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14:1–6

14:1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那疑惑的事。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3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4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5 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6 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神;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神。

“葡萄园”里的巨大张力

在有限生命中,世人所能成就并享受的美好、成功、尊严、贡献和爱心都在“巴别塔”概念下,此生结束一切终结;没有盼望,没有后续。基督徒虽然也在这个时空下活一辈子,但在巴别塔经历以外还有一个新的,完全不一样的经历。虽然我们也跟世人一样是罪人,也跟世人一样没出息,因着上帝的大名,因着主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恩,居然能在基督里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此生的、美好的、永生的盼望,这个新的经历归结在“葡萄园”的概念里。

第 12 章讲基督徒以重生的眼睛看世界,看到以前根本看不到,看到也不敢相信的东西,发现有很大的张力作用于你。

第 13 章讲重生基督徒在巴别塔的世界里遭遇的张力,最大张力体现在如何面对秩序和律法的代表—掌权者。

第 14 章讲重生基督徒在葡萄园中的团契关系。

倘若说,第 13 章还在处理影子问题,那么第 14 章要进入内心,进入新生命体验的内核,进入重生基督徒的团体关系。我们会发现张力更大,不过第 14 章的张力可以借着保罗给出的非常具体的例子往下走。我借助微信平台,针对罗 14:1–12 提出五个思考题:

(1)你怎么理解信心软弱的含义,你过去怎么理解,读了第 14章以后得到什么新的亮光?

(2)保罗在第 14 章重申了不可论断的真理,与第 2 章相比,你认为主要区别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经文: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这与吃食物有什么关系?与信心软弱有什么关系?

(4)你如何理解经文: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以及经文: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难道我们要辩论不疑惑的事吗?

(5)为什么说上面四个问题呈现一幅葡萄园的异象?

这些问题要答对还是容易的,因为绝对真理总有二律背反两个方面,讲这个方面也对,讲那个方面也对。抓住一个方面往深讲透,讲绝对,讲得一点不打折扣,已经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了。但即便这样答,也还是不及格。可见,要把二律背反两个方面合到一起,讲出其中的巨大张力非常难。

第 5 个问题最有趣,当你想到葡萄园时出来什么异象?

众:想到美好,有阳光,有微风,有雨露;在伊甸园或者葡萄园里辛勤劳动;一主众仆,众仆人谦卑在神面前,互相不要争吵,都是神作主。

这个图景跟我们的属灵团体和教会生活联系起来,你发现有张力吗?

新约中保罗写了那么多书信,有不少在骂人,因为他教导教会要处理很多软弱弟兄的问题,张力很大。再看人类历史上各种教会宗派的血腥争斗,比如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代的激烈对峙,天主教徒杀新教徒,新教徒杀犹太人,就是在葡萄园中发生的。犹太人自己就是耶和华的葡萄园,在历史中被血和火磨炼,比世人遭受的苦难更甚。大家刚才描绘的田园风光不算错,但一结合教会的真实历史和我们的亲身经历,就显得不完全。葡萄园里确实存在巨大张力,那些血腥的、残酷的、黑色的东西我们不想看见,神却要让我们看见。

那么,今天我们要讲的“葡萄园”是什么样的异象呢?就是在第 12 章讲过的:一具具尸体放在祭台上,神的亮光让尸体从死到活,不断更新,居然在一堆腐朽尸体里出来属灵的新生命,并且长大!你一眼看过去都是尸体,居然有生命从死里突破出来。只有神才能做到,我们只有惊叹,从这个原来不屑的人身上居然出来这种力量!我们也为自己惊喜,我这个人居然也会活出这种生命!

让我们带着这个异象,进入第 14 章。

14:1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那疑惑的事。

这是核心经句,讲如何处理我们与信心软弱的基督徒之间的关系。信心有相对软弱和相对强大之分,与信心比你强的长者相处是容易的,因为他可以带领你、体谅你、怜恤你、担代你、爱护你;难就难在与那些信心比我们软弱的人相处。可见保罗点题很准。

从第 12 章开始,我们进入人的世界,教会团体也是人组成的,都是人与人打交道,而人是相对的,信心也是相对的,所以我们还在处理相对性问题。相对而言,我可能在这件事情上信心比他大一点,因为我有这个经历;在另一件事情上他比我信心大一点,因为他有那个经历,信心要通过经历得着。保罗的例子告诉我们,假定我们是信心强的,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首先要接纳。

后半句: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什么叫“辩论”?什么叫 “所疑惑的事”?这里辩论的英文用词是“quarrel”,意思是很愤怒的争论、吵架,撕破脸地争吵,以至于伤和气,与中译文的 “辩论”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之所以紧抓这个词“quarrel”不放,是因为整本《圣经》传福音都是辩论出来的。让我们来看看《使徒行传》的两个例子,保罗跟犹太人和软弱弟兄辩论的传福音历史:

第一个例子:关于受不受割礼的事(记载在《使徒行传》第 15 章)。保罗、巴拿巴在耶路撒冷会议上与雅各、彼得争辩。因为保罗带了希腊来的弟兄没受过割礼,耶路撒冷教会认为按摩西律法不受割礼就不得救。对此,保罗据理力争,怎么能把祖宗挑不动的轭放到了外邦弟兄身上?!最后雅各妥协说,那就不为难,割礼就算了,遵守不拜偶像、不奸淫和禁忌血这三件事吧。这就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耶路撒冷会议。

第二个例子:保罗指责彼得的事(记载在《加拉太书》2:11)。彼得是教会的创始人,耶稣说教会要建立在彼得这个基石上,然而保罗说:加 2:11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雅各那帮人没来以前,彼得跟外邦人一起吃饭,雅各这帮人来了以后,彼得就回避不敢跟外邦人吃饭,估计这些外邦人都是没受割礼的。雅各的立场可能比较偏律法,彼得怕得罪他,于是保罗就当面指责彼得虚伪。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到教会离不开对真理的争辩,而且争辩、辩论是落实到具体事件上的,不是抽象的教义上的,是实践上的,不要一团和气,似是而非。

《圣经》中“辩论”对应不同的英译词,这里“辩论(quarrel)”还需和“辩论(reason)”相区别,“reason”的中译词义也是“辩 论”。赛 1:18–20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reason)。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你们若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尖吞灭。”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耶和华邀请我们跟他“辩论(reason)”,“reason”意思是用理性讲道理,辩论把头绪理出来,把思路梳理清楚,不要蛮不讲理,一头乱麻,糊里糊涂。教育要将理性思维能力开发出来,我们要将神的道在相对世界中活出来,更要开发理性思维,理清思路,才不会受欺骗。

带着这样的亮光,我们再看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就不会轻易掉在中文字眼里,就不会浅薄地读成:我们在教会里不要争辩那些争不清楚的事。我们当然要争辩、辩论、讨论那些有疑惑的事,互相帮忙搞清楚,特别是软弱的和坚强的基督徒可以互相讨论,一起来认知真理。

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是叫你不要“quarrel”,就是叫你不要吵架。吵架是什么意思呢?吵架是不理性,要争个赢,要和理性辩论相区别。我们可以将《加拉太书》第 5 章和《罗马书》第14 章连起来读。《加拉太书》是讲基督徒的自由,可以说是小《罗马书》,两者有很多重复之处,前者成书更,《罗马书》的基本框架在《加拉太书》里已基本成型,好多年后保罗的属灵生命更成熟,就写出更丰满的《罗马书》。

加 5:13 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侍。14 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15 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最后一句中英对照的意思很明确,你们不要“相咬相吞(quarrel)“,就是不要吵架;“消灭“的英文是” consume”,意思是消耗,只怕要彼此消灭、消耗掉了。所以不要辩论就是不要吵架,不要相咬相吞乃至彼此消耗掉了。

至此,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假如与对方争吵,咬住不放,最后就是互为敌人,很多陷入困境的宗教战争都出于这种心态。所以我们要记住第 12 章讲的“和谐谦卑”原则和“尽力和平”原则,能够谦卑就尽量谦卑,能够和平就尽量和平,不要搞到极端,批评人要有个度,一切神做主。

这里还说到: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自由”概念在第 14章里很重要,在第 13 章也涉及了。我们体会到,原来神是给我们留有很大空间的,我们有时希望神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做,结果发现神并没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而是给我们留出自由的空间。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不可把自由全浪费在肉体层面,放在短暂、可朽坏的事情上“放纵情欲”,和罗 8:6 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讲的意思一样。所以,神给你自由要十分珍惜,倘若自由放任在可朽坏的层面就把自己消耗掉,回到巴别塔的生命里去了。

接下来问,什么叫“所疑惑的事”?英文:“quarrol over opin- ions”意思是:不要把人的观点当回事,争来争去。人的观点可以不同, 可以疑惑,要透过人的观点尽力摸到背后神的观点;如果不去摸神的观点,只在表面上争吵人的观点就毫无意义。教会解经时常有误区,以为都是牧师的观点,不是的。我们是通过相对的辩论去找到绝对的亮光,这个绝对真理在《圣经》里是有标准的,但不是人的标准,是神的标准,是《圣经》自己的标准,是赐给每个人,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如果你、我读出来意思不一样,就请再读,不是你要听我的,而是你、我读出来之后摸到神的观点是共通的,这样我们的争论就有意义了。

这一节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叫“信心软弱”?在读第 14 章前后对信心软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众:在事情层面跌倒,在行为上做了不该做的事,比如又吵架了, 偷东西了, 或者又醉酒了。

所谓行为犯错的标准就是良知、律法。律法是神的话语,这一层信心软弱的理解局限在表面现象上,我们可否再深入一点?

众:意志薄弱,道理都懂了,但做不出来。

刚才是“行为软弱”,这里是“意志软弱”,我们自己确实经常会有意志软弱的困扰,能不能再深入一点?

众:还是信心不够,真的信神的话应该做到的。

从“行为软弱”到“意志软弱”,再到追究自己那个信心真假,是真心信还是头脑信?还是压根儿没有信?这样讨论就已经越来越深入了。

保罗这里说的“软弱”究竟是指什么?我们不再抽象讨论,请看保罗给我们的具体例子,就是那个小得不能再小,却翻来覆去讨论的关于“吃”的例子,但是非常重要。

14: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

有人相信,这个所谓相信也应该是在神的旨意下,在律法框架下。比如雅各在耶路撒冷会议说的,带血的东西不要吃。但是我们再一想,救恩怎么跟吃东西有关系呢?例如我们问,猪血到底可以吃吗?很多基督徒,包括我们自己在食堂里看到猪血都会想一想。有人认为百物都可吃,基于神的国不在乎吃喝的认知,坚信救恩跟吃什么东西无关。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这个“信心软弱”跟我们刚才提到的三种软弱都没关系,都不一样。那么,什么是“信心软弱”?

默想一下,只吃蔬菜没有触犯伦理道德,也不害人,只是个健康问题,不行为犯错;它也没有强烈的试探和诱惑的问题,也不是意志软弱;甚至也不是信心不够。这个所谓软弱的人可能正是因为坚信神才坚守这条,没有旧约规条他可能什么都吃了。可见保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软弱”概念,我认为是一个更深刻,更重要的软弱,是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一种软弱,这里我把它称为“认知软弱”。所以,我们不要先入为主,要好好想想,继续听保罗怎么说。

14:3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

假设你、我在可否吃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你认为猪血不能吃,毕竟《圣经》里雅各说过不能吃的;而我认为百物都可吃,因为神的国跟吃喝没关系。于是,我觉得你很软弱,还局限于那个局部真理,理解太浅薄,有律法主义的嫌疑,相比之下我认知的真理比你宽多了,于是就轻看你。相反地你也可以因为雅各的话(或旧约)论断我,你这个人怎么不按《圣经》做。保罗这里是说,我不能因此看不起你,你也不能因此论断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是神的人。保罗后面还说,假如我吃猪血让你难受,我就宁可不吃,免得你跌倒。可见,保罗虽然建议在行为上可以妥协,但是在认知上还是有坚定立场和标准的,没有和稀泥。这个例子让我吃惊的是,保罗把“软弱”的概念与对真理的认知直接挂钩了,因为一个人对真理认知的完全程度,不同的弟兄之间,确实存在相对的区别。因此对应于相对的信心大小的区别,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看到相对意义上的”认知软弱“是有意义的。

现在,让我们运用想象力继续扩展这里的故事:假如我一转身遇见一个喜欢吃猪血的朋友又以猪血招待我,我吃还是不吃?(众:吃。)我吃了,却碰巧让前面那个不吃猪血的弟兄撞见了,他就纳闷:这人那天不是不吃的吗,怎么又吃了?!所以他就指责我很虚伪,因为我上次跟他不吃,这次跟另外人一起又吃了。其实我这个随机应变并不是和稀泥,虽然先后两次行为不同,却坚守了同一个绝对真理:神的国不在乎吃喝。所以我可以对他说明:“上次见你对吃猪血难受,我就陪着你不吃了。但神的国不在乎吃喝,所以我跟他吃得好香啊。今天凑巧让你看见了,要跟你打个招呼(免得你难受跌倒)。”又进一步补充说:“我和你认知不一样,也许哪一天你被真理光照,认识到我说的是对的。”

从这个反复出现的例子中,可以抽象出实践应用中一个共通的原则。例如传福音也是一样,不能因为别人怕下地狱,就不讲地狱;不相信天堂,就不讲天堂;不相信十字架,就不讲十字架,那样就人为地把真理修改了。也就是说和稀泥消除张力不是对待真理的态度。就像雅各这帮人认为没受割礼是很严重的事,跟外邦人吃饭也是很严重的事;彼得则认知到不是严重问题,所以彼得就跟外邦人一起吃饭,可是雅各来了他又回避(当然也可能彼得是在体贴雅各),外邦人就觉得彼得很虚伪,于是保罗指责彼得不敢坚持他已经认知的真理。保罗的态度在救恩上是非常认真的:外邦人真信神的话,割不割礼有什么了不起?连这一点都没认识到,怎能真信神?!

保罗当初为了体贴犹太人,免得与他们纷争,也曾经叫他的徒弟提摩太受割礼了。后来发现律法的轭会没完没了往上加,所以他宁可受误解也顶着压力说:不需要割礼了。他坚持的真理是:律法下没有一个义人,靠恪守律法没有人能得救!

保罗传达的意思是,如果你还没有得着这个自由,说明你的信心软弱,神也必带领你,不断被光照,不断得自由。这就是葡萄园的异象,一具具尸体被光照,不断突破律法主义的捆绑,不断更新得自由;而不是固守律法,甚至自行拓宽律法。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神接纳就意味着已经开启这个更新过程,因此我们要相互接纳。当然,从认知真理到活出生命有一个滞后,重生基督徒在真理光照下更新生命的过程是在时间里发生的。神的恩典和话语临到你,需要你在信心里回应,就是你要默想、咀嚼、体验、反省自己的经历,甚至认罪悔改,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比如再过两个月,你可能也会说:“哦,猪血也可以吃的!”这就是所谓认知滞后,也很正常。神以真理亮光引导人是很耐心的,只是我们自己对自己不耐心,对弟兄姐妹和我们所爱的人不耐心、不怜悯。

罗 14:1–2 经文中,保罗都传达了对滞后者,即认知软弱者要耐心接纳的意思。因为你将信心、生命、精力摆上,在时空中发生的更新过程是神所喜悦的献祭,既然神已经在你这弟兄身上动工了,我又何必苛求,又何以轻看你呢?!

14:4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

这就是为什么弟兄之间不要论断的原因,因为自有他主人在。但如果将此原因理解成大家之间不需要批评和指正,就不是保罗的意思。我们联系保罗在第 2 章讲过的论断三原则,进一步理解保罗的意思。

第一个是“审判官原则”,就是你不能当他的主,不能当他的审判者。任何人都不是任何人的审判官,任何人都要接受主为审判官。如果你出来的是审判官心态,就违反这个原则,就是论断人了。当然,第 14 章和第 2 章的着力点还不一样,当时我们是站在罪人的立场,现在我们都被神接纳了。“被接纳”这个概念不要理解成“完成时”,而是“完成进行时”,就是尸体一直在变,正在被更新,使得本来没被神接纳的东西更新为被神接纳的东西。

第二个是“透视原则”,透视就是要你透过他的生命,看到他正在被神更新的过程中。所以,我们看到弟兄的那部分还没有改变,他的软弱正等着被神更新,而且我们也一样,只是表现不同而已。我们互相之间不要论断,因为无论多丑陋,更新已经开始,更新的工作是神做的,而且神有能力使我们站立得住。这就是后半句经文: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

但是你若说,既然是神的事,我就不用说话了,就又偏离了。神也许就是借着你去帮他更新呢?!新生命不是孤零零一个人,神正是借着弟兄姐妹做这个更新,正是需要属灵团体和属灵家庭的相互扶持!所以,要让张力保持着,至于你到底说还是不说,怎么说,什么时候说,就出于你的考虑了,这就是自由度。总的来说,我们要透视出更新过程,而不是看静态现象。不能因为他的软弱就认为没救了,扔掉他,拒绝他;而是要接纳他,因为神已经收纳他了。重新回到核心句: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

14:5 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一样,只是个人心里要意见坚定。

举个例子看”这日“和”那日“,有些教会守安息日,敬拜在礼拜六而不是在礼拜天。即便他们被其他教会认为是异端,仍然坚守自己确信的日子,因为根据《圣经》的摩西律法,守节日、守安息日是很严肃的事。保罗前面举吃东西的例子,这里举守节日的例子;前面说吃蔬菜的是软弱的,这里虽然没这样说,但紧接着结论性的话:只是个人心里要意见坚定。Each one should be fully convinced in his own mind. 英文的字面意思是:每个人都要在自己头脑里完全确信。就是每个人要有一个标准,不是没有标准,或者根据《圣经》标准,或者根据良知律法,自己说服自己,自己确认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和信念自洽。

罗 14: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假如一个人,牧师、国王、权柄者帮助你确信(convince)某一信条,你就跟从他的信条,把自己确信的权利交给他,这叫“洗脑”,没有坚信自己的良知。这里,渐挂钩到“良知自由”和“信仰自由”。所谓”良知自由“和”信仰自由“是在认知真理的过程中,要有一个自己的认知,就是自己确认自己的认知有根据(基本根据出于内心良知),于是保持住自己确信的认知不变;无论在万人看来你有多怪,或者你确信的信条、理论有多怪,你还要意见坚定不受他人影响。内中道理很深刻,因为神是直接对你个人做工的。神让你自己一点点确信,一点点更新,只要你自己向神敞开,神的工就会临到你。良知自由不可以被任何强权夺走!一旦你把这个认知真理的自由权交给他人,交给权威,交给专家,交给掌权者,甚至交给牧师,神就很难触摸你,就无法更新你,就没办法拯救你,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开国元勋,非常强调信仰自由和良知自由的原因所在。

14:6 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神,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神。

这两个例子继续讲“良知自由”和“信仰自由”:守日也好,不守也好;吃也好,不吃也好,都是很具体的生活实例。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哪怕对真理认知中相对软弱都不重要,只要自己确认自己,而不是盲从权威。在这个状态下,不同的相对认知都感谢神,也只有在这个状态下,神才能带领人一步一步认知真理,逼近真理。

任何人顺从良知(真理)是他人不能剥夺的权利,要赋予人识别良知,顺从良知的空间,这就是良知自由。因为良知是从神来的,开始总是很模糊的,要一点点清晰起来。顺从良知更是很不容易,很可贵,这样就带出“言论自由”。因为一个人顺从良知,内心经过一番挣扎终于辨明之后,这个过程需要和一帮朋友讨论,这就需要言论自由。不能因为我说了几句话,写了几个字表达了不同政见,就把我抓起来,判刑甚至枪毙。由此推开去,这帮人顺从良知聚集在一起宣称政见,批评执政者,就有所谓的集会自由。又譬如那帮人良心喜乐、认识神、敬拜神,就是所谓的宗教自由、信仰自由……这些自由都彼此相关。文明社会的人权概念就是从良知自由扩充出来的。但是有一个限制,就是言论可以自由,行动上你不一定自由,不能拿起枪来造反,不遵守法律可以抓你,这就是律法。

”良知自由“是不能打折扣的,它关乎“人权”。中国人最不在乎的是良知自由,最在乎的是行为自由,对于自由权利概念理解不深。其实最深刻的“人权”概念源自里面的“良知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这些和救恩相关,是神很看重的。

为什么良知自由与救恩相关?因为这是神与你接触的地方。你琢磨他,他给你亮光;你再琢磨他,他再给你亮光,正是通过这个渠道得着神的亮光。从外表看,基督徒和世人一模一样,可 是里面不一样;外表你也守规矩、也纳税、也忍耐,但基督徒里面追求真理、坚守信仰。美国革命的先知是一批清教徒,从宗教迫害下逃出来建立一个新国家,就是在良知自由基础上的,所以很深刻。这是文明的基本元素,甚至可以说,是“巴别塔”与 “葡萄园”的链接口。(众: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