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2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3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哥林多前书》第 13 章很有内容、很有感触、很有收获、很有亮光,所以很期待继续分享。今天开个头,找到一个角度,发现我们对第 13 章确实从来没有认真读过。只要用理性来问几个问题,就发现在这么大的主题上,我们确实懈怠,非常愧疚,没有用神的话语来光照、反思、清理,以至于我们在神的话语里被更新,这个功课确实没做。我们还是按自己原来的理解,按世界的观点,文化的观点来理解“爱”。希望我们每个人借这次机会,在圣灵的带领下,做更新、翻转的功课。阿门!
13:1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样。2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3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从第 4 节开始,是有关“爱”的 16 个要点。前面这三节经文先作一个比较,突出“爱”这个恩赐的特殊伟大之处。保罗在林前 12:31 说:“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显然“爱”是更大的恩赐。还有一句(和合本):“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英文用比较词:“更高的”、“更妙的”;中文则是:“最妙的道”。
13:1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13:1 If I speak in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gels, but have not love, I am a noisy gong or a clanging cymbal. (ESV)
13:1 Though I speak with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 gels, but have not love, I have become sounding brass or a clanging cymbal. (NKJV)
在第一节经文里,保罗把他心中所理解的爱,与说“方言的恩赐”,和保罗非常看重的“话语的恩赐”相比较,他得出结论说,如果没有“爱的恩赐”,一个人即便能说“万人的方言和天使的话语”,他也只是一个会发声的器皿而已,在神的眼里没有太多的价值。
13:2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13:2 And if I have prophetic powers, and understand all mysteries and all knowledge, and if I have all faith, so as to remove mountains, but have not love, I am nothing. (ESV)
13:2 And though I have the gift of prophecy, and under- stand all mysteries and all knowledge, and though I have all faith, so that I could remove mountains, but have not love, I am nothing. (NKJV)
在第二节经文里,保罗把他心中所理解的爱,与“先知讲道的能力、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全备的信”等保罗在第12 章里津津乐道的诸般美妙的恩赐相比较后,他说,如果没有了 “爱”在其中,这个人他在神的眼里也算不得什么。
13:3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13:3 If I give away all I have, and if I deliver up my body to be burned, but have not love, I gain nothing. (ESV) 13:3 And though I bestow all my goods to feed the poor, and though I give my body to be burned, but have not love, it profits me nothing. (NKJV)
在第三节经文里,保罗把他心中所理解的爱,与所有在人看起来最伟大的牺牲行为相比较,他仍然说,如果没有了爱,这些牺牲对于他自己来说将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提请读者注意,在上述三节经文里,保罗没有说,与爱比起来,或者,如果没有了爱,其它的恩赐都没有价值。不,这不是保罗的意思。保罗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爱”,那么,在神的眼里,这个人成了“鸣的锣,响的钹”;这个人什么也不是了;这个人什么也没有得到了。换言之,一个人由神而来的所有恩赐,在“万事互相效力”的神的旨意里,对于其他人来说,总是有价值的;但如果当事人没有爱的恩赐,那么,他身上所拥有的其它恩赐,对于他自己来说,到最后都成了无用无益无有了。所以,保罗在这里揭示了一个重大的属灵真相:“爱的恩赐”与其它九个恩赐相比,它的特殊性在于,爱对于人的“自我救赎”具有决定性意义。(保罗在林前 9:27 里说:“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也是相似的意思。)
这个点我以前没有抓住,以为与爱相比较,其他恩赐不算什么了。这次有点小澄清,发现保罗不是这个意思。保罗说,假如你没有爱这个恩赐,有其他诸多美妙恩赐,会怎么样呢?你的其它恩赐也许让你边上的人得着了,因着你的恩赐大大蒙福,你自己却什么也没得着,这些在神里是无有、无用。也就是说,没有否定掉其他恩赐的伟大意义,那些恩赐在神的万事效力的大结构里都起作用,也许你边上人因为你而大大得着,只是你自己没得着。这个亮光让我们可以反思很多,可以观察我们过去对世界的体会和认识,我们对边上人的看法是什么?假如看到这一点,对每个人带来什么警醒?会带给我们很多变化,这是主要的。
爱为什么那么特殊?这会带出很大的意向性,对读第 4 节以后的经文有帮助,亮光从这里进来。要认真求证“爱”是这次读出来的这个意思吗?这要很认真的。我强调这一点,是要大家看见以前读经真的不认真这个事实,若我们不认真,连圣灵也帮不到我们。
在进入林前 13:4–8 节经文前,我需要问的是,保罗心目中的爱,与我们平时理解的爱,是一样吗?
大家需要默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对爱有一个模糊认识也好,前见也好,“爱”是我们思维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无论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有多错,总有个东西在里面。现在是时候了,把我们原来没经过反思、没经过思考、凭直觉来的概念,拿出来被《圣经》光照!其他关于真理、关于信、关于善,也都要被《圣经》一个一个洗过。爱是在属世生活里用得最多,感受最强烈,论断最多的,却没有对我们的体验完整、深入、认真地整理过。这次借着读第 13章保罗对爱的阐述,让《圣经》(圣灵)帮助我们一起把概念好好理一理。这与我们的生命体验非常有关系,也与我们的人际关系、做事为人非常有关系。
我们需要问的是:保罗心目中的爱,与我们平时理解的爱是一样的吗?在这个题目下,我们有足够的生活经历可以反思,每个人都要问。
记得在 25 年前,我第一次从教会里听到这段关于爱的经文,当时就大吃一惊,完全没有想到,保罗对爱的描述,竟然是从“恒久忍耐”开始,好像爱不是那份甜蜜浪漫的情怀,而是一个痛苦的体验和沉重的负担似的。天哪,保罗心目中的爱,与我们平常理解的爱,居然会有如此大差别!即便是在今天,当初的这份震撼,仍然没有完全消去:爱为什么会是“恒久忍耐”?
有没有人与我有同感?爱不是情人节的玫瑰花吗?爱不是烛光夜餐吗?爱不是精美礼物吗?爱是浪漫的、愉悦的,你们读到“恒久忍耐”会不会大吃一惊?
众:我觉得这个爱与我们平时理解的爱不一样,很难做到。然后想想也许耶稣可以做到,耶稣确实是做到了,我们只能仰望耶稣。当时觉得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在心里依然追求原来的爱。
这个经文没有动过这位姐妹一丝一毫,把恒久忍耐当作律法来要求自己。此刻在座的是否也一样呢?耶稣说耶稣的爱,我们还是追求我们的爱,最多当作律法来打一下自己。很感谢这位姊妹,晒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我们(这里的几位)都这样把《圣经》读成了律法书。
我们要做的是对前见反思。保罗用了一章展开爱,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给了我巨大亮光。我后面会一点一点跟大家分享我的读经笔记。
我忍不住要问,什么是我们对爱的平常理解呢?我们知道,在人的童年经历里,对爱的最早体验总是与“喜欢”混杂在一起:从喜欢,到非常喜欢,最后就成了爱了。
若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会喜欢呢?一般讲来,很难逃出如下 5 项理由:
爱从喜欢开始,这是比较平常的经验。我喜欢,我爱了;我不喜欢,我不爱了。对人、对事都一样,对人的体验是能理解的,可以找到一个基础进行分享。爱的体验从喜欢开始,观察人的童年,体验从单纯变复杂,从浅薄变深刻,从幼稚变成熟。
满足我内心对良知的追求;
小孩子的年纪越小,良知越敏感;年纪越大,良知越迟钝、越污秽。人的良知是很本然的,孩子对良知的感受是很基本、很明确的。在被扭曲的时代特别看中人品。
符合我内心对审美的爱好;
符合内心的审美,例如帅哥、美女。人对良知的审美是指善、好,追求善最后变成审美,审美可以浅薄,也可以深刻。
对方的见解与我的相近;
喜欢与我们观点、立场、兴趣、爱好相近的人,喜欢有相似性的人,喜欢同乡、同族的人,喜欢有同样背景、同样教育程度、同样经历的人。
对方对我有益处;
喜欢对方是因为可以补充我的不足,比较经济、理性、功利的需求。良知则是超越理性的。
因为对方对我有爱有情,我愿意给予回报。
谁还有其它的归类?心理变态的除外,正常对爱的体验还有什么补充吗?
(众议结果:无一例可另列类别。)
我一口气写下以上五条,是不是圣灵在帮我啊?!这是我的感受,因为平时都不太想这个事,这时觉得很奇妙!
不难看出,上述 5 项理由里有一个共性,就是人的自我中心。
不过,在我们对爱的体验里,也会有一些不那么自我中心的高尚和利他的元素,比如,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出于对强者的仰慕与崇拜;甚至发自内心的自我牺牲的冲动等。
上述几个因素似乎不包括在五点内,比较而言,这五点以我为参照物,自我的道德良知感受出发,总是自我中心出发的;而这几个不那么自我,甚至有利他因素,我们的爱里也有这些因素:“比如,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出于对强者的仰慕与崇拜;甚至发自内心的自我牺牲的冲动等。”你完全出于怜悯心,也有怜悯带出来的爱,爱得都想要牺牲自己(虽然是有限的),这个取决于你的强烈程度,或冲动程度,或荒诞程度。每个人的体验比较有限,但是你可以从文学、电影作品里发现这种行为很多,很多小说、故事都是围绕这种东西来展开的,就是同情心。(众:能不能说有利他因素,也有利己成分?)这样理解就复杂了。第一冲动是利他的,任何利他都有利己,这样说就没有意思了。你的第一冲动是利他的,你说万事相互效力,到最后还是利己的,这样就没意思了。
第二条是怜悯,对强者的仰慕和崇拜。我认为女性这方面倾向很大,即恋慕。
众:那不就是上帝咒诅的吗?
是的,这在你的爱与喜欢的原因里也是蛮强的因素,譬如莫名其妙喜欢拿破仑。对强者可以表现为对 power 的仰慕,譬如智商很强、或某种技能很强、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或运动员。
对不那么自我中心的,高尚的、利他的爱,我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是对弱者的同性怜悯,第二个是对强者的仰慕,第三个发自内心的自我牺牲的冲动。(众:母爱嘛!)母爱是一种,为孩子可以牺牲掉。(众:对弱者发自内心的同情,产生牺牲愿望。)那是第一点。
众:英雄人物:王成、秋瑾、谭祠同、刘胡兰等等。
是的,为祖国、为人类、为民族、为时代,不能说他们的爱不真实,也不能说他们的爱不强烈,甚至都不能说他们的爱不高尚。我们把这些都放进来,与保罗爱的 16 个要素作参照。民国时期七君子事件,现在读起来还让我们感动。人类历史上一代接着一代,出于高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的愿望,感天动地的自我牺牲。保罗在林前 13:1–3 中有一点就是牺牲。
众:“舍己身叫人焚烧”很高尚的。“舍己身叫人焚烧”已经爱得不得了,不是大爱了吗?又说:“却没有爱”。
说明他说的爱与你说的爱不一样。这些先烈为了民族,为了心中的理想而牺牲,他们不可能没有爱,不可能不是真实的爱,但很可能不是保罗心目中的爱。所以,爱的概念需要重新理解,那些人有他们心目中的爱,但不是保罗要讲的爱。我们要把这二者区别开。
众:耶稣不就是舍己身吗?却没有爱?当时我很吃惊,真的没有读懂,其实是有张力。
耶稣有这个行为,但有这个行为的人不都有耶稣的爱。行为与爱要分别。耶稣是有这个行为,先烈们也有这个行为,行为看起来一样,但只是你看见的,背后可以是不一样的东西。
众:这个张力很大!以前认为耶稣的爱很大,是舍己身之爱,于是我把爱分成几个等级,也许我的爱是平民的爱,舍己的爱只有耶稣做得到。对《圣经》里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是没有搞懂。
当我们知道自己没搞懂的时候,意向性就出来:保罗在这里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爱?就不再纠缠自己以前的那种理解,开始让亮光进来,跟自己以前对爱的理解相比较,发现张力之后,然后改变自己。这个过程才发生了。
保罗的爱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读了文字,不要瞎想,要读得很仔细。譬如,这位姐妹说:神的爱很高、很高。但是,我这次读保罗的话都是很实际、很实际。你认为很高是你自己想高了。我们可以正确地、理性地、客观地读保罗的文字,而不是自己有个过滤镜在先。
接下去的问题是,上面五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爱,也许不是保罗说的爱。那么,保罗说的是不是高尚的爱、利他的爱、自我牺牲的爱?是不是这些才是保罗心目当中的爱呢?
因此,是不是说,只有在剔除了人的卑微的“自我中心”后,剩余下来的那些“高尚的、利他的、自我牺牲的”爱,才是保罗心目中珍重的“爱”呢?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爱是什么?(即对“爱的概念”的追问。)
这是我的问号,以前当作句号,当然应该是自我牺牲、利他的自我牺牲的大爱啰!现在我把它变成问题:把自我中心拿掉,剩下的高尚的、利他的、自我牺牲的、殉道的爱,才是保罗心中的爱吗?不要马上回答,要认真读经以后再回答这个问题,要保持这个问题。所以说,读经以前,有正确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问题,保罗描述的心中的爱是什么?我们心目中支离破碎的爱是什么?
另外,我注意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爱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动词进入我们的体验的。我们会问,我爱 Ta 吗?在这样的发问里,我们关注的是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关系”,和我的爱的“行 动”:我喜欢 Ta 吗?我愿意与 Ta 厮守一辈子吗?我愿意为 Ta作出牺牲吗?等。但我们很少像保罗一样,把爱作为名词来追问:爱本身到底是什么呢?换言之,我们对作为动词的爱的体验,总是依附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和行动”的,而所有“具体的人际关系和行动”都是暂存的。因此,我在想,保罗追问的是不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此生对爱的体验里,除了看见我们的爱总是依附于对 “具体的人际关系以及行动”,有没有看见,爱同时又“不局限”于人此生里具体的人际关系的有限体验,而与上帝的无限永恒相连接呢?
这个问题解释一下。首先提出了动词与名词的“爱”。动词的 “爱”就是:我爱他吗?我为什么爱他?表达爱的行为,这样一种体验是以动词为中心,总是在具体的关系里展开,在爱与被爱者之间的两人结构里。在这个结构里,我有没有出来一些爱的行为和心思意念。假如我们这样去理解爱,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对爱的直接体验。我们所有真实的体验都是依附于人际关系,看有没有爱的心思意念与行为,看自己、看与人的关系,都是爱作为动词,这是我们的第一手体验。但是,我们确实没有把“爱”作为名词,“爱本身是什么?”确实没有。
爱很浪漫,有表达欲望,浪漫的情怀表达出来,我就很感动。他爱我,是用动作表达出来,可见是动词“爱”把我们两个结合在一起。这是对爱的最本源的第一性体验。
对保罗描述的爱的问题是: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好像“爱”是抽象出来的名词。以前确实没有这样想过,我们以前想到的“爱”都是作为动词,或者作为具体的人际关系里的一个体验。我们活在具体关系里,关系有近有疏,保罗讲的 16 要点,很多都会在最亲密的人际关系里体验出来。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爱的话,一定在最亲密的关系里首先体现,不会在毫无关系的陌生人面前产生。《圣经》里也有过这样的话,看得见的弟兄姊妹你都爱不出来,怎么可能对看不见的神爱出来?(约一 4:20–21 谁自称爱上帝,却恨自己的弟兄,就是说谎的。人不爱自己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爱上帝的,也该爱弟兄,这就是我们从上帝领受的诫命。)需要说明的是,不是名词的“爱”比动词的“爱”更重要,只是我们很少去想名词的爱。
所有的人际关系和行动都是暂存的,然而保罗引导、启示到最后,爱是永不止息,爱是与个人的救赎相关。个人救赎不是暂存的,是超越的、关乎永生的、超越时空的。既然我们的“爱”局限在具体人际关系与具体行为里,而且都是暂存的,怎么超越,并与永恒挂钩呢?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
众:你前面说到“爱”有特殊性,现在讲到的是很重要的点,即爱的特殊性:超越性的爱与自我救赎有关。在地上体验到的是 具体的爱,如何可以超越到永恒的爱(而不是在天上飞,与实际生活的体验分裂的)?也就是地上体验的具体的爱,如何超越到完成 “自我救赎”?
听明白吗?这里问题先跟上:我们对爱的体验都局限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具体的行为,这一切都是暂存的。按照保罗的引导与启示,爱具有特殊性,与前面九项神的恩赐相比,爱是个人救赎的决定因素。既然我们的体验在暂存里,如何挂钩?关于爱的超越性这个问题我们提不出来,是因为我们飞起来。这位姐妹的问题关系到,以前我们的思考是怎么飞起来的?是不是保罗讲的“神的爱”是做不到的;我们讲的“人的爱”是没用的。(众笑)这里你分出 “神的爱”与“人的爱”,一刀切切掉了,当然不挂钩!
我们这次不天上飞,是因为没有“神的爱”与“人的爱”之分,都是“神的爱”。你以为是你自己的爱?你能爱出来,也是神给你的,保罗说爱是神的恩赐。所谓“人的爱”实质是窃取神的荣耀。保罗一点一点启示,吓人到这个地步:保罗说的恩赐就是这个意思,你唱歌唱得好,是神给你的能力;你对人有爱心,是神给你爱的能力,干吗要归到自己身上呢?!要归到自己身上的冲动就很奇怪,这是无神论的影响,总在神以外找价值,在无神论里找一个独立王国。还有什么“神的爱”、“人的爱”分出来?!(众:全都是神)一切落在地上可以亲身经历、体验的爱,一切美好都来自神,都来自于圣灵,圣灵随时随地随己意给予你,可是一切恩赐都是暂存的,那如何与救赎连起来?如何与永恒连起来?我们终于认真起来,(众:对!讲的好!原来是分裂的。)
这次读经为什么可以做到不分裂?一边抓住《圣经》启示不放,一边抓住人体验不放,才有张力出来。
如果有,这里的连接点是什么呢?归纳起来,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爱是否具有独立于人际关系之外的某种更大的结构,在这个更大的结构里,我们可以看见,人在此生里对爱的有限体验,还与整个世界以及创造世界的上帝有了神秘的连接?如果有,这样的结构是什么?在这样的结构里,人是怎样做到了,一方面身不由己地“局限”在此生的有限体验里,另一方面,又通过(扎根于)此生里有限和具体的体验,与永恒无限的神发生了“永不止息”的连接?(即对“爱的结构”的追问。)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爱?对爱的概念的追问。
第二个问题:“爱”里体验出一个结构,两边不放,这个结合点是怎么链接的?这是一个独立于人际关系之外的更大的结构。先把更小的结构搞清楚,再看更大的结构。“更小的结构”一定是关系性结构:“爱”与“被爱”,或者是“我爱你”、“你爱我”相互的爱。爱总是有个对象:有个施爱者,有个接受者。在这个结构里面会出来一些爱的行动,或者结出爱的果子。这一切都随着当事人的肉身死亡而消失。所以这个结构太小,爱应该有个独立于这个结构之外的更大结构。什么是“更大结构”?我们局限在此身的有限体验会跟无限的永恒相连,是怎么发生的?怎么链接的?保罗的林前 13 章里,我们要领受这样的信息,以极大的谦卑来等待、接受圣灵的光照。
我发现,当我们追问“爱是什么?”的时候,对于保罗关于爱的 16 要素,我们总觉得有点别扭,文不对题,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期望。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保罗说,爱是一种圣灵恩赐的能力。那么,与其它恩赐相比,爱的特殊性在哪里呢?如果说,爱的特殊性在于“时空的超越性”。那么,这个“时空的超越性”是怎样进入我们此生的?(注意,若没有扎根在日常体验的土地里,就成了“天上飞”的虚幻故事了。)换言之,我的第三个问题是:“爱的超越性”是怎样进入到我们有限的体验里?(即对“爱的超越性”的追问。)
第二个问题是除了小结构以外,还有个大结构,大结构里面这个链接才成为可能。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的体验里,这个链接是怎么完成的?我们怎么在日常体验里,也完成这个超越?
带着这样的意向性,我们开始默想接下来的经文。我发现,保罗用了要素法,对他心目中的“爱”作了描述。在林前 13:4–8 共五节经文里有 16 个短句(我把它们称为“爱的 16 要素”);其中 8 个肯定句,8 个否定句。我们先按照保罗行文的思路,逐句逐节默想。然后,我们再综合起来,从结构的角度进行默想,并尝试回答我在这里提出的三个问题。
另外,请读者注意,我对照了中文“和合本”,与英文“新钦定版”(New King James Version,NKJV)和“英语标准版”(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ESV),发现在这两个我喜爱的英语版本之间有较大的用词差异。我想,既然保罗用的是“要素法”,我们就把这些不同版本的不同用词,都作为相关的要素,加进来一起思考。
什么叫“要素法”?我们平常习惯于“定义法”,“爱”是什么?给出个明确定义,保罗“爱”的定义也许跟我们对“爱”的定义不一样。我发现,许多文科的定义不像理科的定义那么严谨,文科大量概念是无法定义的,很多都不用定义法,而用要素法。爱是什么?保罗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你把这当定义,怎么能当定义?你会发现互相都是有张力的。“要素法”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很丰富的、很活的,像抽屉一样,可以装很多东西,有基本的,有次级的。像这样的大概念就用“要素法”。
我们习惯用“要素法”来帮助思考文科人文概念,譬如信是什么?善是什么?公义是什么?爱是什么?都属于这一类。从这个亮光来看,我们就可以理解保罗关于爱的 16 个点,是 16 个要素。
16 个要素就好比中药的一贴方剂,许多药放在一起。我们的思考喜欢换词,换词是换同义词,表达同一个意思。但是一贴方剂里全是有张力的,药性太凉就加点热性的,君臣佐使,互相配合,相互补充;综合后就出来 1 加 1 大于 2,可以等于 3 的效果。要素法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既有逻辑的相似性,又有逻辑的跳跃性、相反性,互为补充的概念,总体之间总是有关系的,不是各不相干的。但关系不都是相似性,都是简单逻辑,有些是跳跃式逻辑。
这些都是预备,你在思考保罗 16 点的时候,脑子可以丰富些,尽量找出这点与那点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哦!你会发现张力,张力可以把我们的许多体验放进去。而且,当我们讲体验的时候一定是要素法,体验是很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关系一定是很复杂的,用要素法,不能简单定义。要素法是我们体验时的一个工具,保罗讲的其实很符合我们的体验。
我给出了 16 个要素,大家有没有第 17 个要素,可以提出来讨论。作为“要素法”的例子,我会把中文“和合本”,与英文“新钦定版”(New King James Version, NKJV)和“英语标准版”(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ESV)所对应的不同的英文全都放上去,作为要素法,可以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