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让我们继续看《创世记》第1章第1-2节经文:“1 起初 神创造天地。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如果说,在第1节里,“虚无”的概念还深藏不露,只隐含在“起初”和“创造”两个概念之中,那么,到了第2节的上一句经文“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通过这三个名词,揭开了蒙在脸上的纱巾,“虚无”赤裸裸地显露出来了。第一个名词是“空虚”,英文对应的单词是:void。第一个名词是“混沌”,英文是without form;第三个名词是“黑暗”,英文是darkness。
写到这里,我联想到,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在表达“虚无”的反面词“实体”的时候,曾用一对概念:“质料”和“形式”。他说,实体都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这样看来,“空虚”是 “质料的缺失”;“混沌”是“形式的缺失”。“虚无”就是“质料”和“形式”的双重缺失——既无质料,也无形式,绝对的实体的虚无。这是上帝创造的起点。意思非常明确:上帝从无中创造。
那么,第三个概念“黑暗”,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黑暗”对应的是“非实体”的虚无。什么是“非实体”?借用亚里斯多德的词汇,“非实体”就是形而上学类的事物,可以把人的所有精神产物,都归纳进来。因此,《圣经》这里用“黑暗”一词,除了指物理的光还没有被创造出来以外,更重要的隐喻是,“人”作为认识万有的主体的生命,这时候还没有被创造出来。所以,“渊面黑暗”的意思是,即便是“万有中的实体”存在了,但“万有中的认识主体”(人的生命),还处于虚无(不存在)之中。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虚无”的概念,是因为,这也是我们认识神的“创造”(以及“起初”)的基本前提。没有对“虚无”的深刻真切的领悟,也就很难真正领悟上帝的“创造”。
其实,在我们的一生里,对“虚无”的体验,是通过对生的体验的深刻反思达到的,比如存在主义哲学(萨特的著作叫《存在与虚无》,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另一个常见的途径,是通过对身体的痛苦、缺陷、疾病和死亡来达到的。没有对“虚无”的体验,人无法真正体验“生命”,因此也无法领悟“上帝的创造”的真正伟大和美丽。
现在看第2节的后一句:“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紧接着第2节上一句代表虚无的三个词“空虚”、“混沌”、“黑暗”,在第2节后一句里,“虚无”被一扫而空,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画面: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多么清新、活泼,充满生机!这里的“水”,既有质料,又有形式,是神从“虚无”里创造出来的一个全新世界里的“实体”的美好代表。在这里,不再是“渊面黑暗”了,代之而来的是神的灵运行,畅通无阻,欢欣雀跃。这个运行在水面上的“神的灵”,是认知主体——人的生命的源头,也是所有非实体事物的源头。哈利路亚!
注意:把神的灵,与“光”、“认识”、“人的生命”三者连在一起,要等到《约翰福音》时才被明白地启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