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 11:17–18

11:17 我现今吩咐你们的话,不是称赞你们;因为你们聚会不是受益,乃是招损。

11:17 But in the following instructions I do not commend you, because when you come together it is not for the better but for the worse.

关于教会聚会时信徒该不该蒙头的讨论,保罗个人的意见至上一节讲述完毕。为什么只是保罗个人的意见?难道不也是神的意见吗?圣经记载的难道不是神所默示、因此代表神的意见吗?是的,圣经记载的是神所默示的,圣灵借圣经作者的笔写出来的。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只是一个记录的机器,不等于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完全过滤掉自己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被圣灵充满、接受圣灵的启示,但他仍然是一个 100% 的人。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否则神也无需通过拣选特定的人来写,神可以自己写(神当然可以),或者让任何一个人写都可以了。神拣选特定人来写,这个人不仅要准确诠释神启示的旨意,而且要从作者个人有限的真实情感和理解方式出发,把神的旨意传达给每一个(同样是相对有限的)读者。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圣经文本的时候,也要像作者一样,在圣灵的启示下,以最真实无伪的情感和清晰单纯的理性,思考和领会神借圣经文字所要表达的丰富含义。

众:能不能停一下,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鲜的观点,我们原来以为圣经都是神的话语,是绝对的。这里全新的认知说,其实是通过 100% 的人来完成的。

事实上是这样的。每个作者都是人(不是半人半神,圣经没有这个说法),他写的是圣灵默示、许可,让他这样写的,他准确表达圣灵要他写的东西,这是毫无疑问、完全一致的。但他仍然站在人的角度,带有人的情感,以人的理解方式写出来。即使他写的不是 100%“正确”,所谓“正确”是指,圣经故事里人物的话有些是错误的。否则作者就变成机器人了,若是机器人的话,神挑任何人都一样。或者自己写也一样。(众:这里破了我们一个迷信想法。)

其实以前是没想清楚,借着这次读经把这个问题想透。也不是迷信,只是趁这次机会想透,想透很重要,想透理性能接受。逻辑就两种,一种是机器人,是机器人神为什么要拣选人来写,任何人都能写,神自己也能写。可见是 100% 的人加 100% 圣灵的默示,才能进入圣经。

注意,重点不是区分哪些是上帝的旨意(即绝对性),哪些是作者个人的意见(即相对性),注意,既然是人写的,有些是神的旨意,有些是人加进去的,我们怎么分辨?这个问题不存在,他的文字都是神默许的。因为我们是人,神让人写出来容易产生共鸣,作者讲出来刚好是我们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思维模式,容易相互理解。作者被圣灵启示,我们读的时候也被圣灵启示,圣灵也可以独立地与我们发生作用,就像与作者发生作用的机制是一样的。圣灵不是与作者互动以后就休息去了,我们只能从作者文本里去理解,不是的,我们在读文本的时候,圣灵与我们同在,同样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就如帮助作者把文本写出来一样。关键是你让不让圣灵帮助。

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交融在一起的;而是要用心领会,并看见,上帝的旨意通过作者的理性思辨和情感表达里,从圣经的文字里显露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同样是相对性的我们,如同圣经文本作者一样,也在理性认知和内心情感里引起共鸣,发出“神是真实的!”惊叹和赞美。

这犹如我找个代言人,找个小孩,以他幼稚的语言,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上帝与作者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关系。我们在听小孩表达时候,他的情感,他的天真,恰恰是神要让你感觉到的东西。用心领会,“心”是什么?心是心脏?不,是人用心领会,而不是头脑;

是人里面一个与圣灵对接的功能,不是纯粹意念,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我们仰望圣灵,圣灵帮助我们,圣灵带领我们。在我们人生中有一种体验,当你与人争执的时候,突然我们的心不想争了,产生怜悯放弃争执,这是一种很深的情感、很深的人生体验,尽管你有道理,这种怜悯就是心。人与人之间交流也用心听,用心感受,也就是这个心,跟心脏的心是有区别的。心是与圣灵对接的地方,通过话语的方式。心不按严密的人信服的逻辑,一般指律法思维逻辑,心的领会是超越律法思维逻辑的,有恩典的跳跃式的东西:怜悯、恩典、宽容、反省、启迪。这个很难表达,我们尽量把它表达出来。

从这节经文开始,保罗要继续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个相关话题的讨论,即如何看待教会生活里的“爱宴”和“主的晚餐”?如果说,上一个话题保罗是用赞美的话开始的,那么,这里保罗用责备和严重不满的语气开始了。他说,你们聚会不是受益,乃是招损。可见,他说话的动机,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换言之,不是出于“老我三动机”里的任何一个,乃是单单出于“新生命一动力”:希望他们在救恩上得益处。

“老我三动机”和“新生命一动力”我们在前面讲过,现在联系起来。保罗说话的动机很明白,是为了他们受益,在救恩上受益。保罗的用意还是要让更多的人在福音上得好处,不是为批评而批评。

11:18 第一,我听说,你们聚会的时候彼此分门别类,我也稍微地信这话。

11:18 For, in the first place, when you come together as a church, I hear that there are divisions among you. And I believe it in part,

保罗用罗列要点的方式表达他的意见。保罗点评的第一个点是;分门别类(there are divisions among you)——对此,我的第一性反应是,人聚在一起,却“分门别类”,好不好?当然不好。对不对?当然不对。可是,请问,人能够做到不“分门别类”呢?在前面保罗不是从《创世记》的启示出发,谈了“男女有别”吗?甚至在林前 11:16 里,保罗还作了“我们”/“我们以外”;“神的众教会”/“神的教会以外”的区分吗?所以,在我看来,如果用保罗提到的自然本性的眼光看(“你们的本性不也指示你们”),人有“分门别类”(division)是一个最自然不过的人类事实,无可争辩。难道批评的,就是这个我们任何人都无可争辩的事实吗?既然所有的人,按照“本性”,都一定会“分门别类”的,保罗这里的批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保罗显然是在批评“分门别类”,我问出一个问题:保罗到底在批评什么?我这个问题是怎么问出来的?我们原先读这里是没问题的,保罗批评分门别类,分门别类当然不好,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怎么分等级呢?!所以我们以前读这类经文时就虚心接受,保罗,你是对的,sorry! 我们把这节经文完全理解成保罗在批评我们。关键是我怎么读出问题来?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读不出问题,教会基本上都听成批评,他的批评都是对的,后面就没什么好默想了。而且保罗整本牧养教会的书信,都被我们读成批评,分门别类啦,拉帮结派啦,没有爱心啦,反正都是问题,他批评都是对的。如果读成这样,基本上没什么好默想。看了我的读经笔记,能不能找到一个角度,默想一下我是怎么读出来的?

这里启示了一个很深刻的基督教圣经启示的思想:批评是没用的。这个思想非常深刻,而且这个思想可以用到我们的一切关系里面,批评是没用的。批评就是相对于上帝的律法要求,相对于人的良知要求,或相对于自我的高标准要求没做好,你指出来。你指出的是事实,我也承认我没做好,但指出来我就能做好了?我给你律法你就能做到了?!我也知道分门别类不好,对一个我很喜欢的人,和一个我很不喜欢的人,我就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连对孩子都会有差距。我知道不对,但我怎么做到?我们对整本圣经的理解就是这个问题了。神啊!我知道我不对,我有罪,但是我怎么做到无罪?假如批评就能使我无罪,那律法就能解决问题了!

为什么我们读到这类经文没有问题?因为知道他都是对的。他讲的是当年的教会的问题,其实今天的教会也有这类问题。但是,我怎么可能不分门别类呢?其实我们本身对保罗的话语是没有张力的,我们是面对自己的生命有张力。我都知道,我做不出来,这不就是罗马书 7 章的问题吗?我有两个律,我也想做好,我也想活得像特蕾莎修女一样,我也努力想做到。所以读这些批评经文全部没有张力,全部同意。知道、做不到、努力去做,又变成律法下的生命,可是我没做好,能不能上天堂,全是原来框架下的问题。

我这里提出,分门别类比较中性,那就换词儿:分门结党、拉帮结派、抱团、拉小宗派、观点一致的搞在一起,与观点一样的人一起聊天,互相加强,这就是人类现象,人类是有限的,保罗在批评这东西吗?我们以前都以为保罗在批评这东西,保罗批评是对的,但是我的问题是我做不到的问题。所以我们与保罗之间没有张力,我自己做不到,与保罗的批评是无关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样经文就滑过去了。

我现在都问题,不是我觉得保罗有道理,而是我不认为保罗这道理我听懂了,我站在我的道理上对保罗的道理发出挑战。张力是这样产生的。不像以前那样,保罗的道理我是不挑战的;现在我认为保罗批评不对。为什么说他不对,因为我有道理。

众: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我们实际上很容易分门别类的,属血气的人就是这样的,是不是?

那保罗说,你们不应该是属血气的,你们为什么还这样?属血气的当然这样了,你们现在是教会了,这个怎么办?

众:这个要寻求保罗怎么解了。

寻求的是:属血气不对,保罗的话就是这个意思吗,全部是说我们不对吗?会不会保罗话里有些什么我们没听到?他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保罗的话被我们听成批评,保罗只为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吗?圣经启示批评是没用的,压根儿就不在批评,这个亮光站住了,这个亮光同意吗?

众:同意!

我挑战的是批评没有用,让我们联想到保罗话里会不会有其他意思被我们忽略了?保罗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我寻求保罗的批评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挑战保罗批评的真正意思。

我认为,保罗出其不意的补充语,“我也稍微地信这话”,也表明保罗在教会里看见的“人类事实”(即“分门别类”现象),也部分地预料到了,因此不觉得特别意外。既然如此,保罗为什么要说你们聚会“不是受益,乃是招损”的狠话呢?

我从保罗这句话里挤出一点(提示),“保罗出其不意的补充语,‘我也稍微地信这话’”让我看到,其实保罗也同意我的观点,我跟他争的地方观点有点一致。这给我一个提示:也许保罗说的根本不是我与他争论的焦点,也许保罗同意我的观点,即人就是分门别类的;也许是保罗话里有些亮光,在我读的时候忽略掉了。

上述带问号的默想,把我思考的意向性带到了这节经文里的关键短句:come together as a church,在教会的名字下聚会。天哪,保罗的意思是显明的:在教会以外,或在我们遇见教会以前,出于人的自然本性,我们是“分门别类”的“自然人”。这不奇怪,也很自然。可是,如今我们终于在教会的名字下聚集了,居然照样“分门别类”,这就不对了。保罗的意思似乎是,在神的教会里,要求我们对人里面的“自然本性”,说 No。让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继续深入。

当我与保罗争论时,会更仔细阅读他的文字。刚才是将自然天性作为讨论焦点,人都是分门别类的。这里我注意到,你到教会来是在教会框架下,我从中见到一丝亮光:到教会以后,要对自然本性说:No!不能仍然以自然本性作为讨论根据,这与圣经启示是一致的。我读到这个地方,突然见到亮光:噢,老我里的自然本性,新我里不应该依然是自然本性了!至少保罗的话里多了一个内容,不是单单批评行为不对,不是单单批评人的自然本性。在教会框架下,我们仍然听成批评可能漏掉了东西,沿着亮光继续寻求,在教会里批评是没用的,社会上批评也是没用的,也许保罗把教会拉进来,是要表达什么,可能我们没有注意到。教会是对自然本性说 No 的地方,不要轻易地掉进批评、律法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