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14:19–23

14:19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20 不可因食物毁坏神的工程。凡物固然洁净,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21 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22你有信心,就当在神面前守着。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23 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新生命的三支柱(信仰三支柱)

《罗马书》第 1–11 章启示我们该要知道什么?命定得救的人该要明白什么?在神的旨意里此生的意义是什么?包括在这个世界上经历的意义,包括此生结尾的意义(因为根本不是结尾,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包括神对整个人类的旨意,对这个世界的旨意,对每个个体生命的旨意,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存在的旨意,一切均在神永恒的旨意里。感谢神,感谢保罗,通过罗 1–11 章讲得非常严密,非常透彻。

四福音书的位置在哪里?保罗讲得头头是道,又震撼、又美妙,若没有四福音书使徒的见证,保罗讲的全是空话。正如保罗自己所说,林前 15:14 基督若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 15:19 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假如没有耶稣基督复活,一切全是空话,可能孔子学说更儒雅,释迦牟尼更慈悲。

《旧约》的位置在哪里?单凭四福音书使徒的见证,世人还可以怀疑这些使徒所说的是真是假?或许是像《西游记》那样的虚构写法?!所以神兴起一个民族,一个犹太民族,跨时空见证律法、先知和预言,提供许多细微的、多方位的、内在统一的见证。你可以在理性上提出任何怀疑,旧约把这些怀疑全堵光。见证指向耶稣基督,见证生命真的来自天上,来自上帝自己,此生死亡真的不是结局,而是与永生相连。这个需要自己琢磨、消化。

除此之外,基督徒生命得到救赎的奥秘在于客观真理与主观经历的结合,旧约给了我们结合的指向,就是律法和恩典的关系。我们的全部生命经历,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部落,不论起点在哪里,无一例外不在律法下努力挣扎,最后变得虚假败坏,基本上逃不出这个路数,没有一个人得手,只有耶稣基督改变你的生命。犹太人历史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你,这个又真又活的神既不是理论,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预言,更不是锦上添花之说,而是此生、永生相连。怎么连?没有耶稣基督的生命,每个人从开始到最后基本上是个败坏过程;有了耶稣基督的生命,此生就是一个从死到活逆转,又死又活、边死边活的过程。

《罗马书》在整本《圣经》里地位确实非常特殊。保罗在罗 1–11 章把救恩系统完整地告诉我们了,后面的书信则是对具体问题进行指导、点拨、启发、补充。

不妨说说闲话,有时候我们真觉得这个神无聊,折腾我们这些信徒!怎么可能那么难呢?不是信你了嘛?反正标准永远很高,我一辈子达不到,那个绝对标准只能一步步来嘛!要做律法又做不出来,不做不是,做又不是,律法一撇一捺也不拿掉,什么意思呢?!然后神说要因信称义,那我先信你了嘛,当然我有时候软弱,只能求救于你呀!总之,信仰一团乱麻,根本理不出头绪。基督徒读了《圣经》以后居然知道凭着良心去做,那犹太人做得好多了,包括虔诚读经、敬拜、祷告、默想,包括放下世界,分别为圣,哪一点犹太人比我们做得差?到现在犹太人还在救恩之外,那我们还有什么出路呢?!

出路在哪里?首先要明白罗 1–11 章是要告诉你、命定你明白的事。不得救的人当然可以不明白,可以按照自己的良心、品性活,有时候神也很保守也被神所用。可以在世界上被用,也可以在教会里被用,教会里一大堆人不得救,也是很明白的事。在座的弟兄姐妹到目前为止《圣经》光照你,让你有感动,接下来你就必须明白保罗在罗 1–11 章的完整道理。思维习惯慢一点就多花点时间,思维习惯好一点就跳得快一点。总之,神定意让你明白的就必然明白,要有这个信心!

小结一下,关于新生命的三支柱(信仰三支柱):

(一)启示神学(纯粹神学):对启示真理(纯正教义)的领悟和把握,对客观真理的认知。

我们对《圣经》的理解往往只言片语、支离破粹,但神要让你知道一个严密的道理,一个完整的体系,最后将你原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破。三观颠覆全部重建,这个变化只有从神来,只有从《圣经》来。《罗马书》已经把这个系统理出来,保罗已经通过《罗马书》给我们,并且已经在我们手上了:

(1)照进来(就光):对启示真理(纯正教义)的领悟和把握。首先必须谦卑,必须让光照进来,接受过来,把握下去,并且完整领悟。

(2)拆除和重建:启示神学要拆除、摧毁的就是律法思维、律法世界观,就是良心、良知,就是善与好,就是你想做善事的那个冲动。这个讲起来很深刻,又很刺激,罗 5–8 章就讲这个,你的死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些人挖得快一些,有些人挖得慢一些,真挖动以后新东西才进来,否则根本进不来,恩典根本进不来,概念、道理进来也没用。

(3)出黑暗入光明:启示神学让你不断地辨别黑暗,逃离黑暗进入光明。黑暗就是律法下的生命,就是律法思维的结构,没有人靠自己的能力可以从那个结构下逃出来。

(4)方法~读经、团契:我们目前的查经团契就是方法,我们一起查经,一起讨论,一起团契,基本上是接受上帝借着《罗马书》,借着《圣经》想告诉我们的客观真理,完全当研究学问一样,让客观真理先进来。不要老把自己搞进去,先别谈你自己,这个很重要。

(二)灵修神学(密室神学):对启示真理的默想和领受,客观与主观个体的连接。

(1)吃进去(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客观真理与你的主观体验、人生体验要结合。通过结合把它吃进去,就是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所以首先是照进来,然后吃进去。

(2)内在生命的重建:吃进去的过程也就是内在生命的重建过程。因为原来的拆掉以后不能空在那里,对此耶稣有个比喻,你把老鬼赶走了,新进来的七个鬼更厉害。所以说拆掉以后,要建新东西。

(3)品格的塑造:品格塑造是指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其实就是指在基督里品格的重建。

(4)方法:祷告、灵修。是指在密室里与神清静的祷告、灵修。

(三)实践神学:对启示真理的实践操练,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命的连接,“活出来”(在光明中行)。实践神学的“活出来”是对启示真理的实践操练,是内在生命跟外在生命、外在行为的连接。

(1)内在生命的流露:也就是《圣经》说在光明中行。所以,启示神学是:就光;灵修神学是:吃我肉、喝我血;实践神学是:在光明中行。

(2)侍奉、使命、做盐、做光:是对新生命的实践操练。

(3)方法~改变生命的向度(向主活、向主死):生命向度是一个新提法,用到生命向度的概念,搞明白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如何在实践中结合。

改变生命的“向度”

今天我们查考第 14 章是要改变你的生命向度。这个提法有点抽象,“向度”就是第 14 章提到的向主活、向主死:吃的人是为主吃,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向度”涉及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很有实践意义的。

作为有限的人活在世上,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思考判断都是相对的,可以说,人生一世就是活在相对真理里。神启示我们明白的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怎么结合,我认为用“向度”可以结合起来,这是第 14 章所用的新方法。

第 14 章处理一个大问题,就是改变生命向度,献作活祭的重生基督徒,在未来的生命中怎么活的问题。保罗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居然从头到尾、翻来覆去只讲了一个吃食物的例子,最后还是回到那个例子上。我们在查这段经文时,首要原则是“走进去”,紧扣经文上下句的原本意思,再“走出来”跳出这个例子本身,要体会出一般原则。

我们要小心,如果只掉在这个例子里得到的就太少了。比如,因为神的国不在乎吃喝,是个大概念,我们可以在“神的国”下换词,把“吃喝”换成“神的国不在乎离婚”,“神的国不在乎同性恋”,“神的国不在乎堕胎”,“神的国不在乎……”换词后挑战自己,挑战现代教会争议最大的诸个命题。

那么,神的国在乎什么呢?神的国里什么才有价值?

罗 14:18 在这几样上服事基督的,就为神所喜悦,又为人所称许。罗 14:17 因为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更准确的翻译是:神的国只在乎圣灵里的公义、和平与喜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生命对“圣灵中的公义”、“圣灵中的和平”、“圣灵中的喜乐”这三样上有造就,就是服事基督,就有价值了。

怎样能活出这样的生命呢?值得我们去默想、操练。这里有个细节,就是要紧扣一个概念:“可喜悦的”。第 12 章讲过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现在第 14 章出现“可喜悦的”反义词“因食物叫弟兄忧愁”。若我们的言行叫弟兄忧愁,没有使他的生命得造就,反而在无谓的事上折腾,以至于影响他更新生命的努力,就要禁止自己这样做。

14:19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

所以我们务要把追求和睦的事和彼此建立德行两项放在一起。其中“德行”的中文下面加点,因为原文里没有这个词,其实“彼此建立德行”就是“彼此造就”,这句经文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这个“造就”不是造就你的公司,也不是造就世上的事,是造就生命。“和睦”跟“造就”放在一起,也是一个相互补充;有和睦没造就还在虚空中,不能以赔上属灵生命为代价。如若最后两手空空离开世界,却没有得到永生的基业,是神不喜悦的,属世的生命虽然神不喜悦,但是神也保守,不得救的人在和睦中开心过一辈子,也是神的怜悯。

14:20 不可因食物毁坏神的工程。凡物固然洁净,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

“食物”是第 14 章用的具体例子,我们也可以换词,不可因什么、什么、什么的缘故毁坏神的工程。这里的重点是神的工程居然可以被你毁坏,我们真有能力毁坏神的工程吗?当然毁坏不了,但是你做的事情可能真的在毁坏神的工程,就是这样的二律背反!你可能被神用来做一个坏工具,比如用你来磨炼另一个神要塑造的人,最后神在你的败坏里成就他的旨意,但是你自己就亏了。例如耶和华用扫罗磨炼大卫已是旧约中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要很警惕,希望被神用作一个尊贵的器皿,而不是用来作倾倒愤怒的容器,只是这个愤怒无法在此生看见,而是在末日审判那日才彰显。

凡物固然洁净,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这是第 14 章里最深刻的一句话。保罗再次起用这个例子,食物本身是可吃可不吃的,并不像那个软弱弟兄所理解的那么可怕,所以你觉得无所谓就吃了。但是若此情此景却叫这个弟兄忧愁乃至跌倒,就是你的罪了,要归到你身上了。

当然,这个跌倒不是指跌到地狱,或者说,他跌倒的严重程度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因为他背后有主,主可以让他重新站立。你也许会让这个弟兄难受一阵子,而且信耶稣基督也洗净了你的罪,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所以也不需要太担心。现在关键点不在这里,而在指明了我们更新的目标和方向,与你以前的想法可能不一样,按你以前的理解是要抑制自己的坏脾气,更新自己的处事方法。那么,现在关键点在哪里呢?关键点在圣灵中的公义、和平和喜乐,这才是我们灵修的方向。这里其实跟生活很接近,我们有时相当于磨刀石,但是不要磨那个没有意义的地方,要磨那个神要那弟兄拿掉的东西。

神如此看重我们在圣灵中的喜乐,这特别让我们感动。平时我们的喜乐全在世界里,今天孩子考了 100 分高兴,考 70 分就不高兴;难得一点点的喜乐,就被老婆或旁人给剥夺了:家务做好没有,工作做好没有,脾气改好没有?!其实这些事情都无所谓,真正圣灵中的喜乐倒是很珍贵的,不要轻易用属世标准或生活琐事把它抹煞了,也不要因为争辩所疑惑的事把它消灭了。

众:神的国在乎离婚、同性恋和堕胎吗?

神的国在乎离婚吗?不在乎。那么,“在乎“、”不在乎”是什么意思?是说神无所谓?是说神没有道德立场?是说神是一个道德虚无主义者?断然不是!人之所以有道德感是因为神有道德感,神是圣洁的,人是根据神的形象造的,所以也追求道德与圣洁。那么神的国不在乎离婚、同性恋、妓女、奸淫、偷盗、撒谎、杀人、欺骗、诡诈等等,神的国真正在乎的是这一切犯罪(不圣洁、不道德)行为、品性背后那个旧生命必须死,然后在基督里得到救赎和重生。一个重生的新生命才是神的国在乎的。再说一遍:神的国,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意思是说,神在乎(看重、珍惜、宝贝)一个重生的生命在圣灵里的公义、和平和喜乐。这句经文可以在日常生活里这样应用:如果我们发现(明辨)自己缺乏在圣灵里的公义、和平和喜乐,我们就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在新生命里?

现在我再问你,如果你离婚、同性恋神会不会救你?神救得了你还是救不了你?或者神救你是因为你不离婚,不同性恋?神救你是因为你比那个离婚的人好?如果你还是原来的思维逻辑和念头,就说明你前面第 1–11 章基本没读懂。因为,你理解的基督教还是一个律法主义的教义。这个基本原则要站立得住,否则看似懂了,一到具体事情就偏,根本离不开律法思维。

摧毁律法主义思维那么难,你怎么可以离婚?你怎么可以同性恋?你怎么可以……?无形中自以为高尚,这就是自义。摧毁才能重建,重建的标准很高,我即便做对了,若让弟兄忧愁就有罪了。这个要求高不高?高。要求是对谁?对你自己。当你生命向度改变以后,你对自己要求是非常高的。

众:就是说,不要看重行为本身,要看重行为背后的生命。重生基督徒的生命向度改变了,要求提高了,就不应该再去做这种事了。

其实同性恋的罪不见得比我们里面的嫉妒、狠毒这些罪更大,假如救恩靠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危险。所以,律法主义的思维一定要改变,这种思维真是教会大害!罗 14:1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这对中国、美国教会很有针对性。美国教会为了离婚、同性恋、堕胎的命题分裂成好几派,在源头上从神的国、神的义中跌落下来。神在乎你的灵魂得救,在乎他的羊不失落!所以,更重要的是怎么重建自己的内在生命,而非通过争议几个敏感议题来彰显自己的义。

众:到底什么叫圣灵中的公义、和平、喜乐?

罗 5:1 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2 我们又籍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可见圣灵中的公义、和平、喜乐是因信称义新生命的本然生命体验,新生命是站立在信的树根上。树好,果子也好,树坏,果子也坏。我们以前总是强调行为本身,不免本末倒置。保罗甚至还说,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若不出于信心,就是做出来好事都是罪;只有来自于信心的行为,才是好行为、好果子。

14:21 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

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什么别的事”说明这段经文不是单指吃食物一件事,提示我们要换词。

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这个要求非常高,我们要非常警醒,眼睛要非常明亮,心胸要非常宽阔,明辨什么是世界在乎的事,什么是神的国在乎的事。例如,神的国不在乎你属于哪个政党,只在乎你这个党员怎么当;神的国不在乎你的职业,只在乎你这个职员怎么当;神的国甚至不在乎律法行得出、行不出,只在乎你经历试炼能否认识恩典的神,而不是律法的神;神的国从根本上在乎你如今是活在恩典下,还是活在律法下!总而言之,神的国不在乎事情本身,而在乎事情背后的思考、明辨以及行为所展现出来的生命。

《圣经》里有个典型例子,大卫跟拔示巴行奸淫、犯了大罪,先知马上告诉大卫:神不喜悦,会有惩罚报应他。奇怪的是神怎么没让大卫和拔示巴离婚?大卫非但没有把她离掉,最后反而成为他最好的妻子,所罗门还是拔示巴生的呢。可见神不在乎这个拔示巴,神在乎大卫出于不信犯奸淫,暴露大卫生命的缺陷和弱点,纵使将拔示巴离掉又如何,大卫的内在生命可能还是没有改变啊!所以,大卫的例子让我们真正看到的,就是神的国不在事情层面上,不在律法层面上,而在生命本质上。

14:22 你有信心,就当在神面前守着。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

14:22The faith that you have, keep between yourself and God. Blessed is the one has no reason to pass judgement on himself for what he approved.

你有信心,就当在神面前守着。从上下文看,假如你有信心认为吃肉、喝酒跟神的国没关系就当持守。或者我们大胆换作离婚,假如你认为神的国不在乎离婚,神不会因为离了婚而不救你,你的认知和信心就要在神面前持守。虽然在律法的绝对标准下确实可以有一件事比另一件事更符合神的旨意,但这种比较在神的国(救恩)里没多大关系。要认真思考的是,你的行为和活出来的生命与你内在持守的信念一致。

以下是两个应用实例。首先,信心强的不要给信心软弱的施压。比如你离婚了,但你有律法思想觉得自己理亏,所以你不会在教会里挑起离婚的话题;但在吃喝的事上你认为凡物都是洁净的、可吃的,你就可能挑起这个话题。就是自认为在律法上相对占上风的人会喜欢挑起相关话题,让软弱的人忧愁、跌倒。这个挑起话题的人是有罪了,你凭空给弟兄很多负担,可能他一辈子都走不出来,这是神不喜悦的。这弟兄从这样的背景一路走过来,其中的不易神肯定知道,人却可能不知道。我们体会到第 14 章所关照的是细腻的爱、宽容、同情,对软弱者的体谅与怜悯。

其次,信心弱的不要被对方压垮。有时候在某些事情上你是弱者,其他弟兄姐妹会给你施压。这时候你要在神面前守着你的心,当你觉得这些人都在压迫你,你跟谁求救谁都批评你的时候,你还有个地方就是到神的面前。所以“密室”的概念就出来了,跟神的个人关系就出来了。你那份信心即便是软弱的,神也是保守、看好的,守住这个信心,不要被别人轻易压垮。

我们每个人都是刚强者,也都是软弱者;我们很轻易地批评人,也很轻易地被人批评;批评的人要很小心不要摧毁人,被批评的人也要很小心不要被人摧毁。所以,你有信心,就当在神面前守着。是指你这点信心是神给你的,不要轻易被人摧毁或者自己抛掉;他那点软弱信心也是神给他的,你不要轻易剥夺他、打垮他。

这些话不是对世人说的,是对基督徒说的,细微之处对基督徒的爱惜是不一样的。因为基督徒的生命向度已经变了,已经有信心种子,开始被神更新。有时候我们看这个弟兄怎么那么糟糕,但他至少来读经,至少对基督不反感,而世人还反感读经呢,可见他真的不一样。虽然他非常弱小,但神很珍惜他那一点点信心,所以你也要珍惜,就是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

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默想这话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说,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what he approves),而不是直截了当说,在自己所行的事上(what he did)呢?这个不解留给大家自己思考,体会一下其中的细微差别。提示:如果外在条件不容许你坚守行为,比如反抗极权,但至少你要坚守你的内心与你的信念一致。

14:23 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保罗还是紧扣这个例子,假如有人根据自己对真理的理解是神叫不要吃,可是他看大家都吃,就不管也吃,那这人就有罪了。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事情再换词,比如他觉得不能离婚,因为耶稣说离婚就是犯奸淫罪,但看见世上人家离婚就也离婚,就是有罪了。

于是我们要问,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这个有罪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这个具体行为吗?经文后半句回答: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按照这个原则外推,离婚也好,异性恋也罢,出于不是信心的都有罪,就是干好事都是有罪的,更别说干坏事了!

众:世上的人,比如佛教徒出于信干好事,也有罪吗?

出于不信的都有罪。不是指道德和律法层面,而是指救恩而言。

众:可是末日审判不是凭行为审判吗?

《启示录》里说的最后审判非常简单,启 20:12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启 21:27 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就是说,生命册上有名的不计行为,不用审判,直接进入宴席;生命册上没名的,全部行为拿出来按照律法审判。那生命册上有名的是谁呢?就是凭信心得生命的重生基督徒,没有一个人是凭行为得生命的。

这就是保罗在《罗马书》中所感恩的:罗 8:33 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因为信耶稣基督,他的义就加在我们身上,再也不被控告定罪了,所以我们感恩、喜乐。前提是我们相信审判是真的,当号角响起,我将见他荣光之面!

众:神在乎信心的大小吗?

信心问题是第 14 章的核心问题,神对信心软弱的很怜悯、很接纳、很体恤、充满爱;但对信心真假很干脆,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第 14 章是对付基督徒属灵团契互相之间的关系,其实最难对付的还是假信徒、假信心,包括自己里面那个混杂的信心。生命不成长的信心是假信心,假如你没有外在的果子出来,就要怀疑里面的种子可能有问题,或者是死掉了。不是外在的事情重要,而是外在的事情证明你里面的信心是真的很重要,因为只要信心是真的就一定活出生命来。而信心的大小是神把握的,是需要成长的,不可能一下子很大。用更具体的话来说,基督徒读经不可能一天全读出来,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摆上,属灵得着有多少,对真理的认知有多少,信心就有多大。这个过程确实是在时间里展开,时间未到只能是软弱的,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关照要接纳和爱惜软弱的弟兄。神非常在乎软弱的弟兄,希望身边的弟兄姐妹帮助他、保护他,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他完了,打击他、放弃他、定罪、论断他,让他有更大的负担和忧愁。

至此,第 14 章讲完了,我们不要局限于这个例子,要向一般原则推广。向一般原则推广是个 功课,你会越推广越害怕,越引申越震撼,这与你的信心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推得太远、太厉害,可能也会受不了跌倒,保罗要我们把握一个度。

最后,第 14 章上帝告诉我们什么?上帝告诉我们如何与生命向度改变的重生基督徒的相处之道,也就是属灵家庭的相处之道嘛!请大家再默想,保罗在第 14 章有没有讲到爱、信、罪这些主题呢?

关于“爱”,保罗在第 13 章提到:罗 13:10 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你假如不加害于人,就基本上成全了律法的爱。这个爱的标准很低,也很具体。不是别人拿你的外衣,把里衣也给人家;不是人家打你左脸,把右脸也给人打;不是爱你的仇敌,每天为仇敌祷告。是你在心思意念上把害人之心排出去,在行为上警惕自己,即便是仇敌也不要害他。其实这个标准也不低,也需要操练,尽管这是在第一层面,即巴别塔的层面上。保罗在第 14 章有没有讲到爱?第 14 章讲葡萄园属灵团契中,爱的标准提高了。即便你是对的,是符合真理的也要小心,不要让软弱的弟兄姐妹跌倒,这个爱比先前更细腻。我们特别容易凭自己在真理占上风,就不顾对方感受和实际效果。可见保罗精准到这点在第 13 章不讲,到第 14 章才讲是有道理的。我们却是反过来,容易去体谅那些没有见光的人,不敢跟他讲耶稣怕伤了和气,让对方有负担,这是不对的。对没有见光的人真要给他话,要给刺激,因为涉及到有真理还是没真理的层面,耶稣骂法利赛人就骂得很厉害。保罗在第 15 章再次讲到爱,要求再高一点,这可以作为我们研读第 15 章时的默想功课。

关于“信”,保罗在第 14 章有没有讲到信?第 14 章讲信的重点是:信心在里面向神守着,不要做假给人看。在团契里,边上的人会说你,你也会向边上的人、牧师、乃至世人作假,但你的软弱、失败、挫折、痛苦,神全知道,勇敢地把这些带到神的面前,才是真信心。所以,你必须有个内心世界,是内在的无人触及的,这就是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如果你的内心世界一直向着神,神一定在这个地方帮助你,这就是:你有信心,就当在神面前守着。你是个孕妇,信心如婴儿正待长大,于是耶稣赐下圣灵“保惠师”引领、辅佐、带领你。

关于“罪”,保罗在第 14 章有没有讲到罪?同样你可以在第14 章里找一找,这个问题留作各自的默想功课。(提示: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