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思考题
前面还在讲试探是一样的,神给了出路,不要拜偶像,怎么突然就跳到杯和饼,血和身体了,这里面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突然开始讲这个了?(沈傈提供)
既然是教导不要“拜偶像”,为什么要先说“圣餐”的事情?难道“圣餐”与“拜偶像”有某种共同之处吗?
林前 10:14“我所亲爱的弟兄啊,你们要逃避拜偶像的事。”
有人因此说,在“相对性”的世界里,唯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能做的,就是:“拜偶像”。对此,你同意吗?为什么?
林前 10:15“我好像对明白人说的,你们要审察我的话”。保罗说,“我好像对明白人说的”。请问,在保罗的眼里,他当时的讲话对象,到底是不是“明白人”?
林前 10:16“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请问,这里的“杯”和饼”是比喻吗?用“什么”比喻“什么”?
林前 10:18“你们看属肉体的以色列人,那吃祭物的岂不是在祭坛上有分吗?”既然我们在“真知识”里都已经知道了,祭物不算什么,吃不吃祭物也不算什么。那么,请问:那吃祭物的在祭坛上,到底有没有分?为什么?
林前 10:20“我乃是说: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请问,鬼是一个灵,是人肉眼不可见,人手无法摸的,人到底是如何做到与灵界的鬼相交?对此,我们有体验吗?如果没有体验,为什么没有体验?难道鬼偷懒?罢工?发慈悲放过了我们?
林前 10:21“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这里“喝杯”与“吃宴”,是比喻吗?如果是比喻,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如果基督徒是老我与新我的二律背反,为什么说我们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
林前 10:22“我们可惹主的愤恨吗?我们比他还有能力吗”?显然,这里的“他”指神。可是,人怎么可能比神更有能力呢?如此浅白的问题,保罗为什么要明知故问呢?
抢答题
第一个问题:有没有鬼?
第二个问题: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第三个问题:人在坟地上遇到的鬼与人在庙堂里做宗教迷信的时候遇到的鬼是一样的鬼吗?
第四个问题:鬼有没有国籍?有美国的鬼,中国的鬼。第五个问题:外邦人拜泥做的偶像会遇见鬼吗?
第六个问题:基督徒拜泥做的偶像会遇见鬼吗?
第七个问题:基督徒跟朋友一起参加迷信活动,但心里不相信有鬼存在,他会遇见鬼吗
第八个问题:以色列人在旷野里拜耶和华的偶像,就是金牛犊,是拜鬼吗?
第九个问题:无神论者拜金钱或事业或名声为偶像时,会遇见鬼吗?
第十个问题:什么叫遇见鬼?这是思考题,不是抢答题(因为这个答不出来,太难了)。如果无神论者拜金钱、拜事业、拜名声为偶像也遇见鬼,这个鬼跟封建迷信遇见的鬼是一样的鬼吗?
其实鬼是一样的,对不对?十个抢答题结束了。无非是两种选择。今天第 10 章的经文讲完以后,大家可以再思考关于鬼的问题。最后一个是蛮难的问题,什么叫遇见鬼?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查经会解答。
可以把读《哥林多前书》看作是一次不断自我突破的登山,在第 10 章里有两座险峻的山峰。一座是林前 10:1–13,保罗引导 我们的眼光,穿越事情层面,探寻事情(恶事)背后的黑暗之渊。英文“desire evil”的直译应该是“贪恋恶”。它虽然不是一件 “事情”,却借着它把人与人所行的“恶事”连接起来。保罗要我们不仅看见所行的“恶事”,更要看见把我们与“恶事”相连的、保罗称之为“贪恋恶”的“东西”——我们也许会想,这个“东西”是不是我们平时能感觉到的“动机”(motive)呢?因为“动机”不属于“事情”层面,却是“事情”背后的驱动者。如果我们按照圣经的教导,及时明辨自己的动机是善或是恶的,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行出恶事呢?这会不会就是保罗说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的意思呢?
我发现,上述思路并不是保罗的思路。保罗使用动词“贪恋”(desire),而不是名词“动机”(motive),区别看似微 小其实是很大的。名词“motive”会把我们的眼睛带到人的身上:我的(或他的)“动机”是不是有问题?是善的还是恶的?而动词 “desire”把注意力引向了人自身以外的某个“东西”;这个“东西”不仅不在事情层面上,甚至有可能是一个独立于人自身之外的某个“存在”。
经过这样的梳理,线索越来越清晰了。保罗要把我们的眼睛从物质与时空的今生体验里,活生生地拉扯出来,带向了一个更高的领域,即属灵的世界,让我们的注目点超越“人界”,向“灵界”跨跃——在这个意义上,我说,林前 10:14–22 经文是另一座巅峰。亲爱的读者,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