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解经
至今我们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解读《哥林多前书》第 12 章,确实没想到有那么多东西,整体性特别强。今天讲过以后,有兴趣的弟兄姊妹可以回过去,把第 12 章从头过一遍,再进入第 13 章。
第 13 章有些重要的概念在第 12 章带过,过渡链接得非常好。
12:28 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
12:28 And in the church God has appointed first of all apostles, second prophets, third teachers, then workers of miracles, also those having gifts of healing, those able to help others, those with gifts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ose speaking in different kinds of tongues.
我注意到,“教会”一词,在整本《旧约》里,从来没有提到过,但在《新约》里提到了 107 次,在《林前》里提到了 18 次。另外,这节经文里的“设立”(appointed)一词,暗示了,这里 列举的内容,虽然与前面讨论过的“恩赐”相似和重叠,但把它们看作(林前 12:5–6 里提到的)“职事”和“功用”,也许会更加合适。(因为“恩赐”与“人”相联系;但“职事”和“功用”与 “人”所在的或所从事的“平台”有关。)我的问题是,这节经文里的 5 组 8 项“职事”和“功用”,保罗是指着整个世界说的,还是单单对着教会说的?换言之,我真正问的是,保罗眼中的新划出来的“教会”,与通常意义上“世界”的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对此,我的默想如下。
在《林前》第 12 章前面的讨论里,从“基督的身子”,到 “神的教会”,保罗让我们的眼睛里的属灵与属世,连在一起,聚焦在一个点上。哪个点?就是保罗称之为“教会”的这帮人,他们 在基督的名下,聚集在一起。对于他们,保罗看到了两个属灵的支柱:同在一个圣灵里受洗;同饮一个圣灵而活。也因此,在保罗的眼里,肉眼可见的“神的教会”,与肉眼不可见的“基督的身子”,因着圣灵,成了互为里表的两个同义词了。
保罗在林前 12:5–6 经文里,在充分论述了“恩赐”与“圣灵”的关系后,曾简约地提到了“职事”与“功用”。在那里,保罗虽然没有就此具体展开,却为我们勾勒出这个世界里“恩赐”、“职事”、“功用”,与“圣灵”、“圣子”与“圣父”对应的图像。在这 个图像里,不仅上帝的三个位格运行在其中,同时也包含了所有的 “人”,和“人”的职位以及由各种职位推动发生的“事件”(event)。可以说,这是一个上帝创造并活在其中的世界的三层结构图像。
这里已经有意思出来了!我们看这个世界,首先看到的只是世界上的人,按照保罗林前 12:4–6 讲述存在三层结构,图像很清晰。保罗说:在人身上看见圣灵赐给他的恩赐——特别的能力。人表现出来的特别能力是圣灵赐予的,是恩赐。人背后的圣灵,借着人身上的恩赐显露自己;圣灵看不见,在人身上的恩赐看得见。这是第一层:恩赐与人。
人在恩赐下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岗位上完成职责。譬如我在家里当丈夫,丈夫是我的角色、岗位;或者我在学校里当老师,老师是我的岗位、角色;或者我在餐厅当厨师,厨师是我的岗位、角色。总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总是融在世界中,用《圣经》的话说:在“万事互相效力”的网络里,在一个平台里互相连接,互相作贡献,互相依存。可借用市场经济模式,互相作交易,你服务于我,我服务于你,谁也离不开谁,在一个系统里。这个系统在以前很可能是一些孤立的村落,现在越来越发展成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全球化。无论怎么样,人总是在各种组织里面(围着人有很多组织,有家庭、有学校、有职业)担任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角色。这是第二层:人在不同的组织里担任不同的岗位与角色,让事情发生。
第三层是事情,英文翻译成“activity”、“event”,也翻成“function(功能)“。事情为什么是功能?功能就是功用。事情发生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是为了某个功用目的。每个事情发生都有个目的,这个目的只有来自于神。按照保罗第 12 章 4、5、6 节,三节经文就把这三层结构显露出来了!
第一句:林前 12:4 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
人身上的恩赐才华各种各样,但是背后为全世界人提供恩赐的只有一位圣灵。这个表述从同一性到杂多性,张力很大。看起来那么多,背后提供的只有一位,同一个圣灵。无神论者根本看不见这个东西,只有基督教读《圣经》的人才能出来这个眼光。
第二句:林前 12:5 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
岗位、职事、角色也是很多很多,但是主却是一位。主就是圣子。
12:6 功用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
神就是圣父。刚好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对应三个层面,太美了!不同的人具备不同的恩赐与才华,担任不同的角色,一起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推动不同的事情发生。假如没有神,这一切都是偶然性的发生。《圣经》说,这背后都是一位圣灵,一位主,一位父。这让我们看世界的眼光,突然变得很简单了,特别是每件事情都在天父的旨意里应时发生。事情层面背后是父,在父的旨意里这些事情应时发生。
圣灵是怎么供应人恩赐的呢?圣灵“随时随地随己意”供给,以他的方式给予,源头都在神。为什么职事或岗位对应的是主?我们是主的身体,身体是个组织,像鼻子、眼睛、手、脚,有不同岗位,不同职事,全部都在祂里面,祂是组织者。所以,从这三节经文突然看见保罗启示出来世界的三层结构。第 13 章会讲到爱,爱的结构是从这里来的,因为爱也是一种恩赐。你可以沿着这个亮光去想爱的结构。
今天一个很大的突破是“教会(church)。“教会”在旧约中没有提到,在新约里提了 107 次。在 28 节经中中,“神在教会设立一、二、三”,一、二、三对应什么关系呢?教会与世界又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讲意义重大。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教会从世界里分别出来,世界很大,教会反而是世界里的一个部分。今天,我们试着突破一下这个观点,看看能不能成立,这是个挑战!我们怎么突破?不是靠自己突破,是靠着经文突破。
我真正要挑战的问题是:保罗眼中新划出来的教会,即新约强调 107 次的“教会”概念,跟旧约里无教会的“世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突然冒出来的“教会”呢?还是与原来的“世界”有关系的?
我的笔记中提到二点。第一点是:从“基督的身子”,到“神的教会”。我们先跟着保罗的思维走,保罗前面讲三个结构时没有提教会,指的是世界的结构,到这里才提教会。为什么三层结构没有指着教会说呢?除非他认为不认识神的、教会以外的人的恩赐,不是来自于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雅各书》说,全部美善的东西来自于神,都是一个神创造的。也就是说,任何人的恩赐,不管你是教会里、教会外,不管你信主、不信主,不管你进了教会又离开教会,你身上的恩赐都来自于圣灵。所以,前述从圣灵带出来的三层结构,是属灵、属世,教会里、教会外没有分别的。
保罗的教会是什么?不是房子、不是组织、不是宗教礼仪、不是标签,而是这些基督徒,是人!保罗是指这些在基督名下,声称笃信这个愚拙福音的人,聚在一起构成了教会。《哥林多前书》前面讲得很清楚,是被保罗传讲的愚拙的十字架福音吸引过来的这些人构成教会。这些人就是基督徒。这些基督徒是“基督的身体”,借着这些人组成“教会”,“基督身体”与“教会”几乎是同义词。也就是说,基督的身体看不见,借着基督徒可以被看见,教会也因着这些人看得见了。
第一点,就是把基督的身体与教会连在一起,互为表里,看得见的是教会。教会是这些基督徒,基督徒就是基督的身体。这里提醒一下,我们把身体有时候理解成:躯干与肢体。以为肢体的手脚连着躯干,成为身体。不是!肚子、身子、腰这部分也是肢体,是所有的肢体组成一个身体,而不是肢体连着一个躯干,肢体拿光以后还留有一个躯干。身体是借着肢体显现出来的。
第二点,前面保罗提到了恩赐,但是他只点到“职事”、“功用”,分别与圣子、圣父相对应,没有具体展开有哪些职事,有哪些功用。保罗把三层结构与三个位格对应,但没有展开。上次的经文展开九项三组的恩赐,现在林前 12:28 展开职事与功用:“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其次是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为什么这是对应职事呢?这是设立岗位。职事与功用,都是为了使事情发生。这样讲可以吗?大家回馈一下。
众:你刚才说到,基督的身体是看不见的,借着基督徒,教会成为看得见了。曾经有个人挑战我说:“哪有神?有神怎么会有那么多流浪汉?”其实祂借着可见的基督徒把祂不可见的已经显现出来。可以这么理解吗?
可以这么理解。严格一点说,基督徒是把基督显现出来,三个位格中的一个,神借着其他显现自己。基督徒是把基督——圣子显现出来。三个位格的分工,也是很重要的。
圣灵、圣子、圣父,最明显的显露是圣灵。圣灵是借着恩赐显示自己,恩赐是太明显了,每个人各有才华,互不相同。不一样的才华后面的圣灵是同一个,不启示你根本不知道。按着你身上的恩赐,圣灵每天来与你打招呼:嗨!嗨!你都可以有这种感觉出来。
众:基督徒是教会的肢体,肢体构成基督的身体,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在基督里。我们确实在基督里!甚至可以说我们在基督的身体里!由我们这样的基督徒组合的身体,再推广的话,在基督里的还有世界,全世界都在基督里!基督就是造世界的那一位,一切世上所造的都是借着祂造的。那么在基督里可以不分教会内和教会外、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了。
对的,这是第三点要讲到的。推理要严格按照《圣经》启示,不是自己瞎推的。我们参加查经班,如果不是第一手读出来的,你是有责任求证。
刚才她有句话很重要,她说:“因为我们基督徒是基督身体,所以我们就在基督里!”平时说我们在基督里,我们怎么在基督里呢?老是觉得是很主观的。然后觉得我们可以进进出出的。刚才这句话一说,借着这个《圣经》启示,她知道自己出不来了。这是真相,客观不会因你而改变了,真相是不会改变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我们是在基督里。这是《圣经》给她刚才的看见。
现在,当保罗把观察和叙述的角度,从看不见的“基督身子”,聚焦到看得见的“神的教会”的时候,保罗的上述世界图像,可以用另一个方式来表达。那就是:整个世界就是基督的身体(即神的教会),基督徒活跃在世界和教会里,根据圣灵所分的“恩赐”,担任不同的“职事”,并发挥了不同的“功用”,让不同的事情,依据神的旨意在世界和教会里应时发生。
这里的图像比我们以前理解的图像要大,扩大了无穷多倍。这里职事、功用、事情,把世界与教会那堵墙给打通了。基督徒在世界与教会里担任不同的角色,将身上的恩赐发挥出来。世界包括教会,因为世界更大,教会是个特殊的,除非你把世界与教会完全等同起来——世界就是教会。在神的眼里世界就是神的教会——这个图像出来了!这个图像需要求证:为什么会是这个图像,而不是我们原先理解的世界是大的,教会就像一个孤岛?为什么不是那个图像呢?下面第四点,我们要讲《圣经》根据,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那么,需要认真追问的是,上述世界图像(“整个世界就是基督的身子,即神的教会”)的《圣经》根据在哪里?我认为最准确的经文是《约翰福音》1:1–5。
约 1: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3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4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5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这段经文里的“太初”、“万物”、“凡被造的”与“生命”四个词,概括了我们的世界里的所有事物,包括时间、空间、万物(包括有血气的活物)和人。也就是说,整个世界都是神的世界,没有什么在祂之外。另外,保罗在林前 11:3 经文说:“我愿意你们知道,基督是各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神是基督的头。”这里的“各人”是泛称的 Every man。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把“基督”局限于只是“基督徒”的头,而不是世界里所有人的头。同理,这节经文里的“男人与女人”,也不应该局限在“男基督徒和女基督徒”范畴之内,而应该泛指全世界所有的男人和女人。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教会”理解成整个“世界”,不把所有上帝造的人理解成“基督徒”呢?
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我引导一下,无论出来任何疑问,你要从神的眼睛看。就是说,在神的眼睛里,整个世界都是祂的,全部人是祂的,所以全部人都是祂的徒,都是祂的子民。我们继续读下去,看我们人的眼睛怎么从神的眼睛里出来?首先,我们要把神的眼睛站立住.
不过,这样一来,我们会有以下的问题。(自问)难道神没有用“信”把人区分成两类,一类是基督徒,一类是非基督徒吗?难道我们可以把全世界的人,不加区别地统统看作是“基督里的肢体”吗?(自答)当然不是的,因为保罗已经讲清楚了,我插个话,自问自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作属灵思考的时候,只会自问,不会自答。发现这个不对啊?!这个怎么这样?然后停住了,不想下去了,或问人家,不能自问自答。我已经示范蛮久了,自问必须自答,你可以自问自答的,借着前面亮光。你看我这里的自问自答。
至少需要符合两个条件:在同一个圣灵里受洗;同饮于一个圣灵,才算是基督徒,才算是同一个基督身体的肢体。可是,一个显而易见、却令基督徒们难以理解、倍感痛苦的真相是,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并不符合这两个条件;合乎逻辑的,他们当然也因此失去了成为基督肢体的资格,不属于基督的教会了。
你看我是怎么思维,回答的同时把自己的生命观察、体验放上去。第一,你把经文说的“受同一个圣灵洗,同饮一个圣灵。”摆上,这个思维是《圣经》启示我们的,可以作为我们思维的根据;第二,确实有很多人根本不信神,他根本拒绝受洗,也要摆上去。思维根据你的体验、你的观察,然后根据经文亮光,根据理性往前走。所以最后一句话,合乎逻辑的是理性的。这些人根本就不属于教会,保罗已经说清楚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违反了怎么还能算呢?当然不算。这个思维是按照理性往前走。这是我演示给你看,是怎么思维的。
于是,一方面,保罗说,基督是所有人的头;另一方面,保罗说,大多数人不属于基督的教会,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保罗不懂古希腊形式逻辑的矛盾律?
什么叫形式逻辑的矛盾律?A 是 A,A 不是 A,不能同时存在。这是形式逻辑矛盾律,你不能自相矛盾。教会包括一切人,教会又不包括不承认神的人。一边说:教会包括一切人,只要是神造的人;一边又说:教会只包括“受同一个圣灵洗,同饮一个圣灵”的那些人。这两句话是形式逻辑矛盾的。这是个挑战。
这怎么可能呢?亲爱的的弟兄姐妹,这正是保罗启示的这个世界图像中隐含的最真实、最本质、也是最诡异的张力。
一定要记住,二律背反就是突破形式逻辑的。这时候我们需要二律背反的真理。当我们说:咦?这个形式逻辑被违反了,怎么可以呢?可以的!二律背反就是突破形式逻辑!
我们再重复一下二律背反,基督耶稣是神,耶稣是人;是人就不是神,是神就不是人。再举个例子,人会说,我坐在耶稣面前,我脑子里想什么他不知道,但神一定知道;祂又知道,又不知道,这不符合逻辑。耶稣是 100% 的人,又是 100% 的神,这个表述是不符合形式逻辑的,而是二律背反。《圣经》里面最本质的真理都是以这种方式出来的。这个地方也是一样。
对此,《约翰福音》1:5 说的:“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作了最精辟的注解。请问,黑暗不接受光,有没有可能使光的 “客观存在”成为“不存在”呢?回答是,不可能,上帝的光依然存在。同样,由上帝的光启示的真相(“基督是所有人的头”,“世界是基督的教会”),也不会因为有人看不见这个真相而消失。
这时候我们已经把“基督是所有人的头,世界就是基督的教会。”当作亮光来接受。在神的眼睛里面,神说的是真的,神这样说神一定这样看。“这一定是真的!”把这当作亮光。我们看不见不可能改变祂的客观真实。一点点把人的地位理出来了,人的地位不可能改变神所宣布的客观真实。
这是第 6 点,还有第 7 点,第 8 点,思维再一步步往前走。因为是二律背反的真理,所以思维一定要往深走,才能走到那个头。
但是,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追问说,要坚持不懈的追问,不能追到一半就不走了,是二律背反就不想了,二律背反也是可以想下去的。
那些看不见真相的人,到底是不是基督徒?
这是不懈的追问。这种二律背反的思维与我们平时的思维不一样,要多搞几次,才搞得顺。平时不这样想问题。
对此,保罗的回答是明确的,他们因为没有看见神的真相,因此他们的生命成为虚假,他们没有与其他真正的基督徒一起,在同一个圣灵里受洗,同饮于同一个圣灵。他们因此有祸了,与上帝的真实与永恒无缘了。
到此为止,他们的祸从哪里来?是他没看见!他的祸从没看见开始,是很深刻噢。不是因为他行为比你不好,或者他天生恶,都不是,是他没看见这个真相。这个真相他没看见,所以他就不可能活在这真相里面,这个让他们有祸了,他们跟神——上帝的真实与永恒无缘了。换言之,我们与他们有什么区别?
换言之,这些“有祸的人”与“真正的基督徒”,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在于,他们仍然活在黑暗与虚假里;而真正的基督徒看见了“基督是各人的头”的世界真相,
我们很习惯说:他们活在黑暗与虚假里。什么黑暗?什么虚假?这里要具体真理。对于“基督是各人的头”的世界真相,世界是神的基督教会的真相,他们活在这个真相的虚假里。他们认为不是,是虚假的;其实是的,是圣灵启示的。所以说活在黑暗虚假里,一般都要指具体的真理,而不是空泛的说说而已。在这一点上,一个很本质的世界真相被这帮人漏掉了。保罗借着第 12 章启示出来一个世界真相,包括三层结构的真相,我们看见了,才可以有意识地活在这个真相里面,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也看不见。非基督徒活在虚假里。我们过去也没看见,或者没有清晰地看到这个真相,以至于我们也经常糊里糊涂;因为没有清晰看见,所以经常被遮蔽,也经常活在被遮蔽的虚假与黑暗当中。这样连起来,就很具体,跟圣灵挂钩了。
众:虚假不虚假,好像就在看见不看见这个点上?
虚假不虚假,首先你理解神启示的是真实,所以你看不见一定是你虚假。是建立在这个关系上。虚假概念是说,你没有活在神启示的真相里面,看都没看见你当然是虚假。你的图像是假的,神是真的,单单建立在这个逻辑上。你的虚假与真实必须建立在这个逻辑上去理解,跟你个人体验没关系,你说我确实没看见也是真的,与这个毫无关系。我们经常把自己的真实当作真实,那些看不见的人不能改变真的客观真实。这种观念基督徒应该很牢固、很牢固。因为你在探索一个客观真理,而不是主观真理,不是以你而改变的。
并弃黑暗入光明,成为基督身体教会的肢体,在基督里活出全新的生命。(这个就是《罗马书》第 6 章里讨论的“真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张力命题。)
这里“弃黑暗入光明”也是对具体真理而言,不是泛泛的空话。你弃哪个黑暗?弃以前没有看见三层结构,没有看见我们原本就是基督的肢体,构成基督的身体,基督身体就是教会,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我们原本没有清晰地看见这个图像,原本是经常糊里糊涂,被各种观点、知识、前见遮蔽,我们要弃这个黑暗;要进入很清晰的图像里面,我们将要活在很清晰的图像里面。这个功课要不断做,这就是弃黑暗入光明的过程。因为你还会被遮蔽,所以弃黑暗入光明,也就相对一个具体的真理,这个真理是《圣经》启示我们的,在不断在过程当中摸索,活进去。
这个问题也就是《罗马书》第 6 章讨论的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受洗”、“同死同活”就在这个命题下展开的。
众 1:这里受洗的图景就出来了,同领一个圣灵的图像就出来了。
对,这样的一个图像,把受洗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也出来了。
众 2:你刚才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教会,对我的震撼很大。好!这位姐妹特别强调在神的眼睛里原本是这样的。但很多人没有活在这个真相里面,是他们自己弃绝了。这样已经出来一个结论:神看这世界,只有那些活在祂真相里面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那些没有活在祂真相里的人是祂要救到真相里面的人,甚至可以说那些人是假人、死人,是有待于被救到光明里面去的。
众:这是不断认知真理的过程,我们正走在这条被救的路上。谢谢!
人没有活在真理里面,这一点要补充上去,否则就变成普世论了。所以我们表达要非常严谨。
综合上述默想,我的结论是,在保罗的眼里,“世界”原本就是神的“教会”,人在其中看见神;但在一个看不见神的人的眼里,“教会”变成了“世界”,变成了没有神的人的活动平台。
“在一个看不见神的人眼里”,首先指无神论者看教会,会认为世界上有一帮热心宗教活动的人,很喜欢这玩意儿,聚在一起,这是他们眼睛里的教会,把教会看成世界里的一部分。无神论的人从来没有把教会当作世界以外的东西,他们倒有大世界观,把教会也看作世界的一部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基督徒里面没有真正看见神的人,同样把教会变成世界。他看到的只是一些贴着标签的人的世界,是把教会重新变回世界,而不是把世界变回教会。当世界与神有关的时候,世界就是教会,教会就是世界;当世界与神无关的时候,世界就与教会对立起来了。
因此,当新约《圣经》说,“这个世界是属魔鬼的”,或者,“魔鬼是世界的王”,是指着“把教会看作世界的人”说的。对于这样的人,世界不再是神的教会,而是一个魔鬼作王的人的平台。但在保罗眼里,整个世界始终就是教会;教会也是整个世界。二者从来是不可分的。
大家要把这些概念理清楚。我们平时也会轻易地讲,世界是属魔鬼的。这话本身是有《圣经》根据的,但要理解是什么意思,而不是让教会与世界割裂开来。也就是说,当你用《圣经》经文时要搞清楚原本的意思:在看不见神的人眼里,这个世界已经变成魔鬼了;在神看来他们就是魔鬼的孩子,他们已经没有天父的概念。这类的默想反思基督徒是必须的,而基督徒懒到连这个默想都不愿意做,这是我们的问题;最基本的概念都不嚼透,已经当了好几年基督徒了,觉得嚼概念太累,这种态度是极其不应该的。没搞清楚是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使得大量查经班失去功效,不能思辨,就摇头晃脑在形式上读经,从来不进脑,没有理性思辨。这段概念没想透的人要慢慢想,越清晰,你的生命就越在真理里面,越不容易被遮蔽。
有了上述默想作为基础,我们可以把保罗列举的“职事和功用”,不仅放在教会的框架下,而且也应该放在整个世界的框架下,去领悟了。
有趣起来了!接下来是各个分类。
使徒。为什么历史上的 12 个使徒,列在世界图像的首位。
使徒特指历史上的,一共只有 12 个,不多加,不减少。这是历史性的,发生了就发生了,当时发生 12 个,再补也补不上去了,那段历史结束了。保罗也是那段历史,补上后是 12 个,叛徒被取代了,保罗则是《圣经》认可了。
仔细一想,理由很简单:他们不仅在生存的时空上,与耶稣的关系最密切,而且在工作(即职事和功用)的性质上,与耶稣的工作最接近。他们是基督在地上(世界里)工作的最直接的追随者、战友、同工和后继者。
众:为什么可以说战友?
属灵征战嘛,我们现在在一起也是属灵征战。
什么是耶稣在地上(世界里)的工作?就是建立教会,成全神对人的救赎旨意。
这个要很清楚,耶稣到地上就是救人,神把权柄交给祂,最后由祂审判,任何人都经过祂,《圣经》启示得非常清楚。这 12 个使徒在历史的时空里面,恰好在那个位置上,负责这个岗位,这个岗位的性质跟耶稣的性质是最接近的,他们称为使徒是当之无愧的。后来这个岗位就没有了,不存在了。所以他们是列在首位的,他们的责任,在人类历史上,宇宙历史上,这个责任落到这 12 个男人身上,就这样发生了。他们是那么特殊,他们的经历,他们承受的责任,他们所需要具备的信心是那么大。全部殉职,殉道,除老约翰以外。
先知。就是那些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刻和地点(即世界里),向不同的人群传讲神的救赎旨意的人。可以把他们的工作,看作是对使徒们工作在时空上的延伸和扩展。
“时空上延伸与扩展”,我解释一下。任何事情都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面,使徒当年的时间与空间跟耶稣在世传道的三年半吻合,再加上后来耶稣升天以后保罗在地上存活的时间,基本上空间在现在的中东地区、耶路撒冷或者巴勒斯坦地区。其他先知是他们在时间、空间上的扩展,时空上向未来延伸,延伸到我们今天。我们今天做的工作也是同样的性质,救人传福音,把神的福音,把耶稣的福音传出去,所以我们的工作性质与使徒是一样的,所以,今天的基督徒也可以算先知这一块。也可以伸展到耶稣以前,做同样事情的人也是先知。因为属灵的工作是超越时间的,所以不在一个时间轴上的。在这个意义上,亚伯拉罕、摩西都是很重要的基督徒。所以,全世界传福音的基督徒都属于先知类,继承了耶稣的工作,是耶稣工作的扩展。
因此,先知概念不仅特指《圣经》里记录的那些先知人物;还可以把历史上所有传福音的基督徒都算在内。
众:这个提醒好!
教师。什么是教师与先知的区别?我的理解是,与先知相比,教师的“职事和功用”要相对单纯些,即用“智慧的言语”和“知识的言语”的恩赐,事奉神的人。而先知就不然。他们的恩赐,和所担任的职事和功用,要比教师复杂宽泛得多,当然也包括了教师在内。保罗把“教师”排在“先知”之后,却排在了“行异能”、医生、帮助人、治理事的之前,再次表明了“言语的恩赐”在所有恩赐里居首位的特殊性。
职事、功用,即岗位、责任、角色,与恩赐相匹配;你有一定的恩赐,才能负责不同的岗位,担任不同的职事。这里的教师是指这样一种职位,这样一种角色。他在功用上用智慧的语言,知识的语言,去影响他边上的人。他主要是讲,用言语来侍奉。可以把世界上的老师也归到这一类,这个职事已经向世界扩大,老师属于职事的第三位。按照保罗这个分类,老师在医生前面、先知后面。这个意义上来讲,不但现代文明社会,古代社会对老师也是很尊重的,儒家对老师尊如父亲。尊师之道排得很高,这是有《圣经》根据的,因为老师用的是言语,言语的功能直接与灵界相通,整个灵界的东西在言语平台上传播,言语的功用的恩赐排得很高,是有道理的。这也解释了社会上对老师这个职位很崇敬。只是这个岗位给你,你不一定做得好,假如你没有圣灵带领,你假如随己意,随人意去做这个事,就做不好。这就是今天许多老师没当好,玷污了这个岗位、职位、称号、角色。
“教师”之后是“行异能”,行异能就是那些行神迹的人,发现包括科学家不断发现世界上的神迹奥秘,在神的时间、神的旨意里,一点点揭示给人类,通过他们被人类发现,然后彰显出来。这些人有天赋的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创造,都属于行异能这类的。医生更别说了。
“帮助人”指哪类职业?我想到的是服务业,我帮你洗头,你帮我熨衣服,都互相帮助来,帮助去,完成神创世界的次序。
行异能的。“行异能”是指行特别的神迹奇事。保罗把它们与列在最后的“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等相区别开来。试问,世界上哪个职业和功用,不在保罗的清单(“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之内?当然,谋财害命、造谣欺骗的不在其内。不出所料,保罗没有把“说方言”一项漏掉,但仍然排在了所有职事的最后,耐人寻味。
“治理事”是放在服务业后面的,治理事就是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有权柄的人。帮助人在治理事之前,说明人比事重要。治理事里面的银行是管线,也有帮助人的意思,是相互交叉的。这里都按照世界上的职业来归类,在教会里面也有同样的功能。
我有个想法,哪些职业没有包括进去?有!谋财害命的没有包括进去,招摇撞骗的没有包括进去。现在有些职业是专门招摇撞骗,都不在神的职业里面,是魔鬼创造的,这也很吓人的。现在有专门招摇撞骗的机构、职业。据说美国在上世纪初,一百多年前,广告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整个教会说广告业是骗人业,全部教会起来抵抗。一百年多后,广告业发展成强大的行业。到底有多少是服务人的,有多少是骗人的,确实值得思考。现在很多职业是本来不应该存在的。
说方言排在治理事后面,最后一项。说方言留在第 14 章再讲。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的“职事”与“功用”,分别属于保罗世界图像的第二与第三层;第一层是恩赐与人。因此,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一个具备了多种不同恩赐的人,在教会或世界里担任多种不同的职事,发挥多种不同的功用,也就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了。
讲得很清楚了,这里分岗位,一个人可以担任不同岗位,也可以同时担任多个岗位。从岗位来讲,每个岗位有特殊要求。有些岗位要求比较单纯,譬如老师岗位,只要把要讲的东西讲清楚;有些岗位,譬如先知岗位,对恩赐要求很高,在那个时代,先知讲的话没人相信,全都不理解,你要抵抗住人对你的不理解,你要具备巨大的信心的恩赐。老师的岗位就不需要那么大的信心的恩赐,讲得好大家都知道你讲得好,对恩赐的要求就比较单纯。所以有些岗位需要恩赐比较单纯,有些岗位需要恩赐比较复杂。
12:29 岂都是使徒吗?岂都是先知吗?岂都是教师吗?岂都是行异能的吗?30 岂都是得恩赐医病的吗?岂都是说方言的吗?岂都是翻方言的吗?
12:29 Are all apostles? Are all prophets? Are all teach- ers? Do all work miracles? 12:30 Do all have gifts of healing? Do all speak in tongues?Do all interpret?
保罗用“岂都是”的 7 个反问句,重点是强调世界上和教会里“职事与功用”的多样性;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效力,一起完成神的旨意,而不应该分门别类,互相攀比。我注意到,在这里,保罗或有意或无意地省略了“帮助人、治理事”两项,留下了“行异能”、“恩赐医病”、“说方言”,并加上“翻方言”,列在末了。这样一来,林前 12:28 里 5 组 8 项清单,变成了这里的 7 项清单,可见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性的。我还注意到,与保罗罗列的九个“恩赐”相比,这个七项“职事与功用”清单里,没有“信心”和“辨别诸灵”,可见这两项都只是“恩赐”,不属于“职事和功用”。另外,“职事与功用”清单里的“使徒”与“先知”,与“恩赐”清单里的“讲智慧的言语”、“讲知识的言语”,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职事里面没有“信心”这个岗位,可见信心只是一个恩赐。没有一个岗位是专门要有信心来做的。许多岗位都需要有信心的恩赐,但是没有一个岗位只需要信心来做。
“辨别诸灵”根本不存在这个岗位、职事。但现在社会里有专门辨别诸灵的,可见这个岗位是魔鬼造出来的。在神眼里没有这岗位的,但这个恩赐是有的。先知、老师都必须有辨别诸灵的恩赐,否则的话来自神还是来自魔鬼也搞不清楚。
你看,读细的话蛮有趣的,里面会出来一些东西。大家可以在笔记的帮助下再读原文,应当很有趣,这个功课要做的。我们基督徒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认识这个世界,第 12 章真的会帮助我们,理得很清楚。这个世界那么复杂,认识世界从哪里认识起?《哥林多前书》第 12 章真是简简单单,有个结构出来,搞得很清楚,所以可以帮助我们。年龄大的可以回顾对世界的认识,年龄轻的可以在未来生活中对世界认识,都可以因《哥林多前书》第 12 章而受益。
12:31 你们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赐。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
12:31 But eagerly desire the greater gifts. And now I will show you the most excellent way.
我们还记得,保罗在第 12 章的开头,用了这样的句子:“弟兄们,论到属灵的恩赐,我不愿意你们不明白”。然后,他一环扣一环,从恩赐的供应者“圣灵”,说到了“恩赐”、“职事”和“功用”的多样性,以及所对应的三位一体的神,和世界的三层次图像。接下来,用“身子与肢体之间关系与感受”,类比“基督身子与基督徒之间关系与感受”,并因此启示了一个属灵的真相:教会就是基督的身子,由互为肢体的基督徒组成。最后,又对“职事与功用”层面的分类作了补充。至此,我们似乎觉得,保罗已经把世界和教会里的人与事,都说尽了。但是,出乎意料地,到了第 12章的结束,保罗发出感叹说,在接下来的第 13 章里,他要把一个“更大的恩赐”和“最妙的道”告诉我们。难道在上述 4 组 9 项美妙的“恩赐”,和 5 组 8 项“职事和功用”之外,保罗还保留了一个“更大的恩赐”和“最妙的道”没有告诉我们?它会是什么呢?让我们怀着最大的好奇和热忱,拭目以待。(12 章完)
这是承前启后与第 13 章相连,我这段文字回顾了保罗在短短的第 12 章中,文字不多,推进速度很快,出了好几个层面的东西,非常了不起!从文章来讲,那么少的文字出来那么多的东西,你还可以不断展开,简直把整个世界包括进去了。
在三个层次上,所有的人,所有人的恩赐,背后都是三位一体的神;所有岗位,所有职事,对应不同位格的神,全部概括了。最后保罗说还没有讲完,还有个更大的恩赐(the greater gifts),更妙的道用(the most excellent way)。我们可以琢磨一下,和后面对爱的琢磨,特别用(way),而不用道,是一个更妙的方法,更快的通道。后面会讲到爱是个人自我救赎决定性因数,即这个道(way)是个人自我救赎与神相连的决定性因素。第 12 章结束。
讨论摘录
众:特别精彩,由衷感慨《圣经》真是一本奇书!我带着一个疑问,在不同的语言系统对这个世界有不同的表述,会不会《圣经》是一帮基督教徒换了一种语言体系在描述这个世界?我发现《圣经》真是一本奇书,最后还是关系到《圣经》是不是真的?保罗这人的奇妙经历,在耶稣基督在世后又跨越几十年,和今天讲的《圣经》对职业的分类如此的合一,从《圣经》里面又找到一个求真的证据!今天对我触动很大的是第 28 节,“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神超越时空,把使徒单独列出来,放在第一位,把教会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全打破;把先知抽离出来,负责传递信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凝练地描述出神的眼光。
这位姐妹感叹《圣经》是一本奇书。她对《圣经》的疑惑《:圣经》会不会是基督徒这群封闭的人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圣经》作者跨越时空,保罗把使徒列在第一位是反犹太教的,犹太教一定是列祖列宗、亚伯拉罕、摩西,你们使徒怎么列在第一位?!这个分类法让人眼前一亮!最近由犹太人天才写的“世界简史”、“今日简史”、“未来简史”,分类法非常奇怪、巧妙,全是故事;体系非常大,从古到今包罗万象,全是人的智慧,可是似是而非,没有根据,为什么是真的?如果没有《圣经》根据很容易被他迷惑,这就是人的才华,在《圣经》愚拙的知识面前,显得很聪明,其实什么也不是!(众:要学会分辨)《圣经》是以真实历史证据作为基础,这是完全不同的。每一个基督徒都要发出对《圣经》的赞叹,信仰才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