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5:1–11

今天开始《罗马书》第二单元,即第 5–8 章的研读。

《罗马书》5:1–11 这段经文很熟悉,是教义的精华与核心。我们研读《罗马书》,希望不仅从整体结构看每一段经文在救恩大厦里的位置,还要从经文细节看它内在的丰富,不至于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要进入我们的生命。这个意义上看,这段经文太容易被表面文字拦住而不能深入,因此比较难读。

第二单元第 5 章的内容跟第一单元第 1–4 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罗马书》第一单元第 1–4 章讲救恩的客观真理。第 1 章讲 “罪”,讲述了两个客观事实:一是人明明知道神却不认神、悖逆神;二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神任凭人去,人就一头扎到罪里出不来。这是真相,与我们是否认识无关。

第 2 章讲另一个基本事实,罪要被“审判”,在审判面前谁都不能互相论断,因为人都一样,都在神的审判之下。这个审判是按照律法审判,在律法面前没有一个人能站立,有摩西律法的犹太人,按照摩西律法审判;没有摩西律法的外邦人,按照良心审判。

第 3 章的前半部分是“没有一个义人”这个基本事实。第三章的后半部分是虽然没有一个义人(就是我们死定了),但是神另外开了一个律可以让你称义。一个叫“立功之法”,即称成全律法的人为义;另一个叫“信主之法”,在律法之外在信里称你为义,这也是客观事实、客观真相。

第 4 章用亚伯拉罕作为例子,活生生地说明了因信称义的

“救恩之路”。第 4 章结束前的经文承上启下:罗 24–25 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把历史上的亚伯拉罕与今天的基督徒放在同一个信主之法的救恩之下。《罗马书》讲述的真理跟我们今天挂上钩了。

《罗马书》第 5–8 章,即第二单元,讲客观真理怎样跟我们主观(个体)生命相连接?也就是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如何连接?所以从第 5 章开始,《罗马书》出现一个重大转折。

如何正确和深刻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悖论,是我们领受真道上会遇见的很大难题。比如哲学家克尔凯廓尔讲到真理时说:“真理就是主观性”。他的意思是什么?我们会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实的客观存在,跟人的感知没有关系,但是这个真理不能被我们感知,没在我们生命经历中作用我们、改变我们,那么客观真理还是与我们无份。因此,开始注重个体生命有没有经历、体验到这个客观真理,这个真理是不是改变了我,就是我们要讲的真理的主观性。从现在开始,除了强调真理的客观性以外,也要把我们的主观体验放进去了。

我们的主观体验是什么?我们有很多生活上或者精神上(即魂层面)的体验,但《圣经》里的体验将我们拉回到生命的本质,一个是“罪”,一个是“死”;而与罪和死相对应的是“义”和 “活”。第 5–8 章在这几个概念里打转,都是此生个体生命需要体验的,体验个体生命与我们前面讲的那些客观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从第 5 章开始进入这样一个主题。

5:1 我们既因信称义,就籍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2 我们又籍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3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4 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5 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6 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7 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8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9 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他免去神的忿怒。10 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11 不但如此,我们既借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借着他以神为乐。

现在我们开始解经。

5:1 我们既因信称义,就籍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

什么叫与神“和好”?我们以前与神为敌吗?这个概念是怎么出来的?其实和好概念就包含在称义概念里,原来神说我们有罪,罪的工价就是死,最后有审判;当我们称义的时候神接纳我们,所以称义的概念就引出了和好的概念。和好的概念也是基于一个客观事实:因着主耶稣基督所做的事,我们得与神相和。

5:2 我们又籍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

第 1–2 节加在一起开始进入全新领域。因为这个客观真理,所以我们个体的主观生命开始变化了,开始颠覆了,这个新生命的颠覆变化是以什么为特征呢?第 1–2 节里有三个特征出来了。

第一个特征是最本质的,我们与神“和好”,这是一切的来源。第二个特征是“恩典”,我们与神和好以前是神的敌人,和好得以站在现在的恩典之中,重新认识并享受神的恩典。第三个特征是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从这三点看,“和好”可以使用过去完成时,因为耶稣基督在 2000 年以前就把这个事成了;享受 “恩典”是现在时;“盼望”神的荣耀是未来时。这三个连在一起,我们的个体生命与神的关系在时间上就不再分裂了,作为整体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

下面我要逐一讲新生命的三个特征。

(1)和好。假如你以前没觉得与神为敌,你觉得过去生命也很亲近神,那这个和好对你来讲就意义不大。究竟是神以前与我为敌,现在因为耶稣做的事,神改变而接纳我了;还是我以前与神为敌,现在因为耶稣基督做了这个事,我改变了。神在那儿是不动的,这里就有两个选择。《圣经》告诉我们,是我们与神为敌。我们什么时候与神为敌?再回到《罗马书》第 1 章,我们从悖逆开始就离开神,一头扎到罪里去,所以是我们先与神为敌。我不与神为敌可不可以?《圣经》告诉我们做不到。因为神说你有罪了,等待你的是神的审判,所以罪人见神是极其恐惧的。如果你说我不恐惧,恐怕你还没真正理解你的生命是什么状态。保罗说:没有一个义人,任何人在审判面前都站立不住。也就是说我们想与神和好,但做不到,因为我们没办法不犯罪,犯了罪也没办法不受审判。在这样一个绝境中你才有体会:哦,原来过去是掉在与神为敌的境地,是没办法脱离的;现在因为耶稣基督所成的义,终于可以与神和好了。我们在客观上地位变了:原来是与神为敌,现在已经和好了,已经被神接纳了,不再是罪人的身份,而是尊贵的儿子的身份,和好这一客观事实、客观真理已经实现、完成了。哈利路亚!

抓住我们的地位改变这个客观真理很重要,但是不要因此得出一个谬论:以为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地位都改变而得救了,因着耶稣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样理解,其实你还没抓住全部,只有抓住以下张力:一方面耶稣已经替我们完成了;另一方面耶稣的救恩需要我们的生命回应。如何回应要在第 6–8 章才会展开。这段经文里,我们先要把“与神和好”这一真实的改变抓住,为这样一个客观地位的改变而哈利路亚!这是生命本质的改变,我们必须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去领悟、拥抱和回应这个改变。

(2)恩典。认识到与神和好之地位改变,我们从这里出发就进入现今的恩典。假如你还是与神为敌的话,你没有办法享受这个恩典;今天能享受这个恩典,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乃是因为耶稣已经替我们做了,使我们与神和好了。注意,我们也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难道我们以前不认识耶稣基督时神没给我们恩典?怎么说是地位改变以后才享受到恩典?享受恩典是新生命的特征,难道在我们老生命里面,在我们还不认识神的时候就不是神的恩典吗?这地方可要小心,其实那时候你享受的恩典是非常有限的,比如我们享受空气、阳光、雨露、家庭、天赋、聪明、漂亮,只是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享受不到更高层面的恩典——就是在伦理道德上的那个自由。我们以前是罪的奴仆,活在自己的罪里,保罗后面会讲到,我们想做好却做不出来,因为不认识神与神隔绝,所以享受不到这部分的恩典;而在新生命里享受神应许的这部分恩典,享受在耶稣基督里生命得救赎、道德精神得自由的恩典。《圣经》特别强调这部分恩典,只是不认识神的人没办法体会,不仅不体会还觉得罪里面的乐趣就是恩典,再不享受此生死了就错过了。不认识神的人可能感恩赚到那么多钱,生育那么聪明的孩子,享有那么好的邻居,拥有那么好的朋友等等,以此为乐,以此为满足。当然这些也是神的恩典,但是与神给我们在永恒里的应许相比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我们站在现今的恩典里,是指道德伦理层面可以进入更宽的境界,这个境界主要是针对“罪”、“与神和好”和“救恩”而言。恩典当然包括今生、此刻、当下的蒙福,但不是魂层面的祝福,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祝福,最重要的指在灵里由“罪人”变成神的“儿子”所经历到的祝福,是由于新生命中灵的苏醒所获得的自由。保罗后面还会让我们继续不断比较、领悟。

(3)盼望。盼望神的荣耀则是指未来。“荣耀”是什么意思?荣耀就是你无法表达的好,神的美善、丰富、甜蜜、公义、崇高,今生无法表达,只好以荣耀两个字来表达。荣耀是神的本质,我们今生无法表达,也无法完全经历,所以就变成了“盼望”,盼望那个无法表达的未来。

也就是说,“和好”是过去完成的;“恩典”是今生可以享受的;“荣耀”是今生可以盼望的。后两件事作为特权,皆因人与神和好而带出来;没有和好,恩典和荣耀都不存在,也跟我们无份。现在享受的恩典是永生在现世的表达,是生命改变得以进入永生的一部分。过去、现在、将来不再分裂——这就是永生的概念。永生的概念不是指时间上的无穷无尽,而是超越时空的概念。

既然我们此刻就在天国,为什么还要盼望?这是因为我们现在仍然活在有限性中。即便你现在是新生命,即便因为耶稣基督你可以与神和好,神的恩典和祝福借着祷告可以临到你,但这不改变我们此刻、此生还是有限的,还被困在时空、肉体里,还在肉体的软弱里,我们还要经历很多试探、很多患难,由此就生出盼望来。(第 8 章会对此展开。)

注意区别“软弱”与“犯罪”概念的不同。软弱是不是一定导致犯罪?或者说有限性是不是一定导致犯罪?不一定,是什么东西导致犯罪?是悖逆、不信导致犯罪。所以当我们软弱时,若是悖逆、不信,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人的有限性,就堕落下去了;相反我们软弱时信靠神、依靠神、仰望神,就被神保守不至于犯罪。但这个保守不是我们就无限了,这个体验在我们基督徒的生命经历中很重要,我们还是在有限性里。所以,盼望是克服有限性不至于犯罪的重要武器,盼望是基督徒得胜的诀窍,盼望是信心生命的力量表征。

至此,这两节以三个关键词:和好、恩典、盼望(神荣耀)来作为基督徒新生命的完整表征。

5:3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4 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

前两节经文说到和好、恩典、盼望,都很正面。然后说不但如此,基督徒新生命还有个特征要抓住,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

患难生忍耐,患难时忍耐就会出来,患难就是此刻你觉得路走不下去了,关过不了了,这时候你如果能忍耐,可能后面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我们坚信神是全能掌管一切的,而且他是好的,那结果一定是好的。我们用直白的人生经验可以理解。

忍耐生老练,我觉得这里老练一词翻译得不错,告诉我们内在的某种力量出来了,老练外面看不出来而里面很坚强,不至于在患难中崩溃。所以老练的品格是指里面的一种力量,一种改变。

然后老练生出盼望,盼望是我们战胜软弱,不至于犯罪的一个诀窍,得胜的一个诀窍。盼望是怎么生出来的?要经过患难、忍耐、老练。盼望是这样生出来的,也就是患难带出来的。患难为什么很重要,要带出老练来,因为没有这个老练,我们很难克服人的有限性,以至于不犯罪是很难的。历经苦难之后使徒,尤其是使徒保罗的老练是我们在圣经中有幸得以屡屡见证的。

品格老练生出盼望来,这个地方我们要消化一下,因为基督徒对自己品格都很在意,缺点、弱点都希望借着信仰变好。这当然都是好的,但是品格变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这里说得很明白,品格变好的目的是生出盼望来。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把品格变好的目的变成帮助我应付此生的困境,让我自我感觉好一些,让自己更完美,让人家看得起我等等,眼目盯着自己这个器皿,品格变好又滑到自义去了。其实把自我器皿变好不是品格变好的目的,按照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让我们生出盼望来。这个过程是一个微循环(闭环)的过程,盼望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忍耐,面对更大的患难,越过患难就更增加了盼望的力量。

5:5 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盼望不至于羞耻”是《圣经》给我们的应许。注意,不要把这句经文读成主观感受,好像“我们有了盼望,我们就不会感到羞耻”,这就读到主观感觉里去了。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我们的盼望一定不至于羞耻的,我们的盼望一定会得胜。与此比较,世人也有很多盼望,但是他们的盼望往往最后导致羞耻,也就是最后盼望失败、落空,以至于羞耻。但基督徒的盼望一定不至于羞耻,因为我们的盼望是交给神的,这里经文说不至于羞耻,是指盼望一定得胜。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我提醒大家注意,罗 5:5 是《罗马书》里第一次提到圣灵的地方。在前面保罗提出和好概念,在此提到圣灵的概念。这里讲的都是我们新生命的特征,在我们的新生命的体验里,圣灵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讲新生命不讲圣灵是不可能的。也许你会问,“圣灵”与“不至于羞耻”是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不至于羞耻是指我们的盼望一定会得胜。这个得胜的保障是什么?是因为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原来三位一体的圣灵起这样一个作用!当我们处在患难、忍耐、老练、盼望的时候,当我们力量不够的时候,圣灵会把神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里。也就是说,我们的成长经历不是独自面对的,我们是与神同在完成的。神的同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圣灵帮助,圣灵让神的爱始终与我们相伴。所以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不会干枯,假如我们把心打开,不是靠自己硬撑的话,神一直与我们同在。阿们!

5:6 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

这里的“软弱”与“罪”是一个概念吗?软弱与罪不是一个概念。软弱不一定导致犯罪,是悖逆导致犯罪。保罗前半句说: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后半句说:基督是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我们注意到,基督的死是因为罪人,基督不需要为我们的软弱死。基督为罪人死,因为只有罪的工价才是死。我们到死的绝境上,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罪。所以,单单软弱不需要基督的死,只有当人软弱的时候犯了罪,成为罪人才需要基督的死。这个很细微的地方要区别,因为软弱这个词,基督徒会经常提到。

5:7 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

这里有个“义人”,有个“仁人”。义人一般是指很高尚但跟我没什么关系的人,是好人;仁人是很高尚又跟我有关系,对我行善或对我有恩的人。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为义人死,为一个好人死是少有的;为一个与我有恩的人死,也许会做。是从人的角度去表达,用人生的经验去体会神的爱。

保罗用人通常的理解告诉我们耶稣基督为我们罪人死,这件事情是非常奇怪的。我们体会一下,我们为一个义人死都很少有,为一个仁人死也许敢做,但是为一个罪人死几乎是颠覆性的,把律法主义理念彻底颠覆。完全是白白的恩典,不是因为我们配得!律法主义说,我做到了我配得好;我没做到我配得罚。保罗这里说,根本不配得!所以耶稣的死跟恩典密切相关,把律法主义概念全部脱钩。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无法克服律法主义的思维,一旦掉进律法主义思维,经文就很难读懂了。所以,为罪人死是因为我们软弱并导致犯罪,基督才为我们死。

5:8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神显明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是恩典的爱,神是恩典的神,不是律法主义者心目中的神。

5:9 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着他免去神的忿怒。10 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11 不但如此,我们既借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借着他以神为乐。

从第 9 节开始到第 11 节的三节经文,要注意一下它的三个递进结构:既要……更要……是递进句。既靠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因为他而免去神的忿怒。什么递进?从“称义”递进到“免去忿怒”。意思是:我们要小心。如果我们没有完成这个递进,就可能虽然神让我们称义了(因为靠着他的血,他的血让全世界的罪人与神和好称义了),但我们还落在神的忿怒下没有出来。这怎么可能?当然可能。耶稣替世人死了,但是最后得救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那些没有得救的罪人是不是还落在神的忿怒之下等待末日的审判,得不着神的怜悯?可见这里的递进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如果忽略了,就有祸了。那么,我们怎样完成这个递进?那就涉及人的主观个体生命如何回应由耶稣基督来的救恩的客观真理。这是第 6–8 章要讨论的主题。这里(第 5 章)只是给出了基督救恩的提纲和结构,也就是这里讨论的三个递进结构。

5:10 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在解释了第一个递进结构里的核心真理: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之后给出了第二个递进结构就是:从“和好”递进到“因他的生得救”。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保罗的意思是说,我们虽然因他的死与神和好了,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第二个递进,我们也许还是无法因他的生得救?这可能吗?当然可能。耶稣替世人死了,又复活了,但是最后得救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那些没有得救的罪人,不正是那些没有在基督的生里得着由基督而来的重生生命的人吗?放眼望去,这样的人还少吗?!如果说,第一个递进指是不是“仍然活在神的忿怒之下”,第二个递进指到底有没有“得到基督的生命”。一个关乎“死”,一个关乎“生”。

请注意:第 10 节后半句: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保罗用一个未来不定式,shall we be saved by his life。我们将因他的生而得救(吗?)。我的体会是,这个不定式表达了在基督的朴实救恩面前,对每个个人回应的呼召和要求。救恩是普世的、有效的,但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得救。这也是对基督救恩总体把握里最具张力,也是最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感谢主,在后面《罗马书》第 9–11 章里,保罗对“预定论”和“自由意志”之间的二律背反的关系有清晰和深刻的阐述。

5:11 不但如此,我们既借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

也就借着他以神为乐。

让我们继续看第三个递进。我们的生命从“与神和好”递进到“借着他以神为乐”。意思是存在一种可能,虽然耶稣基督已经成就让我们与神和好了,我们也许已经不在神的忿怒之下获得重生,但我们的日常生活仍然与过去或世人一样,活在忧虑、愁苦、忙碌、疲惫中,好像一个没有盼望的人一样。这是可能的吗?当然可能。让我们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每天都活在借着他以神为乐的生命里?如果不是,那么这个递进结构就是对着我们的生命说的。

我注意到,这三个递进结构里,递进的起点都是与神和好,这个起点是耶稣已经为我们每一个人完成的客观真理(真相)。递进的目标是三个:免去忿怒,因他的生得救,借着他以神为乐。这三个目标是否也对应我们每一个体生命回应客观真理的三个标杆?我认为是的。第一个对应,在基督的死里我们的老我与基督一同死去;第二个对应,在基督复活的大能里我们的新我与基督一同复活;第三个对应,在基督的生命里我们超越时空在盼望里喜乐。这三个标杆主题都要在后面的《罗马书》第 6–8 章里展开。

我还有一点体会,如果三个递进结构的起点与神和好主要说的是客观真理,那么后面的三个标杆目标强调的是个体生命与客观真理的连接,也就是让客观真理在我们的主观生命里彰显出来。递进就是从客观性进一步递进到主观性的经历,是关于基督救恩里人回应的一部分。假如我们没有去领受客观真理,尽管成了基督徒还活在亚当里仍然没有重生,就还在神的愤怒之下,那么,末日审判就还在等待你,这就是《希伯来书》的警告:来 6:4–8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份,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整本《圣经》透露出一个信息:不是因为神把客观救赎做成了,一切人就都得救了;客观真理需要每一个人主观生命的回应。

这个道理很浅又很深,浅是因为这个回应也就是领受,也就是恩典给你你要领受,你若不领受恩典是得不着的。深在哪里呢?深在什么是回应呢?基督教所教导的回应跟世界上一切教导的回应都不一样。通常人的回应都是律法主义的回应,是“应然”的回应;基督教的回应是“本然”的回应。

“应然生命”与“本然生命”

应然的回应是你对我好,我就该这样做,叫律法主义;本然的回应是生命自然流淌出来的回应。前者一定会生出自义,后者只会生出感恩与赞美。前一种回应是说神的救恩还不够,还必须有人的回应,救恩才能完成,把人的回应作为得救的条件。这样一种陈述容易生出自义,把神救恩的绝对性变成相对性。这个地方很微妙,我们要慢慢体会。神的客观真理必须在我们的回应里才进入我们的生命,稍微偏一偏就会滑到习惯的律法下的思维,就变成律法主义的回应——应然的回应,也就是自义的回应。唯有本然的回应才是领受。

那么,什么叫本然的回应?既然我是神的儿子了,就应该按照神的话语做,这就叫应然。本然的意思是,你的生命就这样流露出来。我们的生命从应然生命变到本然生命是生命内在的完全改变,改变以后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这样子,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所以,本然的回应是出不来自义的,本然的回应出来的只有浪子回头的感恩。本然的回应是神的旨意能力在我们里面完成的,而不是神的工以外我的一个附加,若是神以外的附加,我就有理由生出自义来。基督徒的回应是神再创造的一部分,本然的回应本身是神做到的,是神的作品。神把我们塑造成这样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本身具有能动性,这个作品本然做出来的,整个作品包括能动性都是神的产物。所以,神的作品带有能动性,是被动与主动的二律背反,是被造物对创造者的自然回应,这才是新生命的本质。《罗马书》将告诉我们老旧生命是怎样成为新生命,成为神的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