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 15:29–34

开场白

这一次我们发现,确实《哥林多前书》是在《罗马书》以前写的,《罗马书》形成神学体系,但《哥林多前书》完全是他第一性感受,第一性表达,白话文表达。“这福音”是说那人居然活了!除了那人居然活了的肉眼见证以外,保罗又经过十三年研读,回来才写《哥林多前书》。他发现这个活的耶稣就是旧约《圣经》所启示的那一位,就是救主弥塞亚基督,而且他是为我们罪死的。我们的问题是因为有罪,必死,罪的赎价就是死。所以这福音是解决“罪与死”的问题,这是最纯粹的表达。这完全是根据这个事情发生了,我保罗遇到了,我见证给你看,你通过我的见证也遇到了。接下去,假如你们在“这福音”里,与这个福音有份,那你们就没问题了。因为上帝把问题解决了。哪个问题?一个罪的问题,一个死的问题。最大仇敌就是死,死是因罪而来的,所以这两个问题解决了。

接下去的问题是,你看见的是耶稣死而复活,怎么是基督呢?怎么基督又是上帝呢?这是马上跟上来的问题。对于耶稣为什么是基督?这两个问题我们都解开了。解开的窍门:不是照《圣经》说什么就是什么。保罗讲得很清楚,假如没有这个人死而复活,那我们说什么都完蛋了。所以《圣经》说的是要跟这个死而复活挂钩,跟这个拿撒勒的耶稣死而复活挂钩。怎么挂钩?通过什么挂钩?我们发现就是通过三段论的天然理性。

这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三段论的天然理性是那么重要。没有理性、不会用理性的人完蛋了,连这福音都不能领受,只能领受一个概念,上帝启示的宗教概念!好,这就变成很吓人,问题就变得很严重。整个教会基督徒会问,怎么是靠理性?我们解释很清楚,这个理性就是三段论的天然理性,禀赋的、天然有的。你可能读了书以后理性搞没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是希望把这个理性重新恢复过来。这是上一讲讲的,就是保罗自己如何被理性带出经文意思的。

那么,今天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按照这个语言逻辑流,今天经文的意思会显示出来了;这个流切断了,就跟刚才的问题断开了。基督耶稣为我们罪死了,那我们还有罪怎么办?倘若我们在基督里,我们是重生复活的,我们的罪怎么办?你带着这个问题来读,才能读出东西(亮光),所以没有什么窍门。如果你读语录式经文,或者你跳到新约《圣经》,所谓的“以经解经”,就读不出来。必须一句扣一句,一段扣一段,这时候你才感叹保罗的厉害,你不需要跑到天上去问,可以扣得非常紧——这是唯一的窍门。对我自己来讲,窍门也是一边读一边练习。这福音确实是保罗帮我们解释那么清楚,我们从任何地方或者任何牧师听过来,都没有保罗解释得那么清晰,那么简单,那么逻辑扣逻辑。

逐句解经

15:29 不然,那些为死人受洗的,将来怎样呢?若死人总不复活,因何为他们受洗呢?

15:29 Otherwise, what do people mean by being baptized on behalf on the dead? If the dead are not raised at all, why are people baptized on their behalf?

这节经文让许多基督徒大惑不解,甚至很多教会(主要是天主教)以为保罗的意思是可以为已死的人施行洗礼。这不是保罗的意思。

注意,英文短语“being baptized for the dead ”或者“on behalf of the dead”的意思可以是,“为了死人而受洗”,或“出于死人而受洗”,而不一定是和合本翻译的“为死人受洗”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若紧扣经文逻辑,就不难发现,最合乎上下文意思的解释是,这里的“死人(the dead)”是指耶稣基督(即上文里的“他”)。“那些为死人受洗的,将来怎样呢?”的意思是,那些在耶稣的名下受洗的人,也就是我们这些基督徒,将来会怎样呢?

因此,保罗说,若死人总不复活,因何为他们受洗呢?我们这些在耶稣名下受洗的基督徒,又为了什么受洗呢?在这样的追问里,我再次看到了在保罗思路中的理性之光。

你们看见理性之光吗?(众:看见了/没有你解的这种看见。)保罗也不是怪人,假如耶稣基督没有复活,以他名义来受洗不是荒唐吗?这就是理性之光。

15:30 我们又因何时刻冒险呢?31 弟兄们,我在我主基督耶稣里,指着你们所夸的口极力地说,我是天天冒死。

15:30 Why are we in danger every hour? 31 I protest, brothers, by my pride in you, which I have in Christ Jesus our Lord, I die every day!

我们必须想到,当时的基督徒以基督的名义受洗,并不是一件赶时髦的事情,而是一件性命攸关的冒险的大事啊!弟兄们,我在我主基督耶稣里,指着你们所夸的口极力地说,我是天天冒死——是啊,这是大家可以见证的,I die every day! 你看我都死了多少次了!因为这一切见证,保罗才有资格指着你们所夸的口极力地说,by my pride in you。意思是,我的夸口(pride)在你们的身上,因为你们因着我的见证领受了“这福音”。对此,保罗总不忘加上一句说:这不是我做的,因为我在我主基督耶稣里。

众:这个很明确。

15:32 我若当日象寻常人,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那于我有什么益处呢?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

“我若当日象寻常人,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那于我有什么益处呢?——请问,保罗当日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时,他是不是一个寻常人?

众:我们认为他不是一个寻常人/他是寻常人。

想一想,你细读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们解经文是个美妙无比的事。当你真的解出来以后,或者恍然大悟,不是符合你的第一反应,而是符合你很深层反应的时候,你的喜乐才出来。

保罗的意思是,他就是一个寻常人。所以,保罗说,各位弟兄姐妹们,拜托你们用常人的角度(humanly speaking)去想一想吧!我如此不顾一切地去受苦和冒险,那于我有什么益处呢?难道我不会像寻常人一样去过正常的生活吗?请你们思考我为什么会这样作(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呢?

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

保罗当时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他好端端的,干嘛去过这种日子呢?每天他发疯地说耶稣基督,然后你们要悔改,你们要上天堂。这是很怪,所以保罗说别忘了,其实我是个寻常人,我也完全理解你的意思;我也可以过正常日子,我以前的宗教徒日子也挺好的。保罗是全面否定他以前宗教徒的日子,这次也解得很清楚。他以前的信仰为什么全部被推翻?这要再讲一遍:推翻的是一个概念的宗教神,旧约的宗教神,犹太人的神。保罗这次信仰是耶稣基督死而复活,这个见证重新出来的东西。所以这个见证那么重要,然后再重新读旧约《圣经》,原来是这个意思。这个颠覆,他花了十三年来消化,再回来传道。保罗这样讲的时候,那些宗教徒觉得保罗很奇怪,不是寻常人,就像他们骂耶稣一样的,你是被鬼附了。被鬼附了不正常,保罗申辩说其实我是正常的,只有一个区别,就是我的理性和你的理性读出来结果不一样。

这简直就是一句无神论存在主义者最精辟的人生格言了。记得海德格尔说过“向死而生”的名言,也就是这里的“因为明天要死了”。保罗说,若死人不复活,无神论者就是对的,海德格尔也是对的。我保罗也会这样想的。可是,如今我们亲眼见证了“死人复活”,于是,大大小小的无神论者都错了,大大小小的宗教徒也死了。

我再加一句,大大小小的宗教徒也错了。为什么宗教徒也错了?宗教徒是不需要死人复活的。他在概念上就可以,上帝这样说,他就这样信,不需要见证的。

请问,这些信奉“没有死人复活”的无神论者是不是理性主义者?当然是,他们都是上帝创造的理性人。

这理性是上帝给你的,自然有理性,逃脱不了,除非你自己刻意把它搞没了。无神论者、宗教徒都天然地有理性,最后搞没了。

他们的人生哲学“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就是一个理性主义的宣言。对此,保罗说,其实我与他们是一样的,我也是一位理性主义者,我也是一个寻常人。那么,为什么保罗的理性结论,与他们的理性结论南辕北辙呢?因为各自 依据的三段论前提不一样:保罗的前提:有死人复活;无神论者的前提:没有死人复活。可见,正是“死人复活”这件事,让保罗的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清楚吧?所以我说三段论谁都会用,关键是必须用对。前提错误,三段论理性推出结论就是错的,因为你没有核对前提,区别在这地方。这是我补充进去的,就跟前面讲的挂钩起来。

可见,正是“死人复活”这件事,让保罗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想象一下,保罗原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过这个死人复活事件以后是怎么改变?不是把理性搞没了,理性还存在,是因为前提变了,整个理性结论就不一样了。

15:33 你们不要自欺;滥交是败坏善行。34 你们要醒悟为善,不要犯罪,因为有人不认识神。我说这话是要叫你们羞愧。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会很容易把这两节经文,读成了律法思维下的劝勉或警戒,“你们应该怎么作,不应该怎么作”。这样的解读只读出“死”的字面意思。那应该怎样读呢?

我再来解释一下:“死”的字面意思。你这样读,自己死掉;你讲给谁听,这人一听当场死掉。律法让人死,让脑子死掉。我没做好,我该怎么做,你越做越死,这就是律法让人死的意思。你一进入这个模式,脑子基本死掉了。人一听,没错,说的都对,怎么做?这就是叫人死的意思。我们现在越来越体会到,后一种读法让我们脑子活起来,这样我们才知道,死是这个意思,活是那个意思,多么现实的一种体验!

我的窍门是:努力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回到保罗关于“这福音”的“活”的思路里去。“这福音”把保罗的思维变“活”了;而 “律法思维”把所有人的思维变“死”了。

这个福音怎么把人思维变“活”了?体会一下。这个福音把你思维变“活”了。也别说永生,上天堂,立刻就“活”了。保罗就 变“活”了。保罗原来那个“活”是个很热忱的宗教徒去追杀,后来发现那是“死”的。当这个福音让他发现,原来上帝这么回事,他整个新思路出来,新思路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导出来全新的世界观,全新的人生观,全新的价值观,以前全都没有的。你看,这不 “活”了吗?然后你“活”在新的世界观里面,一点点越来越多,那就“活”了,思维“活”了。

我们知道,“这福音”让保罗认出了耶稣不仅是基督,而且还是《旧约》启示的“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的独一真神自己。同时,“这福音”让保罗在三段论的天然理性里,得出了“死人复活”的惊人结论。

“这福音”让保罗读出就是基督,就是上帝自己,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不读“这福音”也知道,旧约也知道,这结论我老早知道了!这个地方我们自己在座的体会一下,你以前也知道,你一进教会就告诉你耶稣基督。为什么我们这次读《圣经》都活起来?你看,以前的概念知道,与从《圣经》流出来的知道,是不一样的。有体验吗?但是没有体验的人始终没有体验。这就是为什么你想把体验向人分享。他一上来什么概念?(众:他说的我都知道。)你说的我都知道,很怪的,你还那么用功,读了八年了才知道?真是哭笑不得。我们体验是不一样的。

正是“死人复活”的真相,把保罗从律法思维的僵死生命里解放出来,在充满活力的全新思维里,保罗继续往前走,看见了神 “在基督里”为人类解决了“死”与“罪”的终极救恩。

这里继续往前走,那我们不继续往前走,你就很被动。而且你不继续往前走,你的问题提不出来了。你后面他给你经文,你都不知道他在说新的东西。死解决了,罪呢?其实你这次看,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这么好,你提不出来,若你提出来,保罗解答就在这里。那死解决了,耶稣替你死了。罪呢?

且慢,让我们的思路也努力跟上。是的,罪的工价就是死,其中罪是因,死是果。按照这样的因果关系,神似乎应该先解决“罪”的问题,才能解决“死”的问题。

对不对?

众:对。

正常人的思维,别怪嘛!

众:先因后果。

罪的工价就是死。你的罪解决了,死就不用了。你不要犯罪,犯罪还要死。因为你不犯罪了,你就不用死了。那我们怎么不犯罪呢?问题就回到这个焦点上。

你说主替我们死了,难道罪就不管了?我们很多人认为不管了,宝血遮蔽就没事了。无论什么罪,祷告一下,宝血遮蔽一下就没事了。这些都属于这种逻辑,也不知道宝血遮蔽什么意思,就是挂在嘴上说,因为这符合自己心意,这个信息多好!我很喜欢这个宗教(神),这就是正常人想法。全是罪人,罪人想法。

可是我发现,这个“先解决了罪,死也就自然地解决了”的思路,正是律法思维的代表作。而在“这福音”的思路里,神首先解决的是“死”的难题,然后“罪”就迎刃而解了。由此也可以看见,“这福音”里传达的恩典思维,是对律法思维的彻底颠覆。

我们讲律法思维讲那么久了,但我们觉得律法思维总是很难觉察出来,特别读《圣经》时候。那这次又是个例子,再次证明,我们律法思维又躲过我们的审视了。那为什么“这福音”是恩典思维呢?他就继续讲下去

(自问)为什么说,“神解决了死的难题,罪也就迎刃而解了”是恩典的亮光?(自答)因为在恩典的逻辑里,不是因为人的义(解决了罪)而得救,而是因为人得救(解决了死)而称义(宣布无罪)。

同意吗?一点点往逻辑上走,很丰富的联想,不断补充,主线条先把握准,不是一句话全部讲清楚。

因此可以说,在神的眼里,人是否在基督的“死而复活”里有份,成了人称义的终极标志。(继续自问)难道说,在基督里解决了人的死的难题以后,神不用解决人的罪的难题了?

紧抓不放,不能似是而非,难道罪的问题解决了?这种问题是不是惊心动魄啊?(众:是惊心动魄!)

难道说,“这福音”解决了“死”,“罪”的问题就自动解决了?(自答)断乎不是。神让那些“在基督里”解决了死的难题的人,同时也解决罪的难题,即在基督里“死而复活”的生命更新之路。

这个先把亮光把握住,然后一点点把自己丰富经验放进去。不是一句空话就结束了,你要放进很多自己丰富的经验,是不是这条路?

这里有个关健词,我这个没写,他是怎么解决死的问题的?在基督里解决的。不在基督里,死解决了吗?人死还是死,而且是永恒死。所以是在基督里把死的问题解决了。这个观点很重要。并不是说神把全部人的死解决了。不是的!然后我们再去琢磨什么叫在基督里死?一层层往下走。在基督里你死的问题解决了,同时在基督里你生命更新了,生命更新就解决罪的问题。生命更新是活的体验,宗教徒喜欢宝血遮蔽一句话就解决了。区别就在这个地方,你是生命更新,在基督里更新。

(自问)难道说,神消除了“果”,导致“果”的“因”也会自动消除?

这就是人最想不通的。既然罪是死的因,死是罪的果。果移掉了,因就自动消失了。

(自答)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所以才发现神的智慧高过人的智慧!是这样发现的,在人的因果律里,打死也不相信的。

保罗为此曾大发感叹,并因此将“这福音”叫作神的“愚拙的奥秘”。看来确实如此。

我们也感叹了,我们被神救恩的整个逻辑,整个思维完全征服了。就这个意思。

(继续自问)罪是死的因。那么,罪的因又是什么呢?难道会是死吗?

在亮光下,你要继续按照理性,按照体验追问。这个过程让你的悟性越来越完全,先是亮光、方向,若悟性不跟上去,你的理解永远是支离破碎的。所以理性摆上,继续追问,紧扣主题。

(自答)为什么不是呢?若“这福音”打破了“没有死人复活”的谎言,那么,“这谎言”岂不就是人犯罪的最大的因?保罗也因此说,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

(自问)为什么“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是人犯罪的最大的因?

(自答)因为人看不见神造人的终极旨意,也就是神在“福音”里赐人救赎的真相。“这谎言”让人陷入了对死的绝望里,才是人犯罪的最终极的因。因为“这谎言”的父就是神的仇敌撒旦(也就是《创世记》第 4 章里启示的“伏在门前的它者”)。

我们对罪的理解要深刻一点。你可以说有些人也接受死,也对死是绝望的,但他活得很道德,他也不犯罪。可是从上帝眼睛看,你还是有罪,因为上帝的荣耀,你本来该得救的,你非不得救,就是败坏上帝荣耀,没有活出上帝荣耀,这就是罪!所以那种道德主义的自夸在上帝面前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对罪理解要深刻到这个程度,否则解释不了。我不偷不抢,自认为道德很好,但不相信上帝的话,还是被死罩住,还是毁灭了。今天补充这一点。所以你看,这个笔记可以不断补充,假如是明天讲,又可以补充一段,可以无穷无尽搞下去。

众: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谎言让人陷入了对死的绝望,才是人犯罪的最终极的因呢?

这个问题也很好,要不断搅。首先,谎言是没有死人复活,真相是死人有复活。那在这个真相里面,我们恍然大悟,死是可以被征服的,不需要对死绝望。那这个谎言为什么变成罪呢?假如我们接受谎言,我们都吃吃喝喝,反正都要死了,这个逻辑就出来了。这个逻辑是理性逻辑,在这个谎言下,你可以道德好一点,我差一点,其实都是死,没什么区别;你的道德好一点,我道德差一点,其实我们在这谎言面前都是拜服了,我们都是撒但的门徒了。其实我们都是罪,你也是罪,我也是罪,罪的定义不一定是道德非要怎么样,你不认识上帝,你拒绝上帝,服撒但的谎言,你就是撒但魔鬼代言人,你向世界传达没有救恩。你活在没有救恩下,道德又很好,人家还跟你学,你是最大的魔鬼,敌基督就是这样。你道德越好,人家被你骗得越多;或者你装得越信,人家被你骗得越多。

众:可是他们也信天国,他们会说他道德这么好,他是基督徒,他是牧师。

那我们前面谈的就是这个问题,你只是没抓住,前面谈怎么叫信,那个是宾语的信,教义的信,那是我信,那种信是把人带歪掉。无论你的宾语多对也没用,这是前面功课。所以我们今天不展开了。

假如说我信是根据《圣经》,然后你总结出来全都对的,这个信也是魔鬼信。这是很深刻的东西,翻天覆地的!(众:对,翻天覆地。)把人带到这种信的全是魔鬼,你信得越好,越是魔鬼。所以问题不是宾语,是信本身。所以我一直问,你知道什么叫信吗?他说的全是外表的:我祷告、参加敬拜、参加教会、做好事,全是外表的。一祷告就有灵,不祷告就不属灵,你只能这样去辨别,因为你搞不清楚。

15:33 你们不要自欺;滥交是败坏善行。34 你们要醒悟为善,不要犯罪,因为有人不认识神。我说这话是要叫你们羞愧。

15:33 Do no be deceived: “Bad company ruins good morals.” 34 Wake up from your drunken stupor, as is right, and do not go on sinning. For some have no knowledge of God. I say this to your shame.

上述“自问自答”把我对林前 15:33–34 的默想,聚焦到保罗经文里的三组词组上:

“不要自欺”;“败坏善行”

“不要滥交”;

“要醒悟为善;“不要犯罪”

第一组词组“不要自欺”与“败坏善行”。可以把“败坏善行”看作是“犯罪生命”的同义词。

败坏善行,可以动态的看出来是在犯罪。一个生命在被败坏,一个生命在被更新,这两种生命是动态的。前面一个生命你看着好好的就败坏,另一个生命看起来很坏的,却在更新。

这里的关键词是英文 deceive,所有的版本都用被动式 deceived,即“被欺骗”。为什么和合本用“自欺”一词呢?因为保罗讲话的

对象,是林前 15:1 里描述的“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的弟兄姐妹们。因此,即便是被欺骗,人若不自欺,也不会轻易中招的。可见,“自欺”一词恰恰提醒了我们,所有的“欺骗”都是通过人的自欺得逞的。

这个没问题吧?英文是 deceived,中文是“自欺”,其实中文可以说是更好的,更深刻一点。因为全部欺骗来自他人,自欺来自自己;任何来自他人欺骗要成功,必要转化成自己欺骗自己,否则你可以明辨。所以翻译成“自欺”是可以的。后面讲到“滥交”其实也一样,你只要能明辨,也是没关系的;你不能明辨,交一个朋友,自己死掉了,很容易就被欺骗了。

众:那自欺跟别人欺骗有什么区别呢?我相信了别人欺骗,最后是被别人骗了,还是被自己骗了?

别人反而骗不了你,假如别人骗得了你,你首先接受别人,接受本身就是骗自己,你自己若不相信了,怎么会接受呢?!所以你必须相信了以后,再告诉自己,这里还有告诉自己的功能。因为基本上都是意识流里的东西,所以你觉得很好,才接受了;你觉得不好,或者你说出为什么不好,还可以帮助他人。这思维是很重要的。(众:那我们还能做到不被欺骗了?)对,这就是窍门,全部在于明辨。

第二组词组“不要滥交”里的“滥交”,在英文里用 evil communications, bad company, evil company, 意思是与坏人沟通交往。因此,这节经文的意思是,不要因为与坏人交往沟通,而受这些人的欺骗,使自己“善行”(morals, manners, habits, character)受到了败坏。因此,在保罗看来,基督徒“被欺骗”和“败坏善行”是一个直接的因果关系。注意:“败坏善行”是“犯罪”的同义词。因此,“被欺骗”与“犯罪”也是因果关系。

罪的因是什么?我们以前的想法是,总是人里面有东西被人骗了,那么假如认识到最大的因是他者的欺骗,就相通了。所以神的真理是让人从欺骗里出来,救恩因此成为可能,而且救恩就是通过真理的传播。你看,否则的话,只能把你毁掉,那毁掉重新来,肯定不是上帝的方法。上帝的方法是灭过一次了,不再灭了。我以前用洪水灭你,对这帮人不这样做了,不灭你,你自己怎么从欺骗里走出来,进入真理。所以罪的因是他者的欺骗,终极的欺骗,而这个终极的欺骗其实是聚焦在对“这福音”的领受上。因为真理是建立在“这福音”上,所以对这“这福音”的任何怠慢,任何不敏感要警惕。一下子很重要,一下子不重要,信徒里有人说无所谓,信神又不是为了上天堂的,我只要支持这个,那上天堂是可有可无。像这类思想都是在“这福音”上模糊了。原来居然还可以不死,现在又说无所谓,这就模糊了,我们都经历过的。我们为什么觉得无所谓?因为这个很难相信,你也没有见过死人回来,看,这个清晰的认知是那么重要!(鼓掌)

众: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滥交”与坏人交往。

你看“滥交”这个词,交往好坏都不用挑选,没有辨别是不好的。这是常识,你的孩子到社会上去,你也叫他不要滥交;你也要教育他,看看哪些人值得交,哪些人不值得交,这与常识是符合的。这里主要指属灵的,就是不要跟那个邪灵交往,Evil communications。邪灵是怎么来的?通过人来的,辨出他后面的邪灵,Bad company,那些东西是你一点点领受的,现在又失落的——就是这个机制。

众:我的一个亮光是,你梳理一个思路,把被欺骗、败坏善行与犯罪等同起来了。但是我们通常不会觉得,比方说我的心思意念在想一些什么东西,我被欺骗了,这和犯罪是一个因果关系。我觉得对我而言是一个蛮大的启发。

第三组词组“要醒悟为善”与“不要犯罪”了。在这节经文的四个英文版本里,KJV 版的表达最精到:Awake to righteousness, and sin not. 意思是,“回到对上帝公义的清醒意识”(Awake to righteousness)是结出“不犯罪”(sin not)的新生命果子的前提。

我们现在需要结出不犯罪的生命果子,前提是你必须回到“这福音”,因为上帝最大的公义在“这福音”里,所以对“这福音”要有清醒认识,清醒感知。这种题目可以继续延伸,什么叫清醒感知。所以保罗说 Awake to righteousness, sin not. “Awake to”是什么意思?原来你是睡着的,你糊涂无知,没有认知;现在到你醒过来,这个状态有了,这个生命有了,你会出来 sin not。比如说耶稣叫犯奸淫的人说从此 sin not,圣洁生命了。诸如此类的过程,不是律法意义上的不要犯罪 sin not,不是说咒死你,你再犯,下次抓就更完蛋。所以“sin not”,不要犯罪,容易听成律法思维。“Sin not”,你可以解释为只要这个,你就会自然出来那个,这里面是生命意识,不是律法思维。

对于人来说,“上帝的公义”最集中体现在哪里?当然是在“这福音”上。于是,保罗的意思是明显的:

为什么“上帝的公义”最终极体现在“这福音”上,想过没有?上帝是公义的,因为我是给全部人,任何人没有先决条件,只要活在我的死里,领受我的福音,你都有份。不是为某些预定的人,这就是最大的公义,就是恩典的公义。律法的公义永远说,我比他好,为什么我跟他一样呢?这就是园丁的仆人说,我是八点钟开始干,他下午三点钟开始干,我们怎么待遇一样呢?那就是律法的想法。

于是,保罗的意思是明显的:人要想结出“不犯罪”的生命果子,其窍门也非常简单,就是回到对“这福音”的清醒意识。

弟兄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节经文里的“要醒悟为善”与上一节经文里的“不要自欺”相对应;这节经文里的“不要犯罪”与前一节经文里的“败坏善行”相对应。而解决问题的聚焦点恰恰是 “不要滥交”。阿门。

这个真的没想到!保罗针对的是 Evil communication,不要滥交,这一点没想到。你看,这是因为我们回到经文本身结构,而不是离开经文,抽离出一个结论。当你发现经文本身结构就在讲这个,你会震撼的,所以说这是真的,保罗真厉害!每次都是这样读出来的,不是抽离出来结论,把经文扔掉,要特别强调经文,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太喜欢讲专题的原因。除非经文里读出来一个集中的主题,非要解不可,那就对这个主题专门讲一讲。

15:34(下)因为有人不认识神。我说这话是要叫你们羞愧。

15:34 For some have no knowledge of God. I say this to your shame.

“不认识神”的英文是“对神无知”(no knowledge of God)。人对神的最大无知,就是不认识“这福音”。对此保罗有最切身的体会。他在与“复活后的耶稣”相遇之前,尽管他是犹太会堂里公认的拉比,但他对“这福音”处于完全无知的黑暗中。

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对于“人犯罪”或“不犯罪”的“因”的分析,这节经文居然说,不是与“人不认识神”有关,而是与“有人不认识神”有关。请问,这里的“有人”是指人自己,还是指“他人”?

你们读到这里没有?这句经文名堂大了,这是我昨天夜里读出来的。这个“有人”是谁呀?他人还是自己?他人。我们以前读都是自己,其实是他人,你自己读,为什么是他人?

对此疑问,我仔细分析经文的前后文逻辑,发现保罗的思路是指“他人”。因为保罗曾在林前 15:1 说过,“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可见,面对这批人,保罗一开始就坚持认为,他们不仅已经领受了“这福音”,并且已经靠着站立了。保罗的这个真知灼见,与我们所有人(包括他当时的听众)都不同。

这是不是我们这次读《哥林多前书》最重要的立场?从头按照这个贯彻下来,同意吗?这些人都已经领受了。这个坚持很宝贵,我们一直非常信任,可见领受了。

我们这次读《哥林多前书》,确实因为这个立场看起来大有亮光。你们也看出来,当一个亮光抓住的时候是不动摇的,你一动摇就没了。这个动摇,其实就是保罗说的,一下子睡着,一下子醒了。你已经醒了,你已经亮光有了,一下又糊涂了。睡醒这概念,就是你今天醒了,晚上又要睡觉;在属灵方面不行,你不能这样做。保罗就是这意思,你不能同一个地方翻来覆去,搞来搞去。所以抓住亮光,紧抓不放,就是你们这些人已经领受了。怎么可能呢?我们那么糟糕。已经领受了吗?为什么?同意吗?因为这是真知灼见,谁看都不像,包括他自己也不像。我非要哪一天表现出什么样子才说我信了,我领受了。那怎么样子呢?到最后你只能装出那个样式,装出你很属灵的样子,说我大概算领受了。不用装,你们已经领受了!你看,这是保罗的紧抓不放。但是你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你们滥交。

让保罗在“如何解决罪”的思路也与众不同。保罗说,不是因为你们不认识神。不,请相信我,你们已经认识了!你们之所以继续活在犯罪的生命里,乃是因为在你们之外“有人”不认识神——原来保罗是这个意思。可是,亲爱的保罗弟兄,这是一个什么神逻辑啊?

其实,保罗的思路是清晰简单的。让我这样回答吧,“这福音”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信息:“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三天后复活了”。若我们对“这福音”领受了,却因为与不信“这福音”的人交往沟通,让不信“这福音”的人的“不信”,不断地进入我们的心思意念(这就是滥交!),以至于我们原本清晰坚定的信念又变得模糊动摇了,就好像曾经醒来又睡回去了。对此,保罗除了说:我说这话是要叫你们羞愧,I say this to your shame,还能说什么呢?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这个不信不是指无神论的不信,大量的是宗教徒的不信。这是因为宗教徒用相同语言跟你交流,但其实是不信的,这个特别严肃。无神论你可以辨出来,实际上自己里面被无神论困住的心也会出来,做生意是做生意,吃饭是吃饭,但是宗教徒非要缠着你讲属灵的东西,反把原来清晰的搞乱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似是而非,这个很讨厌。

补充:

我们对上帝的知识(knowledge of God),当然远比“这福音”里的信息更加丰富。因此,虽然曾经领受了“这福音”,若没有三管齐下的体验与反思,我们仍然无法克服对上帝丰富的恩典神性的无知,从而被那些对上帝更无知的“他人”影响,重新跌进了“被欺骗”的网罗。若是这样的话,我们曾经有过的“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的美好经历,也会迷糊动摇,不能持守了,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弟兄姐妹们啊,你们自己看看吧,这是不是很严重啊?我说这话,是为了让你们因为羞愧而快快醒悟啊!

领受真理是很难得的,七搞八搞搞没了,时间、地点配得好好,圣灵又给你抓住了,感动清晰得很。一转身、一对话、一交往,又搞不清楚了,搞没了,大概就这个样子。这个过程发生在我们身上是真实的。上面这段话主要是说对上帝的知识,对上帝公义的知识集中体现在“这福音”上,但又不仅仅是“这福音”。“这福音”就是耶稣基督为我们死了,这是开眼的福音,顺着这个亮光发现上帝的恩典到处都是,从头开始,旧约新约贯穿一起,这是神的全备知识。你不断求索,不继续的话,就容易又迷失,是这个意思。所以上帝的 knowledge of God,全备知识不仅仅是“这福音”,是后面的悟性必须三管齐下跟上来,你的灵命才会真正丰富起来,有力量起来,以至于你能明辨。首先我强调“这福音”很重要,同时又强调“这福音”不够,你还要继续扩张对上帝的感受体验,关系的扩张是在大大小小事情里面,我们用的是三管齐下。我们发现三管齐下才是真正信的方式,存在方式,不是主谓宾的方式。

我认为,林前 15:33–34 是对林前 15:1–3 的回应和补充。在林前 15:1–3 里,保罗特别告诫基督徒避免因为不能持守“这福音”而最终落到了“徒然相信”的可悲结局。在林前 15:33–34 里,保罗把属灵“滥交”看作一个已经领受了“这福音”的基督徒失去救恩的最大陷阱,也与主耶稣在受难前向天父祷告里说的,“我为他们的缘故,自己分别为圣,叫他们也因真理成圣。”(约 17:9),是相通的。

主基督在《约翰福音》第 17 章一个长篇祷告,这是地上祷告最详细的记录,比主祷文还要详细。那这个祷告里面有个最重要的吩咐说你们要分别成圣。现在我们也想一想什么叫分别成圣?就是不要滥交。

众:你不要滥交,你身边都是不幸的人,怎么去传福音呢?有几个人是真的纯粹传福音呢?除了吴博士你以外,我们其他人都不要去打交道了,都不要去交往了,全都是属于滥交了?!

滥交是让对方错误进入你的脑袋,但是你只要不让错误认知进来,明辨出来,你的正确思想进入他脑袋,你就是传福音了。跟昨天那个领受是一样的。关键是你要明辨。

众:吴博士,我想到一点。“双重预定论”说,原来有些人信了耶稣,可是他后来又不信了,怎么回事呢?有人说那个人来了就不信,有这个说法。其实是那些人后来被蒙蔽,被欺骗,死掉了,不是他原来就不信。因为如果原来就不信,与我们的真实感受不一样,相当不同。

同意。也就是说,保罗坚持说你们原来领受的就是真的,你这个领受本来就是神做的工,是后来你们又回去了,这个颠三倒四是很致命的东西。

难就难在,我怎么说原先信的是对的,他讲的是错的?你看这就是每个人自己要明辨,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功课。那就是你要自己读《圣经》,用理性,圣灵帮助,用你的体验三管齐下,不断的追问,假如你还没读就信,那你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圣经》你读了就信的,那也是一样,因为你根本没有进来,没有自己抓住,你自己讲不清楚。人家跟你辩论,你糊涂,你又觉得人家对,你原本是知道,怎么又表情糊涂了?所以我对这表情很愤怒,要清晰到这个地步。

众:那我们原来就是概念搞清楚了,然后成理论,理论自洽了,就信了。那我原来就这样了呢?没领受,我又不知道。

众:那不就像保罗原来吗?

对,保罗原来信的宗教,在遇见耶稣以前信犹太教,犹太教里面有很多关于上帝的真理。他信犹太教,你可以说他领受,他其实没领受。因为真的上帝来,他崩溃掉。他不仅发现自己是罪人,他还追杀主耶稣的门徒,就是追杀主耶稣自己。这个崩溃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知道原来信错了。不是他里面信的那个东西,是这个信法信错了。这就是主谓宾的信,这个信法信错了。原来这个信就是二元的,总结成一个体系、概念,只要是从神来的,我都信,很虔诚的活出这个信。这就是保罗在遇见耶稣,复活耶稣以前的生命。当遇见以后,他才发现,信是这样发生的,是个事情,是个体验,是个真实,是生命可以见证的。

这个生命见证分成两部分,三加一,就按照我们的分。这三加一是那么重要。

第一,这个复活事件是真实事件。第二,这个复活事件真的改变他生命。你看他才服,这个复活的福音的信息是真的。到这里他把前面全推翻了。为什么全推翻掉?因为没有用,遇见耶稣以前,他根本不知道,完全黑暗。这个颠覆对保罗个人来讲是极大的。那我们曾经发生过这个颠覆没有?没发生过。你很容易感动,保罗的感动你也有过,也被打开,也认为这个见证是真的,然后没有坚守。这种信法又回到(主谓宾)信去了,在保罗的犹太教的信里再加一些耶稣基督十字架,又回到这个信去了。这个信让人死,那个信让人活。所以你这个信回去以后,活出死的宗教徒的样式来,你所说的全部真相(即宾语)都对,你把人带死了。因为这个信让人死。

这个信为什么让人死?我们讲得很多了。这是二元的信(我信),我在真相之外,永远活不进去,一定要活进去,这个信是让里面更新。

因信称义的信,其实宾语不是那么重要的。为什么宾语不是那么重要?这个弟兄活在哪里?活在上帝的带领下,活在三管齐下。哪三管齐下?经文、圣灵、良知。良知是让你放在心里的,经文是让你摆在那里你可以读的。那良知包括理性,理性是良知一部分,再包括圣灵带领,经历带领。这个是完全向上帝敞开的,这时候你被上帝更新,你是他的工作。假如任何一个弟兄在这个过程里,也许宾语,即信的内容还不完备,没关系,这是软弱弟兄。你急什么急?上帝都不急。这个弟兄只要在这个过程里,上帝自有带领他,带领方法不一样。因为这个带领,包括你的经验、体验也带给你,发生的事情也带给你,所以你完全活在里面。假如你不能活在里面,出来了,跑到宗教信徒里面去了,那叫死。那么,怎么吸引这些人从信宾语里出来?假如用完备的知识来吸引他,这个完备知识问题出在哪儿?就是《圣经》里总结出来的教义。你看,这个人他觉得知识在更新,知识更新越来越多,但是这个更新是没用的,其实知识无穷无尽,所以不是靠这个知识更新。因为你会死掉的,可知识还没有完备。明白吗?

众:但是知识和信,我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这个知识在信的轨道里,他对上帝知识越来越多,知识只是副产品,知识不够多的话也没关系。所以在这个信下面没有异端,都在过程当中,一般说还不够完全,有偏差。这没关系,上帝会带领的,异端概念不存在。最大的异端是把你从这里带到那里去,这是最大异端。(众:清楚!)这个我又重复了一遍。

众:我觉得你重复无数遍都很难听得懂,这个地方很难搞的。这个必须把三管齐下体验放进去。三管齐下,你就没有体验,

你就不相信真正圣灵。基督徒很愿意讲圣灵,他那圣灵是祷告,跪下来哭;我这里是真的圣灵,在体验里面,一切发生都是圣灵带领你。你没体验是因为你没认出圣灵带领。所以他们挑战说,你怎么知道我对,你怎么知道我错,为什么你对我错?因为圣灵会让你知道。圣灵一定会带领,过程当中你也不可能一下子全对,没关系的,但是你发现一步步走完前后不矛盾的。这个我们也发现,前后不矛盾的,就觉得很奇怪。那怎么奇怪?那只能说是圣灵带领,他前面方向对的,比较模糊一点,一步步往前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这叫圣灵。这个清晰直接进入你的生命,而不进入知识体系。所以你讲得出来讲不出来也没什么关系,但是越讲会越清晰。

众:这个我不是没有体验,我体验到这个地方很重要,所以我一直在这个点上不断的问。

我想讲的是,你是有这个体验,否则我们也不会待在这里。你就区别不开,这个是僵死的二元的读书,学院式读书是把人带死的。所以大部分神学院是没用的。加强你自己,加强我。那个信假如不是主谓宾信,是什么信?我们的表达就是在三管齐下的更新。三管齐下,第一是《圣经》;第二,经历背后的圣灵;第三,你的良知的反思,你对过去的反思,良知理性的反思。这时候你把你的过去发生,现在发生,将来发生,你的一切经历全都拿来反思,在《圣经》圣灵带领下反思。(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