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 12:8–10

开场白

《哥林多前书》第 12 章讲的是恩赐。恩赐一般理解成:才华、能力。你会发现,单单读文字那么简单,什么都知道,读了没留下多少东西;稍微认真一点读,又发现里面有那么多东西,无穷无尽,很奇妙的感觉。聪明的弟兄姊妹琢磨,吴博士是怎么读出那么多的东西的?有什么窍门?

我发现我对概念抓得比较准(概念就是抽象出来的一些东西),很重视经文里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中国式语文培养出来的人,很看重概念的定义,我不太用严格定义,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在公司工作时讲的东西,大家反应跟不上、听不懂,就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概念方法与我不一样。他们总觉得概念没有定义清楚,就不能用概念去思考。我的概念是可以伸缩,可以像气球一样吹大的。所以,我的概念不是严格定义、严格边界的东西;而是有个核心,可以变大、变小的东西。用我的关于创造力的语言来说:不是“定义法”,是“要素法”。要素法像抽屉一样,在抽屉口上有个标签,标签可以不断装内容,靠相关性相连。

第一个窍门:三到五个概念形成结构。我讲东西往往有三到五个概念,通过关联性连起来形成一个结构。譬如这次在宁波讲学,主题是“全球化、跨文化”两个概念,一结合、一扩充就搞出名堂来了。也就是说,你有很多思想可以放在概念里。为什么对别人有启发?因为人家的概念是死的、是标签,是个名词、字句,我的概念一装东西就活起来了。有人说:有道理啊!没想过呀!没想过概念可以装东西的!装进去的东西,把相关性讲清楚,听者就跟上来了。

第二个窍门:结构性思维。结构性就是要素法,有三到五个元素,元素可以没有意义,结构本身有意义。也就是说,你可以把元素扔掉。譬如这次在常州讲课,黑板上一点、一点,点都不用写出代表什么东西,但点是这样相连的,“相连的方式”是有意义的。举个例子,创造力的结构:原点、对象、意向性、第三者。第三者要拦阻,意向性要么穿过去,要么被拦住,要么意向性通过第 三者偏离出去。如果只抓住元素本身,意向性、原点、对象,而忘了这个图形,就失去意义;图形很重要,有很多真理、真相,这个叫结构。这个原点,为什么不写原点?因为原点本身也没有什么意义,本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原点不是严格定义的东西。这个结构抽象出来,可以用在任何地方。譬如,我可以用于读《圣经》时的 “原点与对象”,我也可以用在工作场所讨论会的“原点与对象”,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结构是一样的。可以是思维的“原点与对象”,也可以是谈话的“原点与对象”,这个意义上,太强调原点是什么东西,反而把自己局限掉了。这个结构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创造力思维。也就是说,在创造力思维模式里面,必须具备“几个要素”与 “结构”。以至于两个人谈话,也出来这个结构。结构性思维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的经文讲到恩赐,恩赐的概念可以出来两套系统:一套是平时说话的系统,一套是教会系统。恩赐这个词一般在教会里用得 比较多,平时生活中不常用,看看英文怎么解释:gift(礼物)。礼物,你怎么定义?无法定义,使用要素法:首先是好的,特别加给你的,区别于一般人的这种东西。要素法的要素可以引起联想,一包精美的巧克力我只送给阿牛小弟兄,是“好的”;阿牛一口气吃光了,可能就会对牙齿不利,好的就变成了“坏的”。“好的”定义也活起来了。恩赐也一样,得到了恩赐,你乱用,也变坏了。这样你读经就活起来了。恩赐是好的,是特殊的,不是给每个人的,是特别加给你的,但你如果乱来的话,也可以是坏的。这个意义上 “好的”是中性的,可以很好,也可以很糟糕,可以通过礼物概念来理解。我读经读得活,在概念使用上就用这个要素法。

Gift(恩赐)是个绝对概念,还是相对概念?读到《哥林多前书》绝对概念时,我和刘姊妹表演过一段行为艺术,我们走了几步路,每一步都是相对行为,最后走出绝对结果。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到最后为什么会出来两个结果:一个上天堂,一个下地狱?这是为什么呢?!

“恩赐”与赐恩赐的“圣灵”是相关联的:恩赐是相对的,赐恩赐的圣灵是绝对的,是这样联系的。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经历过的都是相对的;恰恰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经历的是绝对的。祂是决定你命运的,甚至你都很难经历祂,唯有通过相对去经历祂。第 12 章讲的就是你通过什么去经历、去体验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圣灵?通过恩赐!这个结构就出来了。这个结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相对的、丰丰富富的、无法定义的、有一定相关性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绝对的东西。这个绝对的无法被你体验,除非你体验相对的,才能看见这个关联性。在启示里,你看见是相关的,例如圣灵与恩赐,启示是来源,是通过启示知道。没有启示你只能看见你看得见的世界,无法理解背后绝对的东西;你只能凭自己的意思或凭文化意识理解各式各样的解释系统;但是,一旦启示出来,整个解释系统就不一样了。

解释系统就是分类系统。所谓相对性就是很多很多,可以多到无穷无尽的地步。譬如苹果和梨分类了,但哪两个苹果是一致的?有无穷多个。有山东苹果,有陕西苹果,一星期前的苹果与今天的苹果都不一样。这就是相对性的链接,不分类就无法思考,所以一定要分类。有些分类是跳跃的,如苹果与梨有跳跃,山东苹果与陕西苹果就不是那么跳跃。这是归类的窍门,把相对差不多的放在一起。

人的归类,只能按照自己的体验来归类。在人眼里黑人与白人是个飞跃,男人与女人是个飞跃,但也许在神的眼里这里没有飞跃啊!归类可以看出是人的理解的归类,还是神的理解的归类,所以归类法变得很有讲究了。《圣经》经常通过完全不同的归类看见神的眼睛是怎么回事。

今天十二章关于恩赐的归类,大大突破我们的眼界。在这个启示下,我们原来习惯的、世俗的思维系统开始瓦解,换成神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从而也解释了许多我们原来不能解释的东西,因为神的眼睛更真实,我们看见的是片面的东西。

逐句解经

12:8 这人蒙圣灵赐他智慧的言语,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9 又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信心,还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医病的恩赐,10 又叫一人能行异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别诸灵,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

12:8 To one there is given through the Spirit the mes- sage of wisdom, to another the message of knowledge by means of the same Spirit, 9 to another faith by the same Spirit, to another gifts of healing by that one Spirit, 10 to another miraculous powers, to another prophecy, to anothe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pirits, to another speak- ing in different kinds of tongues, and to still anoth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ongues.

读完三节经文有没有感觉?毫无感觉。读慢点想一想:智慧的言语、知识的言语、赐他的信心、医病的恩赐、行异能的恩赐、作先知、辨别诸灵、说方言、翻方言。讲的都是恩赐,特别强调这些恩赐的背后是一个圣灵。读出一个结构:恩赐很多很多,后面赐恩赐的只有一个,这个看不见的圣灵,通过看得见的恩赐显示祂自己。

第一点,没有前面的这些恩赐,祂显示不出祂自己。第二点,假如在恩赐部分你体验不到后面的圣灵,那你压根就没有看见。我们对圣灵的体验,看到唱歌唱得好的,跳舞跳得好的,长得漂亮的马上链接到圣灵。如果你从来就没有链接过,那挂在嘴巴上的圣灵、圣灵,不是《圣经》启示的圣灵。单单从一句话,一个圣灵结构,就让我们的整个生命体验变化了。而且我们的这个体验,借着这几节经文才刚刚开始。以前我们压根就没有这个体验,总是觉得人太牛了,哪有圣灵的事?像这类体验,原本应该是我们的日常体验;但是没有启示,我们是瞎眼,压根看不见这个体验,压根看不见这个结构,我们的生命经历是浪费的。因为,相对的经历是以这种方式与绝对相连的,以这种方式认识绝对者,体验绝对者,如果你的全部体验都没有体验到绝对者,那不是浪费了经历吗?!

在这三节经文里,保罗一口气罗列了九种不同的恩赐:1. 智慧的言语;2. 知识的言语;3. 信心;4. 医病的恩赐;5. 行异能;6. 作先知;7. 辨别诸灵;8. 说方言;9. 翻方言。

恩赐几乎可以等同才华,天赋。恩赐是多样性的,所以思考就必须分类。保罗对天赋分类是这样分的,大跌眼镜,莫名其妙!一般教会认为这些天赋是属灵天赋,我们平时讲的是世界上的天赋,一刀切开,属世属灵分家。连阿牛小弟兄都说:“属世属灵不分家!”保罗岂止是只对教会信徒讲话,他是对全世界人说话;上帝是借着保罗对全世界的人说话,哪有分家?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吗?!这种地方我们容易有个习惯性的偏差,譬如保罗说:“基督是各人的头,男人是女人的头,神是基督的头。”这三句话我们也容易理解成是对教会弟兄讲的,其实真正的意义是对全世界人讲的。这也是个结构,是个典型结构。我们结构理解不了,是因为我们平时根本不这么看,所以我们就习惯于把他的话局限在教会里理解,放在教会以外就不能理解。如果把 gift 也局限在教会里面,就滑过去了。假如扩大到全世界、全人类,就会提出问题,怎么会这样分类?这次我们坚持立场,保罗不是只对属灵的教会说,而是全人类对恩赐的体验,他是这样分类的。我们就会很细究他为什么这样分类?果然读出很多东西来!

如果把“恩赐”理解成神赐给不同人各种不同的禀赋和能力,其丰富多彩可以与植物园里的奇花异卉相比美,可谓不胜枚举。可是,保罗在如此的多样性里,偏偏罗列了这九样,实在叫人不可思议!为什么保罗没有按照现代学科的分类,有人偏长于数理化,有人善长于文哲史;也没有按照特殊才艺的分类,有艺术(音乐、绘画、舞蹈)类人才,有体育(田径、举重、体操)类人才;也没有按照职业,分经济、政治、工程、科学等。在我看来,保罗的分类法实在有点不伦不类,叫人无可适从。我想,在保罗眼中看见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图画里,唯有这九种才华,犹如九棵参天的大树,竖起一道地平线的荣美风景,引人注目。

在我对保罗罗列的九大恩赐作逐一默想之前,先作一个大概的浏览,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相关性?我发现,其中六个都与“人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有关,它们是 1、2、6、7、8、9。剩下来的 3 个,分成两类:一类与“人的行动能力”有关,是 4 与 5,还有一类与“人的精神和心理能力”有关,是 3。

我发现在 9 种恩赐:智慧的言语、知识的言语、信心、医病、行异能、作先知、辨别诸灵、说方言、翻方言中,有 6 种与“语言和思维能力”有关:智慧的言语,知识的言语,作先知,辨别诸灵,说方言,翻方言。

先看“语言和思维能力”,智慧的语言和知识的语言毫无疑问。作先知和辨别诸灵都要用语言,辨别诸灵是听背后的说话者,世界上只有三样东西会说话,神、人、鬼。说话就要用概念思考,辨别诸灵就是人通过语言跟鬼说话,跟神说话,并辨别出这是神话还是鬼话。最后两个是说方言,翻方言,说方言肯定都与语言有关。这六个编为一组是没问题的,但中间插了三个。前面二个智慧的语言、知识的语言为第一组,后面四个补充(包括作先知)。当中插进去三个:信心、医病、行异能,这个插进去很有趣,其中信心特别奇怪。照理讲信心是一个最大的恩赐,因信称义嘛!所以我把信心作为独立组,确实信心与医病、行异能不一样。现在纳闷的是,为什么信心放在语言的后面?我觉得应该放在第一个,他放在了这里,要慢慢琢磨。第三个信心的恩赐是独立一组,后面二个我把它归为“行动能力”。医病要给人医,要有行动能力;行异能的行,也是行动能力。奇怪的是医病不也是异能吗?怎么从泛泛的行动能力里抽出来呢?要慢慢琢磨。我这样分也是严格按照他的分法,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让我们思考的地方。医病能力为什么要从泛泛的异能中抽出来?信心为什么放在这个地方?智慧语言与知识语言的区别在哪里?至于辨别诸灵、先知、说方言、翻方言,那就更加莫名其妙了。都要好好琢磨,细究里面的区别。

它们的排列次序也耐人寻味,可以分成四组:1 与 2 是第一组;3 是第二组;4 与 5 是第三组;6、7、8、9 是第四组。可以把第四组看作是对第一组的补充说明。下面我们按照这四组结构来进行默想。

第一组:“智慧的言语”与“知识的言语”。对此,我有以下五点默想。

这里的共同语是“言语”,即小写的 words,与大写的 The Word(道)相联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言语”是人与灵界(神和撒旦)沟通的主要媒介。如此看来,保罗把人“言语”的恩赐,放在所有恩赐的首位,也就不奇怪了。

作为“恩赐”的“言语”,包含了用“言语”进行思考、明辨和表达的诸多与语言相关的“能力”。与前面(第一章)说的“口才”是相通的。

人的“言语”五花八门,为什么保罗仅仅分成两个类别:“智慧的”(wisdom)与“知识的”(knowledge)?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这是我们每个人一定会问的问题,分为“智慧”与“知识”的言语。智慧是指什么?知识是指什么?借着这个默想的起点,我们终于进入保罗的结构去默想,不是分散的默想了。下面是我的默想记录。

为什么保罗仅仅分成两个类别:“智慧的”与“知识的”?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对此,我的第一性反应是,前者是属灵的,来自神的启示;后者指属世的,需要人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

这是我的第一性反应,很可能你的第一性反应与我的不一样,或者一样。我的第一性反应是把属灵、属世分开的。智慧的也许是神的启示,跟神有关的,查经班里来的;知识是学校里学的,老师教的。

但当我深入默想后,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有缺陷的。因为,保罗在前面的经文里已经明确启示我们,所有的恩赐(包括诸多的语言能力)都来自神。无论是“智慧的”,还是“知识的”,其实都离不开人后天的学习,也都有赖于神(或直接或间接的)启示。那么,保罗用“智慧的”或“知识的”所形容的“言语”,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这段话我说了什么?大家抓住吗?当我第一性反应出来,如果你没有反应就过了。我觉得有缺陷,什么缺陷?刚才我说,属灵的是神启示给你的,属世的要学习的。这里说,属灵的也是需要学习的。这个很重要。我们以前有误解,认为属灵的是圣灵给我的,不需要学习的,不需要像学数理化那样学习。这是谁告诉你的?这就叫前见,莫名其妙的想法。我们把体验放上去,我们 1155 查经班真的学习的,预习、复习、琢磨、讨论,跟哈佛商学院的讨论班没什么区别。你必须时间放上去,很认真放上去,互相之间相互帮助。这是我们的体验,我们没有走灵恩派的路。《圣经》里面确实有很特殊的经验,其实属世里面也有这种经验。你在写作的时候突然一个灵感出来,有什么区别呢?考试的时候超常发挥,考得特别好,有什么区别呢?后来发现,说话也是一个念头。假如我在这里演讲,下面全都呆如木鸡,你话都说不出来;反之在很有灵气的场合就滔滔不绝了。《圣经》启示:三个人以我的名聚在一起,圣灵与你同在。我们讲的就是同一个圣灵,祂就是这样做工的。以我的名聚在一起,你突然灵感出来的东西,还真的与对象与环境有关系。你可以体验和你信得过的知心朋友在一起时,激情就出来了;换另一个环境时,像死人一样,你什么也出不来。这意味着,圣灵为我们做工的方式上,真的不分属世、属灵的。这样,我觉得刚才的分类是有局限的。

那么,保罗用“智慧的”或“知识的”所形容的“言语”,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对此,我的默想是,二者的区别不是(如上所述)“人取得恩赐”的“方式”不同,而是,这些“恩赐”是“关于什么的”,我的第一性反应是没有方式,后来一想是关于方式。我原来第一性反应是,跟神有关的那些是神启示的;与神无关的那些靠学校里学习的,讲究方式。原来我把属知识与属智慧的以获得的方式来区别;这里说:不是的。特别强调,即便属灵的、智慧的也要学习,也有神直接启示;日常的东西也有学习,也有直接启示。特别是作家、科学家的灵感,基本上是直接启示。你和我一样苦功,我的灵感突然来了,你却没有,你怎么解释?诺贝尔奖被我拿了,你很羡慕。没办法,这种事太多了。灵感来了也可以用直接启示来解释,我们的体验就是直接启示,没什么逻辑可言。一个灵感,一个念头,不知从何而来,不用什么逻辑。这些都是活人体验,要顺从你的感动。

不是按照“获得方法”分类,而是恩赐是“关于什么”的?“关于什么的”与我们的无穷多意向性关联有关系。在我们办公室里,现在体验到意向性概念太重要了。我们大量的无用功,无效工作,都是意向性偏移;意向性抓得好,工作有效性大大提高。意向性是 “关于什么”,“指向什么”的。

这些“恩赐”是“关于什么的”?是关于“神和神的启示”;还是关于“人和人的经验”。

这是两类:一类是关于“神和神的启示”。当你讲“神”的时候别忘了跟着一个“神的启示”。没有神的启示,你讲的任何东西都是你自己瞎说的,都是空洞的概念,没有内容的,不能跟真正的神相连。神是通过启示让你认识神的,所以“神与神的启示”基本就是指《圣经》。你的神与《圣经》不相关的,基本是你自己想出来的神,是空洞概念,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的神,是希腊文化的原点,没有具体展开的。具体是通过《圣经》展开的,也就是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的真实。

另一类是关于“人与人的体验”。“经验”、“体验”是一个词。爱因斯特的口号是:“工作、经验、发现。”关于人与人的经验,你几乎不能直接经验神,你只能通过神的启示,然后再通过经验人的世界来经验神,包括圣灵。圣灵是通过恩赐让你经验到,你不能直接去经验圣灵,你是从圣灵的启示过来的,你的经验一定是局限在人与人的世界里面。人与人的世界里面的全部经验里,有一个经验你别忘了——受启示的经验,是这个把“人与神”相连。受启示的经验是你的真实经验,这个很重要。受启示就是教会经验,教会里是人聚在一起共同经验受启示的经验,一起交流受神启示的体验。团契、肢体的重要性,就是能在一起加强、交流这个受神启示的宝贵体验。

恩赐假如只能局限在“人与人的体验”里,那只是知识性的;除非你达到“神与神的启示”高度,才是智慧性的。这个就是箭头的指向,如果箭头不能突破,总在“人与人的体验”里面,只能是知识性的;除非突破,冲到“神与神的启示”,再与“人与人的体验”加在一起,就几乎不分家了。

至于二者的来源,其实都离不开人的“后天经验的学习”,也离不开圣灵的“随时随地随己意”的赐予。

“神与神的启示”的背后是圣灵做工。任何事物都有原因的,这个原因的供给者就是圣灵。圣灵是“保慧师”,就是启示神的,以至于你能突破“人与人的体验”,不只局限在知识的范畴里面,这就是圣灵进来了。这样就再强调了一下,知识需要学习,需要启示;智慧也需要学习,需要启示。

因此看来,“智慧的”与“知识的”之间的微妙却重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指向性”或“向度”的不同。因为表达出来的言 语,同时也代表了人的思维,所以也是指人思维的意向性,是指向 “神和神启示的”,还是单单指向“人和人经验的”。这与《罗马书》八章说的“顺从圣灵”与“顺从肉体”的二分法是一致的。

这个我是拉到《罗马书》第 8 章,从第 7 章人还在律法下,人想做好又做不好,有多少人生体验在这个挣扎里面,到死也挣扎不出来。第 8 章是个超越,你的思维是顺从圣灵,还是顺从肉体?这个叫二分法,意向性的两个指向:思维是仅仅在“人与人的体验”里面;还是思维顺从圣灵超越到“神与神的启示”里。这个二分法就决定了“永生”,还是“永灭”。这个超越是多么微妙。

一般的人生曲线,年轻的时候比较谦卑,也爱学习;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就骄傲起来,心就刚硬起来了;老年时能量没有了,又谦卑下来;这个曲线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突破“人与人的体验”。自己感觉好是没有用的,除非你在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某个点,突然进入第 8 章的二分法,突然“神与神的启示”进入你的人生体验里面,从这个点开始你踏上盼望之路,踏上被拯救的路!

这个点对我来说是五十岁以后,对阿牛来说八九岁就开始。

但也请读者注意,不是说“知识的”等于“肉体”;“智慧的”等于“圣灵”,

刚才连到第 8 章,就好像又分裂了,“知识的”都是“肉体”的;“智慧的”都是“圣灵”的。这里又容易二分法了,但从来没有说知识是指肉体的,《圣经》里面的箴言、传道书都有很多知识,里面有很多智慧的语言。你是在此生体验神,此身活出神的荣耀,此生完成救恩,这里知识与智慧都有,是不分家的。从向度讲,一个向度指向这边(知识),另一个指向这边(智慧),其实知识的向度也是可以指向神的。

而是说,“知识的”是关于“人的暂存经验的”;“智慧的”是关于“暂存的人在暂存的经验里认识神与接受神所启示的”。

也就是说,你是可以体验受神启示这个人生体验的,在诸多人生体验中,这个体验很重要。在查经班里面你是怎么被神启示的。

因此,即便是知识的,与智慧的一样,作为一种能力而言,也是神所赐予的。

我曾在《信心的思考》里讲过一个比喻。我把“属肉体的信心”与“属灵的信心”比喻成同一条马路分成两段,前后两段马路分别取了不同的名字。这个比喻也可以用在“知识的”与“智慧的”,也可以把这两者看作是同一条马路上的两段,取了不同的名字,但它们连在一起,成了我们通向神的救恩的道路。只不过在这个比喻里有一个缺陷,即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两段“马路”那样,是一个线性的前后相连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纠缠的。换言之,人通过认识“神和神的启示”,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人和人的经历”;也通过认识“人和人的经历”,更深刻生动地认识“神和神的启示”。

这个比喻是非常好的,澄清了许多东西。譬如衡山路与复兴路,一条马路两端取不同的路名,比喻属灵信心与属肉体的信心,同一条马路的前后两段。跟知识的与智慧的比喻相近,但缺陷是不是机械的前后相接,而是互相交叉,互相加强的。但是,假如你自己把他截止了,你的信心永远在知识里,没有进入智慧的那个向度,也就是你的知识的向度不朝着智慧的向度,而永远局限在人里面,这对你来讲,你是完了。假如不是这样,你的肉体体验很重要,你对肉体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变成智慧的一部分,是不分裂的。

我们是这样分裂的。譬如信心,慕道友的信心是属肉体的信心;基督徒“因信称义”的信心是属灵的信心。一般马上切掉了,变成二分了。假如你没有进入“因信称义”的信心,确实是慕道友信心,即便你当了一辈子的基督徒都没用。你说没用,但又有用,你只是走了马路的一段,没有突破,可以变为有用,因为你还没走完;只要信心指向神,即便在世界也能经历神,与神相连,以往的一切经历都变成宝贵的财富。

问:知识与智慧是交融的,为什么《圣经》要把它们分开呢?这类问题可以提出无穷多。你应该怎么思维?不应该抓住是“交融”的这个点,应该抓住我们刚才最大的启发:知识的是关于 “人与人的体验”,智慧的是关于“神与神的启示”。你应该从这个亮光开始思维,而不是既然是交融的,又为什么……这种思维是片面抓住一点,把刚得到的最大亮光放掉了。你会有无穷多问题问出来,思维不清晰,虽有那么多话语,有些话语是非常重要的话语,是最大亮光。这里最大亮光是,原来我们认为“知识”和“智慧”取得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平时学习,一个是教会里受启示或圣灵 帮助的。这是方式,我们把这个界限打破,《圣经》告诉我们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圣灵帮助;打破以后,它们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于 “向度”。比喻一条马路只要向度一致,分两段是没关系的,知识可以变成智慧,智慧也可以变成知识,所谓交融是在这个意义上的交融。我指出这个“问”的例子,是因为我们平时思维混乱的问题,听话不听主要的东西;是因为听的时候就没有意向性,什么都抓,没有主要问题,学习效率很低。

第二组:“信心”(faith)的恩赐。对此,我的默想如下。 我们知道,我们的“信心”也是来自于圣灵的恩赐,但是,这样一来,又回到老问题,神设立了“因信称义”的救恩之道,若圣灵“随时随地随己意”赐人信心,岂不在救恩这件大事上,又有了神不公平的嫌疑?

这是大家的问题,原来信心也是神赐的,那还搞什么搞?意向性都集中了,张力很大,也很好奇怎么解释?其实我的整个思维过程和你是一样的,我是带你走一遍。

——对此疑惑,我的回答是,“因信称义”里的“因”,并不是 “因为”的意思,而是“借着”(through)信心,人获得救恩。更准确地说,人“借着”由信心所带出的人生体验认识神而称义。

不是“因为”,而是“借着”。英文 through:“借着”。借着是个桥梁,是个道路,通过向神,是借着信心通向神。借着可以理解成:道路、平台、方法。那这个道路恩赐给你,你可以不走啊,或按着自己的方式走,也可以走一半偏掉了。

更准确地说,人“借着”由信心所带出的人生体验认识神而称义。

这句话很正确:最后是认识神而得救,这是原则。

你为什么会得救?是你认识神!这是很奇怪的,不是因为你好,不是因你有信心而得救;而是因为你认识神而得救!那你怎么认识神呢?借着“信心”带出来的“人生体验”而认识神。有信心就有体验,信心带出一些体验,没信心的人就没有这些体验。事情同样完成,你可以在很焦虑的情况下完成,也可以在很有信心下完成,结果是一样的,但体验是不一样的。借着信心,有你的体验,认识神,然后你得救。所以,信心会给你带来一些很特殊的体验。你没有信心,就没这个体验,外在看来是一样。譬如生病了,一种是整个体验里面没有神,有焦虑,有吃药,求朋友,求医生,后来好了;一种是你的体验里有神,也吃药,也求朋友,也求医生,后来也好了,但加进神的维度,最后结果可以好了,也可以不好,你的体验就不一样了。

在体验里面怎么认识神呢?你别忘了,体验里面还有圣灵与你交流。人在此生体验里面,通过圣灵的启示认识神。假如你整个过程中没有神的概念,圣灵怎么跟你交流?圣灵怎么起作用?你全是分裂的。生病好了读经了,生病过程中不读经,生病的体验跟读经没关系。或在你挫折时跟神无关,我自己负责;当神让我好转以后,我又有精力读经了。或者成功了就不读经了;失败、惨得一塌糊涂就读经了。你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还有信心指向神,神就可以和你说话了。这就是意向性。这个体验已经告诉你,信心本身也是个中性的东西。

换言之,人可以有“信心的恩赐”并善待之,而成为一个在信心里体验和认识神的人:人也可以虽有“信心的恩赐”却枉费之,最终成了对神没有体验从而不认识神的人。

所以,神恩赐给你信心,你可以用得非常好,以至于变成对神有体验,认识神而得救;你也可以把信心浪费掉,枉费之,以至于你对神没有体验,不认识神而不得救。所以,不是信心恩赐给你而不恩赐给他,不公平,不是这麽回事。

试问,对于“一个神赐他信心的恩赐,最后却成了一个不认识神”的人,这个人到底是有信心,还是无信心?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一点一点我们对信心的概念开始有全新理解了。一般宗教徒的信心是指向对神的信心,后面的信心不断扩大、不断扩大。这里说神赐你信心,最后你不认识神而不得救,这人到底是有信心还是没有信心?

我的回答是,此人可以在某些具体的经历里“行出”(doing)了某些具体的信心,却始终没有“成为”(being)一个对神有信心的人。

两个概念:doing/being。我们说过,所有 doing 都是相对概念。Doing 是绝对的话,这事我做了就可以得救了,举不出一件事,你做了就可以得救。所以 being 层面没有改变的话,这个人最多只在 doing 层面有信心。一般讲也不可能在所有 doing 层面都有信心,只是在某些时候、某些事情表达出有信心。举个例子,扫罗成为犹太人的元帅、将军、王,带领犹太人在整个征战中克服那么多困难,打了很多胜仗,没有信心怎么打?但他始终没有变成 being层面有信心的人而得救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切入,信心可以降到 doing 层面的信心恩赐。然后发现,有许多事情那么难,你居然能做成功,不怕困难,你就是有信心的人,这就是恩赐。神的恩赐不是说有就有的,是祂分配给人的。要做件大事,没有信心怎么做?这个信心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信心。有些人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有些人做事情就有信心,就指这个东西,把信心这个词降到一般的信心来理解。假如我分配事情,这事情比较难,对于信心比较弱的人就很难叫他做,并且要不断鼓励,不断鼓励。天生有信心的人,他不断往前冲,大事交给他做就比较容易,这就是信心。信心是有些事后面不可预测,你精打细算有很多可能性,哪能全部算清楚?凭信心的人,饭都没有吃,跑街上去有人给你钱,很多牧师经历这种信心,你饭没有吃还有信心走到街上去,而不是躺倒不干了。有钱存起来,买好保险再去传福音,就是没有信心嘛。这个是对传福音、干事业、开商店、创业,都是一样的东西。作为恩赐是一样的,向度是不一样的。譬如开商店,办公司,最后你的体验不能指向神,那就是知识性的,也可以做成大事。像马云克服那么多的困难,把阿里巴巴做出来,他是个有信心的人。

但是,即便是这样,这人的“信心的恩赐”,也是来自圣灵,仍然为神所用而“万事互相效力,让爱神的人得益处”。

像扫罗,像马云,马云到此刻他还是没有认识神,那么大的事业,这个能力谁给的?还是神给的,圣灵给的。目的是让爱神的人得益处,我们今天可以把马云当个范例,那么大的信心,最后居然没有看见神,多可惜!扫罗也一样。他总是拿过来被神所用,包括他的事业成功,让那么多年轻人就业,也是好事。即便不在神里面的信心,也是来自于神。可见,所有恩赐都来自神。什么叫所有恩赐呢?跟一般的不一样,指特别的礼物,打通了,没有界限。

还有一个问题:林前 12:9 里的“信心”,除了指对神的信心以外,可不可以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信心,即对神以外的事物的信心?比如说,一个儿童对家人的信心,或一个人对同事、朋友的信心。你也许会回答说,这取决于具体情况啊。对一些人我就会有信心,对另一些人我不仅没有信心,也不应该有信心吧?那么,请继续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人有信心呢?难道这些人的行为不存在可变性?如果也存在一定概率的不可预定性,你是否还对他们有信心?还是不应该有信心?——这样,我们就可以信心的对象扩大到神以外的人与事物上。比如说,你对明天有信心吗?如果你说有信心,为什么?难道明天的事可以预测吗?多大概率才能让你觉得可以信赖?读到这里,也许你会争辩说,这一切与救恩有关吗?对此,我的回答是,当然有关。试问,如果你对你生存里遭遇的一切都没有信心,都需要由自己计算概率大小来决定,那么,又怎么能说明你对掌控世界的上帝,有信心呢?

请思考一下,这里记录我的自问自答,带领你也作自问自答。假如一切都要靠自己的计算来决定你能信赖多少,你怎么可能对掌控世界背后的神有信心呢?这问题提得对吗?你会说:难道我能盲目信任吗?这是你真实的问题,这叫张力!因为《圣经》启示,到头来你是计算不了的。这是绝对的。你的计算只是在知识的、智慧的范畴里,而知识的、智慧的都是神启示给你的,你只能做点小计算,到头来还是计算不了,只能靠信心;包括你对明天的信心,对父母的信心,对老板的信心,因为世界是上帝掌控的,明天上帝掌控,老板上帝掌控,掌权者上帝掌控。这又逼到掌权者层面了。有信心是指,不全然依赖掌权者,是对掌权者背后那个有信心。你心里说:嗯?是你以为对掌权者有信心是依赖掌权者,对掌权者有信心是对掌权者背后的神有信心。掌权者是不可依赖的,父母是不可依赖的,老板也是不可依赖的。这就需要不断明辨。在《圣经》亮光下思维,你会变成又灵活、又有信心、又有智慧、又有知识、又平安喜乐、又有盼望。

因此,我们对林前 12:9 里的“信心”一词的理解,也不应该局限在“属灵的信心”,即我们对神的信心的范畴之内,而应该把对于一般事物的信心也包括进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第二组“信心的恩赐”,与人面对日常生活里不确定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称之为“信心”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相挂钩。

你欣赏这个描述吗?就是抽象出来了。当你面对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以是你的父母哪天突然离家出走,或者死了;银行的存款被废掉了等等),你表现出来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可表达成信心,就是恩赐的能力让你不崩溃、不焦虑、不陷入无效状态,能保持平静处理事情,还能安慰边上没有信心的人,因为你心里有上帝。你也可以说,有些人心里没有上帝也能表现出智慧来,保持自己并安慰别人。这是知识的经验,这是智慧的经验,似乎不需要上帝,这种能力是有区别的,但这种能力原来也是神给的。举个例子,马云开公司的时候挫折,资金链断,出现危机,谈判是否会成功?马云要不断鼓励班子成员,我现在每天在爱因斯特就做这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着急,不慌乱,这种东西是一种能力,是神给的。将信心、恩赐理解成很宽泛,属世属灵不分家,而且坚信是神给的。

神不公平吗?有没有这样说?为什么不这样说了?因为恩赐是一样的,有些人记忆力好一点,长得漂亮一点,但救恩在自由意志里面是公平的,在最大的事情(即救恩)面前是公平的。

换言之,一个拥有“信心的恩赐”的人,看作一个“精神和心理状态”特别健康的人。这是一种特别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不至于陷入无用的恐慌和焦虑。值得警惕的是,人在日常生活里的“信心”能力,如果不能建立在对神的启示的真实信仰上,可以是盲目以至于有害的(比如对各种主义的信心),仍然会沦落到人的精神和心理的自欺里,成了阻碍真信仰的严重遮蔽了。

信心虽重要,也可能带来灾难。若意向性不在真理里,譬如打贸易战,可以是盲目的信心,把国家民族带入灾难。信心是健康的、好的,但也存在两种危害:一种是反向地,信心带出自义,盲目的自信其实是因为不了解真相;另一种是方向搞错,例如对人类的信心、对人的信心、对领导人的信心都可以陷入灾难。因为人类是有限的,人类是有罪的,人类是会变的,人是虚妄的。如果最终不能引导到对神的信心,你可能会惨得很。

如此看来,基督教的语境下的“信心”(faith)一词,最少有两个不同的含义,(其中的微妙和重要的区别,可以类比与“知识的”与“智慧的”):一是最广泛的、作为形容词的用法,即“信心的”(能力或状态),指人的一种“精神和心理健康的”(能力或状态)。

上述“健康的”很重要。你若没信心以至于慌乱、恐惧,一点用都没有,这属于不健康。盲目信心到什么都不怕,死路一条也往前冲,这个可以自己体会。当自己恐慌、焦虑就要提醒自己,这是没用的。这叫理性。恐慌、焦虑基本离开你该有的信心,导致心理、精神不健康状态了,要守住健康,提醒自己恐慌与焦虑是没用的。“没用的”是真相,你马上撤回来一点点,就是健康的。这就是理性的,是可以体验的。我们不断地会有恐慌、焦虑出来,一旦出来就要明辨出这是没用的,你就会适可而止,换题目。明天就结束了,又怎么样呢?不是总有一天要结束的吗?这样强制约束恐慌与焦虑,该干嘛就干嘛。或许在圣灵自己的旨意里,让你平安度过,也是有可能的。真正的信心还是对圣灵的信心,对上帝的信心。

作为一种美善的事物,就其本质而言,这种“信心的”能力和状态是圣灵的“恩赐”。

这是形容词的信心,指能力与状态,在精神与心理上认出这种恐慌的无效性,该干嘛就干嘛,这是一种能平静的力量。

二是,作为名词的用法,特指基督徒对《圣经》启示的上帝的真实信仰。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人对造物主上帝的全然依赖和信靠,“信心”不仅是一种人之为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能力和状态”,就其最纯粹的意义看,更是一种与人的“老我”全然区别的 “新生命”。借用新约里的一个美好比喻来表达,这是一颗来自基督的“芥菜种子”,最美好的礼物,即“因信称义”的“信”。

对形容词与名词作个区别,是个补充。我们平时考虑信心都是考虑 faith,是芥菜种子,由耶稣基督赐给你的新生命。这个概念在保罗讲恩赐的时候突破了。不突破的话,恩赐信心仅指对神的信心就讲不通了,就不公平了。新生命是你给我的,所以这里的信心恩赐是指形容词的那个信心,是表达信心的能力,信心的状态,这个能力与状态是神赐给你的;因为祂的目的:万事互相效力,成就祂的旨意;跟救恩相关的信心,新约《圣经》的芥菜种子的信心,是指 doing 到 being 的一个链接。也就是说,在你 doing 层面信心状态,只要意向性对准神,你那些体验确实帮助新生命成长,你在信心的体验里面认识神。所以你可以把这个能力用在对神的信心里面,通过你的经历认识神。认识神最后得到的是名词 faith 新约《圣经》的信心(信仰)。但作为恩赐更强调的是中性的。

中性的信心神给有些人多一点,或少一点。若少一点,是否我就很难达到得救那个信心?其实跟有些人读书困难是一样的,神借着其他方法来帮助你,补你的缺。你有这个能力,不读《圣经》也没用。或者你有信心,不用于对神的信心也没用。

今天讲了三个恩赐:知识、智慧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