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解经
9:1 我不是自由的吗?我不是使徒吗?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吗?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做之工吗?
经文里一共排列了四个问号。我发现所有的问题都不容易回答。分别默想如下。
第一个问号:我不是自由的吗?涉及到了基督信仰里的一个重要概念:“自由”。且让我们紧扣经文去把握。《林前》第 7 章里有 三处经文提到了“自由”。一是林前 7:21“你是作奴仆蒙召的吗?不要因此忧虑。若能以自由,就求自由更好。”指的是世俗制度里的身份:自由人和奴隶。二是林前 7:39“丈夫若死了,妻子就可以自由,随意再嫁”,指的是传统婚姻里的习俗。三是林前 7:22 “因为作奴仆蒙召于主的,就是主所释放的人;作自由之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仆。”指的是基督徒在主里的自由身份。保罗三言两语,就把制度、文化与属灵三个层面都包括了,可谓精辟之至。
问:根据“自由”的主题,是怎么联想到这三个层次的呢?
保罗说,我们不是自由的吗?关于自由,我们脑子里会跳出来许多“自由”的概念,这些概念很可能是我们的前见,就是不清零,对此要警惕,尽量扣紧经文。我们提醒自己这里的“自由”概念是在《哥林多前书》第 9 章才第一次出现,还是之前出现过了呢?我查了一下,发现前面“自由”概念已经已经出现过了,前面出现的自由的概念是什么呢?《哥林多前书》第 7 章有几句经文出现了“自由”这个词。
第一个“自由”的概念是关于人在世俗制度里的身份。比如说在一个制度下,你是自由人,他是奴隶;我是公司员工,按照规矩每个月拿工资,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名员工,我的自由度会受到公司制度的约束;但如果你是老板,你的自由度就比我的自由度高。可以联想,这里的“自由”指的是在一定制度下的自由,这个自由的概念和被限制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几乎是同时并存的;在这个限度下,你有自由,在这个限度以外,你就没有自由。奴隶虽然没有自由,但是他们至少有吃饭、呼吸的自由。
第二处提到“自由”:丈夫死了,妻子就自由了。这里显然是指,在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之中,彼此都会有一些限制;在限制之内,你是自由的;在限制之外,你就是不自由的;丈夫死了以后,夫妻之间关系的限制就没有了,自由的概念就出来了。这个自由可以说是在制度下,其实更多的是指文化、习俗、约定下。比如说,在你结婚之前,虽不会得到很明确的指示,你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但是在你的文化下,你自然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这是文化所赋予一个人的能力。
第三处“自由”概念的出处:做自由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仆。这里的“自由人”反成了基督的奴仆,可见这里的“自由”与制度下“自由”的概念也不一样,是属灵里的另一个“自由”概念。过去我们说,做奴仆的,在基督里得释放,所以在基督关系里,“自由”是一个全新的属灵的东西。
我们发现《哥林多前书》关于“自由”的三个例子,刚好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可以看出,“自由”概念在保罗所引用的例子里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我们很容易把自由的概念抽象化,即便在具体例子里还可以抽象;我们可以模模糊糊知道什么是自由,但是不要去定义。同时保罗说的自由是有条件的,自由和权柄是连在一起的,自由是在一定条件、制度下的自由,权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权柄。这个概念你先吸收进来,不要轻易把概念扩大化,要严谨地扣住经文来理解。
到了《林前》第 8 章,保罗通过反复引用的“吃祭物”的例子,把“自由”和“软弱”的概念,与“人对真理的认知程度”挂起钩来。
什么是“挂起钩来”?挂起钩来,是非常重要的,你听我讲可能没用,因为《圣经》没有“挂起钩来”这个表达,但是你自己要去琢磨,A 和 B 的经文怎么挂起钩来,你必须自己去读。根据软弱的定义(如果你能读透软弱的定义),这里对于真理的认识,他不如你,所以他是软弱的;在这一点上,你对经文的认知,比他对经文的认知要完全,所以他是软弱的,你是强壮的。对于“软弱”的认知,就像你对于“自由”的认知一样,其实这个限制和捆绑是不需要的,是他理解错的。比如,在这个例子里面,实际上可以吃,但是那个人理解不可以吃,所以你的自由和你的理解相挂钩;假如你也理解成这个是不可以吃的,和那个人一样,那么你也不可以吃。你看,这里的自由跟你对真理的理解是相挂钩的,软弱也是跟你的理解相挂钩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过去我们想到自由,以为自由就是属世里面的自由,从来没有想过,自由和对于真理的理解是挂钩的,这是一个巨大的亮光。同意么?(众:同意。)所以,这一点,如果大家不是像我这样子扣住经文的话,你是抓不到这个亮光的,自由自由就是我想干嘛就干嘛,读了也是白读。
接下来保罗说的是自由的权柄,都是指对真理的理解相关的那个“自由”和“权柄”。这里,我们不禁会想起一句名言,“真理让我们得自由”。你对于真理的认识越多,其实真理是放大你的自由,自由就越大,这点需要好好体会。尤其是在律法之下的人,会被律法捆住,但当你发现律法不是这个意思的时候,就释放了,至少在这个律法下释放了。保罗说的犹太人从律法下释放,进入恩典,指的就是这个东西。继续读下去,我们会发现,对于真理的认知永远是相对的。
在保罗的眼睛里,因为人对真理的认知总是相对的,因此我们此生所经历的“自由”和“软弱”,也都只能是相对的。林前 8:9(“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里,保罗进而论及“人对自由的自我限制”这个重要的属灵话题。
你看这里,我们提到此生,我们一切的经历都是在此生里经历的,软弱也好,自由也好,都是相对于我们对真理的认识。可以说,我们对于真理的认知永远都是相对的。在一个极端狭小的范围内,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是相对的,永远是有限的,永远是不足的,所以永远都有成长空间。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的所有概念,都不是哲学的,不是柏拉图式的,而是非常实际的,在我们此生的实际经验里可以体验的。这就是《哥林多前书》的一大特色。
我想插进来讲一句。当读到第 8 章的时候,我就发现,上述经文已经把自由对人的自我限制表达出来——你要谨慎,恐怕你的自由会成为软弱人的绊脚石。你看,我们后来会知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到了第 9 章开头,保罗不仅重提“自由”,并引申出由“自由”概念派生出来的“权柄”概念。
我们要注意概念对不对?第 9 章说:我不是自由的么?后面会出现关于权柄的讨论。在第 9 章,保罗重提“自由”,引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权柄”。在第一个问号里,他问说,我不是自由的吗?当然,无论从第7章“自由”的三个层面看,(保罗的世俗身份是自由民,当时的婚姻关系是单身,已经蒙召归主,在主里是自由的),还是从第 8章与真理认知相关的“自由”概念看,对于第一个问号,答案都是 Yes。
这个地方我扣住经文来思考。第 7 章里面的三个例子里面的具体的自由。那么你可以说,因为刚巧保罗是单身,假如保罗是已经结婚的,那保罗还是自由的么?
众:自由的,因为保罗对婚姻的认知在那里,所以他是自由的。你这样回答就上我的套了,因为你脑子里的自由已经抽象了。
正确的回答是:是的,但根据《哥林多前书》第 7 章,如果保罗结婚了,那他在婚姻里就会受到妻子的辖制,所以他身为单身汉的自由就没有了。所以说,自由概念永远是相对的。当保罗说:我不是自由的么?其实保罗自己是没有回答的。根据前面保罗所举的例子,如果保罗是已婚的,那么他就不可以谈恋爱了,就没有自由。所以不能说保罗一定是自由的,不要脑子里先有答案,这就是我们要把“自由”放到一个具体的情景里去讨论。其实这些都是常识,不用说你也可以体会出来。但是我们自己学术的东西学多了,才会出来很复杂,非要搞出一个抽象的自由出来。
保罗说:我不是自由的么?我们以为正确答案就是:保罗是自由的。其实不然,保罗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活在世界上,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所以弟兄姐妹们,知道怎么读《圣经》了么?不要自以为是地用抽象的东西去理解。你看,如果按照错误的理解,和现实生活是联不起来的。有很多基督徒在这个地方搞不清楚——奇怪,我不是自由的么,你怎么管我啊?
第二个问号:我不是使徒吗?——这个问号涉及“什么是使徒”的属灵看见和理解。当时哥林多教会里有许多人对此是有疑问的。保罗为自己的使徒身份尽力辩护,可见,他对自己使徒身份高度重视。为什么?是因为他的使徒身份与他的维权有关系吗?对此,我的回答是,他的使徒身份与盘问者所质疑的“权柄”,其实没有半毛关系。他之所以重视使徒身份,不是因为维权,乃是因为这关系到他在教会里对基督真理的第一手见证的权威性。
如果翻过参考书,你会发现大部分对于经文的解释就犯了这个错误。他们以为是当事人质疑保罗的使徒身份,所以带出了后面关于“权柄”的概念。如果你是使徒,你也许可以这样,但如果你不是使徒,你就不一定有这个权利。当时的盘问者确实有这个思维。但我认为,保罗不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呢?我看见,紧跟着的几个所谓的“权柄”,和他的使徒身份没有关系。另外,我发现保罗在回答或者辩解的时候。也不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辩解的。这个地方我的看见是很重要的。我们之后会读到保罗是怎么辩这个权柄的。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权柄?事实上,保罗没有说因为我是使徒,所以我有这个权柄。他并没有按照这个逻辑走。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强调自己是使徒呢?我认为他要强调的是他的属灵真理见证的权威性,这是很严肃的,因此保罗非常认真的为自己的使徒身份辩解。通过《使徒行传》,我们知道这在早期教会里具有很大的张力,因为保罗这个使徒,和其他的使徒有点不一样。当其他的使徒作为耶稣的门徒跟在耶稣身边的时候,保罗还是一个反动派呢。所以他之所以为使徒,是因为他有一个十分奇特的属灵经历,在这个经历之后,保罗转变了过来。一开始早期教会不接受他,到后来才接受了他。在第 9 章中,保罗要为自己的使徒身份做辩解,现在的问题是,他怎么辩解他的使徒身份?
那么,保罗是如何辩护他的使徒身份?对此,我发现,保罗的第三个问号,正是他对使徒身份的最权威的辩护。
第三个问号: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吗?——咋一看,这是一个挺奇怪的问号。保罗啊,除了你自己以外,谁能真正回答这个问号呢?可是,当我认真默想以后,我认识到,这个问号其实是根本性的,直接触及到我们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基石:你相信使徒们的特殊见证吗?为什么他们不是说谎话呢?你凭什么相信他们呢?我相信,对这些问题,保罗一定也深思熟虑过了。那么,他是怎样思考这些问题的呢?我认为,保罗把他对此问题的回答写在了《林前》2 章里了。
这里很奇怪,保罗说他见过主,我们又没有看见。四福音里面那么多见证,我们也没有看见,那我们怎么会相信他?这个问题非常的深刻,这也确实是每个人信仰最核心的地方。后面保罗的回答也就是我的回答,同时这个回答也是前面第 1–2 章的基础。且看保罗怎么说……
“只有神藉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林前 2:10);又说:“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林前 2:12)
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保罗说:你们相信《圣经》上的话,不是你们自己,乃是圣灵在里面做工。这个就是基督教的核心。早期的使徒们非常强调圣灵,这也是保罗在后面强调的:你们当时不是信了么?怎么现在又不信了呢?当时的那个信是神做工,这一点也是让保罗那么珍惜当时这些人的原因。在《圣经》启示下,没有圣灵人是不可能会信的。背后的含义是——神找你,而不是你找神,这是基督教最基本的东西,上帝是又真又活的。
众:那这个怎么和神秘主义区分开来呢?
可以和神秘主义区分开来是——在圣灵感动你信之后,如果你和神的互动是不用理性的,那就是神秘主义。当你刚刚开始被神摸着,接着进入神的话语,你理性必须跟上去。事实上,神秘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圣经》里充满神秘,我们绝不可能把那个上帝,完全拉到人们肉眼可见的范围内。神是个灵,这本身就很神秘,但是神秘主义可怕的是,让人不通过理性,以为和神的互动不需要理性,把自己变得像傻瓜一样。《圣经》里的话语都是可以通过理性去理解的,就像刚才的那个话语一样。刚才的话语是:你听懂,是神让你听懂的。这个话是可以理解的。上帝是真的、是活的,是可以和你互动的。神是万能的,他可以用一切的办法让你明白。
保罗的意思是,这个问题人无法回答,除非他有圣灵的帮助。也因为圣灵,眼前这帮人作为一个群体(教会),从世界里分别出来,都相信了使徒们的见证。
这个地方需要弟兄姐妹们回去不断地琢磨。这是属灵团体的核心,这个地方没有站住,我们这里就成为俱乐部了,
第四个问号: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做之工吗?——一个听起来不那么谦卑的问号。其实保罗要说的,是重复《林前》第 3章里那个奇特的比喻:“因为我们是与神同工的;你们是神所耕种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我照神所给我的恩,好象一个聪明的工头。”如今工头对代表工程的众人说,我需要你们给我开一个证明,证明你们都是我的工程。当然,这是一个属灵的看见,除非当事人与这个看见有份,否则开不出这个属灵的证明。
这一段我们读的时候要抓住这样一个很属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