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晚餐”共四节经文,前三节是主的晚餐,后一节经文是保罗对主的晚餐的感谢、领受与总结。今天邀请杜姊妹朗读并带领,有需要的地方我补充。
接下去的三节经文,是保罗关于“主的晚餐”(也有称“圣餐”)的记述。根据我的检索,“主的晚餐”专用名词,在整本圣经里只 出现过一次,是在林前 11:20“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其实在那里也只是提了一下“主的晚餐”这个名字,就说 “算不得”三个字,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但这名字所对应的真实事件,却被四福音书里的前三部记录了下来。注意,保罗写《哥林多前书》的时间大概在主后 57 年(也有说 59 年),离耶稣受难已经有 20 多年了。因此,“主的晚餐”作为教会敬拜的传统,也已经有 20 多年的时间了。保罗在这里回顾这个传统的起源,他要强调的是,这个传统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保罗在这里说的,“原是从主领受的”(received from the Lord)。但是,这个最初由耶稣亲自设立的教会传统,在经历了 20 多年后,到了保罗时代,就开始出现偏差了,就是把“主的晚餐”与教会里举办的“爱宴”,无论在理解上还是在所要传达的信息上都逐渐混淆了,因此才有了保罗在前面说的“你们聚会的时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的话。那么,怎样才“算得上”主的晚餐呢?什么才是它真正要传达的信息呢?
11:23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24 祝谢了,就掰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25 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11:23 For I received from the Lord what I also delivered to you, that the Lord Jesus on the night when he was betrayed took bread, 24 and when he had given thanks, he broke it, and said, "This is my body which is for you.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25 after supper, saying, “This cup is the new covenant in my blood. Do this, as often as you drink it, in remembrance of me.”
我发现,保罗仅仅用了三节经文,就把“那一夜”里发生的事情,给我们描述和传达了。关于“那一夜”,保罗会不会遗落了什么其它重要的信息呢?为此,我作了一个平行对比,转录如下。
《马太福音》26:26–30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与上述三节经文对比,这里多出了一句话:“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暗示耶稣自己即将遇难升天,与天父相聚。
《马可福音》14:22–26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了福,就掰开,递给他们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他们都喝了。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这里的描述,与《马太福音》的基本相同。
《路加福音》22:14–23 时候到了,耶稣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耶稣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国里。”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神的国来到。”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掰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他们就彼此对问,是哪一个要作这事——在医生路加的叙述里,有关现场的信息,他除了把《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最后一句话放在第一句话的位置以外,在耶稣说话的最后部分,补充了对于叛徒犹大的评论,并与他自己的结局作了对比: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
《约翰福音》是福音书里唯一没有记载有关“主的晚餐”的任何情节。但有圣经专家称,关于“主的晚餐”传达的属灵信息,都包含在《约翰福音》13:1–35(为门徒洗脚),和《约翰福音》6:22– 59(生命的粮)里了。
现在,我们分别默想林前 11:23–25。
第一句:林前 11:24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For I received from the Lord what I also delivered to you, that the Lord Jesus on the night when he was betrayed took bread.
在英文里,用一个逗号隔开,分成前半句和后半句。前半句是:For I received from the Lord what I also delivered to you,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首先,关于“主的晚餐”的具体经过,和主在现场所说的话,我们所有的人(包括保罗)都是从在场的门徒那里得知的。可是,在这半节经文里,保罗却强调了“我从主领受的”并“传给你们的”。可见,在保罗的认知里,关于“主的晚餐”的信息,已经超越了门徒们肉身传话的中介,是直接在灵里(当然也是通过门徒们的见证)从主基督那里(from the Lord)领受了。那么,他到底领受了什么呢?一个敬拜仪式?一套纪念程序?还是在这一切以外的、一个人肉眼不可见、人的自然理性也无法参透、人的正常语言无法表达的、某个“神秘东西“(mystery),被他领受了?可是,既然用正常的理性语言无法表达,保罗又打算怎样把这个 mystery 传达给我们这些与当时场景相隔了 2000 多年的的基督徒呢?简言之,使我非常好奇的是,保罗将要会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这个神秘事件的经过,和他对此事件的神秘体验呢?
我的上述好奇心,很快就被满足了,或者,大大失落了。因为我发现,保罗描述的,也就是这里的三节经文,几乎是照抄了渔夫使徒马太和马可的现场记录。对此,保罗没有做任何额外的补充和发挥。他们用的都是尽可能精炼的“纯白描性语言“(pure descriptive language),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让我们得以身入其境地去体验现场。在他们的叙述里,都尽量不让我们被场景里耶稣以外的人与事分心,而是单单注目耶稣的所行所言。
“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有时间;有人物;有动作。再说一遍,时间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这是人类历史上特定的一天;人物,“主耶稣”,拿撒勒木匠的儿子,也是我们的主;动作:“拿起饼来”,一份最普通不过的可以用来食用的饼。
——然后呢?请继续仔细聆听。
第三句:林前 11:25 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after supper, saying, “This cup is the new covenant in
my blood. Do this, as often as you drink it, in remembrance of me.”
此刻,在场的门徒们还处于极度的震撼中,并努力记住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耶稣的动作和话语,还在继续。发生了什么?粗看起来,保罗这里描述的耶稣的动作和话语,似乎与前面(林前 11:24)所描述的,是 3 个简单的平行对应关系:“吃”与“喝”平行;“面包”与“这杯”平行;“基督的身体”与“基督的血”平行。对应的目的也是同一个,都是“为的是纪念我”。但在用心细究以后,我发现前后两节经文之间,除了平行关系,还有两个递进关系。
这节经文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新约(the new covenant)。根据我的检索,“新约”一词在整本《旧约》里只出现了一次,(《耶利米书》31:31“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在整本《新约》里出现了七次。(1)《路加福音》22:20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2)就是保罗的这节经文,他明显引用了路加医生的现场记录;(3)在《哥林多后书》3:6 他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其余四次都在《希伯来书》里(来 8:8、来 8:13、来 9:15、来 12:24)。因此,此刻很可能是主耶稣第一次对门徒们提到这个概念。他们一方面感到亲切熟悉,因为门徒们都熟读旧约,了解 covenant(约)概念的丰富含义,即上帝与人类之间的约定和应许;但又感觉陌生和模糊,什么是新约里的“新”的意思?难道千古不变的上帝还会改变吗?如果是新的,新在哪里呢?难道旧约里应许的弥赛亚终于要来了?
对这些疑问,耶稣用一个短语回答了:新就新在,这是一个 “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即上帝与人类的“新约”,是设立在我为你们所流出的血里的!正如后面保罗指出的,如果说吃“掰开的面包”,是为了纪念基督的“死”;那么,喝“这杯”(因为血代表生命),就不仅仅是纪念基督的“死”,更是指向一个“生”:基督与门徒的全新关系和应许,即新约,因此诞生了。
在前一节经文言及“吃”时,主基督只说了“do this(如此行)”;但在这节经文言及“喝”时,主基督补充了一个短句,“as often as you”。所以,这里的吩咐语“do this”,就不仅仅局限在一个现场动作的命令,还包含了对基督徒日后经常性行动的吩咐了。换言之,如果说基督的“死”,在基督这里,是一次性完成的;那么,基督与门徒之间所建立的“新约”关系,要在门徒们日后的生命经历里逐渐展开。在这个意义上看,短句“in remembrance of me”,也就要经历时间的考验了。对此补充(“as often as you”)的含义,我在后面还会深入展开。
这个描述还原到第一性场景,那天晚上主角是耶稣,耶稣在那个晚上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保罗也是从在场的门徒那里听到的,也就是四福音书中有三福音书记下的,保罗的三句经文也是重复他们的。假如这个东西那么神秘,保罗到底会怎么给我们传达呢?我们很好奇。保罗很快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用三句经文表达了。发现几乎照抄现场记录,没有任何发挥。现场记录是几位渔夫用精炼的语言,白描式语言的记录。现场的一个动作、两句话,要记住什么呢?当然是记住当时发生的事情:动作与话语。没有记住,你怎么默想,这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吩咐,使得在现场的人记得很清楚,不会忘了这事。我们的默想必须单纯,我们必须回到第一性,耶稣到底说了什么?这些话到底什么意思?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场景,你的默想根据耶稣的话,越精炼、越单纯、越好。
“你们如此行”,面包放在嘴里慢慢吃,就是如此行,为了“纪念我(in remembrance of me)”。In remembrance of me,英文介 词是 in ,不是 for(为了),这里的介词有点微妙。新约 in 用的比较多,在基督里用的也是 in。如果用 for(为了),我的体会是出来怪怪的念头,我作这事是为了纪念你,为什么纪念你?因为你替我牺牲了,所以要纪念你? 好像变成一个我对你的回报,整个过程就像演戏一样,会出来一个公义性的结构。如果是 in,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通过“如此行”,你就 in(在)我的里面。我们以前的生命状态是听了以后就忘记,我们“如此行”之后的生命状态是“记住”他。假如真有创世主的话,我们被造物已经把他忘掉了,源于不相信,这是我们原本的生命状态。从原本的生命状态变成新的生命状态,始终记住我们原来是被创的,是被造物,上帝是真实的。两者是不同的生命,可以比较出来。我们信仰当真的时候,生命里有他了,而且有他启示的一切东西。这是怎么达到的呢?就是通过 “如此行”进入新的状态!这样我能感觉 in 跟 for 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如此行”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才能改变生命,手段与目的可以合一。那“行”什么呢?就是吃他的肉(在这里就是吃面包),喝他的血。唯独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你才能变成他这样的人。怎么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可以继续问,最后他是“道成肉身”,他的肉身就是道,吃他肉、喝他血就是咀嚼他的道,道就是话语。“如此行”既是道路,又是真理,又是生命。“如此行”本身就变成那么重要了。因此,单纯回到他的话语就可以了,本身包含很多东西。
我补充一下以上的意思是怎么读出来的。
第 1 点:原来总是读出经文第二句与第三句是平行结构,现在仔细读,第二句与第三句比较,发现确实有新东西,新约概念出来了。“新约”概念很重要啊,可是检索发现,“新约”在旧约里只提到一次,在新约里提到七次,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照抄《路加福音》,后面就没有再提到了,这些信息原本在经文里,只是没有发现出来。
更有趣的是,保罗又在《哥林多后书》提到“新约”这个词,林后 3:6“他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叫人活”。当“新约的执事”出现,设想一下新约执事是干什么的?马上联想到“字句”是什么意思?“字句”的概念立刻出来了,然后联想到吃肉喝血就是吃字句。新约的执事就是帮助弟兄姊妹怎么去咀嚼神的话语,把话语里面真正的属灵信息领受过来。我这样联想:如果旧约的执事是带领做献祭动物的仪式,新约的执事带领做圣餐,圣餐不再是个仪式了,有更深刻的含义,你在吃他肉、喝他血里你改变了,道成肉身,即从他的道里面生命改变。所以,新约执事是帮助弟兄们一起从话语里领受他的道。第一件困难的事是领受时不要被字句套住,不是凭字句,乃是凭精意;因为字句叫人死,精意叫人活。新约执事要帮助弟兄不要被字句搞死了,在字句里读出精意,才活了。这样新约执事的功能就这样出来。《希伯来书》也把旧约和新约的区别,可以参考。
还有一个问题:“新约”新在那里?我发现耶稣已经回答了!而且耶稣作了最好的回答,即精确、又简单:“新约”就新在在我的血里面设立,全部意义在我的死里、在我的十字架里、死而复生的大能里,假如你与我死有份,你也有复活的份。新就新在这里,问题一问,意思就在那里了。
第 2 点,联想:“掰开的面包”代表“死”,身体被掰开;杯里的血代表生命,新约在我血里设立。突然发现这个平行结构也是个递进结构,是很重要的递进结构,就是一个:从“死”到“生”。并且“每逢(as often as)”是在喝杯的时候提到,不是在掰饼的时候提到,这意味着死是一次性完成;生到是每逢(as often as)”,要延长到现场以后的日子。所以,此刻的吩咐语“do this”,就不仅仅是一个局限在现场意义的吩咐,还包含了对基督徒日后 经常性行动的吩咐了。“每逢”的意思让我想到,每逢你在教会吃 “圣餐”的时候纪念我,这是我们自动加进去的,其实耶稣压根儿没说:以后举行圣餐仪式的时候你要记住,没有这个话,这让我震惊;甚或压根儿就没说:以后要搞圣餐仪式来纪念我。每逢吃喝就是平时吃喝都要纪念我,扩展开来,你的一切吃喝享受都是因为我,你的生命就在我恩典里面。如果这样,圣餐的概念都可以突破了!我们为什么习惯在吃圣餐的时候记着他,其实圣餐的概念都可以突破了!办圣餐也是后来人做出来的,有的教会一个月办一次,有的一周办一次,有的每天办一次。但是,最原初的版本就是这三句话!回到最原初的第一性版本,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回到原点。
再补充一个第 3 点。我们会觉得跟着吴博士读经很棒,吴博士读经很认真,这次读出来不一样,确实是这么回事,然后我们只记住新东西,这次收获很大,我以前没读出来,这次读出来了,这就是知识。你忽略掉你早先(领受)的那部分,看重这部分知识了不起,你原先的知识也是了不起的知识啊!一旦你把他读成知识,全都没用的。尽管你兴奋很久,然后你告诉其他人,大家都知道了,你又觉得这个新知识没意义了,又没有新鲜感了,你还有什么牛角尖可以钻?!你的新奇、兴奋维持不了多久;或者人家没读出来,你读出来了,倒变成自义。(阿门!)这感觉是没用的。那什么有用呢?这个问题要紧盯不放,这次一定要抓住!别以为又学成知识了。这个提醒很重要。所有《圣经》的意思又变成新的知识了,兴奋点归到一个新知识就结束了。
至此,保罗仅用了三节经文,就把“主的晚餐”里主的所行所言,全部传达完毕。保罗的传达实在精炼,全部都是用“白描性语言”,没有加上一句自己的话。我禁不住想,对如此重要的、主亲自设立的圣餐,难道保罗就没有自己的话要说吗?当然不是。从下节经文开始,一直到林前 11:34,就是保罗要与我们分享他对圣餐的领悟,和在教会牧养事工上的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