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14:26-40

14:26 弟兄们,这却怎么样呢?你们聚会的时候,各人或有诗歌,或有教训,或有启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来的话,凡事都当造就人,

14:26 How is it then, brethren? Whenever you come together, each of you has a psalm, has a teaching, has a tongue, has a revelation, has an interpretation. Let all things be done for edification.

保罗说,教会里的所有沟通,各人可以各有所长,或有诗歌,或有教训,或有启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来的话,(呵呵,保罗始终没有忘了加上这一条),都应该是用于“造就人的”。再强调一次,“造就”一词,有些英文版本翻成 build up,新钦定版翻成 edification,直译是启迪,让人明白。因此,对于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的“说方言”,保罗就特别补充说,

14:27 若有说方言的,只好两个人,至多三个人,且要轮流着说,也要一个人翻出来。28 若没有人翻,就当在会中闭口,只对自己和神说就是了。

14:27 If anyone speaks in a tongue, let there be two or at the most three, each in turn, and let one interpret. 28 But if there is no interpreter, let him keep silent in church, and let him speak to himself and to God.

我们可以把这两节经文,看作保罗在教会里就“说方言”一事,设立了两条具体可行的规矩。1. 只好两个人,至多三个人,且要轮流着说,也要一个人翻出来。2. 若没有人翻,就当在会中闭口,只对自己和神说就是了。对照这两条,我们会发现,后代教会里许多人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两条由保罗苦心设立的规矩。

14:29 至于作先知讲道的,只好两个人,或是三个人,其余的就当慎思明辨。30 若旁边坐着的得了启示,那先说话的就当闭口不言。31 因为你们都可以一个一个地作先知讲道,叫众人学道理,叫众人得劝勉。

14:29 Let two or three prophets speak, and let the others judge. 30 But if anything is revealed to another who sits by, let the first keep silent. 31 For you can all prophesy one by one, that all may learn and all may be encouraged.

也可以把这三节经文,看作保罗为教会里“先知讲道”一事所设立的规矩。我把它整理成以下五点:

作为先知讲道。先知作为说者的题目只有一个:神的道,或神的预言(prophecy);

只好两个人,或是三个人,其余的就当慎思明辨。说者的人数要少(2–3 人)。其余的都是听者;听者也不是简单的听者,而是有责任的慎思明辨者(judge);

若旁边坐着的得了启示,那先说话的就当闭口不言。说者与听者的角色可以互换。前提是,说者必须得着启示的;

你们都可以一个一个地作先知讲道。得启示的说者要一个一个地讲,按着次序行。保罗鼓励教会里的众弟兄姐妹都站起来发言,学习讲道。

叫众人学道理,叫众人得劝勉。教会聚会的目的只有一个,叫众人学道理,叫众人得劝勉。

这五点都是从《圣经》的字面里来的,可以看出保罗的严谨性、系统性,而且每一点都非常实在、意义深刻。

第一点:唯一题材是讲神的道。我们讲神的道就是指《圣经》上的话语。相当多的讲道人,离开了《圣经》的话语,拉得很远铺展开来,加进很多人的经历、人的看法、人的判断,所谓的联系实际,就这样联系开来了。这一点我们 1155 蛮坚持的,不轻易讲个人经历、感觉、观点、判断,不要轻易发出“我觉得……”,发出了要马上收回,主要内容是讲神的道。讲人的见证、人的经历,都是次要的,不是主题。这一点相当多的教会没有做到。不仅说者要围绕主题讲神的道,听者也要围绕主题听神的道。听者假如发现说者不讲这个主题,就白去了,因为你是为这个主题而去的,这个意识要很强。也就是说,说者与听者是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冲着道而去的。这样说者与听者的角色就出来了,否则说者相对于什么?听者又相对于什么?他们都是相对于道,说者不是相对于人,听者也不是相对于人。牧师常在教会说:“你不看人,只看神;你只见耶稣,不见任何人”,就是指认这个主题。说者不是为了让听者听着舒服,听着满意,对我佩服;听者也不是因着这人讲得好,满足我的要求,而是因着这人讲道清楚。这是第一点很核心的。讲道把圣徒聚会的主要功能显现出来,这点也跟第五点相对应。目的就是让大家在道以内得造就、得启示、得益处,而不是在道之外。第二点:说者与听者。说者最好 2 个人,不超过 3 个人。我在准备聚会讲道的时候,下意识地培养几个人,从旁附和,目的是有呼应。对于听者,特别提到要慎思明辨,这一点对我们启发很大。“慎思明辨”,第一看说者有没有讲主题,有没有离题,是不是在讲《圣经》的意思,没有听懂可以讨论,要求他讲的让你听懂(真听不懂,也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见后面规矩)。听者不是简单的只带耳朵来,还要带你的心,带你的脑子来。

第三点:听者与说者不是固定不变的。听者如果“得了启示”,就要让他说了。这个人突然站起来说自己“得了启示”,我们很可 能有点神秘主义的“前见”,以为突然一个亮光、一个念头来了是 “得了启示”。据我个人的经验,这不叫“得了启示”。“得了启示”不是在《圣经》之外,突然一个念头进来。按我的经验,“得了启示”是指你带着问题对经文不断琢磨、默想,突然亮光出来。凡没有前期预备的“听者”突然出来一个念头,以为是“得了启示”,往往是不对的;而预备得很好,听到说者的表达,站起来讲启示比说者更到位,补充几句,纠正一下,作为一个谦卑的、顺服的说者会欢迎这样的插话。插话者需要谨慎地深思熟虑,而不是一个突然念头就以“我觉得……”的口气插进来。

第四点:鼓励你们都当“说者”。说者不可霸占这个位置,你们全当听者,而是鼓励按着次序一个一个来当说者。1155 特别鼓励大家当说者,希望每个人按着次序开口。

第五点:全部目的不是为了露脸,只是为了众人学道理、得劝勉、受造就。

以上五点是关于聚会的规矩,说者与听者都包含了。保罗的话是那么严谨、系统,思维是那么滴水不漏。《圣经》确实是《圣经》!

14:32 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

14:32 And the spirits of the prophets are subject to the prophets.

这节经文初读的时候感觉有点奇怪。若读成:一个人(先知)的灵当然是顺服这个人(先知)自己的,这还用保罗特别说明吗?谁的灵不顺服他自己的?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读法是不准确的。我认为,这里的“先知”不是指担任先知角色的那个人,而是指先知角色(职分)本身。因此,这节经文的精确意思是,先知这个角色的灵,是顺服这个职分本身的。换言之,担任先知职分的“说者”,有责任顺服先知的职分,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自说自话。先知讲道的能力,并不是出于人自己,而是圣灵恩赐的,那么,先知真正顺服的就是圣灵了。显而易见,这节经文是“先知讲道”或“教会聚会”的首要原则。

这句经文很重要,我的体验不把这先知理解成先知那人,是那人担任“先知”这个职分。我的启示来自《林前》第 12 章,圣灵恩赐能力,于是有了职分,有了事情。中文译作“职分”,我查了好几种版本都是“职位”,即你在这个岗位上的角色。我觉得这个解法相当好,如果哪位有异议,可以提出来讨论。因为保罗在《林前》第 12 章,给出一个世界结构的图像,结构里有很多职位,让事情发生。你要从事某个职位必须具备能力,圣灵赐予能力让你从事这个职位,你在这个职位让很多与此关联的事情发生;事情需要不同职位的人一起合作,构成整个世界图像。在人的观念里也是这样做的,譬如某个公司需要有总裁、副总裁、财务、经理、职员等职分,分别由不同能力的人来担任;看上去好像是人在运作,而整个世界背后的老板就是神,人是跟神学的。所以这个结构在第 12章一读出来,我们就惊叹:哇哦!经保罗一启示,我们灵眼打开,原来是这样子的。

混乱是怎么来的?神恩赐你这个能力,你自己毫无意识,不在乎、不爱惜,就乱套了。所以,担任先知者也是神赐予能力,给他一定的条件,把听者带过来,连这都是神做的,当说者的必须顺服这个职分。这样,不同的人会谦卑在自己的角色里,而不是自己乱来。

14:33 因为神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

14:33 For God is not the author of confusion but of peace.

由“因为”开头,可见这节经文是解释前一节经文的。为什么先知(说者)不可以自说自话,而要顺服先知的职分呢?因为,若教会里讲道的先知可以任性地自说自话,岂不是让全教会的人都在悟性上陷入了混乱吗?神作为先知话语的真正作者(author),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混乱”一词的英文是 confusion,即困惑,不明白。但保罗用“安静”(peace,平安)而不是“清晰”,作为“混乱”的反衬。我想,“清晰”只是悟性上的,而“平安”则是心灵上的。在我们的体验里,人若在悟性上困惑和不明白,在聆听先知讲道时,心里总会冒出杂音和无穷多的问题,这时候就会不安静,喜欢争论;人若借着听道在悟性上明白了,也就会对世事洞若观火,内心也会变得宁静,满有属灵的平安了。保罗说的,印证了我们的体验。

“保罗说的,印证了我们的体验”,如果说者的话听不懂,在神的话语面前会有很多困惑、问题,这是我们读《圣经》聚会时的体验。说者讲人的话题时,我们会说 Ok,讲神的话语时,总有很多问题,这就是张力。所以我们会喜欢讲人话的说者,因为他的话都是我们愿意听的;如果他在《圣经》话题上站立住,与人的张力是很大的。我们 1155 读《圣经》时发现张力是必须的,没有张力反而完蛋了。第一要克制自己,前面可能不平安,最后神的话语会让你平安;因为你的起点是不平安,如果一下子就平安了,你就不用学神的话语了;神的话语是让你听懂了以后平安,这是个过程。假如我们觉得神的话语让我们不平安,或者有很多问题与疑惑,要提醒自己可能是还没有听懂神的话语,可能学的功课还不够,要慢下来,要 hold 住,前面后面来回折腾,反复默想。张力下 hold 住,也是我们 1155 读经的经验。

14:34 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象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因为不准她们说话。她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

14:34 Let your women keep silent in the churches, for they are not permitted to speak; but they are to be submissive, as the law also says.

这个经文大家一定是等着,看吴博士怎么解?!欢迎讨论。(众:教会有个平安的方法是:离开神的话语,不去想,逃离,把不同意见堵住。)

若把这节经文从上下文的语境里独立出来,就会立即引起许多悟性上的混乱了。这不,许多妇女已经坐不住了。“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难道教会对女性还有歧视吗?——当然不是。

对“当然不是,你要很肯定,不能又动摇了,保罗怎么歧视妇女呢?!当你觉得保罗歧视妇女的时候,就没有“当然不是”,你认为保罗真有这意思,心里不高兴呢!其实保罗没有这个意思,不要不高兴。那保罗是什么意思呢?读下去!

保罗的意思是,若女性在教会里担任“听者”,而非“说者”的角色,她也当与众听者一起,安静听道,尽到慎思明辨的责任。

女性假如担任听者而非说者,当然要像众听者一样安静听道,闭口不言。首先,女性在教会里担任的角色是听者的话,是没问题的;但你还会有问题,难道男的不也是听者吗?这是第一层意思,继续读下去。

姐妹们,请不要想多了,保罗弟兄仅仅是这个意思而已。

你要琢磨,保罗真是这个意思,还是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譬如这位姊妹说,当时场面上有几个女的乱讲话,保罗叫你闭嘴!那就不是我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前后文就是听者要安静,符合他的整体意思。但你可以在文化前见下对“这意思”挑战,先否定了保罗的意思,然后就你自己的理解对保罗提出挑战,这就不是跟保罗对话了,是自己跟自己对话了。先假定他不是这个意思,然后批评他,人容易这样搞,就是闹场了!

可是,既然听者里有男有女,保罗为什么非要把妇女特别挑出来,说事呢?而且口气如此严厉?对此“政治不正确”的言语,大部分解经家都会苦口婆心地解释说,保罗只是根据犹太公会的传统礼仪,和当时哥林多教会里个别女信徒的实际情况,才写下了这些严厉的话。他们认为这些话不具有普世的适用性。对这样的解释,我有不同的看法。以下是我的 3 点默想,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林前 14:34 并不是保罗对当时聚会时某些偶发情况的因地制宜的议论,而是向历史上所有的教会(包括今天的教会),再次宣告了一个宽泛却显明的原则:即众信徒在聚会时,需要特别尊重上帝创立两性关系的天然秩序,即保罗在林前 11:3 里启示的宇宙秩序三原则:“我愿意你们知道,基督是各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神是基督的头。”如果说,神创世“三原则”在教会以外被普遍忽略时,那么,当众圣徒聚会聆听神的先知讲道时,保罗正好需要重申和强调。换言之,要把“男人是女人的头”这句话,放在“基督是各人的头”和“神是基督的头”两个前后句当中去理解,我们才能进入保罗说这句话时所拥有的上帝创世的宏大视野,而不会被无神论文化的鼠目寸光所遮蔽。注意句子中肢体对头的本然的顺服。

“基督是各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神是基督的头。”这段经文前面解得相当好,建议重读《林前》第 11 章,这三原则是上帝创世定下来的次序,是很本质的东西。上帝造人时,最大的区别就是男女区别,其他的区别相较于男女区别不在一个等级上。相较于肤色区别、长相区别、高矮区别、脸型区别等,男女区别是有些器官你有,我却没有,所以男女区别是本质区别。这个很大的区别,确实有不同作用、不同职分。

同样,林前 14:34 只能放在“三原则”的框架内去解读,我们才会理解句子“她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中的“顺服”,是指着上帝留给人类的整本《圣经》的启示说的,而不是指世俗文化里任何形式的重男轻女偏见。

“律法”是指整本旧约《圣经》说的,不是指规条;是指整本旧约所启示的,而不是指行为规矩。女的要顺服男的,是推演出来的末端,前端的是三原则。世俗文化里确实有重男轻女的偏见,上溯源头是神创造时不一样,后来人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所以你要回到源头的三原则框架。

当然,更不是指,丈夫在日常生活里对妻子拥有发号司令的威权地位。不是的。

不是的,《圣经》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没有任何女不如男的意思,更没有男的可以发号施令的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

若我们紧扣前后文逻辑,就不难发现,“她们总要顺服,正如律法所说的”,与“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指对上帝所设立的“职分”(无论是先知的职分,或是女人的职分)的顺服。

这里我就把“职分”的概念连起来了。女人在上帝的设计里也是个“职分”。这个顺服也是你对职分的顺服,这是蛮深刻的,也是符合常识的。譬如你是空中小姐,你的形象要很客气、很温和,这个职分要求你这样做;你若凶神恶煞,就是你没有顺服职分的灵。

诚如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可以把“先知讲道”的聚会看作信徒们在语言媒介里的“对话”;无论男的女的,都“顺服”共同体的共同“意向”,即尽最大努力弄明白,神借着“先知讲道”传达给人类的话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样的理解框架下,对话里 “女的”若作为听者,理当与所有的听者一样,预备一颗谦卑顺服的心,还要尽到慎思明辨的责任。当然,若她得了启示,那先说话的,无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当闭口不言。

这是重复前面的大框架,假如你是听者,应该这样;假如你是说者,可以让人(包括男的)闭嘴。

既然男人或女人都可以是对话中的“听者”,为什么保罗单单说,“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而不说“男人在会中要闭口不言”呢?

你看,我的思路是一层一层下去的,一直冲着这个问题,若前面两个没铺垫好,你就到不了这个位置,即使到了你也没有立场。所以是铺垫到这里,你要 hold 住。

我认为,当保罗说,“神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保罗是不分男女,而是叫所有的人在听道时安静。因此,保罗的意思并不是,在众听者里,女的比男的更需要安静。恰好相反,他的意思是,神在创造里就赋予了女人特别的禀赋,让她们在听者的职分上,比教会里的男人更能够作出安静、顺服的美好榜样。因此,保罗的话,对姐妹不仅没有丝毫的歧视,反而多了一份殷切的期待和天然的尊重。阿们。

有些人会说,怎么也看不出“殷勤的期待和天然的尊重”啊?这里的意思是,上帝造女人时赋予了特殊的禀赋,这个禀赋刚好在作听者的时候表现得比人家好(就好像你有个禀赋,作某个职业可以做得比人家好),男女一同当听者,女人天生就可以比男人当得好,这也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保罗确实看见了女人有这个天赋秉性,并对这个秉性有期待与尊重。

14:35 她们若要学什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因为妇女在会中说话原是可耻的。

14:35 And if they want to learn something, let them ask their own husbands at home; for it is shameful for women to speak in church.

读这经文,真受不了!看人家怎么解都觉得是强词辩解。

相较上一节经文,这是一句更加具体的劝勉话。我甚至可以感觉到,保罗当时说这句话时,他脸部表情是热切并严肃的,因为他用了“可羞耻”这个重语。注意,在具体境遇里,若要让这句话成立,必须符合三个实际条件:1. 此妇女已婚,家有丈夫;2. 她的丈夫也是基督的信徒;3. 她的丈夫听先知讲道比妻子听得好。

我用什么方法解保罗这句话?这句话成立有没有条件?有,保罗很具体地对某个人,而不是对所有人说的,那人一定符合这三个条件:首先这个妇女必须有老公,否则就没有意义;这种妇女还很有福气,回去可以问老公,因为老公是基督徒,而且学得比他好。大多数情况下,第一没老公,第二老公不是基督徒,第三老公学得比她差,就没那么有福气了。假如符合这三个条件,对这句话就应当没异议;假如不符合这三个条件,就不合适,没有应用性,显然这句话是有具体限制的,不是普世的。

若三条件都满足了,保罗这句话就合情合理,无可挑剔了。若其中有一个条件不满足,这句话就没有可应用性,因此你也就不必过分当真了。

因此你也不必气愤,带罪性的情绪在《圣经》面前冒出来,动不动听了神的话就气愤起来,只要你认真读一读,假如这三个条件都满足的话,这句话是无可挑剔的。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这句话里的原则可以突破具体境遇的限制,应用到更加宽泛的情形里。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在属灵家庭,即教会团契的弟兄姐妹之间。在聚会时若有人当时没有听懂或听见说者所传达的信息,他或她不应该在聚会的当下,随意地插话,而应该克制自己,等聚会结束后,找一个学得比自己好的弟兄或姐妹,虚心请教和讨论。这本来也是一个常识,任何一个有秩序学校的课堂都会要求学生这样做。

这是常识,也回答了刚才姊妹的问题,除非你非要说:我说话,你说我“可耻”,这样纠结也闹场了。我们不能带着闹场的心态去读《圣经》,但背后的心态是不想读了。读不懂,你谦卑一点,就可以读懂;读不懂,你抓住辫子,找到借口了,这个要警惕!我为什么能读出来?是我对于负面的东西敏感,我认出有罪性在里面。你稍微 hold 住,也就读出我的东西来了。

众:所以听者的职分很大,听者的职分不容易,神给予我们听者的职分,是个恩典。更重要的是,你听的时候不满意已经出来了,虽然没有表达出来,但已经阻碍你听了,更多的是这样的情境,也要警惕。

14:36 神的道理岂是从你们出来吗?岂是单临到你们吗?

14:36 Or did the word of God come originally from you? Or was it you only that it reached?

请看第一个反问句:神的道理岂是从你们出来吗?Or did the word of God come originally from you? ——我注意到,英文新钦定版里有一个副词“originally”(原初)(有些英译本里没有)。这个副词让保罗这句经文意思更加显明了。事实上,神的话语(the word of God),是在时间的进程里,启示并临到每一个具体的人。那么,在一个具体的团体里,比如说,在我们的团契里,总会有人相对而言,较早领受了神的话语,并愿意承担起团契里说者的角色。

是这样吧?总是这样吧?不可能不这样吧?这就很具体、很实在吧?一个团契里总是有人先读出来,就很想讲。

我突然想起,保罗有句话听了很奇怪,保罗说:你们的道哪里来的?怎么跟我刚才跟你们讲的不一样?这个 originnally 很重要,不是说我解读的一定对,但解读出来以后不能轻易变。当时你们也觉得是对的,极其感动,我们达成了共识。怎么突然来了一个人,就全翻盘。保罗追究这个东西是哪里来的?核对过没有?在自己的团契里面,他说出下面的话。

因此,保罗在这里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团体里,对神话语的领悟是不是最初(originally)从你们出来的?

对此,被问的人,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都可以把这个问号,看作一个中性的事实核对,而过滤掉任何被挑战或被批评的负面感受,就可以借着问号的亮光,回顾自己属灵成长的历程,作出合乎事实的回答,并生出感恩的心。

有这种经验吗?这个很重要。我们在一个具体情境下,与神的话语的真正意思遭遇。这个遭遇,可以是自己读出来的,也可以是团契里某个人读出来的,使我们发现:哇,是这样!这种经历是必须有的,这是你的属灵成长的具体经历,而不是花里胡哨的、混乱的,或者是神秘主义的。所以保罗这句话就是在核对这个事实,而不带有任何负面的挑战与批评。显然,我们在读这句话时第一反应就是被挑战、被批评,没关系,现在我们读出来保罗只是在核对事实。这个地方蛮重要的、蛮深刻的,《圣经》到底怎么进入人,怎么改变人?这个读法可以把我们的负面东西过滤掉,读成中性的。核对是那么重要。因为,本来就为寻求共识,就必须核对前面,必须反复核对。前面共识达成,后面他补充的也可以核对出来。这都不是挑战,只是核对。

第二个反问句是。岂是单临到你们吗?Or was it you only that it reached? ——这个问句的关键点是副词 only。同样,若被问的人不带任何情绪上的成见,那么,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中性的事实核对。即保罗只是核对一个事实,在这个团契里,到目前为止,对神话语的领悟,是不是单单临到你一个人?若你的回答是,是的。那么,很好,感谢神。但请你务必继续观察,对神话语的同样领悟,是不是也临到了团契里的其他人?若是,那就对了,因为在团契里,终于就神的话语,达成了某种共识。哈利路亚。

保罗在核对是不是单单只有你一个人领悟,其他人有没有呢?保罗总是要确认其他人有没有得到?这是你作为“说者”的一个目标,你说神的话语,说你领悟到的东西,有越来越多的人领悟到并达成共识,这是你的目的。在相信自己是对的前提下,好好思考怎么讲,能让听者也领悟。

14:37 若有人以为自己是先知,或是属灵的,就该知道,我所写给你们的是主的命令。

14:37 If anyone thinks himself to be a prophet or spiritual, let him acknowledge that the things which I write to you are the commandments of the Lord.

你是否在这节经文里,又一次读出了某种负面的批评含义?其实,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保罗的问题直接又理性:若有人以为自己是先知,这很好啊,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神的话语既临到我,岂不也会临到别的人吗?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是你呢?不过,若你以为自己是先知,或是属灵的,你也就该知道,并作出判断,我写给你们的,是不是主的命令呢?(你看!他在寻求共识。)若是,感谢主,我们又达成共识了——可见,保罗的意思是,那些也得着神启示的弟兄姐妹,请务必认真核对一下,我所写给你们的,是不是主的命令?也就是说,我所教给你们的,是不是神话语的意思?你若知道,请务必告诉我,还要告诉团契里的其他人。因为,这样的核对和见证,不仅对我个人重要,其实对“共同体”更加重要。因为“对话共同体”存在价值和目标,就是追求这样的共识。

奇怪的是,保罗怎么就那么自信自己是对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其实,保罗并没有自信自己是对的,所以才要寻求共同体的共识,保罗寻求共识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可见,团契的对话共同体对说者也很重要,说者和听者是配套一体的,互相印证的,因为说者说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众:这个重要啊!)

是的,这个太重要了!你也可以换个话题说:吴少海,你为什么那么自信?我会反问你:当时你听到是不是觉得很对?当时你是不是觉得我讲出《圣经》的真意?你说:是的!我说:那正是这个共识加强我,并不是我自己有多自信。所以,追求共同体共识的前提不是自己自信,而是谨慎。说者很希望有一个好的对话团体,是神把听者带过来,不是说者自己能做到的事。首先,说者必须是一个好的说者,是顺服先知的灵的说者,而不是自说自话一直偏题的说者,这样的话,神就把好的听者带过来,神甚至让不好的听者离开。

可是,若不是(一个好的说者)呢?

14:38 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吧!

14:38 But if anyone is ignorant, let him be ignorant.

保罗核对说,你是先知的话,你就知道我讲的就是神的命令。那人说,我是先知,但我不知道,或许神给你的启示不一样。这种情况蛮多的。

哇塞,保罗这个态度是什么意思?保罗的意思是,我只是与你核对一下而已。你若真的是先知,或是属灵的,你就该知道,我所写给你们的是主的命令。你若说自己不知道,没有关系的。因为这只说明,其实你还不是先知,或属灵的。保罗只是核对,仅此而已。

到这一步我们会再问:保罗怎么会这么自信?弟兄姊妹,你们也应该很自信。除非你从来没有在神的话语里达成共识,跟团契达成共识,如果达成共识,你也应该这么自信,不自信反而不对了。(众:慎思明辨之后,确实有自信出来。)你的慎思明辨最后是冲着神的话语说,确实是这个意思!这时候人家不同意,你就应有那么自信。这个蛮关键的,也是蛮难读的地方。(众: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在思考、在体会、在感受。)

你也许会挑战说,为什么你如此断定自己是先知,而我就不是?——对此,保罗的回答是,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你没有与我达到共识。因为,你若是先知,你就该知道,我所写给你们的是主的命令。句号。

坦率地说,保罗这个回答和态度,对我来说,出乎意料。

一般而言,因为保罗已经研究很透了,这里保罗是句号,无可厚非;对于我们来讲,是要回去再读《圣经》。

保罗甚至居然说,就由他不知道吧!let him be ignorant.

——难道说,保罗没有责任为自己属灵领悟的权威性,与那人争辩吗?保罗说,没有必要的。因为,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因此,他无需在意其他人的意见和判断。就由他不知道吧!惊叹号!

这里可以把“先知的灵顺服先知”放进去了。先知的灵顺服先知,就是要顺服道,而不是其他人的任何意见。说者只要自己不断地仔细读,反复核对,就可以那么自信了。我们的实际情况是,我作为说者读《圣经》遭遇那么多人,有几个人能反复读,来挑战我的?一个没有!争辩是好的,但要回到《圣经》去争辩。各位同意吗?

14:39 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要切慕作先知讲道,也不要禁止说方言。

14:39 Therefore, brethren, desire earnestly to prophesy, and do not forbid to speak with tongues.

“先知讲道”vs“说方言”。两者都是圣灵恩赐能力,但保罗对它们的态度显然不同。前者“要切慕”,后者“不禁止”。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14:40 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

14:40 Let all things be done decently and in order.

这是本章最后一节经文,非常有分量。“凡事(All things)”当然指世界上的所有事情。这其中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请问,什么事情最重要?若从救赎的眼光看,没有比参加教会里“先知讲道的聚会,并就属灵话题在团体之内展开对话”这件事更为重要了。世上其它事情都按其自身的规矩按着次序行,教会里的聚会和属灵对话,岂不是更应该按规矩和次序来进行吗?

看来,我可以得出结论:第 14 章的主题不是别的,而是保罗给我们耐心并深入解释,“先知讲道”与“说方言”两大属灵恩赐的区别是什么?当我们就属灵话题进行“对话”时,需要尊重哪些重要的次序和规矩?它们背后的属灵原则又是什么?

下面,我把一些关于“对话”的重要规矩和原则,重复叙述如下。

关于先知(说者):

“就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要造就、安慰、劝勉人”。

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因此要顺服先知的职分,不可自以为是,自说自话。

有责任不带偏见,反复慎重地与共同体核对两个“事实性真相”:1)神的道理岂是从你们出来吗?2)神的道理岂是单临到你们吗?

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吧!不用轻易进入了为自己辩护的角色。

若说者愿意说方言的,只好两个人,至多三个人,且要轮流着说,也要一个人翻出来。否则,宁可闭口不言。

关于众信徒(听者):

所有的听者都要安静听道,不要随性任意插话,(象在圣徒的众教会一样);

所有的人都当慎思明辨;

所有的人都要在对话里追求清晰,拒绝混乱,因为神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

所有的人总要顺服“先知”的职分,和先知所传达的“道”;

若任何听者有很多问题,可以在聚会后,寻求弟兄姐妹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