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So 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 in the image of God he created him; male and female he created them.
注意,在第27节经文里,神用了单数神“his own image”。你会不会问,神到底是单数的,还是复数的?真的对不起,无法正面回答。为什么?因为前面已经说过,我们无法用“数目概念”去描述神。这句经文是《创世记》里第一次提到神造人有两种性别。前半句:“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后半句:“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在这两个半句里,都只有“形象”一词,没有“样式”一词。无论男女,都是照神的形象造的。奇怪, “样式”(likeness)到哪里去了?按我们上次默想的思路,“样式”(相似性)应该与“神的爱”有对应的关系。在人的爱的经验里,男女之爱大概是最普遍、最具体、最纠结、最缠绵、最道不清说不白的一种“关系”。这里没有“样式”一词,只是一个无心的、无关紧要的遗漏,还是富有深意?如果是前者,我们不必在意;如果是后者呢?会是什么深意呢?对此,我的默想是,这里的遗落,是不是在特别提示我们:千万不要把“神的爱”与人的“两性之爱”混为一谈?换言之,“神的样式”(或神的性情)指的是,一种超越人类(动物)肉体欲求的更高级的灵魂之爱。如果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男女两性,我们看到什么呢?看到男女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拥有神的“形象”,即灵魂,所以是同等的高贵;他们的诸多不同,无论是什么,都只是肉体上(包括身体、感性和理性感受力)的不同而已。换言之,人类男女的两性之爱,无论在人的自我感觉里多么诗意,多么浪漫,多么崇高伟大,唉,就其本质而言,仍然只是肉体的爱而已,与灵魂关系不大,大可不必视之过高。其实大多数世人所谓的爱情故事,讲的都是人(男人和女人)如何在肉体里迷路,丢失灵魂的曲折故事而已。
28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29 神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30 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28 And God blessed them. And God said to them, “Befruitful and multiply and fill the erarth and subdue it and have domination over the fish of the sea and over the birds of the heavens and over every living thing that moves on the earth.”29 And God said, “Be hold, I have given you every plant yielding seed that is on the face of all the earth, and every tree with seed in its fruit. You shall have them for food. 30 And to every beast of the earth and to every bird of the heavens and to everything that creeps on the earth, everything that has the breath of life, I have given every green plant for food.”And it was so.
这是《创世记》里第二次提到神的祝福。第一次祝福是给水里的活物和天空的飞鸟。这里的赐福是给男人和女人。神对男人和女人的祝福是什么内容呢?有三点:1. 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与神赐给鱼类和鸟类是一样的。2. 管理全地的权柄,包括海里、天上和地上的动物。这是《圣经》里第一次提到管理的权柄。3. 赐他们食物,即地上结种子的菜蔬和带核的果子。注意,根据这节经文,在伊甸园里人和动物都是素食者。等到《创世记》第9章,在大洪水灾难过后,神才把活物赐给人类作食物。
在这三节经文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线索。神交给人的管理权,仅仅针对海、陆、空的动物,没有包括地上的植物,但人却可以享受地里长出来的蔬菜和果子。可见在伊甸园的时候,亚当和夏娃是无需为获得食物而劳作的。难怪经文特别提到“结种子的菜蔬和带核的果子”,都会通过“种子”与“核”在合适的自然环境下自动生长。神授权人管理所有动物,包括鱼、鸟、野兽和爬虫。可是,人既不能入地、下海,也不能飞天,怎么管理它们呢?难道说,在神的创造里,人与动物之间有某种沟通的语言,而在人犯罪以后,这种能力渐渐失去了?当庄子对着水里的鱼说,看啊,它们多么悠哉悠哉,其实庄子只是私自揣摩而已。仔细想想,当大洪水后人与动物成为“吃与被吃”的关系时,这种对话交流不显得太残酷虚伪了吗?唉,难怪神要把这种能力拿去了。
关于“食物”。这节经文是《圣经》里第一次提到名词“食物”。这个重要吗?很重要。“食物”概念有什么含义?含义是:生命体的存在,不再可以单单依赖自身,还依赖于外界的某种物质供应。再问,植物不也从泥土和阳光里吸收养分和能量吗?为什么《圣经》没有说植物需要食物?所以,我们应该把“食物”理解成:生命体有依赖外界供应其他生命体的需求。换言之,人和动物生命的存在有吞噬其他生命(比如植物)的需求。这样一来,在食物的概念里,是不是也有某种形而上学或宗教的暗示:比如说,就生命的存在本质而言,一定需要付出代价;如果自己不付出,也需要他者为你付出?后来《圣经》里的“献祭”和“牺牲”,是不是也在表达同一个“暗示”?
继续沿着这个思路。生命的对立面是什么呢?当然是死亡。那么,当我们说,一个生命存在需要另一个生命付出代价,这里的代价是什么?是死亡吗?仔细想想,在伊甸园里,上帝用植物作为人与动物的食物,在这种情形下,不需要用死亡作为代价,因为植物还可以继续生长。只有当大洪水以后,死亡作为生命代价的形而上学暗示,就通过动物界的食物链,赤裸裸地显示出来了。
我还有一个问题。在伊甸园里,人和动物的生命依赖植物而存在。那么,如果这种依赖没有得到满足,会怎么样呢?会不会死亡?严格说,对此《圣经》没有提到,我们不能妄自下结论。在目前一般的理解里,“死亡”概念要等到人被逐出伊甸园以后才开始出现。因此,我可以谨慎地说,在“人与动物的生命需要依赖食物”这个原初设计里,已经隐含了某种“供应缺乏”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为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以后的生命经历埋下了伏笔。
那么,神赐人对动物的管理权,又是什么意思呢?既然在原初的设计里人不需要为食物(植物的供应)劳作,那么,人需要做什么呢?经文说:“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可是,治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人又该如何“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