的性以外,还要讲究方法、效率。譬如说你长期不节制,长得很肥胖,本来马上可以得奖的,但是你花了很多精力,也许一辈子都不得奖,也许后来才得奖,十年以后说我要减肥,早就应该减肥。斗拳、自我节制,把效率的概念带进来。我们在此生里,为了属灵的追求,效率概念一定要带进来,你不是做无用功,不是打空拳。效率的概念带进来,其实就是要自我节制,不要三心两意。比如我想读圣经,我读懂,认知真理,让生命更新。假如这是你的目的,非常好,但是假如你三心两意,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没有连续性,很可能效率非常低。为什么我把效率放进来?其实属灵属世是不分的,道理是一致的。保罗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道理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
所以奔跑,无定向,打拳,打空气,都是比喻 A 只比喻 A,比喻到我们那个有点讲不清楚的,我们此生里最重要的,以至于这个完成了,我们说此生没白活;这个东西失败了,我们说此生完蛋了。因为这个东西最后是一个绝对的,是比喻怎么活呢?怎么到那儿呢?比喻那个东西。我们怎么在此生里赢了,有些人搞了大半天输了,是怎么赢的呢?他用这些比喻。假如你把这些原理套过来,是一样的。假如听道越来越落地了,这个信仰就对了。
众:效率性这个概念我觉得值得大家警醒,我们跟公司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讲效率,一提到属灵成长,总觉得有得是时间。
所以你看,其实从目的性到效率性,它的逻辑是非常清楚的,你是有目的,但是你没有效率,到最后失败了有什么意义?空有目的。效率性里他说自我节制(self control),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些例子里哪个不自我节制?怎么可能不自我节制?你想想看,假如我们要读圣经,然后今天看电影,明天去旅游,后天又去公园跳广场舞,这些都是可做的,都是你的自由,福音也是你的自由。你看,整个是连在一起的,在神的福音里面,这些都是你可以享受的。你当运动员,也可以吃甜饼,但是要自我节制,因为你有一个目的性在前面,就是讲这个道理。我们基督徒是不是要回想一下,过去的十年里浪费多少时间,你的效率有多低,虽然你的目的性一直守那里不动,但是被太多东西浪费了,以至于好多事情不是朝着这个目的,一下子东,一下子西,都是相对性的,没有指向那个绝对性,到那一天你说我怎么下地狱了,那问你自己。因为你在太多时间里,根本没有朝向这个方向努力,全浪费了。这个语言实在得一塌糊涂,就是属世的话语。他最强调的是我们此生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那个绝对性的结果,我们要的永生(eternal life),是神赐给你的,愿意让你得着的。
9:27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注意,这节经文里的八个字,“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听起来很像儒家圣贤的一句道德格言,其实是我们想多了,它只是紧扣前面两个比喻的第三个比喻而已。读英译本就不会感觉那么“高大上”了:But I discipline my body and keep it under control.直译是,我训练我的身体(body),让我的身体始终在我的控制之下。比如说,不会因为我不节制而暴食,变得肥胖;或因为训练强度不够,而缺乏力量。如果保罗要表达的是儒家的道德训条,就不应该用“身体”(body),而应该用“肉身”(flesh),因为道德与精神心灵有关。
这里解释一下,“攻克己身,叫身(body)服我”,从中文来讲很像一个道德格言,没问题吧?道德格言一般是指道德,道德指心灵,是精神的东西,不是指“身体(body)“。这里英文用 body,是身体,跟前面的比喻是一致的,是这样带过来的。圣经里用“肉身(flesh)”这个词,是包括身体在内的,也包括你的精神、意念、道德观、价值观。中文里肉身、身体好像区别不大,而在英文表达时,身体是个完全中性的身体,肉身是指你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里可以没有神,一般是指没有圣灵相连的那个肉身,是跟永恒相脱离的,活在无神论里的那个喜怒哀乐、精神追求、荣耀追求里。
倘若“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可以扩展到一个道德层面的自我训练、自我约束的话,这里应该是 flesh;然而这里英文用 body,说明完全是前面两个比喻带过来的。前面比喻已经说到锻炼自我节制,这里多一个强迫自己,规范你的身体,基本上指的是 A(比赛跟斗拳)。比喻什么呢?比喻在我们此生中,想得到那个绝对性的永生结果,你也一样要自我节制,很可能不是指你的身体,是指你的一切,在圣经里是首先规范你的 flesh。本来(在世界上)是 OK 的念头,因为你全浪费在这个 flesh 里面了,永生的东西反而抓不住。你的心思意念一直盯在肉身,没有永恒是让你死(《罗马书》第 8 章);你的心思意念放在永生,自我节制是因为要规范、归限你的肉身欲望,这个欲望其实也是你的自由,你必须主动做这个,才有可能赢得那个冠冕。在他的比喻里面,是可朽坏的概念,在我们的 B 里面是不可朽坏的概念,意思很明确是永生。
后半句“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英文是:lest after preaching to others I myself should be disqualified.其中的“disqualified”(不合格),把“运动员缺乏训练”的“不合格”,与我们在人生里“赢取不可朽坏的冠冕”里的“不合格”,清晰地表达出来了。(担心自己“不合格”、被弃绝,所以保罗说他软弱、惧怕、战兢)
这里有一个概念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一直强调的,在我是战兢惧怕这个概念背后,怕我们会失去这个福音,不合格也是跟这个概念相连的,这是保罗不断强调,今天教会却不太强调的。今天的教会“弃绝”这个概念,其实保罗写《哥林多前/后书》的目的,就是要强调这个东西,他怕你们这些人到最后没得着,这是他担心的。他做这些事,本来是想跟你们共享福音里的祝福,但就怕你没有得着这个,他非常战兢、非常恐惧。今天基督徒应该把这个概念吸收进来的,否则的话这些所谓的自我控制、自我限制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你根本就可以放肆,你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所以担心自己不合格,被弃绝,也是从运动员的比喻来的,也是非常落地的。
且让我把林前 9:24–27 里一系列丰富生动的“意象”,再梳理一下。“赛跑”、“斗拳”、“有定向”、“不打空气”、“训练身体”、“控制身体”、“得冠冕”、“不合格”,连起来就是:犹如运动员,无论是赛跑,还是斗拳,他们的参与运动的“目的”,就是“得冠冕”;因此他们平时“训练”时所做的一切,也是有“定向”的;如果他们平时不“节制”自己,放纵自己的“自由和权柄”,他们就可能“不合格”,得不着他们力争的“冠冕”了。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也是有目的的,为了得着不可朽坏的“冠冕”。同样,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节制自己的“自由和权柄”,我们的“目的”也可能会落空,让自己成了“不合格”的人了。这就是保罗所担心的。岂止担心,保罗的表达是:“宁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夸的落了空”——是啊,保罗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得着”那“不可朽坏的冠冕”,这是他所夸的,这也是他“宁可死也不愿意落了空”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像比喻里的运动员一样: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意思是:保罗必须有所节制,不用尽自己在真理里的“自由和权柄”。
保罗在讲这一套东西的时候,几乎用的都是常识,但是为什么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是因为他是在福音真理认知的基础上做这些思考的。我们思考的时候,也许把福音真理忘掉了,他是认真在考虑人生时把福音真理的东西放进来了。这一点确实是我们跟他的区别,我们没有把从福音真理拿过来的认知那么认真地落地,我们觉得福音真理是非常好的教义,非常好的理论,有时候很有用,有时候安慰我们,有时候帮助我们,却没有换作我们整个生命的思维框架里去思考。保罗进入这个框架思考他的人生,而且在这个认知里活出他的人生。我们认知是认知,把这个认知永远当作我以外的东西,有时候用有时候不用,用这个用那个,全取决于我自己,这是区别。我们真正的信仰,应该像保罗那么认真地进入我们所认知的福音,因为那个真相;在这个以外是假象,是虚假的,我们不可能在以外,只要那个是真的,我们一定进去的,那个是假的当然是以外,假的只是个理论。所以,还是我们对这个福音真假的态度,或者相信的程度。
上一次讲第 9 章上半部的时候,听起来像一个侦探小说一样的,非要把它搞清楚,大家觉得怎么样?
众:很落地,就像运动员赛跑一样。
搞清楚,给你结果是没有用的。不要把这个变成我搞清楚了,知道这个结果了,下回谁问起来我就回忆是怎么说的,这是没用的。基督徒信仰的难点,是把这一切变成你生命实实在在的、扎扎实实的生命实践,然后在这当中不断地认知、改变,认知、改变,这个是难点。
众 1:这里我有一个感受想分享一下,保罗不用尽自己真理里面的自由和权柄,原来有一种惯性的想法,以为保罗品德很高尚,他愿意放弃,但现在看来他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性而节制自己,攻克己身,叫身服我,这是一个很真实的东西。原来的所谓道德高尚是虚假的,看来这样一个逻辑下来,很真实、很落地,这是我的感触。
我挑战一下,这个目的难道不是很高尚的目的吗?有什么区别吗?这个目的性变得那么高,多高尚。我们的目的是让老婆活得好一点,让孩子怎么样,我们的目的很低,他的目的那么高。他不是道德很高尚吗?怎么不是呢?像这种默想,大家回去好好默想,里面有太多内容可以默想了,是不是?
我在强调的其实不是目的性,强调的是对真理的认知,他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他才知道活来活去,怎么活到那儿去,是跟目的性有关,这也是个真相,是这个意思;全都不是我高尚,我为这个目的,不可能的;他是真的相信这个真理,以至于发现其实活来活去,活到那儿去是通过目的性挂钩,这也是个真相,他看见这个真相了。这也是我们此刻所寻找的,怎么回事,神借着保罗启示我们什么,对我们也变成是一个认知。原来目的性很重要,我们对做事的意向性就开始注意了。
众 1:这个就是吴博士在讲第 20 节的时候提到,是他的认知与我们不同,而他的人跟我们是一样的。而我原来假设是他人跟我们就不一样,他的道德高尚。
是他认知到是真的这么回事,我们以前没认知到,现在认知到了,在这个真理上,我们成长了。
众 2:第一个让我很有感受的是,我的软弱,就是认知,保罗和我们是一样的人,他也是认知,也是在圈内的,未知的是圈外的,已经认知的是有限的,没有认知的是无限的,而那个无限是神,这个对我的感触非常大。第二个,其实在《哥林多前书》9 章里,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真相,个人的生命成长与共享福音祝福的真相,这个相互作用的真相。我看到这两点,谢谢。
赵牧师刚才讲的后面这一点,其实也是可以发挥的,这个认知也是一个亮光。其实你是不可能一个人成长的,这就是教会的概念,所以虽然说我是共享福音,希望把他们拉在一起,一起得福音,其实你也需要他,他也需要你,是这样一起成长,这就是教会真理的一部分,就是肢体的一部分。你不是一个独立一个人成长,必须在肢体里成长,头是耶稣基督,这个跟共享是相关的。
我再出来一个挑战,会不会把这个认知变成恐惧?我不这样做的话,会下地狱,所以我要这样。当我建立在这个认知上,是不是后面出来的东西是出于恐惧?我们把这个题目留在那里,因为你很可能在逻辑上是通的。保罗有时候也是来吓唬你的,你这样没了,完蛋了,完蛋了。但是假如是出于恐惧你能不能进入?譬如你说做这一切是为了害怕那个东西,那跟保罗说我做这一切是为了共享福音,就有区别。我们限制自由,有相当多是出于恐惧,在律法上就是恐惧,我为什么限制自由?因为有惩罚。我们可以把惩罚拉到地狱惩罚,还在律法下思维,要慢慢体会。
因为我们生命比较小,出来更多的是恐惧,弟兄姐妹,你知道我这个意思吗?我刚才说,我们也有然而,我们的然而是,一无奈,上帝这样创造,无奈是自然规律。二恐惧,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恐惧,主动限制,甘心情愿限制我们的自由。所以出于恐惧,我们是基于这个原因限制自己的自由,而保罗是基于那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基于追求更大的自我利益,然后取舍一下,这是我想到世人设限的那三种,世人也有“然而”,但跟保罗不一样,保罗那个然而不在恐惧里面,毫无恐惧而言。
众:他那句话真的是高潮,共享福音,我有时候就想我不要下地狱,这是恐惧吧。也就是说他的然而后面跟我们的目的性不一样。
我们的目的性也是目的性,但是这个目的性是出于恐惧。他的目的性是说,我要共享福音的祝福,这是我们的目的性,他用目的性把他的行为和这个目的连起来。
众 2:对下地狱没有恐惧。
对下地狱要很恐惧,没有恐惧是不对的,但是这个恐惧是不够的,你假如只对下地狱恐惧,那你还是然而里的第二个,你没出来保罗那个然而。保罗的然而怎么出来?保罗认知比你深,所以你的认知还是软弱,你认知软弱是合理的,因为你的时间花的不够。按照犹太人的说法你是尽力,尽心,尽性,尽意,我们在无神论里面,浪费了多长时间?是神的恩典把我们带到今天这一步,让我们看见光,让我们沿着光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