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电影
一部好作品会让你看到真实。你为什么觉得真实?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人生经历,把我们的经历放上去相契合,就体验到它很真实,对不对?作品的力量越大,引起我们的共鸣就越强,是不是?看过《爱乐之城》这个电影故事的关键是觉得有点遗憾。假如说这是个大团圆的故事,也就没有遗憾了,这个遗憾就是一种张力。我们想达到的、做到的东西到最后没有了,没做到,就是失败的遗憾,没有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失败。虽然我们心里知道是没有那个大团圆,但还是有遗憾。可是我们一回到现实当中,转念一想也不就不觉得失败了,他们这样也很好,这个人本来就很现实等等,你想到这一切都是让遗憾不那么遗憾了,对不对?
艺术有时候就是把遗憾赤裸裸的强调出来,让你感受到遗憾。
我们自己有很多办法解除这个遗憾。就这个电影,我们会说他们也很成功呀,羡慕都来不及,跟差的比那就很好了,最后他们还是很成功了,是不是?然后你甚至可以说原来的爱情本来就不成熟,本来就是幼稚,本来就不现实,本来就年轻人的,后来他们成熟以后,一定会这样选择。当你这一套世故的理解、对生活理解、对自己的理解占上风的时候,那遗憾就没有了,遗憾就消除了,是不是?就觉得这样的结局也挺好。
我们自己的经历,也是一步一步自己不断的给自己一个解释,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所以我们对人生的遗憾也是很弱的。但是电影里面把遗憾强化出来,尖锐的对比出来。你看主人公那个浪漫,他所拥有的纯洁的爱情,在座有几个人经历过?所以他有前面一段再到最后妥协了,最后放弃了就显得非常遗憾了,没有能够在一起的遗憾。
我们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那种爱情的纯度、强度,那种美妙,那种浪漫,在座人有几个人经历过?
有经历过的,好。
你是在多快的时间内,被自己给消解掉,解释掉,然后从那里掉出来的?所以说,人生的轨迹是越来越现实,对不对?不那么幼稚了。在年轻时候,你即便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爱情,你也会向往过、盼望过。因为你读文学,看很多爱情故事你很向往,你很可能一辈子都没经历过这样的美好,人生就没了,是不是?但是你那种向往,使得你还是会为他(电影故事里的)感到遗憾。其实假如你善于反思,你就会在他的经历里面反思自己,所以他的经验里面全都有你的影子,然后你对自己的认识也深刻起来,这个过程就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这就是为什么看电影,为什么读小说?为什么欣赏人家的故事?为什么有些作品可以永垂不朽?假如你把作品仅仅理解成愉悦、美,其实是不深刻的。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真理部分,所谓的真理就是真相。
这部电影用故事表明了一个事实性真相,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事实上真的这样发生,而且你发现其实我们也是这样,你发现通过他的事实,想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活,然后也认清自己是怎么过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注意,这个反思很重要的地方是,你要抓住“遗憾”这个感觉,很遗憾。就是你曾经有过梦想,你曾经有过浪漫追求,你曾经觉得应该这样,到最后一步一步离这个越来越远的体验。
我们今天说神给人经历,人一定会失败,这个遗憾其实就是一种失败。但是你可以不承认失败。说,也不错呀,也很好呀。那是不现实的。这个地方就有张力出来,这个编辑说,这是失败,这时候你回想我们的一生是一样的,有一种声音说我们失败了,一种声音说我们没失败。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电影让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经验,跟反思电影是一样的,是一条线。假如你说我没失败,这个张力就撤掉,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一切都是应该这样、自然这样的。假如你说失败,ok,那就变成说怎么会失败?失败马上变成两个真的,原来那个理想是真的吗?还是后来现实是真的?只要原来的理想是假的,现实最后战胜了就没有失败,只是原来的理想是小孩子的理想、幻想,或者是幼稚的。如果原来理想是真的,后来现实也是真的,两个真实之间就会打架,张力就出来了,真理从张力里面出来。如果对反思不够,真理被浪费掉了。
现在问题变成“是现实是真实的,还是理想是真实的”,包括对爱情的追求,这个就是我们人生要反思的地方。我们会很容易一步一步觉得越现实的东西,越来越真实;幻想或越精神的东西、越浪漫的东西越是幼稚的。
这样的一种变化让我们越来越没有反思,或者是反思是倒回来的。你可以劝你的孩子,说不要那么浪漫,要现实一点。直接把你的经验向这样往你的下一代传。当你看到电影的时候,你还是觉得很遗憾,这就是电影的价值所在,它让你醒过来。这时候我们就知道哪一部电影是特别好的了,好电影一定是很深刻的。所谓的很深刻,一定有张力,这个张力才是真实的。
活在没有张力里面,对张力没有体验,那就和自欺差不多了。当活在欺骗里面是没有真相的,那人是越变越愚蠢,因为没有反思。基督徒是在更大的一个picture(图像)下面反思,这个电影只是爱情故事,基督徒是对整个人生反思,这是我的第一个点。
怎么欣赏这个电影,为什么这部电影它越唯美,到最后你遗憾越大。你觉得他们在一起多好呀,你那么希望他们在一起;后来他们没在一起,你越为他(主人公)感到难受。美的塑造本身就是有艺术在里面,它每次到最后会打碎这个美。这部电影还不是以悲剧的方式结束对不对?更厉害的是以悲剧方式彻底摧毁那个美,这部电影还没有,只是呈现出一点遗憾。因为现在观众也不太喜欢看悲剧。作为这部电影,它的得奖是因为一方面把前面的美渲染得非常好,在艺术方面,这个作品音乐、舞蹈演员选得很好,同时这个故事最后结局是带着深深的遗憾。我们都能在他的故事里面都看到自己影子,接下去就是要反思了。假如你看电影被感动,然后没有反思,那么这部电影也被你浪费了。
如果没有反思,我们不仅是把一部部好作品浪费,我们把自己的人生电影也全浪费了。我们自己都是电影,我们的过去都是这样。
二、电影与跟读《圣经》的关系
第二个是这个电影跟我们读圣经,跟我们这次退修会什么关系?
我为什么推荐大家看这个点,这个电影反思跟我们属灵的反思、跟退修会的主题有什么关系?电影里讲到的爱情,讲到很美妙的爱情,因为前面很美妙,导致最后遗憾。其实圣经神奇式的爱情是更美妙的,我们不敢相信这样的情况,那就是《雅歌》所显示的爱情,那种水平的爱情比电影这个强多了,是不是?
好,在这一点上确实有关联,我刚才不是问,你们曾经经历过爱情吗?刚才有人举手。
首先电影前面的爱情描述是真的吗?是真的!我曾看到两个像流浪汉的男女青年,在那卿卿我我,很爱的相处。那时候我甚至羡慕,觉得爱的多么单纯,对不对?好,你说。你也知道这个爱,这个爱也可能瞬间就被现实砸碎,因为那一刻它是存在的。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自己的爱情有时候也许根本没有在现实上发生过,但是在我们想象里面发生过。爱情是存在的,也许是很脆弱,也许是很短暂,但是确实存在,而且我们羡慕。
如果这部电影的前面假如是虚假的话,你是不会跟着他的轨迹走。所以你觉得他们两个有很强大的力量,让他们前面的爱情能够维持,那么强大、那么久,冲破那么多困难,但最后还是失败。我的意思是说,那曾经存在的也是真相,也是事实。就像一朵花,曾经开放,然后被打散到地上一样,它虽然很短暂,但它是真实存在过。所以你问他是真的吗?这个是真的吗?就需要把时空放进去,在一定条件下,它曾存在过。也许条件一变它就完蛋了。所以对真实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爱也是。
我们都要体会自己,我们两个朋友之间单纯友谊存在过吗?我们跟男女之间单纯的爱存在过吗?有体验吗?即便是瞬间,即便是各种各样的条件,很偶然条件凑在一起,当这个条件一变就没了。这个浪漫存在过吗?我们的这个神啊,有时候还真的是让每个人都体会到,只是很偶然、很脆弱。
所以当我们挑战说这个东西真实吗?比如耶稣基督感动我们真实吗?所以,圣经特别说你当初被感动瞬间存在过没有?初心在不在?这个很重要。但我们后来对耶稣基督都没有感觉了,你当时痛哭流涕那个时候存在吗?那种震撼存在过没有?不能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的。存在过了,后来被你把它搞没了,但它还存在着,它还是真实的,这个时候你不能否定它。
有人说,我一辈子也没有那个经历怎么办?有可能这样的,所以说需要艺术来引起。也许你从来没有经历过,但艺术会激起你的同感,即便你自己没有经历过,你从人家经历里面也有同感,你看这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很多经历不是你必须自己经历的,但是当你看人家经历时,会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好像自己也经历过一样,这也是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人为什么需要读书、看小说、看艺术作品,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经历都是靠间接经历来实现的。读《圣经》也是一样,《圣经》里面那些人物经历的东西,我们一辈子也没经历过,比如摩西带领犹太人过红海,那种惊心动魄,我们一辈子没有经历过;比如说施洗约翰头被砍掉了,你是他朋友的话,在边上见证这个事,心灵是多么的震撼。这些东西都不是通过我们的直接经历能体验到的,都是通过《圣经》里的间接经历去经历它,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要读书。我们自己到现在到是开始不读书了,其实是我们的生命开始萎缩了。
三、事件对生命的意义
(学生)我们再回到电影上,我有个困惑,既然这样的爱情不能持久,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吗?就是对他们的生命来讲,有什么意义?
其实对他们(电影里的人物)的意义跟对我们观众的意义是一样的。假如我们出来这个“遗憾”,假如出来个“遗憾”就你抓住了一个张力,然后对这个张力进行反思,这就是1155团契的特色。假如你用一切办法把张力取消掉的话,你基本上就没有成功,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对他(电影主人公)本人也可以反思,我们借他故事对我们自己人生反思,这就是完全回到我们今天下午的话题了,不是后悔说我当时怎么失败了,我重新来过,这个反思目的是我当时怎么会这样失败。反思目的不是想不犯错误,反思是让这个错误变成有意义的,对当事人一样,对我们也是一样。
而这个意义就是,在张力下进入真相,从而活在真相里。